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经感应网
标题

关于放生的“五个为什么”

来源:心经感应网作者:时间:2019-10-19 09:47:20

\

  法王如意宝曾开示:“不管是大上师还是小上师,无论他的名声是否广大,只要自己在他面前得到过殊胜的密法,这就是自己的根本上师,对他我们应该感恩不尽。”、“无论我们修任何一个法,首先要对上师祈祷,然后再继续修持,这是我们宁玛巴普遍的传统。因此千万不能忘记自己的上师,若能经常这样行持,那将来的将来也就会越来越吉祥和圆满。”  “希望大家对三宝应该生起信心,特别是对自己的根本上师要作猛厉祈祷:祈祷上师您心中的智慧完全溶入我的心间,愿我将来能弘法利生,请好好地加持我的相续。这样,哪怕是一刹那祈祷自己的传承根本上师,上师的大悲加持也会对我们有很大的意义。”,“若传承上师、本尊和护法神生起欢喜,那自己所作的弘法利生事业会圆满成功,否则,一切事情都不会吉祥顺利。有时,我们看见某些人在修道过程中违缘重重,其原因就是持明圣者没有生起欢喜心。若是想方设法让持明上师生起欢喜心,那自己的功德就会逐渐圆满,这种人今生和来世都是在幸福安乐中度过,其弘法利生事业非常广大,连自己也感到稀有。”  1、为什么要与上师共修?  法王每见末法众生根基下劣、罪业深重,非造极大善业则罪业难净;懈怠不已、勤苦难为,非简单易行之方便则难能为之。故多次开示此类简单易行之善巧方便,大悲救拔末世罪苦众生。包括普劝共同念诵普贤行愿、摄受自在祈祷文、极乐捷径、金刚萨埵心咒、放生一亿等等。  如果一个人每天坚持放一万个生命,需要三十年才能放够一个亿,如果有一万同修依照共修回向发愿一起共修,只要每人每年至少放一万小生命,则每年每个同修都相同于放了一亿个众生。如果您愿意节省大量的时间、精力和金钱,用以从事这种对于佛法和自身极具意义的工作的话.请不论采取团体和个人放生哪一种形式,终身依止共修回向而回向放生,即共修放生。以此共修功德:①可以达到一个人无法企及的功德胜利。②为每个人最大程度地节省了人、财、物力和时间,因此这是顺应众生能力的最好办法。③顺应了上师佛陀的心愿。诚如《大方广佛华严经》中所言:“众生至爱者身命,诸佛至爱者众生,能救众生身命,则能成就诸佛心愿。”  堪布慈诚罗珠开示:“与法王等高僧大德们共修可当下证悟、或几年后证悟,都是不一定的,还要看自己当前的修行状况。但可以肯定的是,与法王等高僧大德们共修,由于他们具有不共的殊胜发心,使你获得修持上殊胜的缘起加持,故具有极殊胜的意义。平时我们应尽量跟随法王等高僧大德们共修,他们倡议放生,我们就尽量跟随参加;他们劝众共修念诵,我们也应尽量去念,随力所做一切都要以菩提心来摄持。”  “我们现在已经放了将近两个亿的生命,参加放生的每一个人都能得到这份功德。这种善法本身就不可思议,如果再加上如理如法地发心和回向,功德就更不可思议,一定能够清净我们所有的罪业。”  2、为什么上师特别抉择放生?  大持明者晋美彭措法王曾开示大众及一切弟子:“在末法时代,放生是诸善事中能让诸佛菩萨、根本上师生起欢喜的唯一的因。”这也就是阿秋法王恩赐放生教授之根本目的。对于发愿终生共修如是放生事业的徒众,(阿秋)法王仁波切曾数次授记其将任意往生极乐刹土或莲师刹土。  “一切有漏善法中,无有能比放生之功德大。凡其它善业,若自心不净,就无有功德,但放生时,无论其心净或不净,其事皆是直接对众生有利,因此有不可思议的善果,哪怕是放一条生命的功德也无法衡量。”“戒杀放生是大乘菩萨本份中的事,也是圆满成佛资粮的最大方便。”  索达吉堪布、堪布慈诚罗珠、堪布益西彭措、索达吉堪布呼吁放生中说:一般说来,除了证悟空性之胜义善法以外,若以世俗谛的标准判断,则一切有为善法,诸如诵经、持咒、供养、礼拜等等,其功德均无法超胜放生之功德;而所有恶业中则以杀生为最可怕、最严重。  藏地著名空行母根桑曲珍游行中阴教言《深道总集空行耳传深义莲花心滴》云:“一切高贵卑贱众,今生来世安乐法,无此放生更殊胜,转绕瞻洲之功德,等同放生一牛犊,念诵七亿观音咒,等同放生一小牛,吾至阎罗境见此,今莫忘失空行语,厉力放生牛犊等,乃有无量功德也。”——若每天5万需5小时,至少40年才完成7亿。  龙树菩萨在《大智度论》中就这样讲过:“诸余罪中,杀业最重。诸功德中,放生第一。”  近代禅门高僧虚云老和尚:“我们要勇猛精进,要内外加修。内修,即是单单的参一句‘念佛是谁’的话头,或念一句‘阿弥陀佛’,不起贪嗔痴恚种种其他念头,使真如法性得以透露。外修,即是戒杀放生,将十恶转为十善,不要一天到晚酒肉薰天,造无边的罪业。”佛印禅师:“戒杀念佛兼放生 决到西方上品会.”  净土宗大德蕅益大师开示:“杀生即杀自心未来诸佛,放生即放自心未来诸佛;若放自心未来诸佛,即真念佛三昧;修此念佛三昧,是恒转法华经百千万亿部也。”“欲即人心证佛心,转劫浊成净土,术莫于放生,放生一法,唯广与久,一杯水不救车薪火,唯设人各一杯焉,一杯不已再一杯已,杯水多,车火未有不灭者,今杀运纷纷,并同分恶业招感,非慈悲三昧水,熟能熄之。”憨山大师:“放生又念佛,万修万人证。”——中间特示“唯广与久”等共修要义也!  3、为什么要终生、不间断地、尽力去做?  法王说:“从我当年在石渠求学的情况来看,当时在至尊上师托嘎如意宝的身旁,确实有如天上繁星那么多的智者和守持净戒的人,如今有不少人已经堕落到了极为卑劣的地步。反而当时有些戒律不是很清净、智慧比较浅薄的人,现在却成了非常了不起的高僧大德。回顾这些历史可以看出,即使自己的相续中产生了暂时的智慧和清净的戒律等功德,这些也并不是恒常不变的。”,“如果没有长期坚持精进修持,那无始以来的习气不但难以改掉,而且前面得到的少许智慧也难以巩固,非常容易消失。所以我们对善法和闻思修应当尽心尽力地去行持。如果自己没有痛下苦功,就无法获得功德,所以一刹那也不要散乱,就这样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精进地修持,一定要不间断地修持!” 4、为什么能够亲自去放生更好?  有的居士讲:“我只是给共修放生捐了款,本人并没有亲自参与放生活动,不知这样是否能获得共修放生的功德?”  堪布慈诚罗珠回答:“只捐款虽然可以获得同样的功德,但还是与自己亲自参加有一定的差别。如阿底峡尊者曾示现亲自动手做“察察”佛像,而且开示弟子身语意三门圆满之善业具极大利益。虽三门中依“意业”为主而区分善恶业,但对凡夫而言,通过身语善业的勤做,会对无常心、出离心、菩提心等意业,有增上熏习之利益,故不可轻易忽视。”  5、为什么要具足“三殊胜”去修持?  堪布慈诚罗珠开示如下:  “作为佛教徒,我们经常放生。如果如法地放生,功德是不可思议的;如果不够如理如法,功德就不是很大。所以,这对我们来说非常重要。”,  “虽然三殊胜的修法,是最基础的入门修法,但可能对于许多人来说,却是前所未闻的。这个修法说起来容易,做到却很困难,恐怕有些学佛很久的人也未能做到。”,  “无垢光尊者讲过:所有的善业,无论大小,都不能离开这三个框架,都要夹于此三殊胜中间。如果不离开三殊胜,则所做的一切善业皆为解脱道;如果离开这三种殊胜,即使表面上再伟大、再深广,也不是解脱道。所以,这三个殊胜非常重要。”,  “如理如法的放生,可具足三种殊胜、菩萨六度,并获得佛身语意三金刚的加持和迅速圆满二资粮的一切功德。”  第一、动机殊胜。在每次做善事之前,肯定会有目的,没有任何目的的行善、修法是很少的。如果在行善时,具备殊胜的动机,就能起到事半功倍之效。  (1)是下士道:这种动机是三种善的动机中层次最低的。具有这种动机的人不是考虑解脱,而仅仅是为了下一世不堕地狱、饿鬼、旁生道,希望得到人、天的果报,为了来世能得到健康、长寿,获得有地位、有财产、有名誉的人身而去行善。这虽然是善,但仍与解脱没有关系,所以是最低层的。  (2)是中士道:即小乘声闻、缘觉的动机。也即不是为了追求世间圆满,不是考虑健康、长寿等目的而修行。因为这种发心的人,对世间圆满以及自身五蕴(肉身等)怀有恐慌厌离之心,极其渴望能早日摆脱五蕴的束缚。所以,他的行善修法不是为了追求世间圆满。这种动机是中等的。以这种修法除了能使自己获得解脱之外,没有其它的果报。  (3)是上士道:也就是大乘菩萨的发心,这是善的动机中难度最大的。以我的一己之见来看,能走上上士道的人很少很少。大乘菩萨真正的菩提心,是指毫无自私地奉献、毫无条件地付出。尤其在遇到困难、艰辛之时,能保持这种精神是极难的。平时我们在顺意安适之时,于修法打坐之中,偶尔生起“我为度化一切众生而发誓成佛,为了获得佛的果位,所以打坐、修行”的念头也许不是很难,但这种菩提心是不稳定的。只有反反复复地修炼,才会生起真实、稳固的菩提心。开示不是论典,一看就能够领会,在领会之后若肯实修,就能够生起无伪的菩提心。发菩提心的第一个条件,是发愿度众生;第二个条件,是要有为度化众生而发誓成佛的决心。一旦生起慈悲心,离菩提心也就是咫尺之遥了。  第二、无缘殊胜。所谓无缘,就是空性之义。如果能达到这种境界,则无论作<

\

相关推荐
热点栏目
推荐阅读
以锥刺地 以锥刺地

以锥刺地成语名称以锥刺地成语拼音yǐ zhuī cì dì成...

以辞取人 以辞取人

以辞取人成语名称以辞取人成语拼音yǐ cí qǔ rén成语...

以镒称铢 以镒称铢

以镒称铢成语名称以镒称铢成语拼音yǐ yì chēng zhū成...

以铢称镒 以铢称镒

以铢称镒成语名称以铢称镒成语拼音yǐ zhū chēng yì成...

以身试险 以身试险

以身试险成语名称以身试险成语拼音yǐ shēn shì xiǎn...

最新文章
惜别浮桥驻马时,举头试望 惜别浮桥驻马时,举头试望

惜别浮桥驻马时,举头试望南山岭。古诗原文[挑错/...

惊奇喜异者,终无远大之识 惊奇喜异者,终无远大之识

惊奇喜异者,终无远大之识;苦节独行者,要有恒久...

惜恐镜中春。不如花草新。 惜恐镜中春。不如花草新。

惜恐镜中春。不如花草新。古诗原文[挑错/完善]出自...

惊鸟去无际,寒蛩鸣我傍。 惊鸟去无际,寒蛩鸣我傍。

惊鸟去无际,寒蛩鸣我傍。古诗原文[挑错/完善]出自...

惜衣有衣,惜食有食。 惜衣有衣,惜食有食。

惜衣有衣,惜食有食。古诗原文[挑错/完善]惜衣有衣...

惟仁者宜在高位。 惟仁者宜在高位。

惟仁者宜在高位。...

惟仁者宜在高位。_1 惟仁者宜在高位。_1

惟仁者宜在高位。古诗原文[挑错/完善]惟仁者宜在高...

惜君青云器,努力加餐饭。 惜君青云器,努力加餐饭。

惜君青云器,努力加餐饭。古诗原文[挑错/完善]出自...

惟俭可以助廉,惟恕可以成 惟俭可以助廉,惟恕可以成

惟俭可以助廉,惟恕可以成德。...

惊鸟去无际,寒蛩鸣我傍。 惊鸟去无际,寒蛩鸣我傍。

惊鸟去无际,寒蛩鸣我傍。古诗原文[挑错/完善]出自...

友情链接

手机版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