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经感应网
标题

净智法师:什么是佛法?

来源:心经感应网作者:时间:2019-10-20 09:48:22
净智法师:什么是佛法?  一、法的三种语义:文义法、意境法、皈依法  佛经中说到的法,不是指法术神通之类的,法的梵文是dhamma,音译是达摩。通常有三个意思。  第一个是文义法,即跟义相对,能够诠表义的语言文字。比如说佛陀讲经说法,那讲的是什么呢,讲的就是语言文字。法狭义地说,就是佛陀讲说的教法言声;广义地说,凡是能表诠义的语言文字都被称为法,故佛经中经常把法义并举。  第二个是意境法,即意识的
净智法师:什么是佛法?

净智法师:什么是佛法?

  一、法的三种语义:文义法、意境法、皈依法

  佛经中说到的法,不是指法术神通之类的,法的梵文是dhamma,音译是达摩。通常有三个意思。

  第一个是文义法,即跟义相对,能够诠表义的语言文字。比如说佛陀讲经说法,那讲的是什么呢,讲的就是语言文字。法狭义地说,就是佛陀讲说的教法言声;广义地说,凡是能表诠义的语言文字都被称为法,故佛经中经常把法义并举。

  第二个是意境法,即意识的所缘境。佛说一切法可分为十二个处,眼耳鼻舌身意,色声香味触法。狭义地说,唯意识能缘,除前十一处外的事物,比如心所法、无为法等,才能被称为法处;广义地说,意识能缘到的一切都是法。有人认为凡是被心认识到的东西一定都是存在的,龟毛兔角不能被任何心识缘到,故不是法,法必是实有;也有人认为心有时会有错觉,你以为你认识到的东西,其实可能不存在,比如翳眼所见的第二月,故法也可能是无。于是古代的法相家就给法下了一个精确的定义,轨生物解,任持自相。即法必须有其特定的的规则,能够让人去了解它是什么,并能保持自己的特征不丢失。比如你一说火,我们大家都知道是指什么,它有温暖的特征,燃烧、成熟的作用,从古到今,火的这些特性都不会变。而空花这种不存在的事物,虽然无是其一贯不变的,但因无法让人理解它在现实中的具体所指,故不是法。

\

  另外,意境法的定义包含有某种层面的缘起思想和唯心思想,即能缘的意识和所缘的法是相互观待的,离开心没有办法知道法的存在,离开法心也不会独立生起。而凡法必是所知,更揭示了佛教反对不可知论等虚无主义、神秘主义。一个事物,如果不能被任何人,乃至佛所认知到,那它一定不存在。比如,你去问基督徒,世界是怎么来的,人类是怎么来的?他们会告诉你,世界和人类都是上帝创造的。但是如果你继续追问上帝是怎么来的,在上帝没有创造世界之前,上帝住在哪里等?他们就会告诉你,这个问题越界了,不能问,因为神是不可知的。但是在佛教来说,成佛就是要成为一切智,断除所有的所知障,如果这世上存在某种不可知的神秘事物,那成佛就永远也不可能实现了。

  真理不是佛陀所发明的,而是无论佛出不出世,这个法则永远都不会变。比如说有生则有死,善业感可爱果,不善业感不可爱果等等,佛陀将真理开示给我们,不是强迫我们接受某种臆造的真理或善恶伦理,而是给我们指出事实,我们可以去思惟、去怀疑,但最终你会发现佛陀所说的真实不虚。比如说苦集灭道四圣谛,十二缘起等都是佛教中著名的真理。

  中道,是行为层面的法则。我们要远离自我折磨的苦行,也要避免过分追求感官享受的乐行,中道意味着不苦不乐的生活准则。具体地说,就是八正道。正确的见地,正确的思维,正确的说话方式,正当的身体行为以及谋生方式,另外,为了获得解脱,还要精进不懈,具足正念和禅定。解脱,是指涅槃,即烦恼和痛苦的完全止息。

  一些神教或一些民间宗教,它不强调对真理的思辩,只是让你去信仰它鼓吹的那个神,比如中国民间信黄鼠狼的,信孙悟空的都有,宣说者不鼓励你去做理性的怀疑。

  世间的哲学,虽然主张思辩,但许多都是空想的乌托邦,缺乏实际操作的可行性,或虽有一定的合理性,但不够圆满,不足以成为解脱一切痛苦的指南。

  神秘主义者,沉溺于种种神秘的灵修境界,但由于缺乏对真理的闻思抉择,以及正道的行为准则,故禅修中神秘的身心体验,往往并没有导致烦恼或者痛苦的止息,而只是让人更加执着,甚至癫狂。

\

  佛法,正因为在境、行、果这三者上,皆具真实、圆满、良善、可敬的特征,能够将我们从生死苦海中拯救出来,所以我们才会去皈依佛法。

  有人可能会问,意境法的所知义与皈依法的真理义完全是两个意思,它们为什么都是法呢?它们之间有什么关联?南传佛教有一本著名的《卡拉玛经》揭示了这个道理。佛陀教导卡拉玛人,不要因为是传统就相信为真理,不要因为是经典所说就相信为真理,不要因为是父母师长朋友所信奉的就当作真理。真理是什么?必须由内心如实地判断。若内心不认可,则这种真理毫无意义,不足信奉。另外,禅宗说即心即佛也是这个道理,佛能讲法,心也能讲法,如果你能领悟自己的真心,则其自会向你透露出法的真义。所以六祖大师开悟时会说:何其自性能生万法。

  二、法的六种功德:善说、自见、无时、来见、引导、自证

  如同念佛,需要忆持佛陀的十种功德,念法也要忆念法的六种功德。

  佛法的第一个功德是善说,即佛陀所说的法,其开始、中间,以及结尾都是善的,意思就是说,佛法你初听起来觉得不错,回去后仔细思考回味,还是觉得不错,最后按照其教导的去做,还是不错,因为确实能达到最终的解脱。而邪教或者一些宗教骗子,一开始跟你许诺、描绘的都挺好,但你一旦加入到那个组织,就会发现他们做的完全不是那么一回事,当然最后也不可能有好的结果。所以正法一定是初中后皆善,而不只是听起来不错,结果指引的路线根本就是错的,或是跟目标南辕北辙。善说,还有另外一个意思,就是指佛陀所说的法非常善巧,有次第,不颠倒,文义具足,契理契机。

  佛法的第二个功德是自见的,即佛陀所说的法,是大家可以自己见到的,它不像一些哲学家,或者一些宗教所讲的东西,完全是一个空想出来的美好境界,大家都看不到。而佛教本质上来说,不是一个信仰性的宗教,它没说只要信了就能得救,而是要弟子以信为门,进而去亲身体见。比如佛说,世上的一切东西都是缘起,都是空无自性的,如果你不理解什么是缘起性空,而只是说我相信这四个字是真理,是无法获得解脱的。法如果不能被内心见到,被认知,被接受,内心也就不会因为法而有任何转变。

  佛法的第三个功德是无时的,即修学佛法没有时间的约束,随时都可以解脱。有些出家人七岁就成为了阿罗汉,而有些出家人至死还是凡夫,故解脱与否,与时间无关,而是跟你对法义的领悟程度有关。

  佛法的第四个功德是来见的,就是说佛法是清净的,是敞开性的,欢迎大家来看。不像一些骗子,说手里面有好东西,打开一看,却污浊不堪。因为佛法是清净的正法,所以可以敞开来给人看,也不存在留一手、藏一招。比如,佛陀曾经伸出过自己的手掌,跟弟子们说:我跟你们说的法,就如同我展开的手掌一样,没有任何的隐藏,该说的全部都说了,剩下的就靠各位自己精进努力了。

  佛法的第五个功德是有引导性,那么最终引导到什么地方呢?就是引导到解脱涅槃。不像我们世间上很多人做事,他自己都不知道要做什么,或者说努力的行为最终能不能引导到那个目标,他自己也不确定,只是一种猜测、试验、梦想。而佛法是由佛陀本人及无数的弟子们亲证,能确保把大家引导到解脱涅槃。所以佛法是有引导性的,不是摸索的状态,或无效的指引。

  佛法的第六个功德是自证,即佛法是智者各自证知的。不是说我师父解脱了,用手加持我一下,我也解脱了,否则以佛陀的大慈大悲,我们都应该被加持开悟了才对。然佛陀如同医生,给病人开了出药方,病人服不服药,那是病人自己的事情,佛陀也代替不了。另外,涅槃既然能被历来的高僧大德亲自证知,也就从侧面说明佛法真实不虚,能经得起时空、智者的考验,不像某些宗教,教主证知的,信徒无法证知,或者信徒的成就全赖他力,与自身的认知无关。而佛经中记载阿罗汉常作狮子吼: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这是不依赖佛的自证,即使佛陀入灭了,后来的修行者依然可以根据佛陀的教法,亲证到与圣者一样的解脱境界,而涅槃一旦被触证,行者立即就会确认这就是最终的永恒安隐处,从而不再怀疑,亦不须再向他处寻觅求证,佛法能够传续至今不灭,正由于此。故佛陀说:若我弟子能展转证得我所说法,则正法不灭,如来法身亦得常住在世。

  三、鉴别佛法的四种法印:诸行无常,有漏皆苦,诸法无法,涅槃寂静

  现在社会上相似佛法很多,有很多人会打着佛教的旗号,盗用佛教的名相,说一些伪佛法的东西,所以我们要学会如何鉴别佛法。经论中说,佛所说法决定不会违背以下四个原则,诸行无常,有漏皆苦,诸法无我,涅槃寂静。如同鉴别真品膺品的印章,四法印也是鉴别佛法真伪的关键,接下来,我简单介绍一下这四句法要。

  第一个法印诸行无常,是说凡是被造作出来的缘起法,它们都是无常的。如果有人跟你许诺,有一个永恒不朽的世界,或者修了某个法永远不会死,那么告诉你不可能,凡有生者必定有灭,不要去为不可能的妄想乱修瞎练。又诸行无常,虽然听起来简单,但真正要在内心中生根发芽,并不容易。我们能接受的只是意料之中的变化,但若无常超过了我们的预计,便会造成巨大的烦恼和痛苦,这说明我们其实根本没有接受诸行无常的真理。古德说,无常有粗细之分,愚痴的人连发生在眼前的粗大无常尚不觉知,更何况是微细难觉的刹那无常呢!而只有通达细无常,才可说是触及到解脱的门槛,否则泛泛地听闻一下人生无常,是遮不住烦恼,也脱不了生死的。

  第二个法印有漏皆苦,是说只要有烦恼,就会有痛苦。这个漏是指烦恼,因为烦恼会让我们停驻在生死轮回中,虽然希望解脱,但功德法财皆由烦恼漏失,最终还是无法出离。我们经常会把痛苦的原因怪罪于别的东西上,长得不够帅,挣钱不够多,等等,却未想过那些比你帅,比你富的人,也有他们自己的痛苦。所以痛苦真正的原因是因为有烦恼,佛陀当年不是因为其拥有了过人的地位、财富、权利,才获得解脱的,相反,他弃前者如草芥,而奋力去追求断除痛苦之道,从而最终成为熄灭一切烦恼和痛苦的大自在者。如果我们不能认识烦恼才是导致痛苦的真因,而一味追求外在的感官享受来遮掩内心的空虚苦痛,那么这种非因计因,这种愚痴无明,只会让我们与幸福渐行渐远。整个社会也多处在这种无明的状态,虽然说努力工作是为了获得快乐,但结果许多人只是在收获不同的痛苦,因为仅靠外在的物质享受,而忽略内心烦恼的降伏,往往是得到的东西越多,做的事业越大,执着也就变得越深,内心反而更痛苦。

  第三个法印诸法无我,这个不好讲。因为我们都是有我执的人,跟有我执的人讲没有我,或者说世上没有什么东西是我的,这就跟与虎谋皮一样,难!龙树菩萨说,外道听到无我,听到空,就如同被三百根矛刺中了一样,非常的痛苦。凡夫自以为我的东西太多了,已经从自我的妄想执著中,获得很多利益,很多满足,很多快乐,你若跟他讲这些东西都是无常的,都不是你的,他一下子就变成了光杆司令,所以潜意识中不要听这个东西,因为潜在的自我会受到伤害。其实我们所执着的我,只是缘生缘灭的五蕴,根本没有一个真实的自性,如真有一个我,那么请问,一百年前那个我是什么?一百年后那个我又是什么?现在所谓的我,到底是色身,是感受,是想法,是情绪,是心识?如这个色身中,无论是皮肤、肌肉、血管,五脏六腑都不是真正的我。色身最初的来源,一个是母亲的细胞,一个是父亲的细胞,我们只是把别人的细胞执着为自我罢了。生下来后,又给自己取了个名字,如果别人辱骂了这个名字,自我就会觉得受到伤害,为什么声音会伤害你?那是因为你执着这个名字代表了真正的自我,你忘记了它只是假名。

  第四个法印涅槃寂静,即佛教认为最终的解脱是涅槃,涅槃是烦恼的无余熄灭,因为内心中已经没有任何执着,故达到了最安乐最寂静的状态。这个境界很难被表述,据说佛陀证悟后,最初的二十一天并无意说法,因为其所领悟到的涅槃是如此的深奥,直至天神再三恳请,佛陀才答应宣说大道。据说,当时印度有一个国王,虽然在皇宫里面享受种种的快乐,但是依然觉得不满足,他觉得佛陀的弟子很奇怪,整天在树下打坐,什么五欲的享受都没有,他实在不能理解僧人们如何能过这么枯燥乏味的生活。佛陀就跟他说,这些弟子们有禅定之乐,且有许多已经证得了贤圣默然,内在的语言已经完全停止下来。你看国王连禅定之乐,默然之乐都无法理解,那对涅槃这种超越所有身心变化,离相绝言的寂静之乐如何能理解呢!而外道对涅槃也深怀恐怖,他们认为瞎子因看不见而痛苦,聋子因听不见而痛苦,涅槃中既看不见又听不见,岂不更痛苦!所以,涅槃对凡夫、外道来说,是非常难于理解的,我们现在只能一步一步来,首先要厌离欲界的五欲,向往上界的禅乐,然后观察禅乐也是无常不究竟的,再追寻永恒的解脱之乐。一旦触及到涅槃的无上寂静,内心就会毫不犹豫地宣称,终极目标已经达成,此寂静乐超越了世间上所有的快乐,是真正的皈依处。(本文刊于第24期《人世间》)

  

相关推荐
热点栏目
推荐阅读
以身试险 以身试险

以身试险成语名称以身试险成语拼音yǐ shēn shì xiǎn...

以酒解酲 以酒解酲

以酒解酲成语名称以酒解酲成语拼音yǐ jiǔ jiě chéng...

以进为退 以进为退

以进为退成语名称以进为退成语拼音yǐ jìn wéi tuì成...

以辞害意 以辞害意

以辞害意成语名称以辞害意成语拼音yǐ cí hài yì成语...

最新文章
惜别浮桥驻马时,举头试望 惜别浮桥驻马时,举头试望

惜别浮桥驻马时,举头试望南山岭。古诗原文[挑错/...

惊奇喜异者,终无远大之识 惊奇喜异者,终无远大之识

惊奇喜异者,终无远大之识;苦节独行者,要有恒久...

惜恐镜中春。不如花草新。 惜恐镜中春。不如花草新。

惜恐镜中春。不如花草新。古诗原文[挑错/完善]出自...

惊鸟去无际,寒蛩鸣我傍。 惊鸟去无际,寒蛩鸣我傍。

惊鸟去无际,寒蛩鸣我傍。古诗原文[挑错/完善]出自...

惜衣有衣,惜食有食。 惜衣有衣,惜食有食。

惜衣有衣,惜食有食。古诗原文[挑错/完善]惜衣有衣...

惟仁者宜在高位。 惟仁者宜在高位。

惟仁者宜在高位。...

惟仁者宜在高位。_1 惟仁者宜在高位。_1

惟仁者宜在高位。古诗原文[挑错/完善]惟仁者宜在高...

惜君青云器,努力加餐饭。 惜君青云器,努力加餐饭。

惜君青云器,努力加餐饭。古诗原文[挑错/完善]出自...

惟俭可以助廉,惟恕可以成 惟俭可以助廉,惟恕可以成

惟俭可以助廉,惟恕可以成德。...

惊鸟去无际,寒蛩鸣我傍。 惊鸟去无际,寒蛩鸣我傍。

惊鸟去无际,寒蛩鸣我傍。古诗原文[挑错/完善]出自...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