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经感应网
标题

净空法师法语①

来源:心经感应网作者:时间:2019-10-23 09:45:48
净空法师法语 ◎处事难,处人更难;处事待人都要做得圆满如法,这些就是修行。 ◎学佛的人,心有所求最好劝人求佛菩萨,求‘人'求不到,我们会生烦恼。求佛菩萨、相信佛菩萨,缘成熟的时候,佛菩萨自然会为我们安排一切。◎世间无论如何变,万变中我们要求不变,唯一不变的就是‘念佛求生净土'。时局险恶,灾难频繁,我们想做好事,而好事多磨,没有清净心、没有

净空法师法语

◎处事难,处人更难;处事待人都要做得圆满如法,这些就是修行。

◎学佛的人,心有所求最好劝人求佛菩萨,求‘人'求不到,我们会生烦恼。求佛菩萨、相信佛菩萨,缘成熟的时候,佛菩萨自然会为我们安排一切。

◎世间无论如何变,万变中我们要求不变,唯一不变的就是‘念佛求生净土'。时局险恶,灾难频繁,我们想做好事,而好事多磨,没有清净心、没有智慧和定力,没有办法应付灾变。所以心一定要清净,要能够定,才有智慧知道如何解决问题。

◎在这个时代要想建立制度非常困难,根源在于世间人道德伦理丧失,谁也不愿意服从谁,所以世界秩序大乱,大灾难必定会降临,能够逃过劫难的人,一定是有大福德之人。

\

◎自古以来,中国对于伦理道德非常重视,因为这是安定社会重要的教育,统治者的责任,也就是要维护道统。所以不管他自己作得好不好,能够维护道统,并且将之发扬光大,就是很大的功德。

◎中国几千年来没有灭亡,是因为有伦理道德来维系社会秩序。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具什么身分就尽什么义务,一辈子都能够遵守不违背,这是社会安定的基础。

◎平日处世待人接物,都要用清净、平等、慈悲的心。慈悲要有理性、觉而不迷,不是感情用事;清净心是随缘不攀缘,凡事顺其自然。心地清净,不管环境再复杂,也能看得清楚明白;心不清净,想看也会看错。所以清净心能生智慧,这是自性的本能,我们现在失去本能,是因为妄念很多、心散乱,如果心清净,有定力,六根能力自然就恢复。

◎我们个人修学的原则是三福、六和、三学,接触大众的时候,则是历事练心,要遵守六度、十大愿王,保持心地清净,才能够成就自己的道业。

◎在大灾难中,佛菩萨不会建立制度,因为建立制度,立刻会被魔破坏。魔已经造太多罪业,佛菩萨不忍心让他堕落得更深,所以一定会等到大灾难过后,才建立制度。所以我们在乱世弘扬正法,一定要采取低姿态,等灾难过后,正法才会真正的复兴。

◎僧团一定要奠定在三福、六和的基础上。六和里面,最重要的是‘见和同解',也就是用真心与大众相处,不用妄心。因为妄心每个人都不相同,只有真心才会一样。‘真心离念',真心里面没有妄念,所以我们要放下自己所有的分别执著,才能与大众和合。只要心里还有一个妄念,彼此的想法、看法、作法就会不相同,很容易就会起冲突。

◎以真心与大众相处,这是大乘圆教初住、别教初地菩萨的境界,也就是‘破一分无明,见一分真性'的法身大士才能够做得到,称为‘道共戒',道就是真心,这是最究竟的根本。小乘人的见和同解,则是建立在禅定的基础上,也就是虽然有妄想,但是都能够伏得住,不会起现行,所以大家仍然能够保持见和同解,这是‘定共戒',以定力作为见和同解的基础。我们现在达不到这个境界,所以用‘无量寿经'作标准,大家起心动念都依靠无量寿经的教训,就不会有有其他的意见。

◎如果研究经教、讲经说法,而不知道怎样修行,最好就老实念佛。佛菩萨讲经是说而无说,无说而说,与念佛功德相应,我们凡夫讲经,在讲台上起心动念,在讲台下也起心动念,所以是修有漏的人天福报,不能往生,这是事实,是应警觉。所以不讲经说法的人,可以不生病,自在往生,而讲经的法师,临终还会有病苦。能够参透这个道理,明白事实真相,才知道领众念佛修行的功德很大。

◎在这个时代,我们道场就依靠无量寿经所说的:‘发菩提心,一向专念'建立共识。我们没有大乘菩萨明心见性的境界,也没有小乘人的禅定功夫,只要能够守住这一句‘阿弥陀佛',今生一定能够脱离轮回。所以这八个字,的确是我们了生死、出三界的唯一生路。

◎大众共修,最重要的是把自己的想法、看法统统放下。真正念佛人,没有妄想,也没有见解,一心一意就想离开这个世界,还有什么想法跟看法?我们只想求生净土、见阿弥陀佛,别人提出看法,我们还是一句佛号老实念,所有的业障都能够消除。

◎大众在一起,念佛是唯一共修,不夹杂、不间断。听经就是专心的听,听不懂也不必去研究讨论,这样才会开悟。如果提出问题讨论,这就把佛法变成世间法。念佛修一心,听经也是修一心,真正得一心,世出世法没有不通达。所以,会听经的人,就像马鸣菩萨起信论上所说的:‘离名字相,离言说相,离心缘相。'不起心、不动念,这真正是戒定慧三学圆修。

◎圣人修心不除境,凡夫除境不修心。所以自己修行,不必选择环境。但是弘法利生,就必须选择与众生有缘的地方,才能真正利益众生。如果这个地方跟自己没有缘,而跟其他善知识有缘,我们要随喜赞叹,希望众生跟他们学习,能够得到利益。所以要与众生广结法缘,才能广度众生。

◎弘扬佛法真实的功德利益,是帮助众生觉悟,降伏烦恼。如果帮助众生增长贪嗔痴的,绝对不是善知识。

◎度众生要看机缘,好比采果实,先熟的先采,还没有成熟的,等过些时候再采。

◎传道、弘道都不能勉强,要随缘,不能操之过急,这是大原则。缘分成熟的时候,凡事都会自然成就。世尊当年也是如此说法,如果只有一、二个人缘成熟,就专为这二个人说法;如果大众的机缘成熟,佛就为大众说法。随缘说法,应机施教,才能惠予众生真实利益。

◎历史上有两种时代,一个是治世,一个是乱世。治世的政治清明,人心淳厚,社会各方面都能够上轨道,所以修行只要循规蹈矩,都可以成就。在乱世里没有制度和规章,环境变化莫测,所以修学佛法要心地清净,有智慧能够随机应变,才能够自度度他。在乱世修行如果不懂得通权达变,只能自利不能处众,弘法利生很困难。所以在什么环境下,用什么手段处世,我们都应该知道,努力学习。

◎学养,‘学'是学问,样样都知道;‘养'是修养,知道运用什么方式,待人处世最恰当。所以不管在乱世或者治世,佛弟子与世间圣人君子都会随机应变,运用善巧方便处世待人接物,但是‘真诚心'、‘恭敬心'的大原则,绝对不改变。由此可知,无论在何时何地,修行都是成就我们的戒、定、慧。

\

◎戒定慧表现在日常生活上,有种种的形态,善财童子参访五十三位善知识,就是最好的例子。有时候我们看他破戒,事实上并不然,反而那些作法,是真正的持戒。

◎处乱世一定要坚持两个原则:第一、有道心,道心就是真诚心。第二、要护持佛法,绝对不能障碍佛法。

相关推荐
热点栏目
推荐阅读
以锥飡壸 以锥飡壸

以锥飡壸成语名称以锥飡壸成语拼音yǐ zhuī cān kǔn成...

以锥刺地 以锥刺地

以锥刺地成语名称以锥刺地成语拼音yǐ zhuī cì dì成...

以辞取人 以辞取人

以辞取人成语名称以辞取人成语拼音yǐ cí qǔ rén成语...

以镒称铢 以镒称铢

以镒称铢成语名称以镒称铢成语拼音yǐ yì chēng zhū成...

以铢称镒 以铢称镒

以铢称镒成语名称以铢称镒成语拼音yǐ zhū chēng yì成...

最新文章
惜别浮桥驻马时,举头试望 惜别浮桥驻马时,举头试望

惜别浮桥驻马时,举头试望南山岭。古诗原文[挑错/...

惊奇喜异者,终无远大之识 惊奇喜异者,终无远大之识

惊奇喜异者,终无远大之识;苦节独行者,要有恒久...

惜恐镜中春。不如花草新。 惜恐镜中春。不如花草新。

惜恐镜中春。不如花草新。古诗原文[挑错/完善]出自...

惊鸟去无际,寒蛩鸣我傍。 惊鸟去无际,寒蛩鸣我傍。

惊鸟去无际,寒蛩鸣我傍。古诗原文[挑错/完善]出自...

惜衣有衣,惜食有食。 惜衣有衣,惜食有食。

惜衣有衣,惜食有食。古诗原文[挑错/完善]惜衣有衣...

惟仁者宜在高位。 惟仁者宜在高位。

惟仁者宜在高位。...

惟仁者宜在高位。_1 惟仁者宜在高位。_1

惟仁者宜在高位。古诗原文[挑错/完善]惟仁者宜在高...

惜君青云器,努力加餐饭。 惜君青云器,努力加餐饭。

惜君青云器,努力加餐饭。古诗原文[挑错/完善]出自...

惟俭可以助廉,惟恕可以成 惟俭可以助廉,惟恕可以成

惟俭可以助廉,惟恕可以成德。...

惊鸟去无际,寒蛩鸣我傍。 惊鸟去无际,寒蛩鸣我傍。

惊鸟去无际,寒蛩鸣我傍。古诗原文[挑错/完善]出自...

友情链接

手机版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