心经感应网
标题

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全文作者翻译赏析

来源:心经感应网作者:时间:2022-11-09 06:12:09
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全文作者翻译赏析[译文]春天回到了哪里?我找不到它的脚印,四面一片沉寂。 [出典]北宋黄庭坚《清平乐》 注:
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全文作者翻译赏析 [译文]春天回到了哪里?我找不到它的脚印,四面一片沉寂。

[出典]北宋黄庭坚《清平乐》

注:

1、《清平乐》黄庭坚

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

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百啭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

2、注释

(1)行路:指春天的行踪。

(2)因风:顺着风势。

(3)唤取:唤来。取,语助辞。

3、翻译

春天回到何处?留下一派清静找不到它回去的道路。若是有人知道春天归去之处,请叫它仍旧回来的我同住。

可是春天去得无影无踪什么人会知,除非你问一问黄鹂。它的叫声十分婉转,但无人能够理解,只有任凭轻风飘过蔷薇。

春归何处?

4、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号涪翁,又号山谷道人。原籍金华(今属浙江),祖上迁家分宁(今江西修水),遂为分宁人。治平四年(1067)进士,授叶县尉。熙宁五年(1072)为北京(今河北大名)国子监教授。元丰三年(1080)知吉州太和县(今江西泰和)。哲宗立,召为秘书郎。元佑元年(1086)为《神宗实录》检讨官,编修《神宗实录》,迁著作佐郎,加集贤校理。时张耒、秦观、晁补之俱京师,与庭坚同游苏轼之门,有“苏门四学士”之称。《神宗实录》成,擢为起居舍人。哲宗亲政,以修实录不实的罪名,被贬涪州(今四川涪陵)别驾、黔州(今四川彭水)安置。绍圣四年(1097)移戎州(今四川宜宾)。崇宁元年(1102),内迁知太平州(今安徽当涂),到任九天,即被罢免,主管洪州玉隆观。次年复被除名编管宜州(今广西宜山)。四年,卒于贬所,年六十一,私谥文节先生。

黄庭坚以诗文受知于苏轼,与张耒、晁补之、秦观同称为“苏门四学士”.在苏门学士当中,秦观和黄庭坚两个人的成就最高,秦观是词苑圣手,黄庭坚是诗坛宗匠。黄庭坚不仅与苏轼并称“苏黄”,而且他还是江西诗派“一祖三宗”的“三宗”之首。他书法精妙,与苏轼、米芾、蔡襄并称为“宋四家”.着有《山谷内集》30卷、《外集》14卷、《别集》20卷等。

这首词写惜春之情,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珍爱,留恋及对美好事物的执着追求精神。全词采用拟人化的手法及多屋转折,将恋春之情表现和新颖而清婉,曲折而微妙,读来饶有情味。

黄庭坚出身仕宦之家,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他奉守儒术,融通释(佛家)、老(道家),多才多艺,文学艺术的修养很高,造诣很深,23岁进士及第,也曾经春风得意。但是他一生命运多舛,风雨飘摇,直到抱恨而终。他两次丧偶,遭遇婚姻不幸;自从步入仕途以后,又经历了一番番政治风雨的无情摧残。

也许这首《清平乐》中飘逝难寻的春天就是作者毕生追寻的理想。他惜春、恋春、寻春、留春、伤春,虽则自伤,但别有一番情致,其词语、情趣均不落俗套,显现出一种崛强狷介的风姿。读其词,其人、其情跃然纸上。

5、这是一首构思新颖、格调清奇的春之短歌。

上片以发问起调。作者没有描写落花流水春残景象,也没有表现悼红惜绿的伤春情怀,只由问春而至寻春,其徘徊寂寞之情态,希冀驻日回景之衷肠已跃然纸上。

下片以反诘句承接,将上征下痴语奇想轻轻宕开,而将惜春寻春之情,引入更奇妙的境界,黄鹂是春天的使者,她或能知道春天的踪迹。何不住问之?但人情鸟语难通,寻春愿望终成泡影。不仅春之芳踪仍无处寻觅,且词人心头的忧伤之情愈发加重了。当看到黄鹂趁着风势飞过夏季开花的蔷薇时,词人终于清醒地意识到春去夏来的现实。词中蕴含着一层深似一层的感情,把作者惜春的心态写得活灵活现了。

6、此为惜春之作。词中以清新细腻的语言,表现了词人对美好春光的珍惜与热爱,抒写了作者对美好事物的执着和追求。

此词赋予抽象的春以具体的人的特征。词人因春天的消逝而感到寂寞,感到无处觅得安慰,象失去了亲人似的。这样通过词人的主观感受,反映出春天的可爱和春去的可惜,给读者以强烈的感染。

此词高妙处,于它用曲笔渲染,跌宕起伏,饶有变化。故先是一转,希望有人知道春天的去处,唤她回来,与她同住。这种奇想,表现出词人对美好事物的执着和追求。

下片再转。词人从幻想中回到现实世界里来,察觉到无人懂得春天的去向,春天不可能被唤回来。但词人仍存一线希望,希望黄鹂能知道春天的踪迹。这样,词人又跌入幻觉的艺术境界里去了。

末两句写黄鹂不住地啼叫着。它宛转的啼声,打破了周围的寂静。但词人从中仍得不到解答,心头的寂寞感更加重了。只见黄鹂趁着风势飞过蔷薇花丛。蔷薇花开,说明夏已来临。词人才终于清醒地意识到:春天确乎是回不来了。

此词为表现惜春、恋春情怀的佳作。作者近乎口语的质朴语言中,寄寓了深重的感情。全词的构思十分精妙:作者不知春归何处,一心要向别人请教;无人能知时,又向鸟儿请教。问人人无语,问鸟鸟百啭,似乎大有希望,然而词人自己又无法理解,这比有问无答更可叹。最后,鸟儿连“话”都不“说”,翻身飞走。这番妙趣横生的抒写中,作者的惜春之情跃然纸上,呼之欲出。



7、这是一首构思新颖、格调清奇的春之短歌。上片以发问起调。作者没有描写落花流水春残景象,也没有表现悼红惜绿的伤春情怀,只由问春而至寻春,其徘徊寂寞之情态,希冀驻日回景之衷肠已跃然纸上。下片以反诘句承接,将上征下痴语奇想轻轻宕开,而将惜春寻春之情,引入更奇妙的境界,黄鹂是春天的使者,她或能知道春天的踪迹。何不住问之?但人情鸟语难通,寻春愿望终成泡影。不仅春之芳踪仍无处寻觅,且黄鹂也乘风振翼,一去无迹,眼下只有春去夏来,蔷薇花开,词人的一腔芳菲之思,亦随鸟飞春尽而不知所终。

此为惜春之作。词中以清新细腻的语言,表现了词人对美好春光的珍惜与热爱,抒写了作者对美好事物的执着和追求。此词赋予抽象的春以具体的人的特征。词人因春天的消逝而感到寂寞,感到无处觅得安慰,象失去了亲人似的。这样通过词人的主观感受,反映出春天的可爱和春去的可惜,给读者以强烈的感染。

此词高妙处,于它用曲笔渲染,跌宕起伏,饶有变化。故先是一转,希望有人知道春天的去处,唤她回来,与她同住。这种奇想,表现出词人对美好事物的执着和追求。下片再转。词人从幻想中回到现实世界里来,察觉到无人懂得春天的去向,春天不可能被唤回来。但词人仍存一线希望,希望黄鹂能知道春天的踪迹。这样,词人又跌入幻觉的艺术境界里去了。

末两句写黄郦不住地啼叫着。它宛转的啼声,打破了周围的寂静。但词人从中仍得不到解答,心头的寂寞感更加重了。只见黄鹂趁着风势飞过蔷薇花丛。蔷薇花开,说明夏已来临。词人才终于清醒地意识到:春天确乎是回不来了。此词为表现惜春、恋春情怀的佳作。作者近乎口语的质朴语言中,寄寓了深重的感情。全词的构思十分精妙:作者不知春归何处,一心要向别人请教;无人能知时,又向鸟儿请教。问人人无语,问鸟鸟百啭,似乎大有希望,然而词人自己又无法理解,这比有问无答更可叹。最后,鸟儿连“话”都不“说”,翻身飞走。这番妙趣横生的抒写中,作者的惜春之情跃然纸上,呼之欲出。

8、这首词写的是惜春之情。用笔委婉曲折,层层加深惜春之情。直至最后,仍不一语道破,结语轻柔,余音袅袅,言虽尽而意未尽。作者以拟人的手法,构思巧妙,设想新奇,创造出优美的意境。全词俏丽、新警、宛转、含蓄。

薛砺若《宋词通论》:山谷词尤以《清平乐》为最新,通体无一句不俏丽,而结句“百啭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不独妙语如环,而意境尤觉清逸,不着色相。为山谷词中最上上之作,即在两宋一切作家中,亦找不着此等隽美的作品。

虢寿麓《历代名家词百首赏析》:这是首惜春词。耳目所触,莫非初夏景物,而春实已去。飘然一结,淡雅饶味。通首思路回环,笔情跳脱,全以神行出之,有峰回路转之妙。

9、春天去了哪里呢?寂寞空荡,何处是它归去的路径?如果有谁知道春天去了哪里,麻烦把它叫回来与我们相依相伴。

“黄鹂”,鸟名,又名黄莺、黄鸟,鸣于春夏之间。“因风”,随风,顺风。“飞”,《汲古阁本》作“吹”.“蔷薇”,花名,开于夏初。

春天消失得无影无踪,谁也不知道它去了哪里,除非去问问那在春夏之间鸣叫的黄鹂,也许它能够知道春的去处吧。可是这黄鹂鸣声婉转,没有人能够听得懂它在说些什么。无可奈何之中,那黄鹂鸟已经随着吹动的清风从蔷薇花丛上飞过去了。

这首词表达了惜春的深情以及寻春而不得的惆怅。春天在作者的笔下被拟人化,它的离去就好似钟情的知己、爱恋的情人转瞬之间的离去。离去了,无法追回,便想到去跟黄鹂打听,偏偏又听不懂黄鹂的言语,百转千回,终归无助。词意虽然表达的是怅惘无奈的情调,但是语句明快流畅,韵味盎然,有婉曲之妙,无消沉之感。

这首小词仅仅46个字,不堆用典故,也不发表议论,既无生僻字,也没有采用诗歌的句法,构思新颖,寓情于景,引人渐入幻境,堪称绝妙好词。无处可归的是春天,是情人,也是作者自己;寂寞绝尘的是春天,更是多情的词客。王观的《卜算子》词有“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也是明白如话,也是一般痴情,王词表达的是温馨的叮咛,黄词透露出一种渴望春光常驻的期盼与执着。黄鹂鸣啭,倏然飞去,蔷薇的花影已经呈现出夏日的风姿,那属于天下有情人的春天确乎是一去不返了!

欧阳修的《蝶恋花》词末句:“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屈原的《离骚》中有句“哀众芳之芜秽兮,恐美人之迟暮”.美好的词句诗句所传达的都是佳人空谷、自怜幽独的人生悲慨。或许这也正是黄庭坚对十年贬谪生活的感喟,也或许是他超轶绝尘的精神风貌的写照。

10、婉约词的一特点是“以美取胜”.它以美的语言、美的形象、美的意境,展现自然美与生活美,歌颂人物的心灵美。作家们把美的语言、美的形象、美的意境,和谐地统一起来,创作出大量具有诗情画意的绝妙好词。“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李煜《望江南》)、“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李煜《浪淘沙令》)、“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底风”(晏几道《鹧鸪天》)、“醉别西楼醒不记。春梦秋云,聚散真容易”(晏几道《蝶恋花》)。凡此,皆美妙动人,绚丽多彩。往往片时佳景,一语留住;万端情绪,一语吐出。一首词,可因一妙句而千古流芳。“红杏枝头春意闹”(《玉楼春》),作者宋祁因而得到“红杏尚书”的美誉;“云破月来花弄影”(《天仙子》),作者张先遂有“张三影”之称;“一川烟草,满城飞絮,梅子黄时雨”(《青玉案》),贺铸因而被称为“贺梅子”.还有李清照“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醉花阴》)、“雁字回时,月满西楼”、“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一剪梅》)、“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声声慢》)等等。

爱美是人之天性。美的艺术形式,是沟通人类感情的桥梁。创造美的意境,是婉约词的基本特征。李清照《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就是一幅优美的图画,把读者带入美的意境。“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李煜《相见欢》),创造了凄凉而又幽美的意境。“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百啭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黄庭坚《清平乐》),作者通过奇妙的想像,把惜春之情、寻春之意,熔铸在一起,意境极美。苏轼的《蝶恋花》“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全词绘出暮春景色,在美的意境中,蕴含着伤春情绪。王渔洋在《花草蒙拾》中曾称赞道:“‘枝上柳绵',恐屯田(柳永)缘情绮靡,未必能过。”苏轼《江城子》“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人物的形象美和生活美,在这美的意境中再现出来,鲜明、真切,如在眼前。“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凄凉意境,令人销魂、断肠。作者以美的语言、美的形象以造成意境美,使读者陶醉在美的享受之中。纳兰性德怀念亲人、歌咏自然的小令,清新婉丽,格高韵远,极富情味与美感。他的《长相思》“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在塞外风光的描绘中,透露出离愁别恨,一片乡思,于情景交融之中,展现出美的意境。

婉约词是按照美的法则来反映生活的。作家们用精练的语言、真挚的感情、美丽动人的艺术形象,反映具有一定典型意义的社会生活,创作了大量的优秀作品,华彩纷呈,百卉竞妍,千姿百态,丰富多彩,为我国人民所喜爱,世代传诵,历久不衰。

本文作者(来源):黄庭坚
相关推荐
热点栏目
推荐阅读
以誉为赏 以誉为赏

以誉为赏成语名称以誉为赏成语拼音yǐ yù wéi shǎng成...

以言举人 以言举人

以言举人成语名称以言举人成语拼音yǐ yán jǔ rén成...

以身报国 以身报国

以身报国成语名称以身报国成语拼音yǐ shēng bào guó...

以言为讳 以言为讳

以言为讳成语名称以言为讳成语拼音yǐ yán wéi huì成...

1997年9月18日出生的人五行缺 1997年9月18日出生的人五行缺

1997年9月18日出生的人五行缺什么?公历1997年9月18日...

最新文章
惜别浮桥驻马时,举头试望 惜别浮桥驻马时,举头试望

惜别浮桥驻马时,举头试望南山岭。古诗原文[挑错/...

惊奇喜异者,终无远大之识 惊奇喜异者,终无远大之识

惊奇喜异者,终无远大之识;苦节独行者,要有恒久...

惜恐镜中春。不如花草新。 惜恐镜中春。不如花草新。

惜恐镜中春。不如花草新。古诗原文[挑错/完善]出自...

惊鸟去无际,寒蛩鸣我傍。 惊鸟去无际,寒蛩鸣我傍。

惊鸟去无际,寒蛩鸣我傍。古诗原文[挑错/完善]出自...

惜衣有衣,惜食有食。 惜衣有衣,惜食有食。

惜衣有衣,惜食有食。古诗原文[挑错/完善]惜衣有衣...

惟仁者宜在高位。 惟仁者宜在高位。

惟仁者宜在高位。...

惟仁者宜在高位。_1 惟仁者宜在高位。_1

惟仁者宜在高位。古诗原文[挑错/完善]惟仁者宜在高...

惜君青云器,努力加餐饭。 惜君青云器,努力加餐饭。

惜君青云器,努力加餐饭。古诗原文[挑错/完善]出自...

惟俭可以助廉,惟恕可以成 惟俭可以助廉,惟恕可以成

惟俭可以助廉,惟恕可以成德。...

惊鸟去无际,寒蛩鸣我傍。 惊鸟去无际,寒蛩鸣我傍。

惊鸟去无际,寒蛩鸣我傍。古诗原文[挑错/完善]出自...

友情链接

手机版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