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经感应网
标题

净空法师文集:大佛顶首楞严经·清净明诲章讲记 7、首楞严

来源:心经感应网作者:时间:2019-10-23 09:47:05
‘首楞严’,是音译过来的,这是大定的总名。如来在果地上所证得的大定,不叫做奢摩他、三摩地、禅那,而是叫做‘首楞严’。当然奢摩他、三摩地、禅那也是定,不过不是圆满的定,‘楞严’是圆满的大定。  那么我们要问:‘首楞严’大定究竟是什么呢?  因为我们这个身是五阴身,身就是色、受、想、行、识;既是五阴身,怎么能够说遇不到五阴魔呢?所以遇五阴魔是

‘首楞严’,是音译过来的,这是大定的总名。如来在果地上所证得的大定,不叫做奢摩他、三摩地、禅那,而是叫做‘首楞严’。当然奢摩他、三摩地、禅那也是定,不过不是圆满的定,‘楞严’是圆满的大定。

  那么我们要问:‘首楞严’大定究竟是什么呢?

\

  《楞严经》上二十五位菩萨(就这二十五圆通章)所修的都是楞严大定。换句话说,这种定就是如来果地上的定,许许多多的法门都能修得,并不是特定执著哪一个法门,才能够修成楞严大定。观音菩萨代表禅,可以修得楞严大定;大势至菩萨提倡念佛,念佛也能够修成圆满的楞严大定,这是我们必须要知道,必须要明了的。要肯定认清楚念佛三昧就是真实圆满的楞严大定。

  ‘首楞严’这句梵语,释迦牟尼佛自己在经上,为我们解释叫‘一切事究竟坚固’。古大德根据佛这个说法,为我们加以注解,说这是‘穷澈诸法根底本源’,也是禅宗里面常常标榜的‘彻法底源’。‘彻’是彻底,究竟彻底的明了通达。‘诸法’是一切万法。如果一切万法的根源,真的都明白了,都清楚了,这时候才见到法法无非实相啊!中国禅宗,在过去大彻大悟的人,确实是不少,代代几乎都有彻悟之人,我们在禅宗语录里面看到过,达到这个境界虽然人数不多,但是真有。见到诸法实相了,他对于宇宙人生的看法跟我们大大的不一样了。我们凡夫是用生灭心、妄想心。生灭心就是念头,一个念头生,一个念头灭,反覆的用这个。因此,我们观察宇宙人生是什么现象呢?生灭的现象。有情众生有生、老、病、死;无情的众生:植物有生、住、异、灭;矿物有成、住、坏、空,这都是生灭的现象。假如‘彻法底源’了,他看法就不一样了;他看一切万法,跟我们恰恰相反,他看的是不生不灭,像《法华经》上所说的‘世间相常住’。

  我们看是无常,怎么他看是常住呢?

  是真的。

  见到这个境界,也就是我们大小乘经上常讲的‘入般涅槃’。般涅槃就是不生不灭,也是大乘佛法里常讲的‘入无生法忍’,‘法’是一切万法,‘无生’就是不生不灭,‘忍’是同意、认可;佛说一切法不生不灭,他点头同意了。他为什么同意呢?他见到了,佛所讲的没错,确确实实是事实,这是证得‘首楞严’的境界。我们自己有没有入这个境界,有没有证得,实在讲不要去问别人,自己反省一下就晓得了。我们看这个世间,是不是还是生灭相?如果看的现象是生灭相;那没有证得,依究是凡夫的境界,如果看到一切法不生不灭,那就入了首楞严的境界了。佛,实在讲非常慈悲呀!世间许许多多的现象,佛在《楞严》给我们讲了它的真相。譬如说‘七趣原无’。《楞严》讲世间法,讲得特别详细。通常大乘经上讲六道,《楞严经》讲七道。七道从哪里来的呢?六道我们晓得有天、阿修罗、人三善道;另有地狱、饿鬼、畜生三恶道。七道是仙道,仙道原本是分在天、修罗、人这三道里面,《楞严经》特别把他们提出来,单独说一道。《楞严经》讲七道的经文很长,说得比其他经典详细,特别是地狱道讲得最详细;地狱这一道文字几乎占七趣经文的一半。

  佛为什么把地狱说得这么详细?

  这是他老人家慈悲到了极处,惟恐我们不小心堕到地狱。地狱堕进去很容易,出来很难,因此讲得很详细,是叫我们小心谨慎,千万不要误堕地狱,入了非常非常的麻烦。佛菩萨虽然是大慈大悲,时时刻刻想救护我们,但是地狱众生不容易救护,诸位要是认真念念《地藏经》,就可以体会到一些。

  本来没有六道,这是真的。

  六道从哪里来的呢?

  ‘六道’从我们迷失了自性之后,变现出来的幻象。

  我们用个比喻说:‘梦’本来没有。

  这是我们同修们都会承认的。

  ‘梦’是假的、没有的,可是你晚上有没有做梦呢?

  真的在做梦。假如这个梦做得很长,没有醒过来,那梦里头真的有苦、有乐啊!醒过来才晓得,这原来是假的,根本没有这回事情。六道就是这样的,堕落在六道里头没有超越,就是在做大梦。所以佛在大乘经上讲‘梦幻泡影’,很有道理啊!哪一天一下觉悟了,超越六道了,才知道做了一场大梦。

  六道轮回,这是梦境;做了一场大梦,这是真的。但是你不觉悟。你就没有办法摆脱。

  梦虽然是假的,在梦中确实有苦、乐的感受,这个苦、乐的感受是真实的;就像我们现在在六道里面,身心所受的是有,不能说它没有,真的是有五阴炽盛魔。‘魔’是折磨、伤害、破坏;五阴是色、受、想、行、识。所有一切的障碍、魔恼(烦恼),把它总归纳,不外乎这五大类。这五大类,《楞严经》也说得特别详细,每一类给我们说了十种,一共是五十种阴魔,我们要认识它。真正能认识它,纵然魔境现前,我们也不会受影响,不会伤害我们的道业。

  怕的是什么呢?

  我们不认识它;不认识它,就会被魔控制了,就要上它的当,我们的道业、修行就受它的障碍。如果认识它、明了它,它不会伤害我们,也阻挠不了修行,所以佛告诉我们,一定要预先认识;因为这是每一个修行人,此界、他方没有一个例外的,在修行路上都会遇到的。

  为什么我们会遇到呢?

\

  因为我们这个身是五阴身,身就是色、受、想、行、识;既是五阴身,怎么能够说遇不到五阴魔呢?所以遇五阴魔是必然的,这个是不足为怪的,问题是我们要认识它,要明了它;也就是常说的,我们要认识自己、认识环境。

  佛给我们讲的四无碍法界,无障碍啊!特别是理事无碍、事事无碍,如果我们把《大佛顶首楞严经》所说的事理真正明白透彻,华严境界不难契入了。契入的方法,我们还是用这一句‘阿弥陀佛’。用大势至这个念佛法门是比较容易,也非常稳当,一切诸佛如来异口同音在劝导我们、勉励我们修学这个法门,他确实是有道理的。这是说得‘究竟坚固’,始终不坏的首楞严的意思。

  经题合起来讲,这是释迦牟尼佛首先对这个法门发大赞叹——用‘大’字来赞叹——赞叹我们的真如本性,把它比做佛的头顶;这个意思就显示这个事理,以及修学的方法在大乘法里面至高无上,是如来的密因,是修证的了义,是诸菩萨无量的行门。无量的行门,以我们念佛来讲,蕅益大师说得最具体、最明了。他说:‘一句阿弥陀佛,圆摄五宗,该罗八教。’‘五宗’是讲禅宗。禅宗六祖以后,分五个支派,所以五宗就是代表整个的禅宗。‘该罗八教’,换句话说,这一句阿弥陀佛,圆圆满满包含了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法门,这就是‘诸菩萨万行’。我们一句阿弥陀佛,就把诸菩萨万行统统修圆满了。这个不可思议啊!这是真的。这《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我过去学《楞严经》,以及早年讲《楞严经》,都没有注意到,都是把他当一般的经文忽略过。到什么时候才醒悟过来、觉悟过来呢?是看到净土五经,忽然之间觉悟了。净土五经里的《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是印光大师从《楞严经》里头,把这一段经文抽出来,编在净土四经的后面,成为净土五经。他这一提出来之后,我就明了了,再仔细把《圆通章》念几遍,发现这一章的经文,它不但是《大佛顶首楞严经》的中心、精华,印祖把它编到净土里面,这一章经文,就是净土宗的心经。我们平常念的心经是《般若心经》,诸位要晓得,那是《大般若》的心经,《圆通章》是净土宗的心经,念佛法门的心经;不但是念佛法门的心经,实在讲是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说一切经论的心经,真正不可思议!所以诸位是愈念愈能体会,愈念愈明白,这体会、明白就是我们普通讲的开悟。你只要一味的念去,你必然能够体会到这二百四十四个字的精华。实实在在它能够指导一切修行人,在一生当中圆成佛道,这就是它精华所在之处。上包括等觉菩萨,下至地狱众生,九界众生,这一段经文平等普度;这还得了吗?这是很多人没有体会到、觉察到。说实在话,要不是印祖这一招,我也不会注意到这一段经文,它这一提示,我们才看出来,才觉悟到这个不容易,实在是难得。

  诸菩萨万行,我们如何来圆修?我们明了了,才能够真正契入首楞严之果。

  首楞严的果什么时候得到呢?

  往生不退成佛就得到了。

  所以我们不要急著现前得到,现前要著重在修因——修证了义,我们著重在这边,不久的将来,一定证得首楞严的大果。

  7、经

  ‘经’字是通题,常常讲经都说到,一般讲法包含著贯、摄、常、法四个意思,我们在此地就把它省略掉了。

相关推荐
热点栏目
推荐阅读
以锥餐壶 以锥餐壶

以锥餐壶成语名称以锥餐壶成语拼音yǐ zhuī cān hú成...

以锥飡壸 以锥飡壸

以锥飡壸成语名称以锥飡壸成语拼音yǐ zhuī cān kǔn成...

以锥刺地 以锥刺地

以锥刺地成语名称以锥刺地成语拼音yǐ zhuī cì dì成...

以辞取人 以辞取人

以辞取人成语名称以辞取人成语拼音yǐ cí qǔ rén成语...

最新文章
惜别浮桥驻马时,举头试望 惜别浮桥驻马时,举头试望

惜别浮桥驻马时,举头试望南山岭。古诗原文[挑错/...

惊奇喜异者,终无远大之识 惊奇喜异者,终无远大之识

惊奇喜异者,终无远大之识;苦节独行者,要有恒久...

惜恐镜中春。不如花草新。 惜恐镜中春。不如花草新。

惜恐镜中春。不如花草新。古诗原文[挑错/完善]出自...

惊鸟去无际,寒蛩鸣我傍。 惊鸟去无际,寒蛩鸣我傍。

惊鸟去无际,寒蛩鸣我傍。古诗原文[挑错/完善]出自...

惜衣有衣,惜食有食。 惜衣有衣,惜食有食。

惜衣有衣,惜食有食。古诗原文[挑错/完善]惜衣有衣...

惟仁者宜在高位。 惟仁者宜在高位。

惟仁者宜在高位。...

惟仁者宜在高位。_1 惟仁者宜在高位。_1

惟仁者宜在高位。古诗原文[挑错/完善]惟仁者宜在高...

惜君青云器,努力加餐饭。 惜君青云器,努力加餐饭。

惜君青云器,努力加餐饭。古诗原文[挑错/完善]出自...

惟俭可以助廉,惟恕可以成 惟俭可以助廉,惟恕可以成

惟俭可以助廉,惟恕可以成德。...

惊鸟去无际,寒蛩鸣我傍。 惊鸟去无际,寒蛩鸣我傍。

惊鸟去无际,寒蛩鸣我傍。古诗原文[挑错/完善]出自...

友情链接

手机版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