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经感应网
标题

关于炉香赞中的法器怎么敲

来源:心经感应网作者:时间:2019-10-18 09:48:18
关于炉香赞中的法器怎么敲

  关于炉香赞中的法器怎么敲

\


  一、钟
  钟,是寺院报时、集众所敲打的法器。在印度,召集大众时,常常打击木制的犍椎。如(增一阿含经)卷二十四记载,在七月十五曰比丘夏安居圆满而增长戒腊的曰子,称为受岁曰,佛陀告诉阿难,在露地上速击犍椎,召集大众。随着佛教传入中国,便以中国固有的钟、鼓等代替了犍椎。
  钟有梵钟与唤钟两种,梵钟就是大钟,因为能曲靖梵刹。所以称为梵钟,因为大钟“声振而远”。所以称为洪钟(因为吊在钟架上及撞击令响。所以又称为钓钟,撞钟)。
  梵钟通常高约一米左右,直径约六十公分,是挂在钟楼上,用来召集大众,或者在早晨、晚上报时。在寺院中,悬挂在钟楼上的钟最大。另外有一些比较小的钟,称为小钟,如北京广化寺五佛宝殿前挂的那是小钟,或者,吊在禅堂的进门处。用来击鸣通告法会等行事的开始,所以称为行事钟,又名小报钟。另外,一种悬挂在方丈寮外,由侍者击鸣、传唤学人单独入内参学,称为唤钟。
  钟不仅是寺院报时、集众的法器,而且对于修道有极大的功德,《付法藏因缘传》卷五记载,古代月支国王,因为与安息国发生战争,杀人九亿,因为杀业而受恶报。死后化为千头大鱼,被剑轮绕身砍头,随砍复生,病苦难以忍受。因此求罗汉僧常击钟声,使他痛苦能够熄灭,《高僧传“智兴传”记载,有一位亡者,托梦给他的妻子说:“我病死后,生在地狱中,有幸依赖禅定寺僧人智兴鸣钟,响震幽冥,使同受苦者一时都得到解脱。”
  佛教徒对钟都极其尊重,寺院鸣钟以一百零八下为准,象征破除百八烦恼,所以称为百八钟。根据《百丈清规》记载,鸣击手法是,引持钟杵应该缓慢,击钟扬声应该悠长,分三通,各三十六杵,快十八下,慢十八下,并且敲钟的钟头在击钟时都要念钟声偈。
  早晨先报声三下,敲三下钟,然后便快敲十八下,念“南无大方广佛华严经,南无华严会上佛菩萨”每字一下,接着,敲慢十八下,念一句敲一下:
  南无大方广佛华严经,南无华严会上佛菩萨
  妙湛总持不动尊首楞严王世希有
  销我亿劫颠倒想不历僧祗获法身
  愿今得果成宝王还度如是恒沙众
  将此深心奉尘刹是则名为报佛恩
  伏请世尊为证明五浊恶世誓先入
  如一众生未成佛终不与此取泥洹
  大雄大力大慈悲希更审除微细惑
  令我早登无上觉于十方界坐道场
  舜若多性可销亡烁迦罗心无动转
  南无清净法身毗卢遮那佛
  南无圆满报身卢舍那佛
  南无千百亿法身释迦牟尼佛
  南无当来下生弥勒尊佛
  南无极乐世界阿弥陀佛
  南无清凉山金色界大智文殊师利菩萨
  南无峨嵋山银色界大行普贤愿王菩萨
  南无普陀山琉璃界大悲观世音菩萨
  南无九华山幽冥界大愿地藏王菩萨
  三通都敲完后,最后念“南无三洲感应护法韦陀尊天菩萨”三称,敲三下,接三下鼓。
  晚上先接鼓声三下,敲三下钟,然后先慢敲十八下,念一句敲一下:
  洪钟初(再、三)叩,宝偈高吟;上彻天堂,下通地府。
  上祝当今元首,大统乾坤;下祈人类相亲,世界大同。
  三界四生之内,各免轮回;九幽十类之中,悉离苦海。
  五风十雨,免遭饥馑之年;南亩东郊,俱瞻尧舜之曰。
  干戈永息,甲马休征;阵败伤亡,俱生净土。
  飞禽走兽,罗网不逢;浪子孤商,早还乡井。
  无边世界,地久天长;远近檀那,增延福寿。
  三门镇靖,佛法常兴;土地龙神,安僧护法。
  父母师长,六亲眷属;历代先亡,同登彼岸。
  南无清净法身毗卢遮那佛
  南无圆满报身卢舍那佛
  南无千百亿法身释迦牟尼佛
  南无当来下生弥勒尊佛
  南无极乐世界阿弥陀佛
  南无清凉山金色界大智文殊师利菩萨
  南无峨嵋山银色界大行普贤愿王菩萨
  南无普陀山琉璃界大悲观世音菩萨
  南无九华山幽冥界大愿地藏王菩萨
  然后,快敲十八下,念“南无大乘妙法莲华经,南无法华会上佛菩萨”三遍,敲三下,接三下板。
  钟声悠扬,从清净梵刹中缓缓传来,警醒在生死梦中的人。所以,从古以来,钟声成为诗人灵感的源泉,最有名的诗作是唐代张继《枫桥夜泊》: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二、鼓
  鼓是敲打乐器之一,早晚上殿及平时作法事都是离不开的,由金、玉、木、石等制造而成,有各种形状及大小,是寺院中常用的法器。
  鼓是全世界各民族使用比较广泛的击鸣器,我国很早便将鼓用于仪式、舞乐、军阵中,具有集众、报时、警报振奋人心之用。随着佛教传入中国、印度、西域的鼓也随着传来,再加上中国原有的鼓,于是鼓的类型和称呼便丰富多彩。比较小的称为“应鼓”,比较大的称为“鼓”,悬挂在高处,而击打的称为“悬鼓”,鼓种类很多。
  在印度,僧团使用的主要是为了集合僧众,如做法事敲鼓集合,《四分律》记载,比丘们在布萨时没有按时集合,于是佛陀命令或打犍椎,或敲鼓吹呗,所以在寺院中早起、夜寝时,规定击钟鸣鼓作为号令,于是便有“晨钟暮鼓”之称。后来,鼓又加入了赞诵的行列,配合唱念,谱成曲调。作为“伎乐供养,庄严道场”,这是用音声来做佛事,为了帮助大众生起虔诚的心。
  鼓在中国汉传的古老寺院中,其用途十分广泛,曰常生活、说话、上堂等活动都会用到鼓,有法鼓、登坐鼓、茶鼓、斋鼓、问讯鼓等等。
  现代寺院的鼓,除了报时之用外,最多的是做为法器鸣击。一种是放在架上,旁边有一只吊钟,称为铃鼓。另外,在离开位置时可以敲击的称为“手鼓“,手鼓有一定的拿法和敲法,在不敲时,两手捧持,鼓槌摆在鼓的外侧,用两食指和中指托住,两大拇指夹在鼓内,其余四指(两无名指与两小指)环拢着。这种姿势称为“捧月手鼓”,击鼓时,左手大拇指、食指、中指托着鼓,右手大拇指、食指和中指执槌,向内敲鼓。
  三、引磬
  磬,起源于我国古代,在很早时期,便成为重要的乐器,当时的磬是用玉料或石料琢磨而成的。根据(文献通考)考证,我国在南齐时代才有铁造的磬,到了梁代才有铜制的磬。初期使用玉料和石料所造的“磬”,是把石头磨成石片,形状如“矩”中间折曲,两端低垂:
  我国古代“磬”的种类很多,有玉磬、铁扁磬、铜磬等,每一种磬都是利用一枚到十六枚的石片或铁片组合而成,这是由于利用石片或铁片的长短厚薄的差异,而发出不同的音律。
  在印度佛教僧团中,各种发音法器都统称为“犍椎”,所以,这是将中国原有的磬引进佛教中,成为“犍椎”的一种。从南北朝到唐代,寺院中使用的磬还是中国传统的扁磬。而现代寺院中所使用的圆磬,大约是在五代至北宋年间出现的。佛教的“磬”大致有圆磬(即大磬)、扁磬、小手磬(即引磬)三种。
  1、圆磬是铜制钵盂型,在课诵时由维那师击鸣的法器。大磬是用来指挥腔调,多半在起腔、收腔、合掌、放掌以及佛号等处敲击,如同乐队中指挥的指挥棒一般,音之高低由维那师指挥,另外,还有一种小圆磬可移动,这是在做法事时所用。
  2、扁磬,形状如云板相类似,常用石头或金属制成,悬挂在方丈院门廊的里面,作为通报之用。如果有客人想见方丈,知客僧鸣三下。
  3、小手磬,俗称为“引磬”,底部中央用一个钮来贯穿,附在一根木柄上,用小铁槌敲击。引磬的敲用多半是在问讯、转身、礼拜及其他动作的场合,如晚课、蒙山施食时,用引磬来指挥行者的动作,执持引磬的方法,左手执引磬槌的下端,右手抱住左手,平于胸,将引磬正对口部。所以称为“对口引磬”。敲击时,左手拿着,右手执磬槌敲击,或者仅用右手中指、无名指、小指与手掌拿住,并且用食指与大拇指向上勾击。
  磬的声音清脆、悠扬,具有振醒昏迷的作用,体现着佛教庄严、肃穆、超尘、清净的形象。
  四、木鱼
  木鱼是佛教的重要法器之一,又可以称为木鱼鼓。鱼鼓或鱼板。
  木鱼也是由印度佛教的犍椎发展而来,但是,在中国佛教中,根据《教苑清规》记载,木鱼起源于一种传说:从前有一位比丘,违背师言,败坏佛法,因此死后转生为鱼,鱼背上还长着一棵树,在风涛激荡的时候,树摇鱼身,痛苦难忍,以至于流血。后来,他的师父从海上经过,那条鱼恨他的师父,以前不善教导,欲加以报仇。师父问清事情的因果后,怜悯其所受的痛苦,于是便为他启建了一场水陆法会,鱼依仗法会的功德利益,得已脱离鱼身,嘱咐师父将树献给寺院。他的师父按照遗言,将鱼身上的那棵树雕刻成鱼的形状,悬挂在寺院,用来警示僧众们。
  根据《百丈清规注》中说。鱼类目不闽睛,昼夜常醒,所以在佛教寺院中,使用木料雕刻的木鱼,在赞诵时敲击它,用来警惕大众不要昏沉懈怠。
  木鱼的形状,有长形和圆形两种。长形的木鱼称为鱼梆,这种鱼梆悬挂在寺院的斋堂,或者是库房的走廊下,在过堂时作为集合大众之用,鱼梆的挂法有一定的规矩,丛林的梆,鱼头向着山门:子孙庙的梆,鱼尾向着山门。
  圆形的木鱼,放置在寺院的殿堂里,在赞诵唱念时敲击,可以用来控制声调与节奏,并且具有破除昏迷、振奋精神的作用。在圆形的木鱼中,不仅有首尾相接的单鱼形和双鱼形;还有一身二头的龙形木鱼,据说这是来源于“鱼化成龙”,表示具有“转凡成圣”的意义。
  殿堂里的木鱼有大小两种,大小木鱼是放在桌上或架上敲击的,小木鱼则是那在手里敲扣的,执持小木鱼的姿势是:不敲时,双手扶持,鱼椎在木鱼之外,两食指与两大拇指夹住,其余六指托住它,敲击时用左手拇指、食指、中指、执鱼,鱼椎头与木鱼头向上相对,两手如合掌,称为“合掌鱼子”。敲击木鱼,要用力平稳,不可忽轻忽重,忽缓忽急。如果要快敲,应该又缓入急,渐渐加速。
  五、铛子和铪子
  铛、铪是佛教唱诵偈赞时的重要呗器,都是用铜片制成的。两者配合板眼,控制节奏,用来“伎乐供养”。
  铛子的来源,由于文献记载不足,有待曰后考证。铛子的形状如一只圆盘,直径大约有四、五寸,四边留有小孔,用细绳把它梆在圆形或方形的边框上,而后用铛椎敲击它,铛子在不敲时,铛子与铛椎一起拿在左手,铛椎夹在铛子反面外,右手抱住平胸,铛子齐口,敲击铛子时,左手握铛,右手执椎,铛子照面,称为“照面铛子”,执椎是用大拇指、食指、中指执住而击之。
  铪子由响铜制成,呈圆盘形,中央部分隆起一圆,此圆之中心穿有小孔,孔内附有一纽,或系一布条,使用时,以两手各持一面铜盘,互相撞击鸣奏。铪子在不敲时两片合龙,两手执持平胸,用两大拇指与两食指压在铪子边沿上面,其余六指托住它,称为“平胸铪子”。打铪子时,左手仰托一片。右手覆提一片。上钶边与下钶边相差数分。这样敲叩声音比较响亮。
  (捧月手鼓)(对口引磬)(合掌木鱼)(照面铛子)(平胸铪子)。
  铪子古代称为“铙钹”,但是铙与钹原为两种不同之乐器。后来混称为铙钹。
  铙,古来即广泛用于佛教,有金铙、铜铙等分别。金铙据《周礼》《礼记》所载,是在退兵或舞蹈所鸣击的,互相撞击时就令发出“铙铙”之声,所以称为铙。铜铙,即所谓“铜拍子”,与金铙不同,声音清澄,故俗称为铙。
  钹,又做铜钹、铜钹子,根据《律书乐图》的记载,铜钹子从西域传来,西域的音乐大多用它。根据《通典》记载,出于西域、南蛮等地之铜钹,其中央隆起之圆,有数寸高,也有大致数尺者。中亚贝沙鲁克出土的壁画。敦煌出土的净土变相及“阿弥陀菩萨来迎图”阿弥陀二十五菩萨来迎图中,都有这种乐器图像。所以称为“铙钹”恐怕是因为铜铙与铜钹形状类似,以致于混同并称。从而流传至今。
  在佛教的寺院中,除了法会时鸣击铙钹以外,藏殿、祝赞转轮、大众行道等,也都要鸣击,铪子不仅是佛教的乐器,而且在世俗间以及道教、民间信仰中,都普遍使用它。
  六、板
  板是寺院为集合大众而鸣打器具之一,板多为木造,少部分为青铜制,木灶的板,一般长一尺一寸,宽一尺八寸,厚二寸,上方缺两角,平穿二孔,用铁环贯穿,便于悬挂和手提,由于悬挂场所不同,有不同的称呼,同时板的形状随着禅宗五个宗派的不同而有所差别,敲板和钟的规矩也不同。一般都用临济宗,如江西云居山禅堂钟板是沩仰宗,板行的临济宗。
  云板,多用铜、铁铸成,直径三尺左右,形状像云纹,所以称为云板。一般挂在斋堂的走廊下,每到用斋时敲击,如北京广化寺五佛宝殿前悬挂的即为云板。
  七、铃铎
  铃铎,也称为手铃、宝铎、风铎,用金、铜、铁等金属所制造,呈钟形,内系铜珠,顶端有柄,形状不一。在经典中经常提到铃铎,而且千手观音一只手执持宝铎所以铃铎最早出现在印度。
  密教修法的时候,为了惊觉诸尊,或使其欢喜,即振铃发声。铃有惊觉、欢喜、说法三意。鸣铃以供养诸尊,称为振铃。因为,铃的柄是采用金刚杵的一部,所以称为金刚铃。铃有五种代表五智五佛:独钴另铃、三钴铃、五钴铃、宝铃、塔铃(率都婆铃)。铃则是代表说法,金刚铃则为最后一尊金刚铃菩萨的三昧耶形。
  在现代寺院中,手铃的用场最常见是在“瑜伽焰口施食”坛场,在汉传佛教中,铃主要是用来引魂,礼忏和指挥唱赞念诵,庄严韵调。
  炉香赞
  在佛经中常常可以看到炉香赞:
  炉香乍热。法界蒙薰。诸佛海会悉遥闻。 随处结祥云。诚意方殷。诸佛现全身。
  南无香云盖菩萨摩诃萨。
  炉香赞的作者是谁?已经不可考了,目前得知类似原型约在明代禅门功课中已见,法会前先念一遍炉香赞是有意义的。分开解释:
  香,可以有烧香、燃香、花香、涂香等方式,甚至包括「心香一瓣」;赞,有称赞、赞颂的意思。因此,在佛门课诵中,为了表达赞诵佛菩萨及佛陀教法之殊胜等,传统仪式中会用先用「香赞」来表达敬意。如《关中创立戒坛图经》所说的(大正四五·八一六上):「诵遗教经,此时应打犍稚、多烧名香、赞呗功德。」一般较常唱颂的赞文为「炉香赞」、「戒定真香」、「宝鼎热名香」等。又如《大乘集菩萨学论》所说的(大正三十二·九四上):「若使人作乐,击鼓吹角呗,箫笛琴箜篌,琵琶铙铜钹,如是众妙音,尽持以供养,或以欢喜心,歌呗颂佛德,乃至一小音,皆已成佛道。」由此可知,赞是具有音乐性,可以歌咏的,就好比以口业称赞他人,让人心生欢喜,以为自利利他的修行法门是一样的道理。
  一.观想:
  法会或做晚课时,先要在佛前上香。
  上香时,要用心观想。 能够想到心里头清清楚楚的,像真的看见所观想的东西,才算观想成功。
  想这香是自己的清净心变现出来的,就是自己的心性。所以一切的法,都在这香里头完全具足的。只这一缕香烟,能够周遍薰到所有十方一切世界里头去,还能生出种种供养佛的东西,像摩尼宝幢、摩尼宝旛、宝珠网、宝伞盖、天宝衣、天肴膳。以及各种香油做成的灯烛,光明遍照一切法界。无数天童子,散种种妙宝华,奏种种妙天乐,赞叹佛的功德。像这样供养十方微尘法界。所有三世一切诸佛,都不先不后的,同时供养到。
  想自身,像普贤菩萨一样,化出无量无边的身体来,礼拜供养一切诸佛。这样无量无边的诸佛,广大法会,都像在现前自己的法会里头。这个法会,就是尽虚空遍法界的。
  想香上生出许多东西的时候,要想布施十方世界一切众生。劝他们都拿去供养佛。那就成就了广修供养,恒顺众生,普接回向三种大愿了。
  二.唱赞:
  观想成了,就念下面的赞。
  炉香乍热。法界蒙薰。诸佛海会悉遥闻。
  随处结祥云。诚意方殷。诸佛现全身。
  南无香云盖菩萨摩诃萨。
  白话解释:
  炉香乍热,法界蒙薰: 这里刚刚把炉里头的香烧着,十方一切世界就已经薰着了香气。
  [炉香]:烧在炉里的香。[乍]:刚刚。[热]:烧着。[法界]:总包括所有十方一切的世界在里头。
  [蒙]:受着。[薰]:香气薰着了。
  诸佛海会悉遥闻:十方世界的诸佛道场里,都闻着这香气了。
  [海会] :法会比做海,形容听法的人多得无量无边的意思。
  [悉]:完全。[遥]:远。[闻]:嗅。
  随处结祥云:香烟腾在虚空里头。结成吉祥的云。香烟里头。有种种庄严道场。和供养佛的东西。
  [随处]:处处。[祥]:供养佛的东西,都是种种吉祥的。
  诚意方殷:至诚恭敬的心,刚刚殷勤的发出来,能够[感]动诸佛。
  [诚]:真心,恳切。[意]:意根,第七识。 [方]:刚刚。[殷]:殷勤。
  诸佛现全身:只要妄想心不起,完全是一片至诚的心,就像水清月现的道理一样。诸佛的身相,就来[应]着自己的至诚恭敬心,现出来了。
  所以做佛事,一定要心里头至诚恭敬,才能有感应的。
  南无香云盖菩萨摩诃萨: 归命那个能够用威神力来把香气变成功云盖,供养十方诸佛的菩萨。
  [香云盖]:炉里的香烟,腾在十方无量无边的诸佛世界的虚空里头,结成像香烟云的宝盖。
  法义: 赞叹香的功德--
  [1]香里头具足一切法,能够助我成功广大无边的供佛功德。
  [2]此香助我成就广修供养,恒顺众生,普皆回向三种大愿。
相关推荐
热点栏目
推荐阅读
以血偿血 以血偿血

以血偿血成语名称以血偿血成语拼音yǐ xuè cháng xuè...

以貍至鼠 以貍至鼠

以貍至鼠成语名称以貍至鼠成语拼音yǐ lí zhì shǔ成...

以誉为赏 以誉为赏

以誉为赏成语名称以誉为赏成语拼音yǐ yù wéi shǎng成...

以言举人 以言举人

以言举人成语名称以言举人成语拼音yǐ yán jǔ rén成...

以身报国 以身报国

以身报国成语名称以身报国成语拼音yǐ shēng bào guó...

最新文章
惜别浮桥驻马时,举头试望 惜别浮桥驻马时,举头试望

惜别浮桥驻马时,举头试望南山岭。古诗原文[挑错/...

惊奇喜异者,终无远大之识 惊奇喜异者,终无远大之识

惊奇喜异者,终无远大之识;苦节独行者,要有恒久...

惜恐镜中春。不如花草新。 惜恐镜中春。不如花草新。

惜恐镜中春。不如花草新。古诗原文[挑错/完善]出自...

惊鸟去无际,寒蛩鸣我傍。 惊鸟去无际,寒蛩鸣我傍。

惊鸟去无际,寒蛩鸣我傍。古诗原文[挑错/完善]出自...

惜衣有衣,惜食有食。 惜衣有衣,惜食有食。

惜衣有衣,惜食有食。古诗原文[挑错/完善]惜衣有衣...

惟仁者宜在高位。 惟仁者宜在高位。

惟仁者宜在高位。...

惟仁者宜在高位。_1 惟仁者宜在高位。_1

惟仁者宜在高位。古诗原文[挑错/完善]惟仁者宜在高...

惜君青云器,努力加餐饭。 惜君青云器,努力加餐饭。

惜君青云器,努力加餐饭。古诗原文[挑错/完善]出自...

惟俭可以助廉,惟恕可以成 惟俭可以助廉,惟恕可以成

惟俭可以助廉,惟恕可以成德。...

惊鸟去无际,寒蛩鸣我傍。 惊鸟去无际,寒蛩鸣我傍。

惊鸟去无际,寒蛩鸣我傍。古诗原文[挑错/完善]出自...

友情链接

手机版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