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经感应网
标题

关于经句的问答

来源:心经感应网作者:时间:2019-10-19 09:48:14
问:《无量寿经》云:‘若欲食时。七宝钵器。自然在前。百味饮食。自然盈满。虽有此食。实无食者。但见色闻香。以意为食。’请问‘若欲’是动了妄念吗?若真有起心动念,五欲的其他四欲亦会起现行吗?答:这是属于初往生的人,到达极乐世界时间不久,他还有这个习气,习气一现行,境界就现前。由此可知,西方极乐世界无不是随心所欲,所谓是‘心想事成’

问:《无量寿经》云:‘若欲食时。七宝钵器。自然在前。百味饮食。自然盈满。虽有此食。实无食者。但见色闻香。以意为食。’请问‘若欲’是动了妄念吗?若真有起心动念,五欲的其他四欲亦会起现行吗?

答:这是属于初往生的人,到达极乐世界时间不久,他还有这个习气,习气一现行,境界就现前。由此可知,西方极乐世界无不是随心所欲,所谓是‘心想事成’。这是食,其余的还有财色名利种种欲望,会不会现前?可能会现前。现前会不会造业?不会造业。为什么?一现前,立刻就知道了,就觉悟了,所以见色闻香的境界就消失了。因此,在西方极乐世界断烦恼、断习气快,原因在此。

在西方极乐世界,所接触的都是诸上善人俱会一处。莲池大师与蕅益大师为我们解释‘上善’,是指等觉菩萨,如观音菩萨、势至菩萨、文殊菩萨、普贤菩萨,他们环绕在你的周围,不管你起什么妄想,他们都有方法帮助你。所以,西方极乐世界的修行环境好,那是一切诸佛世界都不能相比的。

我们修学有疑惑,一定要清楚,因为‘疑’是菩萨修行最大的障碍。我们对于世尊、弥陀及这些诸大菩萨决定没有疑惑,对于我们的道业就有很大的帮助。所以,有疑要问,要断疑生信。

问:一切‘唯心所现,唯识所变’,请问佛菩萨是否也是如此?‘一切法从心想生’到底应如何想,或是不想?

答:你若不想就是修无想定,果报在四禅无想天,无想天是外道天。你定功成就了,能伏住妄想,等到哪一天妄念又起来,你伏不住就堕落了。我们肯定自己是博地凡夫,妄想很多,怎么办?佛菩萨教导我们想善不要想恶,因为想恶与三恶道感应,想善与三善道感应。

一切法从心想生,想贪嗔痴就是饿鬼、地狱、畜生,想五戒十善就是人天福报。由此可知,佛菩萨为何教我们念佛、想佛?念阿弥陀佛、想阿弥陀佛,将来果报在极乐世界,所以往生到极乐世界也是从心想生。凡夫学佛没有第二个方法,决定要随顺经典的教诲,佛教导我们做的决定要遵守。

念佛决定要修十善业,《无量寿经》教导我们修行的纲领,就是‘善护口业,不讥他过;善护身业,不失律仪;善护意业,清净无染’。《观经》的‘净业三福’是学佛的基础。世尊教导韦提希夫人,就是教导我们大众,世尊尚未教她念佛的方法之前,先教她扎根,把修学的基础打好。‘净业三福’第一条是‘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第二条是‘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我们不受三皈怎么行?不受三皈,不受五戒,就自以为是,那是贪嗔痴慢在作祟,这是严重的烦恼。诸佛菩萨、祖师大德为我们示现谦虚,对一切人事物都恭敬,所以我们要从谦敬中去学习。

问:请问‘尘沙烦恼’与‘无明烦恼’是什么?

答:‘尘沙’是比喻,比喻数量多。你的烦恼太多了,从早到晚,从年初一到腊月三十,你要是用计算机去算,算不出有多少烦恼,所以比喻作尘沙。‘无明烦恼’是对于一切事理、性相、因果都不能明了。这些事情本来是明白的,明白这些理事、性相、因果的人,就称作‘佛菩萨’,不明白的人就称作‘凡夫’。

问:《无量寿经》证信序的‘众成就’提到:‘欲界天、色界天、诸天梵众,悉共大会’,经文中没有提到无色界天,请问无色界天是否参加这个法会?

答:无色界天不能参加这个法会,因为它是佛经讲的八难之一。无色界天也称作‘长寿天’,人住在这种天里面,什么都不想学,佛来了也不理。这种天是六道最高的地方,没有佛法,所以属于八难之一。‘八难’是指遭什么难?没有圣贤人教导。因此,无色界天没有参加法会。

问:弟子对《楞严经》的一部分内容始终弄不明白,即是富楼那问佛:‘若此妙觉本妙觉明,与如来心不增不减,无状忽生山河大地诸有为相。’‘无状忽生山河大地’涉及世界最初起源,请问最初的湛然真性是否是佛性?如果不是,那是什么?如果是,岂不是有佛无状而生山河大地?修成佛岂不又有无明产生?经文中解释‘又如金矿杂于精金,其金一纯,更不成杂’,问题说金矿杂于精金,不能同‘若此妙觉本妙觉明与如来心不增不减’比较,金矿杂于精金已经不明了,非为妙觉觉明如来心,请开示。

答:这个问题不是几句话能讲得清楚,你可以详细去读第四卷,这段经文是富楼那尊者提出来的,释迦牟尼佛为他解答。经文若是念不懂,你可以去研究注解。《楞严经》注解最着名的,古时候的代表是宋朝《长水疏》和明朝《楞严经正脉疏》。近代人对《楞严经》的着述也有十几种,而以圆瑛法师的《楞严经讲义》比较通俗,《楞严直解》比较扼要,这些着述都可以做参考。

问:《无量寿经》云:‘知土如影像,恒发弘誓心’,请问意思为何?

答:这两句经文,前面一句就是《金刚经》讲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这是讲宇宙人生的真相。在事实真相中,我们应该如何做?佛菩萨绝不消极,决不是‘一切如梦幻泡影’,什么都不做了。而是‘恒发弘誓心’,恒是永远没有间断,弘誓就是四弘誓愿。菩萨在修学时,弘愿永远在推动他,即使成佛之后,弘愿也不间断,这才是‘无缘大慈,同体大悲’。

有许多人误会学佛是消极的,而佛法绝不消极,佛法是无比的积极。佛教菩萨勇猛精进,从什么地方精进?就是誓愿精进。在没有成佛之前,断烦恼、学法门,成佛道是自利利他;成佛之后,自利圆满了,就纯粹为利他,利益一切众生,哪有消极?如果释迦牟尼佛消极,他就不必到这个世间示现八相成道,教化众生。由此,我们能体会到佛法积极的一面,这一面才真正令人敬佩,决不是自悟就好了。

既然一切都是梦幻泡影,何以还要积极的发弘誓愿?因为虚空法界是一体,有的众生没有觉悟,我们要帮助众生觉悟。就像这个身体局部麻木了,我们要不要帮它治疗?譬如你的腿麻木了,你的手当然会替它揉一揉。所以,一切诸佛菩萨‘无缘大慈,同体大悲’是没有条件的,他知道虚空法界一切众生与自己是一体。而众生有分别,不知道一切众生与自己是一体,所以分自分他,就错在此地。

‘心性幻化虚空法界’,虚空法界从哪里来的?《华严经》云:‘唯心所现,唯识所变。’虚空法界是心性变现出来的。芸芸众生和太空中的无量星球,从哪里来的?‘根身影现国土众生’,就是根身变现出来的。你真的明白了这个事实真相就开悟了,才知道‘心性虚空法界一体,根身国土众生不二’。你的慈悲心就像诸佛、法身菩萨一样,自自然然流露出来,还需要别人来求你吗?《无量寿经》云:‘作众生不请之友。’哪里还要人请?要人请,你就不慈悲了。所以,‘知土如影像,恒发弘誓心’是这么来的。

\

这当中的事与理,我们都要清楚,自己的愿心才发得起来。否则,天天念四弘誓愿,念的是佛菩萨的,自己的四弘誓愿没有念出来,就得不到一点利益。所以,一定要把自己的四弘誓愿念出来,才是真实功德。

问:请问‘生则决定生,去则实不去’这两句话的意思为何?

答:讲得比较深远,‘生则决定生’是你的境界提升。‘去则实不去’,因为虚空法界国土众生是一不是二,你往哪里去?《中观论》说‘八不’,就是形容这个事实真相,如来果地上如是,凡夫亦复如是。六祖说:‘不一样是二法,二法不是佛法,佛法是不二法。’生佛不二是大乘法常讲的,差别何在?差别是佛觉悟,知道是不二,众生偏说是二。这是因为众生的观念、思惟违背了事实真相,所以称作‘凡夫’。众生与佛的差别在于迷悟,除迷悟之外,一切体、相、作用都无差别。

这个我们现在体会不到没有关系,要慢慢在修行功夫里面证实,这不是文字、言说,是要自己亲证的境界,没有入这个境界就很难懂。虽然自己没有这个境界,但总希望有一天能契入这个境界。实在没有办法证得,就老实念佛求生净土,到西方极乐世界保证能入这个境界,而且非常快速。见了阿弥陀佛就懂了,没见阿弥陀佛,要靠自己修行功夫,实在是不容易,因为你必须把妄想、分别、执着断尽才会懂。你今天不懂,就是因为有妄想、分别、执着,障碍了悟门、智慧。

问:《无量寿经》说:‘佛告弥勒,此诸众生,亦复如是’,至‘往昔世中,过失尽已,然后乃出’。《无量寿经注解》中提到,‘义寂云,但望胜乐,劣乐为苦,如欣上者,厌下劣定为粗苦等,虽名为苦,非苦受也。’请问其义理为何?

答:这含义很深,实在讲,苦乐从哪里来的?从妄想、分别、执着来的。如果人离开妄想、分别、执着,受是平等的,在极乐世界没有乐受,不会感觉得快乐,在阿鼻地狱也不会感觉得有苦受。为什么?你的心是平等、清净。凡是有苦乐之受,这是凡夫,不是圣人。佛讲经随顺凡夫境界来说有苦乐,如果随顺如来果地的境界是清净寂灭。

《仁王经》讲五忍菩萨,最高的境界是寂灭忍,寂是寂静,灭是灭妄想、灭分别、灭执着。妄想、分别、执着都灭了,哪里还有苦乐?我们就以禅宗惠能大师所说的例子来讲,‘苦乐是二法,二法不是佛法,佛法是不二法’。你会吗?如果入不二法,我们现在这个地方,是不是华藏世界、是不是极乐世界?再问问你,这个地方是不是阿鼻地狱、是不是饿鬼法界?你从这个地方去参,才能懂得真实义。所以,佛说一切法都是方便法,到最后佛告诉你,佛法也不能执着,‘法尚应舍,何况非法’,你就真正契入不二法门,契入一真法界。

极乐世界是不是真有?真有。我们现在住的地球,是不是真有?真有。我们这个地球真有,极乐世界也真有,一有一切有。阿鼻地狱是不是真有?真有。十法界依正庄严历历不爽,只要你妄想、分别、执着没断,无量的不同时空维次,它确实有。假如你把妄想、分别、执着都断了,都放下了,这境界有没有?还是有,虽有但没有障碍,就是《华严经》讲的‘理无碍、事无碍、理事无碍、事事无碍’,就变成无障碍的法界。无碍就是一,所以《华严经》说:‘一即是多,多即是一,一多不二。’‘一’就是无障碍,‘多’就是无量无边的法界,就是无量无边不同空间维次。所以,觉悟的人在乐没有乐受,在苦没有苦受,不是没有苦、没有乐。

我们何以有苦乐受?因为执着有个‘我’,我受了。‘我’是什么?‘我’是一个抽象的概念,不是事实,在《百法》里面是属于不相应行法。你执着这个抽象的概念,就有苦有乐,就有迷有悟,有善有恶,有因有果。所以,虽然知道万法皆空,我们还是要断恶修善,还是要破迷开悟。

问:请问‘诸法空相’如何理解?

答:‘诸法空相’的意义,就是说一切法都没有自体,都是因缘和合而现的幻相。相有,但不是真实的。真妄的定义:永恒不变的就是真;会变化的,无论变化的速度快慢,都不是真实的,就是妄。明白这个定义,我们就晓得人身不是真的。为什么?它会变化,它有生老病死,刹那刹那在衰老,所谓是青春不驻。

人是空相,一切动物、植物、矿物都不例外,因为山河大地、星球,乃至太阳系也有毁灭的一天,不过它的速度比较缓慢。所以,一切诸法都是刹那刹那在变迁,不是真实永恒的存在,这种现象就称为‘诸法空相’。

问:请问‘真空妙有’和‘一真法界’有关系吗?

答:有关系。真空妙有就是一真法界,一真法界就是真空妙有,说法不一样,境界是相同的。如果我们契入真空妙有的境界,就证得一真法界,证得一真法界一定是空有不二,就是大乘法讲的‘入不二法门’。真空就是妙有,妙有就是真空,空有不二。《心经》云:‘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就是不二的意思。‘色’就是妙有,‘空’就是真空,这是诸佛如来果地上的境界。

\

问:请问‘无我’、‘自性’意思为何?与天主教信仰有何异同?

答:佛法说‘无我’,是无一切众生执着的‘我’,没有这个‘我’,只有真我。大乘佛法讲‘四净德’,就是‘常、乐、我、净’。‘常’是一般人讲的永恒、永生;‘乐’是一切苦都没有了;‘我’是自己能作主,自己能自在。譬如,你希望年年十八岁,但是做不到,因为会衰老,你就没有‘我’。佛法里面得大自在,那是真我。‘净’是清净,身心清净、境界清净,这是自性本来具足的性德。现在这个相变了,佛说是‘依报随着正报转’,正报是心、念头,我们的心不善,把本善的一真法界变成了十法界。

境界确实是随心转的,今天这个环境如此污染、不善,如果我的心清净、纯善,我居住的环境就是清净、纯善的。他的心不清净,行不善,即使他生活在一真法界,一真法界会变现虚幻的法界,他在里面就会受苦受难。佛菩萨的心纯净、行为纯善,即使在地狱里面,他也是住一真法界。

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示现三衣一钵,天天去托钵,实际上他生活在一真法界,虽跟我们的身体同住,境界、受用完全不相同。这个道理并不难懂,比如说我们几个人在一起,每个人的境界都不一样,有人生活很欢喜,有人生活忧悲苦恼,所以境随心转,这是真的。

由此可知,境不是真的,身也不是真的,心也不是真的。真心是不动的,真心是离念的,我们还会起心动念,这是妄心,不是真心。真心现前,用智了,你就是法身菩萨。

十法界里面,都是用妄心,到一真法界的圆教初住菩萨以上,他们用真心,不用妄心,所以永远住一真法界。但是他们可以应化在十法界里面,虽然应化,应化身还是住一真法界,这个道理与事实真相都要懂得。

与天主教的信仰有没有异同?不一样,天主教的信仰是生到天道。我们观察天主教的修行,他没有离欲,就是没有离开财色名食睡,没有离开‘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也没有离开‘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由此可知,可以肯定他没有离开六道轮回,而是生到欲界天。如果不断五欲六尘,他在欲界天;五欲六尘断了,心地清净,财色名食睡的观念没有了,就生色界天,但还出不了六道轮回。这是不同之处。  

相关推荐
热点栏目
推荐阅读
以词害意 以词害意

以词害意成语名称以词害意成语拼音yǐ cí hài yì成语...

以资切磋 以资切磋

以资切磋成语名称以资切磋成语拼音yǐ zī qiē cuō成...

以誉进能 以誉进能

以誉进能成语名称以誉进能成语拼音yǐ yù jìn néng成...

以观后效 以观后效

以观后效成语名称以观后效成语拼音yǐ guān hòu xiào...

最新文章
惜别浮桥驻马时,举头试望 惜别浮桥驻马时,举头试望

惜别浮桥驻马时,举头试望南山岭。古诗原文[挑错/...

惊奇喜异者,终无远大之识 惊奇喜异者,终无远大之识

惊奇喜异者,终无远大之识;苦节独行者,要有恒久...

惜恐镜中春。不如花草新。 惜恐镜中春。不如花草新。

惜恐镜中春。不如花草新。古诗原文[挑错/完善]出自...

惊鸟去无际,寒蛩鸣我傍。 惊鸟去无际,寒蛩鸣我傍。

惊鸟去无际,寒蛩鸣我傍。古诗原文[挑错/完善]出自...

惜衣有衣,惜食有食。 惜衣有衣,惜食有食。

惜衣有衣,惜食有食。古诗原文[挑错/完善]惜衣有衣...

惟仁者宜在高位。 惟仁者宜在高位。

惟仁者宜在高位。...

惟仁者宜在高位。_1 惟仁者宜在高位。_1

惟仁者宜在高位。古诗原文[挑错/完善]惟仁者宜在高...

惜君青云器,努力加餐饭。 惜君青云器,努力加餐饭。

惜君青云器,努力加餐饭。古诗原文[挑错/完善]出自...

惟俭可以助廉,惟恕可以成 惟俭可以助廉,惟恕可以成

惟俭可以助廉,惟恕可以成德。...

惊鸟去无际,寒蛩鸣我傍。 惊鸟去无际,寒蛩鸣我傍。

惊鸟去无际,寒蛩鸣我傍。古诗原文[挑错/完善]出自...

友情链接

手机版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