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经感应网
标题

关于凡夫发菩提心的思考

来源:心经感应网作者:时间:2019-10-19 09:49:04
在当前的中国佛教界,最为引人注目的事件,当属“人生佛教”的提倡与开展。近代高僧太虚大师提出“人成即佛成”的口号,强调“以人间凡夫的立场,发心学菩萨行”,引发了人们对积极、开放、入世的大乘佛法的再思考,菩提心教法重新引起了有识之士的重视。然而,在一些人心目中,总认为菩萨的境界极为高深,二乘圣者尚不能及,何况凡夫?因而,对于凡夫发菩提心、修菩萨行的说法产生了种种疑问。笔者以前对这个问题也一直不甚了了,

在当前的中国佛教界,最为引人注目的事件,当属“人生佛教”的提倡与开展。近代高僧太虚大师提出“人成即佛成”的口号,强调“以人间凡夫的立场,发心学菩萨行”,引发了人们对积极、开放、入世的大乘佛法的再思考,菩提心教法重新引起了有识之士的重视。然而,在一些人心目中,总认为菩萨的境界极为高深,二乘圣者尚不能及,何况凡夫?因而,对于凡夫发菩提心、修菩萨行的说法产生了种种疑问。笔者以前对这个问题也一直不甚了了,直到听闻济群法师关于发菩提心的教法之后,对此才有了一些初步理解。本文将针对凡夫发菩提心的问题作一探讨,敬请方家指教。

一、凡夫是否有资格发菩提心

对于发菩提心,有人提出疑问:“菩提心即觉悟之心,即使断尽贪嗔烦恼、破除我执的阿罗汉尚有不能发菩提心的,具足烦恼和我执的凡夫如何能真正生起‘为利众生愿成佛’的利他之心呢?”

对于这个问题,首先应该明白的是,凡夫并不等于绝对的恶。在凡夫的心性中善恶兼具。根据《百法明门论》对心所的划分,人具备十一种善心所:信、精进、惭、愧、无贪、无嗔、无痴、轻安、不放逸、行舍、不害。唯识家也认为,阿赖耶识中无始以来即具有本性住种和习所成种两类无漏种子,是凡夫能解脱、能成佛的依据。而在《如来藏经》中更明确地说:“一切众生,贪欲恚痴诸烦恼中,有如来智、如来眼、如来身,结跏趺坐,俨然不动。”《大般涅槃经》也说:“一切众生悉有佛性。”这些经论都说明了一个事实,那就是人性中本来就存在着觉的力量。关键是启发它、培育它,使之不断增长、净化,成为我们生命中主导的力量,进而达到圆满,此即修学发菩提心教法的意义所在。

在汉传佛教中,比较系统的菩提心修法为省庵大师在《劝发菩提心文》中所说的依十种缘发心,即:念佛重恩故、念父母恩故、念师长恩故、念施主恩故、念众生恩故、念生死苦故、尊重己灵故、忏悔业障故、求生净土故、为念正法得久住故。而藏传佛教中,菩提心修法则有阿底峡尊者所传的从知母、念恩到生起菩提心、圆满成佛的七重因果和寂天菩萨所传的自他相换法。如果对这几种修法作一比较,就可以看出,它们都是从人性中本具的亲情、爱心、报恩心、怜悯心等善的心性入手,通过听闻教授和如理思惟观修,而使其增长、扩大和净化。这些法门的当机者都是凡夫。

佛经中,不仅认为凡夫可以发菩提心,甚至三恶道的众生也可以生起菩提心。在《方便报佛恩经》中,释迦牟尼佛曾说到自己在轮回中第一次发起菩提心的因缘:在往昔世,他曾堕入火车地狱,与一个同伴共同拉车,鬼卒对同伴铁叉刺腹,铁杖击背。他看到同伴血流满身,痛苦难忍,而心生慈悯,由此慈心而生起菩提心,因发菩提心之故,脱离火车地狱百劫苦报而疾得成佛。佛陀因此开示说:“一切众生发菩提心其事非一,或因慈心、或因恚心、或因施心、或因悭心、或因欢喜、或因烦恼、或因恩爱别离、或因怨憎和合、或因亲近善知识、或因恶友、或因见佛、或因闻法。是故当知,一切众生发菩提心各各不同。”

从以上的教证可知,凡夫完全具备发菩提心的资格和条件。如果认为只有觉悟后才能发起菩提心,那等觉菩萨尚有一分身相无明未破,够格发菩提心的只有佛陀一人了,这显然是不应道理的。应该说,凡夫发心是菩提心的开始,菩萨五十一阶位的修行是菩提心的不断完善,成佛是菩提心的究竟圆满。

\

二、凡夫有没有能力修菩萨行

有人说:“佛教慈悲利他的精神固然伟大,可要度人必先自度。如果一个没有断尽烦恼的凡夫,却要去从事入世利他的事业,这不是像螳臂当车一样,自不量力吗?恐怕度不了别人,自己先堕落了!要利他,必先自己大彻大悟、解脱自在不可。”

对于这种疑问,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看。首先,佛法出现于世间,是要使人得“现生乐、后世乐和究竟解脱乐”。佛陀说法,也常常是“先说端正法,后令入佛智”。对于痛苦交迫中的众生,先令其身心安住,再启发他进而生信、发愿、起行,本来就是佛教接引众生的通途。而这些工作并不一定要自己解脱后才有能力去做。如果疏忽了对社会的救济和化导,偏重己利,专重解脱自在的自乐,那是狭隘了佛法的容量。抛弃或远离人间,只会增加社会对佛教的误解,影响佛教的弘传和健康发展。

《涅槃经》说,“具烦恼人”如能明真义的一分,也可以为人“依”(师)。佛世时,佛陀和弟子们托钵乞食、游化人间。弟子们在应供后常常为施主说法,教化人群,其中也多有凡夫僧,并非一概为阿罗汉。佛法传入中国后,乞食制度一直没有得到实施。尤其是明清以来,隐遁自了的风气极为浓厚。寺院多以农禅或商业化的经忏自活,在获得经济相对独立的同时,却日益走向封闭,几乎完全丧失了弘化社会的重要职能。一般的社会大众,早已不知什么是正信的佛法。佛菩萨被看作祈求保佑的神灵,佛教也变成了封建迷信的同义词。这种消极、隐遁、自了的风气如果再不扭转的话,中国佛教只会一天天衰落下去,前景堪忧。

另一方面,利他与自利并非水火不容。掌握了佛法的正见,利他与自利是可以相互增上的。甚至可以说,利他是成就自利的善方便。障碍解脱与成佛的根本,当属我执与法执。在声闻乘教法中,观察身心五蕴的苦、空、无常,固然能断除我执,却无法断尽法执。而菩提心的特征为:利他、平等、无我、无相、无所得,正是破除我执和法执的有力武器。以菩萨六度行中的布施度来举例:修习布施不仅可以修积福报,对治悭贪习气,若能进而观察思维施者、受者与所施物的三轮体空,则能直接对治我法二执。如是长时熏修,自然能使无始以来的二执习气日渐薄弱,觉悟与智慧的光明便会日渐显发。因此,发菩提心修菩萨行不仅不会障碍解脱,反而能在利他中成就自利,确实是促成圆满解脱的无上妙方便。

当然,菩萨的入世绝非恋世,而是以出世之心做入世的事业。对于尚未具足空性见的初学菩萨,也不可以走入另一个极端,单凭意气和盲目冲动用事,必须掌握好入世与出世的尺度,根据自己的定慧和能力来抉择行持的深浅。所依据的最佳标准,当推瑜伽菩萨戒。此戒本中对何时当做何时不当做,有极为详细明确的规定,是初学菩萨不可不学的。

\

《人间佛教要略》一文中,将当今时代的特点总结为三个方面,即青年的时代、处世的时代和集体的时代,认为山林气息浓厚的佛教,与现代是不相应的。要契合时代根基,开辟佛教发展的新天地,就必须改变那种封闭、自了、隐遁的佛教末流,代之以积极入世、自他和乐的菩萨精神。以具烦恼的凡夫身,发菩提心修菩萨行,无疑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信息来源:香港宝莲禅寺)

编辑:明蓝

相关推荐
热点栏目
推荐阅读
以貍至鼠 以貍至鼠

以貍至鼠成语名称以貍至鼠成语拼音yǐ lí zhì shǔ成...

以誉为赏 以誉为赏

以誉为赏成语名称以誉为赏成语拼音yǐ yù wéi shǎng成...

以言举人 以言举人

以言举人成语名称以言举人成语拼音yǐ yán jǔ rén成...

以身报国 以身报国

以身报国成语名称以身报国成语拼音yǐ shēng bào guó...

以言为讳 以言为讳

以言为讳成语名称以言为讳成语拼音yǐ yán wéi huì成...

最新文章
惜别浮桥驻马时,举头试望 惜别浮桥驻马时,举头试望

惜别浮桥驻马时,举头试望南山岭。古诗原文[挑错/...

惊奇喜异者,终无远大之识 惊奇喜异者,终无远大之识

惊奇喜异者,终无远大之识;苦节独行者,要有恒久...

惜恐镜中春。不如花草新。 惜恐镜中春。不如花草新。

惜恐镜中春。不如花草新。古诗原文[挑错/完善]出自...

惊鸟去无际,寒蛩鸣我傍。 惊鸟去无际,寒蛩鸣我傍。

惊鸟去无际,寒蛩鸣我傍。古诗原文[挑错/完善]出自...

惜衣有衣,惜食有食。 惜衣有衣,惜食有食。

惜衣有衣,惜食有食。古诗原文[挑错/完善]惜衣有衣...

惟仁者宜在高位。 惟仁者宜在高位。

惟仁者宜在高位。...

惟仁者宜在高位。_1 惟仁者宜在高位。_1

惟仁者宜在高位。古诗原文[挑错/完善]惟仁者宜在高...

惜君青云器,努力加餐饭。 惜君青云器,努力加餐饭。

惜君青云器,努力加餐饭。古诗原文[挑错/完善]出自...

惟俭可以助廉,惟恕可以成 惟俭可以助廉,惟恕可以成

惟俭可以助廉,惟恕可以成德。...

惊鸟去无际,寒蛩鸣我傍。 惊鸟去无际,寒蛩鸣我傍。

惊鸟去无际,寒蛩鸣我傍。古诗原文[挑错/完善]出自...

友情链接

手机版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