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经感应网
标题

净宗法师:净土法门的一心不乱是指“一心一意称念佛的名号,不杂修”

来源:心经感应网作者:时间:2019-10-21 09:47:44
相关:善导大师五正行之正行、助行、杂行,专称名号为正定业必定往生,杂修百中难得几个往生 “一心不乱”,有两种解释。依圣道门的解释,就很难了,禅定的一心不乱、事一心不乱、理一心不乱……你梦都梦不著。事一心不乱是阿罗汉的境界,理一心不乱是登地菩萨的境界,我们做不到啊。   净土宗的解释“一心不乱”就是“专心念佛不
相关:善导大师五正行之正行、助行、杂行,专称名号为正定业必定往生,杂修百中难得几个往生 “一心不乱”,有两种解释。依圣道门的解释,就很难了禅定的一心不乱、事一心不乱、理一心不乱……你梦都梦不著。事一心不乱是阿罗汉的境界,理一心不乱是登地菩萨的境界,我们做不到啊。   净土宗的解释“一心不乱”就是“专心念佛不杂乱”。“一心”就是专心,“不乱”就是不杂乱,不杂行杂修。这样的解释就是“易行”,很容易做得到。   净土门别有规矩   为什么出现这两种不同的解释呢?那是因为立场、观念不一样。   按圣道门的观念,“如果不能够降伏烦恼,进而断除烦恼,要出离生死轮回是不可能的”,以这样的观点,对“一心不乱”的解释,必然会说“一心不乱就是禅定清净,降伏烦恼”等等。如果这样的话,净土法门就不是“易行道”,也就不能叫做“特别法门”,跟一般法门就没有区别了。印光大师说:这是以通途的教理、一般的自力修行、以戒定慧的修行方法来衡量净土法门,这个叫“以横超法做竖出之用”,净土法门本来是以佛的愿力横超三界,结果变成自力修行,一步一步地往上爬,像圣道法门修行一样,这个就大错特错了,这是受一般自力修行法门观念的影响。   来到净土法门之内,应该放下原来修行的观念,按照净土门的规矩,按照净土宗祖师的传承来解释、来理解才正确。   (一)由道理推论   凡夫一定做得到   本来《阿弥陀经》是释迦牟尼佛特别为我们凡夫所讲的,是易行安乐之法。既然是为我们这样的众生所讲,就一定是我们能够做得到的;如果“一心不乱”是那么艰难、那么高深的功夫境界,五浊恶世的凡夫都做不到,那么释迦牟尼佛讲这个法门就没有意义,所谓“三根普被,利钝咸收”就成了一句空话。   龙树菩萨《易行品》说:念佛法门是易行的法门、安乐的法门、必定的法门。我们很多人念佛,念得很苦,念得很不容易,觉得往生不定,没有把握,这就不是念佛法门的特色。   有的莲友跟我讲:“师父,我经常参加打佛七。”   我问:“好啊,参加过几次?”   “我全国各地参加十几次了,就是想得到一心不乱。”   “哎呀,难得啊!怎么样?”   “没有得到啊!”   “没有得到?总得到了一点点吧?”   “一点点也没得到!”   “一点也没得到?那旁人呢?”   “我在私下悄悄问了很多人,一个都没得到。老张你得到一心不乱了吗?没有。老李?没有。”   他到处参加打佛七,四川有打,就跑四川;福建有打,就跑福建,全国走遍了,他所访问的人,没有一个人得到一心不乱。   释迦牟尼佛讲法,契理契机,祂为五浊恶世众生所讲的法门,居然全国走遍了,没一个人得到,这个就是不契机啦!不是佛说法不契机,是有人把“一心不乱”给解释错误了,偏了,我们听了就觉得难了,做不到了。   搭桥喻   净土法门是“易行道”,容易在哪里呢?就容易在有阿弥陀佛的大誓愿力可以依凭。阿弥陀佛的大愿力正是这一条“念佛往生愿”的愿力。所以念佛一定是容易的、每一个人都可以做得到的。如果《阿弥陀经》里“执持名号一心不乱”一定要解释为如何深入禅定不起妄念的话,那也就自然不容易。   各位,阿弥陀佛为我们设定的往生方法,是难的好呢?还是容易的好,你们说?   (容易的好!)   那肯定是容易的好啦!容易我们才能做得到,才会有安乐;如果难的话,我们做不到,就苦恼了。阿弥陀佛了解我们的心思,祂是同体大悲,以我们的苦恼为苦恼,以我们的安乐为安乐,经中说“众生苦恼我苦恼,众生安乐我安乐”,祂不会因为众生罪业重,又很懈怠,就要故意弄一个艰难的方法来治治他,让他修得死去活来,然后才度他;反而会事先了解我们的状况,预先为我们准备,说:“五浊恶世众生,愚痴无明,罪恶深重,懈怠放逸,完全不能修行,我要用一个最简单的方法,很容易地把他们度起来。”   宇宙法界之内最简单、最容易的方法就是:口称“南无阿弥陀佛”,得生西方极乐世界。   比如说,这里有一条河,很宽,河东穷,河西富,河东的人想到河西去,但没有桥,水又急,下水过河的人个个都被淹死。有一个人发了慈悲心,建一座大桥,方便人员车辆畅通无阻。他既然是从慈悲心出发,所以考虑的都很周全,任何老人、小孩,甚至残疾人都可以很方便地上桥,任何车辆都可以很自然地开上桥,很顺利地过去。不可能在桥头弄得很难上来,更不可能在桥中间又设一道高墙,拦腰隔断。   六字名号就是从娑婆世界到达极乐世界的桥梁。阿弥陀佛就是建桥的人,释迦牟尼佛就是站在桥头喊我们上来的人。我们只要空著手走过来,顺脚步就踏得上去,很简单,很容易。不管什么人,只要他口称“南无阿弥陀佛”,愿意往生,就会很方便、很容易地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但有人把“一心不乱”解释得很难,说:“虽然念佛,如果不达到禅定屏除妄念就不能往生。”那等于是在这座大桥当中拦腰又起了一道好几丈的高墙,把所有的人啊、车啊,通通挡住了。释迦牟尼佛说念佛要“一心不乱”,难道是在名号大桥当中又拦一道墙吗?不可能!对不对?释迦牟尼佛说念佛要“一心不乱”,是要保护我们,怕我们念念又不念了,念念又是杂行杂修了,所以“一心不乱”等于是名号大桥两边的保护栏杆,保护我们不要掉下去,等于是说:“你要走好啊!留心啊,不要乱了脚步啊!不要离了这座桥啊!”所以说“执持名号,一心不乱”,嘱咐我们说:“你念佛要专心啊!不要杂啊,不要乱了主张,丢了念佛唯一一道又去修其他行不通的道啊!”   (二)三经对照以明   下面我们就引用有关的经证,来说明“一心不乱”的真意。   1、《阿弥陀经》   先看《阿弥陀经》。《阿弥陀经》先说:“执持名号”,然后说“一心不乱”,意思就是说,执持名号,应当一心不乱;一心不乱,才是执持名号。   险道火把喻   “执持”两个字都有提手旁,“执”就是抓住不放松,“持”就是相续不间断。比如在黑暗中走险路,拿一支火把照明,四周一片漆黑,只能靠这把火把,必然我们会小心翼翼,一心一意地把这支火把拿好,直到目的地,不可能马马虎虎,也不可能半路上就随随便便把它扔了。我们这一路拿著火把,就是一心不乱。为什么?只有这一支火把,我们的生命安全全部靠它,必然是一心一意,再不可能三心二意,所以是“一心”;也不可能半路上放弃,随便乱抓一件别的什么物品,所以是“不乱”。要是二心了,乱了,随时就要掉到悬崖深坑,所以不敢二心,不敢乱。   “执持名号”,也是这样。名号就是这支火把,信心就是手,善导大师《观经疏》说“常以净信心手,以持智慧之辉”;弥陀名号就是智慧火炬,要通过三界六道的黑暗险道,我们只有完全靠定这一句光明名号,从生到死,一路执持,丝毫也不敢舍了去学与我们的根机不相应的法门。这样才是执持名号,这样就是一心不乱。   反过来讲,心不执持,心有旁骛,三心二意,就不是一心;念不相续,念有间断,念佛不专,念念佛,又放一放学学别的,就乱了,就不是不乱了。   不动乱、不杂乱   乱有两种,一是动乱,一是杂乱。“一心不乱”,就是一心靠倒名号,专修念佛,不动乱,不杂乱。什么叫“不动乱”呢?听到人家说“哎呀!某某人哪!你念佛没达到功夫成片,没有清净心,你还有烦恼,你还有罪过,你这样怎么能往生呢?”虽然听到这样讲,心不动摇,心不慌乱,不会因为他这样说就觉得“完了,往生不了啦。”因为我们明了阿弥陀佛有这样的威神功德,有这样的弘誓愿力,念佛决定往生。可一般人听到这个话,就动摇了,就说:“是啊!”心就乱了,就不是一心了。什么叫“不杂乱”呢?心不动乱,行就一定不杂乱,既然内心很稳定的话,我们就会老老实实地专念这句名号。外相杂乱的人,内心一定是动乱的,他念一句名号,觉得有所不足,别人一说,“对啊!是啊!不行啊,那你看看怎么办?”   “怎么办?先跟我去诵《地藏经》消业。”   “好好好,你教我。”然后就诵《地藏经》。   诵《地藏经》好不好?当然好!然后诵《金刚经》开智慧,好不好?也好,都很好。好来好去,最后往生怎么样?他自己就没有底,动乱,杂乱。   我们专修念佛的人只有一条心,专念南无阿弥陀佛,没有第二个心,这个就是“一心不乱”。   2、异译本《阿弥陀经》   再看《阿弥陀经》异译本,玄奘大师翻译的《称赞净土佛摄受经》,将《阿弥陀经》中“执持名号”与“一心不乱”八个字合在一起,译作四个字 ——“系念不乱”,系念阿弥陀佛的名号不乱,这就很明白,很容易。这也证明我们前面说的“执持名号”与“一心不乱”本来就是一体,分不开,是一个意思,专持名号就是一心不乱,一心不乱才是执持名号。   3、《无量寿经》   弥陀亲定标准   问大家一个问题,念佛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在这个娑婆世界,是哪一位告诉我们的?知道吗?   (释迦牟尼佛。)   哎,讲对了!除了佛,没有人能告诉我们。   再问第二个问题,释迦牟尼佛告诉我们念佛往生,和阿弥陀佛自己所设定的念佛往生,会不会不一样?   (不会!)   不会不一样!阿弥陀佛说“你只要这样念佛就能来往生”,释迦牟尼佛说“你必须那样念佛才能去往生”,那是不可能的!因为佛佛道同。释迦牟尼佛告诉我们的念佛,和阿弥陀佛四十八愿当中所设定的念佛,一定是一样的,决定不会不一样。   阿弥陀佛的四十八愿当中的第十八条大愿,叫做“念佛往生愿”,这条愿规定了我们应该怎样念佛往生,是阿弥陀佛亲自定的标准,释迦牟尼佛也好,十方诸佛也好,诸大菩萨也好,只要宣说念佛往生西方净土,决定不可能离开阿弥陀佛的第十八愿。   往生的本源   《阿弥陀经》当中所讲的念佛往生,当然是源自于阿弥陀佛四十八愿当中的第十八愿。凡是释迦牟尼佛在一代佛法当中说到极乐世界的庄严,说到众生往生极乐世界的方法等等,都不可能离开《无量寿经》四十八愿,尤其是净土正依三经,更是一味的经典,是一个味道、一个性质。像《阿弥陀经》当中的“临命终时,佛与圣众,现在其前”,这一段经文就是四十八愿当中的第十九愿的内容,“临寿终时,假令不与大众围绕,现其人前者,不取正觉”,对不对?因为有这第十九愿,在《阿弥陀经》当中就说临终来迎;还有,《阿弥陀经》说:“彼佛国土,无三恶道。舍利弗!其佛国土,尚无恶道之名,何况有实!”这就源于四十八愿当中的第一愿:无三恶道愿,以及第十六愿:国无恶名愿。四十八愿当中的第一愿说:“我成佛的时候,我的国土如果有地狱、饿鬼、畜生三恶道,我不成佛!”所以在《阿弥陀经》里面就说“国无三恶道”。第十六愿说:“我成佛时,国土纯善,连不善之名都不会听到。”所以《阿弥陀经》说“尚无恶道之名,何况有实”。   总之,对极乐世界种种庄严景象的描述,都和四十八愿密切相关;只要是讲到念佛往生的地方,就是四十八愿当中的第十八愿——“念佛往生愿”的内容。善导大师解释《阿弥陀经》的宗旨说:“专念弥陀名号得生。&rdq

\

uo;
专念南无阿弥陀佛,这个就是第十八愿“念佛往生愿”的内容。   所以,我们学净土宗,我们学念佛,不能离开阿弥陀佛的誓愿,道理很显然。   推销商喻   比如一件产品,有生产厂家,有推销商。推销商推销的产品,就是生产厂家所生产的,不可能说推销商推销的产品,跟生产厂家的不一样。如果不一样,就是推销商做了假,搞假冒伪劣产品坑害消费者。这是个比喻。   阿弥陀佛,是生产厂家;释迦牟尼佛、六方恒河沙诸佛,都是推销商。推销什么?推销六字名号。祂们所讲的念佛方法,不可能离开阿弥陀佛本人所发的第十八愿,决定是一源一味,毫不掺假的。   所以,善导大师解释《观经》、解释《阿弥陀经》,都是站在阿弥陀佛念佛往生本愿的立场。   作为一个愿生西方极乐世界的人,我们也时刻紧紧地以阿弥陀佛所发的四十八愿为标准,探求我们的往生之道。   第十八愿文   第十八愿说众生只要“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必得往生。   “十念”,善导大师解释为“十声”,是口称名号,持名念佛;《阿弥陀经》也说“执持名号”,《观经》也说“持无量寿佛名”,这些都是一致的。   释迦牟尼佛在《阿弥陀经》里说持名要“一心不乱”,阿弥陀佛在第十八愿说称名要“至心、信乐、欲生”。两个一对比,就知道“一心”就是“至心、信乐、欲生”的心,是信愿之心,并不是要怎样禅定的心,所以善导大师有时说“一心信乐”,有时说:“一心愿生”。也就是说,\

ong>你一心一意信顺阿弥陀佛的救度,愿生西方极乐世界,不怀疑,不退转,这样, 就是“一心不乱”。这也一点都不难。   三辈往生文   《无量寿经》下卷〈三辈往生文〉上辈、中辈、下辈都说要“一向专念无量寿佛。”善导大师解释说:“一切众生,根性不同,有上中下。随其根性,佛皆劝专念无量寿佛名”。可知“一向专念”是释迦牟尼佛劝导一切众生念佛的总纲领、总要求,不管你是上根、中根、下根,都要“一向专念”。《阿弥陀经》所对的根机不可能超出三辈之外,那么“一心不乱”,也就是“一向专念”。一心向著阿弥陀佛,不向余佛余菩萨,所以“一向”就是“一心”;专念弥陀名号,不杂余行余法门,所以“专念”就是“不乱”,不杂乱。“一向专念”就是“一心不乱”!这也丝毫不难。   4、《观经》   再看《观经》。《观经》虽然说了定善十三观、散善三福业,但是在最后〈流通分〉释迦牟尼佛付嘱阿难,却不付嘱十三定观,也不付嘱散善三福,而是顺著《观经》开显的次序,付嘱最后一观、最后一品,也就是下下品的称名念佛,说“阿难!汝好持无量寿佛名”。下下品的持名念佛是怎样的持名呢?经文说:“至心令声不绝,具足十念,称南无阿弥陀佛。”这和《阿弥陀经》“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七日,一心不乱”,和《无量寿经》〈第十八愿〉“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都是同一个涵义。因为同是净土三经,同是释迦牟尼佛所说,同是说的持念弥陀佛名,同是源于阿弥陀佛的第十八愿,互相之间不可能不一致。   相互对照的话,《无量寿经》第十八愿“十念”的“念”,《观经》下下品“称南无阿弥陀佛”的“称”,《阿弥陀经》“执持名号”的“执持”,是一类,都是指念佛的方式,口称佛名,所谓持名念佛,不是实相、观想、观像、参究等等念。   第十八愿“至心、信乐、欲生”,《观经》下下品“至心”,《阿弥陀经》“一心”,是一类,都是指念佛的心理,也就是信愿之心,不是禅定、清净、除妄等等心。下下品的众生,临命终时,地狱相都现前了,他哪里还有什么禅定心、清净心等等,他就是一心求救,一心投靠,就是一个仰救的心。   第十八愿“乃至”,《观经》下下品“令声不绝”,《阿弥陀经》“不乱”,是一类,都是指念佛的相状,也就是专一不杂,相续不断。善导大师解释“令声不绝”为“声声相续”。   同时,“乃至十念”、“具足十念”、“若一日……若七日”,是一类,都是指念佛的时节,也就是一辈子念佛,并不限在十念、一天、七天,只不过因为众生遇到念佛时间不一样,寿命长短不一样,所以表达不一样。善导大师就总的解释为“上尽百年,下至七日、一日,十声、三声、一声等”,这样三部经所说的念佛时节,虽有长短不一,但通通涵概在内了,实质所指都一样,都是一辈子的念佛,所谓:“一发心以后,誓毕此生,无有退转,唯以净土为期。”   这样,比较《阿弥陀经》与《观经》,“执持名号”就是“称南无阿弥陀佛”,“一心不乱”,就是“至心不绝”,就是一心归投阿弥陀佛的救度,相续称念弥陀名号,不间杂。也很容易,不难。   下下品的众生虽然临终死苦来逼,心中恐慌万状,丝毫也没有禅定,但他念佛一心不乱,为什么?求救啊!求人救命的心就是一心,哪有二心!一心望人来救,丝毫也不会杂有其他个人想法。“是不是不用人家来救,我自己救自己?对方能不能救得了我?救不了我怎么办?是不是我自己另外再想办法?”这些想法都不会有的,自然就是一心不乱。下下品临终苦逼的众生都做得到,还有谁做不到?真有做不到的,不是功夫不够做不到,下下品有什么功夫?是求救的心没有,不归命,不老实,骄慢,这样就是二心,就杂乱,就达不到一心不乱。所以善导大师教导我们要“决定深信:自身现是罪恶生死凡夫,旷劫以来,常没常流转,无有出离之缘”,我们能这样深信,我们就是下下品的众生。   (三)祖师的解释   1、善导大师《法事赞》   对于“一心不乱”,善导大师也有他的解释。善导大师在《法事赞》里用“专复专”三个字来解释“一心不乱”,说:   教念弥陀专复专。   前面我们也学习过了。释迦牟尼佛教我们念阿弥陀佛,怎么念?教你“一日七日,一心不乱”。那么“一心不乱”,善导大师就解释为“专复专”,教我们专复专地念佛,专,还要再专。心专、行专,内专、外专,人前专、人后专,现在专、将来专;总之,一个“专”字。“一心”就是专心,“不乱”就是不杂,不杂修杂行其他的法门,所以,很简单,“一心不乱”就是“专”。   2、善导大师《观经疏》~一   《观经四帖疏》的第一卷〈玄义分〉(《善导大师全集》48页),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   闻说阿弥陀佛,即应执持名号,   一日乃至七日,一心愿生;   命欲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迎接往生。   这一段善导大师的解释,很明显地看出来,“一心不乱”就是“一心愿生”,你一心一意愿生西方极乐世界,这个就是“一心不乱”。   在“执持名号”前,善导大师加了“即应”二个字,是显示释迦牟尼佛教劝我们的意思,所谓“教念弥陀专复专”的“教”。   3、善导大师《观经疏》~二   《善导大师全集》250页,《观经疏.散善义》:   一切凡夫,一日七日,   一心专念,弥陀名号,   定得往生。   善导大师把经文“执持名号,一心不乱”,合在一起解释为“一心专念”。难不难呢?   (不难。)   “一心专念”,一点不难嘛!除非你不愿意念这句名号。   当然,也可以说不难,也可以说很难。有很多人,他就是不能够专念。这个难,不是难在法门难,而是难在我们自己不愿意接受。专念一句名号有什么难?你从早到晚就这六个字;如果让你一定要去背诵《法华经》、《华严经》,那个难。但是六个字,再怎么难,你都会背,只要专就好了,一心专念。   4、善导大师《观念法门》   《观念法门》(《善导大师全集》355页):   若有男子、女人,或一日、七日,   一心专念,弥陀佛名。   其人命欲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自来迎接,   即得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与前面一样,善导大师同样用“一心专念”来解释持名“一心不乱”,也是一个“专”。   5、善导大师《往生礼赞》   《往生礼赞》(《善导大师全集》539页):   若有众生,闻说阿弥陀佛,   即应执持名号,   若一日,若二日,乃至七日,   一心称佛不乱;   命欲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   此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彼国。   善导大师在经文“一心不乱”中间,加了两个字——“称佛”,“一心称佛不乱”,这样就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意义非常明显。一心做什么?一心称佛。称佛怎么样?称佛不乱。就是:一心一意称念佛的名号,不杂乱。这不是非常清楚,非常明了吗?哪里有那么艰深复杂呢!   一个字——专   我们看上面善导大师对“一心不乱”的解释,都非常简单,毫不复杂,任何人都看得懂,做得到,没有一处说到要怎样的禅定息心、不起妄念,处处都说的很恳切:“你要一心专念,专啊!专啊!”总之,善导大师解释“一心不乱”就是突出一个“专”字。“专”就是“一心”,“专”就是“不乱”,这个就符合释迦牟尼佛在《无量寿经》里所说的“一向专念”。 相关:善导大师五正行之正行、助行、杂行,专称名号为正定业必定往生,杂修百中难得几个往生
相关推荐
热点栏目
推荐阅读
以貍至鼠 以貍至鼠

以貍至鼠成语名称以貍至鼠成语拼音yǐ lí zhì shǔ成...

以誉为赏 以誉为赏

以誉为赏成语名称以誉为赏成语拼音yǐ yù wéi shǎng成...

以言举人 以言举人

以言举人成语名称以言举人成语拼音yǐ yán jǔ rén成...

以身报国 以身报国

以身报国成语名称以身报国成语拼音yǐ shēng bào guó...

以言为讳 以言为讳

以言为讳成语名称以言为讳成语拼音yǐ yán wéi huì成...

最新文章
惜别浮桥驻马时,举头试望 惜别浮桥驻马时,举头试望

惜别浮桥驻马时,举头试望南山岭。古诗原文[挑错/...

惊奇喜异者,终无远大之识 惊奇喜异者,终无远大之识

惊奇喜异者,终无远大之识;苦节独行者,要有恒久...

惜恐镜中春。不如花草新。 惜恐镜中春。不如花草新。

惜恐镜中春。不如花草新。古诗原文[挑错/完善]出自...

惊鸟去无际,寒蛩鸣我傍。 惊鸟去无际,寒蛩鸣我傍。

惊鸟去无际,寒蛩鸣我傍。古诗原文[挑错/完善]出自...

惜衣有衣,惜食有食。 惜衣有衣,惜食有食。

惜衣有衣,惜食有食。古诗原文[挑错/完善]惜衣有衣...

惟仁者宜在高位。 惟仁者宜在高位。

惟仁者宜在高位。...

惟仁者宜在高位。_1 惟仁者宜在高位。_1

惟仁者宜在高位。古诗原文[挑错/完善]惟仁者宜在高...

惜君青云器,努力加餐饭。 惜君青云器,努力加餐饭。

惜君青云器,努力加餐饭。古诗原文[挑错/完善]出自...

惟俭可以助廉,惟恕可以成 惟俭可以助廉,惟恕可以成

惟俭可以助廉,惟恕可以成德。...

惊鸟去无际,寒蛩鸣我傍。 惊鸟去无际,寒蛩鸣我傍。

惊鸟去无际,寒蛩鸣我傍。古诗原文[挑错/完善]出自...

友情链接

手机版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