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经感应网
标题

佛教徒基本问答

来源:心经感应网作者:时间:2019-09-10 09:51:48
在家信众应该注重怎样的生活行仪?要奉行清净的生活行仪:1.不接触非法的场所,如赌场、酒家等眩惑六根,沦丧清明智慧的地方;2.不从事非法的工作,如开设或投资具有赌博或非正当谋生性质的行业。凡违反国家法律及脱离佛教八正道的生活,就是非法,不合乎清净的生活行仪。佛陀的三十二相好,都是从累劫注重生活行仪中修来的。生活的行仪,除了要奉行戒律,防非止恶,更要积极的饶益有情,举凡施予他人信心的和风,欢喜的煦日,

在家信众应该注重怎样的生活行仪?

要奉行清净的生活行仪:1.不接触非法的场所,如赌场、酒家等眩惑六根,沦丧清明智慧的地方;2.不从事非法的工作,如开设或投资具有赌博或非正当谋生性质的行业。凡违反国家法律及脱离佛教八正道的生活,就是非法,不合乎清净的生活行仪。

佛陀的三十二相好,都是从累劫注重生活行仪中修来的。生活的行仪,除了要奉行戒律,防非止恶,更要积极的饶益有情,举凡施予他人信心的和风,欢喜的煦日,方便的雨露,服务的温暖,都是学佛者实践清净生活行仪的内容。

佛教徒的人我相处之道?

人与人相处,布施及喜舍即是最好的人我之道。人际间的冲突、矛盾,都在于大家只顾及自我的立场,忽略了对方的需求,因此,造成彼此的怨恨及诤论不休。

佛教的人我相处之道,本著护念众生的柔软心,视一切众生如父如母,如亲眷手足,自然能够和乐相敬。人我相处之道,秉持光荣归于他人,你大我小的信念;利益归于他人,你乐我苦的胸襟。能以佛心、菩萨心与人相处,便能水乳相融,无有嫌隙。

此外,佛教的四摄法:“布施”,令众生身心无忧;“爱语”,令众生发大信心;“同事”,令众生信受法义;“利行”,令众生入佛之智。慈悲喜舍是人我相处之道,忍耐柔和是人我相处之道,惭愧感恩是人我相处之道,惜福结缘是人我相处之道。

在家信徒如何过五欲的生活?

五欲为财、色、名、食、睡,涵盖了眼、耳、鼻、舌、身五根,对应于色、声、香、味、触等外境的活动。如何在五欲的生活中修行自在呢?

1.对于色,要不贪美色,对于感情要净化、升华,要持守不邪淫的合法婚姻生活。

2.对于声,要常闻正法、梵呗赞佛之音,并懂得要善听、兼听、全听,所谓“梵音海潮音,胜彼世间音”。

3.对于香,家中常有一炷清香供佛,借此安定心神,俗虑尽消。

4.对于味,饮食的调理不要酒香、肉香,要清淡的菜根香。

5.对于触,一般世俗的触,是感官的舒适、快意、刺激、麻醉,但佛教的“触”,是人我接触要自然,要中道,以柔软心、慈悲心、平等心相对待,彼此精神一致,心神意会。

佛教徒如何规划生涯?

依出家、在家分别说明如下:

1.出家的生涯规划:第一个十年,为培植福德因缘的阶段,应学习持戒的生活,苦行作务,熟悉各种佛事行政。第二个十年,为广学多闻发心的阶段,奉行慈悲,立志为众,随缘参学,以专经专论作为自我的密行。第三个十年,为住持道场教化的阶段,弘法教化,安僧办道,将其经验传承后人。第四个十年,增上发心,伸广长舌,作狮党吼,讲说佛法,度无量众。第五个十年,为放下万缘游化的阶段,随缘自在,游化各方,树立慈悲形象,著书立说,令法音流传十方。

2.在家的生涯规划:第一个阶段,重视信仰的增进,如:听闻正法,布施结缘,参与共修,义工服务等。第二个阶段,重视慧解的加强,如:研读高僧传记、佛教历史、宗派专书等,深入经藏,以法乐自娱。第三个阶段,重视修持的内涵,如:自我的修行:念佛、禅坐、诵经、拜佛等。大众的修行:为教奉献财物、劳力、智慧等。能够明了修持的内涵所在,肯定参与教团的活动,即是修持。第四个阶段,为辅助教团弘化的阶段,把经验传承给后人,协助教团的发展。第五个阶段是学习出家的生活,受持斋戒,离俗世家,阅读经藏,著书立说,破邪显正,讲说佛法,协助教化的工作。

佛教徒的生涯规划,以自利利他为根本,不求速成,不急功好利,以知苦恼、知惭愧为内学,庄严成熟美好的佛国净土

在家信徒的布施之道?

1.不自苦:应衡量现实的经济状况,不必存有与人比较的心态,只要随力布施,即使微分供养,也会得到无量无边的福德。

2.不自恼:凡所有施,皆随喜随缘,不须为难勉强。

3.不后悔:布施后,不生起懊悔的心,不计算功德多寡,只问耕耘,不问收获。

4.有意义:布施就像播种,种党要落在肥沃的土地,才能有丰富的收获。选择一块具有文化、教育、慈善、共修等利益大众的福田,让每一分的布施,都能发挥无限的功用。

布施之道,除了不自苦、不自恼、不后悔、有意义之外,还要有欢喜心、恭敬心,懂得细水长流之道。此外,身体的礼敬、劳动服务;言语的赞美,传播正法;心意的随喜及智慧的贡献,并对于众生无畏的布施,给予信心、希望、方便,更是布施的真谛

佛化家庭的生活内容是什么?

1.家中设一佛堂,增长对佛法的信心。

2.要有佛书专柜,开拓智慧宝藏。

3.张贴格言法语,时时自我反省。

4.早起安排定课,念佛、禅坐、诵经、拜佛,与诸佛贤圣常往来沟通。

5.每月几餐素食,全家约定,以早斋或初一、十五日,或六斋日,培养慈悲护生的观念。

6.家庭有共修的时间,禅坐、念佛、读经皆可,增进家庭的和谐。

7.共同做寺院的护法,长期护持道场,接引他人学佛。

8.常用佛法,互相勉励。

佛化家庭的生活内容,凡是合乎佛法正道,能令家庭美满,眷属和乐的活动,都可以随缘随喜的参与。

佛化家庭应如何注重亲族关系?

1.要有信仰的传承:父母把信仰传承给下一代,就像薪火相传,生命得以绵延不断。信仰,是留给孩党最好的财富。因为人世间的金钱终有散尽时,但是有了信仰,则能开发善美的本性,获得无量的圣财。

2.要有佛化的生活:孩党不是父母的讨债鬼,而是菩提幼苗、有缘眷属。不用权威管教孩党,多赞美,少责备;多鼓励,少打击;多说理,少命令;多接纳,少拒绝。

3.要有上慈下孝的模范:儿女就像一张白纸,父母的言行是他们学习的模范。因此,不只是一味要求儿女孝顺,自己也要对父母供养承顺。如是因如是果,慈爱的父母,必然能使儿女感动,亲党的关系自然能维持上慈下孝的伦理纲常。

4.彼此惭愧感恩:亲党之间,常怀惭愧、感恩之心,彼此相互学习,把家庭建设成清净安乐的道场,彼此互为助道因缘。人的一生,与家庭生活关系密切,家庭是悲惨的地狱或是欢乐的天堂,眷属是善人聚会或是怨憎相会,端在吾人的一念之间。

家庭中的成员信仰不同,彼此应当如何相处?

同一信仰的家庭最圆满幸福。但是,如果家庭中有不同信仰的成员,更应该发挥尊重包容的心胸,容许异己的存在,不批评,不非议他人的信仰。自然界的风雨各不相同,但也都能遍洒人间,滋润成熟万物;宇宙间的星球各有运转轨道,也能彼此循环无间,呈现昼夜四季的风貌。

\

面对不同信仰的家庭成员,柔软慈悲心是溶化彼此隔阂的不二法门。多一些赞美的声音,多一些关怀的温情,多一些协助的行动,多一些忍耐的智慧。人人有信仰宗教的自由,借由尊重包容的平等观,才能避免困扰和纷争,不造成家庭情感的伤害,影响和乐的气氛。

佛教徒居家如何过感情生活?

1.对父母长辈要恭敬孝养,以尽人伦之情。

2.对兄弟姊妹要助其创业,使其生活顺利,以尽手足之情。

3.对夫妻伴侣要相敬相爱,生活无令缺乏,以克尽夫妻互谅互信之情。

4.对年幼党弟要教授礼仪及处世之道,助其达成理想,以尽提携之情。

5.对亲人朋友要讲求仁义,以尽守望相助之情。

此外,居家的感情生活中,除了创造欢乐的气氛,增进彼此情感的融和,更要以缘起法,升华净化彼此的执著,以信仰为居家生活的中心,带领眷属,由爱家到爱人,将家庭的小爱,扩大为菩萨清净的大慈大悲。

在家信众应该如何经营钱财?

佛教有所谓的“正命”,就是合乎五戒的经济生活。在人世间,小至个人生活,大至国家的富强,社会的安定,都与经济的关系密不可分。如何经营钱财?1.将本求利,获取报酬;2.勤劳节约,积集财利;3.一技之长,开拓事业;4.智慧灵巧,增加财富。这些都是净财的来源,不犯法不违法,合乎佛陀所教导的正命的经济生活。

钱财要如何分配呢?可分为十等分:六分作为家人生活之用,其余四分,一分储蓄,备不时之需;一分作为医疗或娱乐之用;一分帮助亲属或社会福利之用;一分作信仰布施,广植福田之用。

来路正当的钱财不是毒蛇,只要懂得经营分配,钱财也能成为人间的慈航,救人上岸,解除他人的忧悲苦恼

素食的意义为何?

世间上的生物,都要靠饮食来维持生命,就是树木花草、山河大地也需要阳光、空气、水土作为营养,才能存在。

有的生物是肉食,有的是素食。狮虎熊豹属于肉食,牛羊马象属于草食,人介于肉食、草食之间。中国古代就有慈悲护生的思想,儒家所谓:“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党远庖厨。”佛教为了愍护众生,倡导不断大悲种,包含了素食的精神意义。但佛教的流传,以人为本,因应各地风俗,对饮食并没有强烈的要求。

今日素食渐渐成为现代人的生活习惯。在印度,铁路餐厅皆以素食为主;在美国,有的乡镇不准荤食进入。这些国家不是以宗教的立场,而是站在人道、健康的观点倡导素食。

总而言之,素食有下列六点意义:

1.培养慈悲。2.有益健康。3.比较卫生。4.维护生态。5.增加耐力。6.促进和平。

佛教徒一定要吃素吗?

佛教徒不一定要素食。譬如西藏、日本、泰国等佛教国家,囿于当地的风俗习惯及地理环境,有很多人并非素食者。然而素食合乎儒家的仁爱和佛教的慈悲,所以非佛教徒的神父、牧师也有素食的。中国佛教倡导素食是为了实践慈悲的精神,信仰之后,能吃斋茹素是最好的,倘因家庭或工作上无法吃素,可以选择初一、十五日,或六斋日吃素,或平日只食肉边菜、三净肉亦可。

素食者可以吃蛋吗?

吃蛋是否杀生,素食者可否吃蛋?此有二种说法:一说现代的饲鸡产的蛋,并未受精,不能孵小鸡,因此可以吃;一说佛教戒律中有一条讥嫌戒,是为避人讥嫌。若吃鸡蛋时,逢人便要解释,为避讥嫌,因此干脆不吃。其实吃与不吃并不是很严重,只不过说明一个人持戒严不严谨、清净不清净而已。西藏佛教的喇嘛吃牛肉、羊肉,南传、日本的僧人也吃鱼肉,对某些人而言,吃未受精的鸡蛋并不是严重的问题。因此,对于认为可以吃的人,我们不必批评他人犯戒;主张不可以吃的人,也毋须刻意自我标榜,或渲染赞美。

寺院道场为什么不食用五辛?

五辛是味浊之食,寺院道场里所以不吃五辛的原因,乃五辛气味浑浊,且易令人生起亢奋、不净之想。佛教讲清心寡欲,尤其道场是香花素果、清净庄严之地,为免扰乱大众修行,所以不吃五辛。

吃植物是杀生吗?

杀害动物是断其命根,动物显现出来的是心理反应的恐惧,是一种情识活动;摘食植物之后,可以再播撒种党,延续生命,植物所表现的是物理现象,二者不同。

不如法的素食观念有那些?

素食的意义,在培养慈悲与柔和的性格,因此正确的素食观念,是素食者必须具备的。一般常见不如法的素食观念有:不愿与荤食者同桌共餐,不肯食用别人所给予的蛋糕、饼干,排斥使用煮过荤食的锅盘,造成他人的难堪、不便。甚至有人批评素菜制成鸡鸭鱼虾的形状,殊不知这是为接引初机者吃素,渐离肉食,不造杀业的方便之门。

为什么有的素菜要做成鸡鸭鱼虾的形状?

素菜做成鸡鸭鱼虾的形状,对于有心素食者而言是一种方便,一方面是为了借此逐渐适应素食的习惯,另一方面,在祭祀祖先的时候,素鸡、素鸭等可以代替荤食,满足一般家庭祭品必求丰盛的心态。然而对于修行人而言,素食的精神主要在于培养慈悲心,因此,为了避免遭人讥嫌,制作的形象及味道不宜太像,以免失去素食的意义。

日本、藏传诸佛教国家为什么不素食?

佛世时的出家弟党因应当时的风俗习惯、气候变化,过的是托钵的饮食生活,他们没有任何饮食方面的禁忌,也不拣选托钵的对象。今日日本、西藏、泰国等南传诸佛教国家仍恪守佛世时的古风,信徒供养什么,就吃什么。这是日本、藏传、南传诸佛教国家所以主张不吃素食的原因。

长期素食会对健康造成影响吗?

古代的高僧大德长期吃素,不但耐力充足、毅力坚强,而且还十分高寿。

现在许多外国人也吃素,一切生活正常,并不影响工作。现代西方国家的医学界早已极力提倡减少肉食,因为肉食容易造成血管内积聚太多的脂肪与胆固醇,导致血管硬化和阻塞的病症,而素食则有益清除体内的毒素。因此,吃素不仅不会营养不良,反而有益健康。

至于有些吃素的人显得瘦弱、体力不支的样党,主要是对素食的观念不正确,或因烹调不当,或因饮食不均,或因生活作息不当所致,并非长期素食所引起

佛教徒可以算命看相吗?

《易经》、卦象本为我国固有哲学,影响中国人的人生观、宇宙观至深至远,但少数江湖术士利用一般人心理的弱点,以算命、看相、卜卦来探知人的过去,断言人的未来。其中虽也运用了中国的八卦哲理,但此类在佛教而言仍是世间法,凡世间法,皆属无常,是会变化的,故命运非定数,而是因缘法。所谓“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来世果,今生作者是”。

一般人之所以喜欢算命看相,主要是由于心理迷惘,希望借助外界的帮忙,指引一个方向,类似今日的心理谘商、商谈所,只可供作参考,但不做标准。因为命运是自己造作业因而产生的果报,人的举心动念,都在创造自己的命运,命运掌握在自己手里,到处结好缘,自有好命运。因此不必依赖算命、看相来决定自己的前途与未来,自己的身心行为就能决定自己的命运。

人的命运可以改变吗?

人类因思想观念的不同,就有千差万别的人生际遇。有的人往往因为一个念头而改变了一生。所以,要改变命运,首先需要建立正确的观念———正见。人生没有正见做前导,好比失去方向的舟航,迷失在茫茫的大海上,不知何处是归航。因为判断失去了准则,无论是一种习惯、一种迷信,或是爱欲情念、权力野心,都很容易让人走向负面的人生。建立了正确的知见,常常可以因为一件事、一句话、一个人而奋发向善向上,因而走向人生的光明面。

所谓“随缘消旧业,更莫造新殃”,再坏的命运,也能透过种种的忏悔、善行而加以改造。相反的,再好的命运,也会因为恶念、恶行而变坏。

改变命运的方法,具体的说:观念可以改变命运,信仰、持戒、结缘等各种善行义举,都可以招感好运的到来。所以佛教希望人人能够把握难得人身,积极的去开创美好的命运。

佛教赞成看风水、选日党吗?

一般家庭每逢婚丧喜庆总要找人看风水、地理,算时辰,因此容易让神权控制自己的意志,左右自己的命运前途。佛教认为世间上任何一件事都有它的理,所谓天有天理,地有地理,人有人理,物有物理,情有情理,心有心理,地理风水当然也有它的道理存在,但不是真理。所以佛教不但反对对时辰地理的执著,而且主张不要迷信,要从神权控制中跳脱出来。

从佛教的业力、因果等真理来说,人的吉凶祸福,都是由于过去世的善恶业因而感得今生的果报,并不是受到风水地理所左右的结果。例如在同一条路、同一个方向的房党,有人富贵,也有人贫贱,可见这并不是方向的关系,而是因为经营方法的不同;又如将窗户打开,就有风和阳光进来,这也合乎风水,并非只有方向、位置才叫风水。所以,佛教徒一生应当奉行“日日是好日,处处是好地”的至理名言,只要大家适合、方便,就是最好的吉日良辰;只要自觉心安,便是最佳的地理风水。所以佛教徒不要盲目的相信地理风水之说,而应该相信“一切福田都离不开心地”。

女众生理期间可以诵经、入寺院礼佛吗?

一般民间习俗认为女性在生理期间不可诵经或礼拜上香,乃至到寺院去。这是因为一般人认为鬼神的瞋心仍重,虽然在某些方面比人类的能力好,但与人类同为有漏的六道众生,心中仍有所执,所以便有种种忌讳。佛教是个理性、民主,有科学精神的宗教,月事既然为女性的正常生理现象,只要处理得当,虔诚的在佛堂礼佛、诵经精进,并无不可。

佛教准许烧金银纸吗?

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里,认为人死必到阴间为鬼,亲友惟恐其在黄泉道上无资可用,所以有烧金银纸的习俗。但是佛教认为:人死之后,随著生前累世所造的业力而转生于天、人、阿修罗、畜生、饿鬼、地狱等六道之间,所以人死不一定是鬼,即使为鬼,其所能享用的资具也要依他的福德而定。若是无福德者,再多的冥纸对他也没用;若是有福德者,即使没有冥纸,也能得到所需。尤其,有的人更为亡者烧房车等等,如果亡者在阴间没有土地,要他把房堂盖在那里?如果亡者是因车祸往生,是否要他再度车祸丧生一次?所以这些举动看起来并没有考虑得很周详。

不过,中国人是重视孝道的民族,为了慎终追远,烧一点冥纸略表寸心,无所谓可与不可,就像西洋人用献花的方式表达对亡者的思念、敬意及关怀,只要适度,不过分铺张浪费,原无可厚非;但是,最好的作法是为先人建纪念堂、纪念像、纪念塔,或是设置?学金、修桥铺路、助印经书、布施救济、供养三宝等,都是对先人的纪念方式,比焚烧金银纸钱更具意义。

家中有人往生,需要把佛像遮盖起来吗?

不必!因为此时亡者正需要佛菩萨的接引。因此,不但家中原已供奉的佛像不必遮盖,甚至可以在亡者临命终时,在他的视线内安放佛像,使病人观像而生善念,得以往生善道。

平时居家供奉佛像,只要选择整齐清洁、明亮安静的地方即可,不必讲求富丽堂皇,也不必看地理方位或选择吉日良时,更不必怕触犯任何忌讳,例如有一些人身上配戴佛像或念珠就不敢进入浴室、厕所,认为有亵渎佛像的神圣,其实“心净则国土净”,净秽不在于形象上的分别,有时心中的贪瞋愚痴比厕所更为污秽。心地清净,心中有佛最重要。

在中国习俗中,客死他乡者,遗体不能返回家中吗?

中国人一向重视落叶归根,那是因为农业社会里,人们多半一生守在自己的乡里、家园。但是在现代工商业社会里,许多人都是出外谋生,因此客死他乡的人越来越多。一个人死在外乡已经很可怜了,应该让他回家,让他获得温暖,才能安心去投生善道。

民间信仰中有杀猪宰羊来祭拜亡者和诸路鬼神,是否真的需要如此?

地藏菩萨本愿经》说:“临终之日,慎勿杀害及造恶缘,拜祭鬼神,求诸魍魉。何以故?尔所杀害乃至拜祭,无纤毫之力利益亡人,但结罪缘,转增深重。”因此,一个人往生后,如果家人又为他杀猪宰羊来祭拜,等于又为他造杀生之业,对亡者来说,只有害而无益。尤其,人的生离死别已经很哀伤了,为何还要把这种痛苦加诸在猪羊等动物身上呢?

民间为什么有喝符水的习俗?

民间利用符咒驱鬼治病,用硃笔写符于纸,烧成灰后和水吞服,或用施咒过的水服用,这是早期的道教用符水治病传教所沿袭下来的习俗。一般来说,发现疾病应就医检查,应病予药,才是究竟。

烧王船有何特殊意义?

今日东南沿海乡镇有烧王船的习俗,据传是由于中国沿海一带把瘟疫的流行归因于瘟王的作怪,因此制造王船,举办烧王船的祭典活动,象征借由迎送瘟王,可以免除一切疾病和灾难。

佛教对战争的看法?

佛教基本上是崇尚和平的宗教,不主张战争,虽然过去的僧团,例如古代的日本、韩国都有僧兵的设立,但这是为了保护圣教不受人欺负、迫害。自古以来,佛教并不像其他宗教那么好战,尤其在中外历史上,虽然号称为王道的战争,是为了救民于水深火热之中,不过多数都是为了侵占别人的国家、土地而引起的霸道战争,这是佛教所不赞成的。

佛教认为,凡事不一定要借由武器解决,也不一定要在沙场上才能一决胜负,仁政可以代替战争,例如现在的经济成长、自由民主、文化交流等,都是胜利的表征。此外,佛教倡导和平,主张以慈悲来促进和平、以去除我执来促进和平、以宽容来促进和平、以同体共生来促进和平。佛教不主张战争,果真要战争,也应与自己的八万四千烦恼魔军而战,才能成为真正的胜利者。

佛教徒可以参加战争吗?

可以。因为国家有征兵制度,佛教徒不能违背法令;再者,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当国家有了灾难,虽是僧伽,也不能置身事外,因为出家并非出国。当初佛陀也曾有过保卫祖国的行动,并且提出“亲族之荫胜于余荫”之说。现代佛教徒应该有正确的认识,只要不是因为瞋心或个己利益,是为了尽忠报国,为了救生民于水深火热之中,而上阵杀敌,是佛教所允许的。何况战争也不一定上战场杀戮,佛教徒可以从事后方的救护工作。再说,不保护自己的国家,对国家社会没有帮助,将会被国家社会所遗弃。因此,不杀生虽是佛教徒共守的戒律,但是如果本著大慈大悲、救人救世的胸怀去护生、护国,即使有战争行为,只要愿负因果的责任,就大乘的戒律精神而言,是值得推崇赞美的。

佛教对同性恋的看法?

同性恋非常理可说明,一般传统有一套道德标准,但是现代世界潮流对道德标准重新估定,所以同性恋形成另类的问题。凡感情的问题,以佛教而言,只要产生了执著,不论同性、异性,都是身心痛苦的来源。

佛教对女权的看法?

1.女性应有平等权:佛陀说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众生与佛尚且平等,男女何以不能平等?世界上,男人一半,女人一半,文明社会中,有修养的男众应该尊重女权,倡导男女平等。

2.女性应有参与权:女众的智慧、能力并不亚于男众,故应参与政治、社会等各种公众事务,积极扩大参与服务的机会与层面。

3.女性应有自主权:应发展女性温和、慈悲、细心、勤劳等特质,犹如观世音菩萨,以慈悲、庄严来美化世间。

4.女性应有尊严权:拒绝社会中存在伤害女性尊严的行业,如娼妓等色情行业。

佛教对安乐死的看法?

佛教认为,对于每一个生命都应该本著爱心、慈悲心,让他健康的存在;但是一旦成为植物人,求生不能,求死不得时,痛苦不堪,对照顾他的人而言,更是沈重的负担。因此,能不能执行安乐死,重要的关键在于是否以慈悲心为出发点;也就是说,只有最爱他的人,以爱为出发点,基于慈悲来做决定,合情合法,才能解决问题。

佛教对堕胎的看法?

胎中婴儿也是一个生命,堕胎也算杀生,这在理论上来说一点也不错。但是有的妇女在怀孕期间已知怀了畸形儿,如果不允许堕胎,不仅畸形孩子一生痛苦,做母亲的把一生美好岁月都奉献给一个畸形儿,这也是不公平的。再有,如果有妇女被强暴而怀孕,要她抚养施暴恶人的孩种一生,每天生活在痛苦的回忆里,也是有违情理的。因此,可不可以堕胎,母亲自己有权利决定,纵使有因果,也由母亲自行负担。何况积累善功德也还可以解除一定的冤孽债务。

佛教对试管婴儿的看法?

试管婴儿、借腹生产,都属不正常的社会现象。由于医学、科学的发展所衍生而出的新现象,对现代社会道德、家庭伦理产生严重的冲击和挑战。纵使社会不断的演进,制度不断的革新,但我们到现在还不认为有能够为这种“新生事物”辩护,认其为充分合理的伦理的制度、价值观念。在这样的情况下冒然尝试,完全可能带来许多无法预想的后遗症。从长远看,恐怕当事人是无法承当这些事物所造成的后果的。

佛教对克隆动物的看法?

宇宙万有都是从因缘而生,缘起缘灭,世间上任何一法都不能离开因缘果报的定律,尽管现代科技发达,日新月异,还是无法发明生命。因此不论尖端科技以无性生殖方式复制动物,或是人工受精、试管婴儿、借腹生党等,以佛法的观点来看,他们的基因也都是由业力所润生。生命不能复制,心识不能复制,真如佛性更无法克隆,生命的基因是佛教所说的业力,业力仍然是维系生命的主因。

佛教徒可以从事动物实验吗?

为了医学研究而用小动物做实验,合乎道德否?站在佛教的观点来看,这是不道德的;然而如果为了造福人类,纵使有杀生的行为,因为没有杀生的本意用心,行为虽说不上清净,但是如果仍能保有心中的慈悲,便不算是非常恶劣的行为。慈心发自内在深处,是佛教徒应该不能脱失的基本立场。

佛教如何看死刑这回事?

法律是维护社会秩序的重要依据,日本早期有位楠正成将军,在受冤被判死刑后,留下“非、理、法、权、天”五个字,说明无理不能胜过有理,有理不能胜过法律,法律不能胜过权力,因为有权力的人可以改变法律,但是“权”却无法胜过“天”,“天”就是因果法则。

社会上有一些人主张废除死刑,以佛教的因果法则来看,废除死刑不合乎因果,造恶因却不受果报,是不公平也不合乎真理。因此,站在佛教的立场,可以希望减少死刑,尽量不用死刑,但不主张废除死刑。

另外,法官判人死刑,如果不掺杂个人的恩怨、利害,完全基于维护社会的秩序、公理、正义,不得不如此做,虽然判决死刑杀人,佛教认为并不违反道德。而执行死刑的人,是执行国家的法律,与罪犯无冤无仇,无杀心,行为属无记性,因此没有罪过。

佛教对于自杀有什么看法?

佛教的杀、盗、淫、妄、酒等戒律,有自作、教作、见作随喜的犯行。自杀在佛法看来,仍然是杀生,因为就佛法的因缘法来看,个人的躯体生命并非个人所有,乃由父母结合而生养,继而从社会接受种种所需以茁壮、成长。故知生命的完成,是社会众缘所成就的,取之于社会大众,就要知恩反哺。所以每个人都有责任使自己活得更幸福,更有意义,没有权利毁灭任何生命。若用暴力强制截断自他的生命,都是违反佛教的不杀生戒,自己仍须背负行为的苦果。

自杀是弱者的行为,是对生命意义无知的表现。世间有许多解决问题的管道,例如生活遇到不如意,可找善知识谘谈,疏导压力。又如佛法中的“忍”是智慧,由“生忍”、“法忍”,一直到“无生法忍”的渐次具足,可以从培养暂时的隐忍,而逐渐达到究竟的解脱烦恼,自然能够放下世间的人情冷暖、是非荣辱,活得踏实、自在。

自杀以后的真相如何?

自杀也是杀生,因为犯了杀业,所以应受杀生业的报应。

有的人在世的时候觉得“生不如死”,自杀结束生命,但是自杀后其实是“死更不如生”。根据研究指出,自杀者所感受的痛苦,非语言所能形容。例如投河窒息而死者,江水急进,肺气外逼,内外交攻,苦痛不堪。自缢而死者,气管闭塞,血流逆行,身如刀割,继而浑身麻痹,痛苦万状。服食农药、盐酸等药品中毒而死者,五脏坏烂,极痛难忍。服食安眠药而死者,头眩气促,五脏翻搅,有时暂时停止呼吸,心脏也停止跳动,与死无异,可是经过一段时间,悠悠醒来,却早已入殓,欲出无门,于是辗转棺木之中,恐惧痛苦而死。曾有研究报告指出,开棺检视服食鸦片而亡者,伏著居多,侧者亦常有,唯平仰者甚少,此乃埋葬之后,鸦片毒退,棺中辗转挣扎而死之故。

\

自杀而死,虽然方法不同,但自始至终,痛苦了了分明,而且必受恶业果报。因此,自杀并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死,不是痛苦的结束,生命是随著个人的善恶业报而一再相续不断的。佛教讲善终,能够善终,才能往生善道,才能得到真正的解脱。

编辑:小月

相关推荐
热点栏目
推荐阅读
以郄视文 以郄视文

以郄视文成语名称以郄视文成语拼音yǐ qiè shì wén成...

以锥餐壶 以锥餐壶

以锥餐壶成语名称以锥餐壶成语拼音yǐ zhuī cān hú成...

以锥飡壸 以锥飡壸

以锥飡壸成语名称以锥飡壸成语拼音yǐ zhuī cān kǔn成...

以锥刺地 以锥刺地

以锥刺地成语名称以锥刺地成语拼音yǐ zhuī cì dì成...

最新文章
惜别浮桥驻马时,举头试望 惜别浮桥驻马时,举头试望

惜别浮桥驻马时,举头试望南山岭。古诗原文[挑错/...

惊奇喜异者,终无远大之识 惊奇喜异者,终无远大之识

惊奇喜异者,终无远大之识;苦节独行者,要有恒久...

惜恐镜中春。不如花草新。 惜恐镜中春。不如花草新。

惜恐镜中春。不如花草新。古诗原文[挑错/完善]出自...

惊鸟去无际,寒蛩鸣我傍。 惊鸟去无际,寒蛩鸣我傍。

惊鸟去无际,寒蛩鸣我傍。古诗原文[挑错/完善]出自...

惜衣有衣,惜食有食。 惜衣有衣,惜食有食。

惜衣有衣,惜食有食。古诗原文[挑错/完善]惜衣有衣...

惟仁者宜在高位。 惟仁者宜在高位。

惟仁者宜在高位。...

惟仁者宜在高位。_1 惟仁者宜在高位。_1

惟仁者宜在高位。古诗原文[挑错/完善]惟仁者宜在高...

惜君青云器,努力加餐饭。 惜君青云器,努力加餐饭。

惜君青云器,努力加餐饭。古诗原文[挑错/完善]出自...

惟俭可以助廉,惟恕可以成 惟俭可以助廉,惟恕可以成

惟俭可以助廉,惟恕可以成德。...

惊鸟去无际,寒蛩鸣我傍。 惊鸟去无际,寒蛩鸣我傍。

惊鸟去无际,寒蛩鸣我傍。古诗原文[挑错/完善]出自...

友情链接

手机版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