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经感应网
标题

净因三要——孝养父母为百行之先

来源:心经感应网作者:时间:2019-10-19 09:45:04
  前言  “净因三要”之主要义理体系,系以“修净因”为其实践基础;盖欲弟子于领悟佛家 四谛十二因缘、三法印之原始佛法之外,能对佛陀之遗教,有所身心力行之凭借。所谓“修净因”者,乃谓箴诸学佛之人,人人以修“清净因”、行“清净因”,为其 修身之准则,以“人格成则佛格成”之理念、期其登于佛性之堂奥也。

  前言

  “净因三要”之主要义理体系,系以“修净因”为其实践基础;盖欲弟子于领悟佛家 四谛十二因缘、三法印之原始佛法之外,能对佛陀之遗教,有所身心力行之凭借。所谓“修净因”者,乃谓箴诸学佛之人,人人以修“清净因”、行“清净因”,为其 修身之准则,以“人格成则佛格成”之理念、期其登于佛性之堂奥也。

  “修净因”之纲目有三:

\

  一、孝顺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事。  二、受三皈依,具足十戒,不犯成仪。  三、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

  吾人若能以“清净心”,行此三事!则“人成”矣!“人成”之后,佛成 则指顾之间可待矣。期凡一读此文之慈济法侣,能体念佛陀教导吾人之悲心,而有以己立立人,自度度人,则所勉于我诸弟子“人成佛成”之愿足矣。

  学佛法,主要是为了去除内心的污染,清净自我的心地。

  所谓清净心,即人性本来没有沾染污秽的这分善性--善良的本性。既然本性就是善性,本来就清净,为什么还需要净化呢?又为何有污染与清净的分别呢?所谓污染心,即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受人我是非所薰染、薰习,而生起计较的心理,使良善的本性慢慢趋向恶念。

  修行的意义,就是要接受佛陀的教育,洗炼自我的心地,将已经沾染尘垢的心,用佛陀的甘露法雨洗涤清净;也就是要在人与人相处之中,时时提起正念,修养自己的言行。

  要达到清净的修养,必定要“藉事炼心”修净因。在人间现实生活中,修学佛法不离三件要事:

  一、孝顺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事。  二、受三皈依、具足十戒,不犯威仪。  三、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

  如是三事,名修净正因。

  以关爱子女的心对待双亲 第一是孝养父母。 修学佛法,不离“世间法”。世间说“百善孝为先”,修净因、净业的目标,是要达到佛与圣人的境界,但仍然要从做人开始。做人要饮水思源:我的身躯从那里来?父母如何为我付出爱心,我应该如何回报父母?

  回报父母就是孝养父母。论语中告诉我们如何孝蓑父母,儒家所讲的孝养父母是尽人事、尽形态,要殷勤、顺从,不让父母烦恼,这就是孝。

  让父母操心的,有自我的行为和身体方面的。多数父母都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希望子女能在社会好好从事行业、成就事业。然而,有的子女却不能安分,将自己强健的体力用在不正当的行为,困扰自己,破坏社会,使父母心烦、心急,换来社会人群的唾弃辱骂,让父母蒙羞,这就是“行为的不孝”。

  也有人虽然很孝顺,但却让父母非常操心,为什么呢?因为不会爱惜生命,把身体毁伤了,结果使父母为其担忧操心。看看我们医院有些挂急诊的人,大部分都让父母操心:有和人打架的,有骑飞车去撞到人或被人撞的......这些做父母的为孩子肝肠寸断,除忧烦自己的子女外,又要担心子女打伤人、撞到人等种种心理负担。

  病在儿身,痛在娘心 更有忧虑子女生病的。例如慈济医院加护病房曾有一位四岁半的孩子,体弱多病又患脑水肿症,由他的母亲照顾。这位母亲生有二子,大儿子八岁,健康活泼小儿子却患脑水肿症;为了这个孩子,造成婆婆与先生对她的不谅解,认为是怪胎,她不断受到 讽刺、指责,先生更是向外求逃避。最后这对年轻夫妇不得不离婚,大儿子由先生抚养,小儿子由她照顾。

  为了这个儿子,除金钱的付出外,她还不眠不休地照料。有一天,儿子忽然从椅上跌落,送到慈济医院急救。年轻的妈妈一个人孤孤单单地守在加护病房外,忧心如焚地以泪洗面,那双无助哀伤的眼神,让人看了实在深感同情。

  孩子离开加护病房移至普通病房时,我去探望他们母子。妈妈因为彻夜末眠,伏在孩子床上睡着了,我走近床边伸手摸摸孩子,这小孩天真无邪又可爱,脸上时时绽露笑容, 还伸出两只小手让我摸摸。他的母亲抬起头看到我,我告诉她“你看!你的儿子已经清醒了,你的儿子这么可爱,应该不要紧的,你不要伤心啦!”做母亲的看到儿子会对我笑,还伸出手和我玩耍,安慰地笑了。

  但是,过了一天,孩子又再度昏迷送入加护病房。有位台北的委员告诉我:“这个妈妈非常可怜,口不食、夜不睡,为了这个孩子,都快生病了。”

  你们看看,一个孩子从小养到大,做父母的要付出多少代价?为了孩子,她宁愿牺牲夫妻之爱,宁愿割舍健康的大儿子,来保护这个多病不幸的小儿子,这就是天下父母心啊!我们小时候,是否也让父母付出同样的爱来对待我们呢?我们该不该孝养父母呢?“孝”是人的本性啊!

  父母爱子女的心是无微不至的,这就是“慈母心”,我们若能以关爱子女的心,来孝养父母,即是真正至高的孝心。

  有一次慈济发放日,全省各地许多会员回来本会,大家聚集在这里,每个人所提出来的困难,及希望我提供意见的,都离不开“如何使子女专心读书、品学兼优、增长智慧......”“如何才能让子女得到真正幸福?”“如何做回向,才能让子女得到父母福德的庇护,得到福报”......每个人的话题,都围绕着子女,大家所关心的,都是自己的子女,却少见希望为亲长父母造福,将功德回向高堂的。

  有一位年轻的妇人,因信仰宗教的方式未获家人认同,也提出问题问我。我告诉她:“学佛不可整天跑道场,只顾拜佛、听经,置家事而不管,对子女不尽母爱,对公婆未尽孝道,如何叫家人不反对?”年轻的妇人回答:“几天前我还寄半斤人参给我的婆婆哪!

  我说:“孝顺并不是用半斤人参就能表现的。‘孝’,必须以恭敬心来对待父母、公婆,不是只提供物质来奉养他们--他们不是让我们用‘养’的,是必须孝敬的。将内心的恭敬形于外就是‘顺’,为人子女者应和颜悦色,顺从父母,让父母得到心灵上的欢喜,而不是供给丰富的物质只有物资奉养,非孝现代人所说的孝,往往只限于物质奉养而已,以为把物质拿给父母,让父母有得吃、有得穿,就算是孝蓑父母了。反观过去所谓的‘孝’,除了要使父母衣食无缺之外,还要晨昏定省,问候尊亲。说任何话,一定要先察颜观色,仔细思量自己说的话,会使父母欢喜还是生气?若看到父母的眼神含有怒气,则要说的话到此为止,赶紧转移话题,不令父母生气。

  现在有很多为人子女者,当父母跟他说话时,他连回个头看看老人家的脸,都觉得是多余的。甚至很多人为了提高生活水准,离乡背井,远离父母,在外打天下,以自己的事业、家庭为重,忘记了在故乡时时倚门望子归来的双亲。

  现在有很多父母常常往国外跑,为什么要时常出国呢?因为他们把子女送到国外念书。不论是美国、英国,即使路途多遥远,他们都不辞辛劳地去看子女。然而,在本土台湾,从都市到乡村去看父母,他们却感觉路程很远,认为自己的事业要紧,没有空闲时间......若是对子女的爱念,则不会没有空闲时间,每一次出门看子女,都是一个月或几十天,认为这是理所当然的,因为亲情难舍吗!

  所以,如果能够以爱子女的心来孝养父母,则是人性本能的崇高表现,也就是人之初、性本善的清净善心。

  孝养父母是百行之先佛教说:“念佛乃诸法之要,孝养父母为百行之先”。想入佛法门,要先学会念佛,因为念佛能时时刻刻警惕自己“以佛心为己心”;陪养慈悲爱念,也是要从念佛开始,所以,念佛即是入佛门学诸法的重要法门。

  而孝养父母是百行之先、万善之门--没有孝养父母的心,而想追求佛心,是不可能的事,要修持学习佛心,必须先陪养孝养父母的心。所以说“孝心即佛心”--孝养父母之心,就是清净的佛心。舍离“孝”则没有“佛”,不念父母也无佛可念。这是佛陀教育众生非常强调与重视的一点。

  学佛修行者,“孝行即是佛行”,一切孝行无不是修学佛法的行为。由此可体会,孝与修行是多么密切的事,我们要修行学佛,希望达到与佛同样的境界,必定要先从孝养父母开始。

  所以说,“孝”字实为众妙之门,所有无上甚深微妙法,都由“孝”入门。如果没有“孝”,我们的心门就是封闭的--因为欲念及贪、嗔、痴等污染心,障蔽了我们的心门;唯有以孝开启心门,才能走入真正学佛之门。

  总之,佛陀所说的教法、所施的教育,可以说是以“孝”为宗;佛教的一切经典,也是以“孝”为戒--人要如何守规矩?如何不冒犯众生?必须先从“孝”做起。不犯上是做人的根本,也就是成为君子的根本;想做一个坦坦荡荡的君子,必定要从“不犯上”开始做起,渐次便能上敬下爱,不冒犯一切众生。

  不忿父母,无佛可忿孝,有“在家之孝”与“出家之孝”。

\

  “在家之孝”是指社会人士孝养父母应该励行、持守的事。佛教与儒家皆讲孝道。论语中所讲的孝养父母,是尽人事、尽形态,要殷勤、顺从,不让父母操心,这就是孝。父母对待子女,虽同样是自己的子女,也难免有特别喜爱或次要的,也有比较不喜欢的子女 。这是凡夫心所难免的--爱子女的心同样有分别。以子女而言,如果能得到父母的爱,应该感恩、欢喜;假设与父母比较缘浅,即使我们做得非常辛苦,还被父母厌嫌、责备不是时,也要做到不怨怼,这就是“爱而不忘”、“劳而不怨”--父母爱我们,要心生欢喜,不可忘记父母的恩惠;父母怨我们时,要任劳任怨,绝对不可有怨恨的心理。

  中国历史上有很多孝子的例子:舜是古代的圣贤,从小就受母亲百般虐待,但是他一点都不埋怨、记恨,这也是圣人之所以成为圣人的根本。我们对父母一定要尽一项责任,即是“承顺颜色,以尽孝养”——顺从父母,察颜观色,尽量让父母欢喜、安心,这就是尽孝。如果让父母烦恼、担心,触怒父母,这都是不孝。

  父母是子女的模范,希望人人把握此时,克尽孝道,以做为将来教育子女的根本礼法。

1997/11/30

相关推荐
热点栏目
推荐阅读
以规为瑱 以规为瑱

以规为瑱成语名称以规为瑱成语拼音yǐ guī wéi tiàn成...

以血洗血 以血洗血

以血洗血成语名称以血洗血成语拼音yǐ xuè xǐ xuè成...

以词害意 以词害意

以词害意成语名称以词害意成语拼音yǐ cí hài yì成语...

以资切磋 以资切磋

以资切磋成语名称以资切磋成语拼音yǐ zī qiē cuō成...

以誉进能 以誉进能

以誉进能成语名称以誉进能成语拼音yǐ yù jìn néng成...

最新文章
惜别浮桥驻马时,举头试望 惜别浮桥驻马时,举头试望

惜别浮桥驻马时,举头试望南山岭。古诗原文[挑错/...

惊奇喜异者,终无远大之识 惊奇喜异者,终无远大之识

惊奇喜异者,终无远大之识;苦节独行者,要有恒久...

惜恐镜中春。不如花草新。 惜恐镜中春。不如花草新。

惜恐镜中春。不如花草新。古诗原文[挑错/完善]出自...

惊鸟去无际,寒蛩鸣我傍。 惊鸟去无际,寒蛩鸣我傍。

惊鸟去无际,寒蛩鸣我傍。古诗原文[挑错/完善]出自...

惜衣有衣,惜食有食。 惜衣有衣,惜食有食。

惜衣有衣,惜食有食。古诗原文[挑错/完善]惜衣有衣...

惟仁者宜在高位。 惟仁者宜在高位。

惟仁者宜在高位。...

惟仁者宜在高位。_1 惟仁者宜在高位。_1

惟仁者宜在高位。古诗原文[挑错/完善]惟仁者宜在高...

惜君青云器,努力加餐饭。 惜君青云器,努力加餐饭。

惜君青云器,努力加餐饭。古诗原文[挑错/完善]出自...

惟俭可以助廉,惟恕可以成 惟俭可以助廉,惟恕可以成

惟俭可以助廉,惟恕可以成德。...

惊鸟去无际,寒蛩鸣我傍。 惊鸟去无际,寒蛩鸣我傍。

惊鸟去无际,寒蛩鸣我傍。古诗原文[挑错/完善]出自...

友情链接

手机版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