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经感应网
标题

出家戒

来源:心经感应网作者:时间:2019-10-27 09:43:52
沙弥、沙弥尼戒

  沙弥、沙弥尼戒

\

  沙弥与沙弥尼所受的戒法是完全相同的,不同的是随大众而学的威仪。沙弥要随学比丘律仪,沙弥尼要随学比丘尼律仪,由于比丘和比丘尼戒有部分不同,所以沙弥和沙弥尼随学的律仪也有部分不同。沙弥和沙弥尼共有十戒,就是:一、不杀生;二、不偷盗;三、不非梵行(不淫);四、不妄语;五、不饮酒;六、不著香花鬘、不香油涂身;七、不歌舞倡伎、不故往观听;八、不坐卧高广大床;九、不非时食;十、不捉持生像金银宝物。   沙弥十戒的前九戒,与八关戒斋基本相同,只是沙弥戒第三戒与八关戒斋第三戒受持的时间不同,八关戒斋是一日一夜受持,沙弥戒是终身受持。另一处不同的是沙弥戒的第六、七两戒相当于八关戒斋的第七戒。   沙弥戒的第十戒“不捉持生像金银宝物”是八关戒斋没有的。这条戒通常称为“银钱戒”。人的财富欲是与生俱来的:有了一百想一千,有了一千想一万,这在佛教中是不许可的。财富可以造福人群,但人群也可成为财富的奴隶,佛陀看透了财富对人们的束缚性,乃禁止出家弟子们捉持财富。若老是在财富问题上动脑筋、起贪著,哪还能够一心一意修行呢?   式叉摩尼法   式叉摩尼,是沙弥尼与比丘尼之间的必经过程,她们的阶位虽然在沙弥尼之上,但仍然是沙弥尼的戒体,《业疏》中说:“此学法女,无成体也;但受别教,位过沙弥。”因为她们除了严持沙弥十戒外,还另受六法的缘故,所以阶位高过了沙弥。式叉摩尼是最特殊的一个阶位,’其他阶位均有戒体可得,唯此一阶,仅得别加六法而已。这个六法,就叫做式叉摩尼法。   据《四分律》载,式叉摩尼六法是:一、与染污心男子身相触;二、盗人四钱以下;三、故断畜生命;四、小妄语;五、非时食;六、饮酒。具体地讲,式叉摩尼六条规定的意思是:   一、不得与已经成年、并明知对自己有染污心的男子接触,包括头发以下、膝盖以上的身体部位。   二、不得偷盗别人价值四钱以下的物品,乃至一针一草。   三、不得故意杀害异类众生,乃至使其死亡。   四、自己未见、未闻、未觉、未知者,不得妄说已见、已闻、己觉、已知。   五、不得在中午过后进食。   六、不得饮酒,乃至一滴沾唇。   在《根本说一切有部亚当尼毗奈耶》卷十八中,还有式叉摩尼六法与六随法的规定,内容与《四分律》的规定颇有不同。中国的佛教,目前没有式叉摩尼的一阶,这里就从略了。   比丘戒   比丘戒的条文,一般说是二百五十戒,但在各部律中,有些出入。主要的出入是威仪戒,至于重戒与次重戒的条文;其文字虽有详简广略的不同,戒目的条例却是大致相同的。《五分律》为二百五十九戒,《十诵律》为二百五十七戒,《僧祗律》为二百;十八戒,《解脱戒经》为二百四十六戒,但佛寺大多遵循的《四分律》与《根本说一切有部律》,的确都是二百五十条。而且篇聚的排列也是一样,都是:四弃、十三残、二不定、三十舍堕、九十单堕、四悔过、一百应当学、七灭诤,共八类条文。因这八类名称有梵文音义也有汉文意义,现解释如下:   弃:梵语音译为波罗夷,这是最重的比丘戒,专、指犯了淫、盗、杀人、大妄语等弃罪、断头罪、不可救药罪。如果犯了这种罪必须从僧团中开除出去,相当于世俗间的死刑罪。   残:梵语音译为僧伽婆尸沙,简称僧残、残,是次于前者的重罪,为僧团净法中的残伤者,还有救药的余地。如果犯了这种罪,在一定时间里将被剥夺权利,隔离反省。相当于世俗间的拘役、禁闭等罪。   不定:这是指所犯嫌疑未决的罪,因暂时分不清属于哪类戒条,所以称为不定。   舍堕:梵语音译为尼萨耆波逸提,尼萨耆的意思是尽舍,波逸提的意思是堕,合起来称为舍堕。这是指将非法取得的东西在僧团之前舍弃,并且允许他忏悔的一种罪。相当于世俗间的没收、罚金等罪。   单堕:梵语音译为波逸提,是堕的意思,是一种轻罪,只要忏悔便可得到原谅。相当于世俗问的谴责。   悔过:梵语音译为波罗提提舍尼,意思是向彼悔,犯了此戒后须立即面对一人宣说悔过,便可得到谅解。相当于世俗间时自我批评。   应当学:梵语音译为尸沙迦罗尼,是应当学或宜学的意思。指在日常生活中不规矩的行为,只要自己反省即可。   灭诤:这不是一种罪过,而是僧团之中有了纷争,形成两派对立意见时,就用“灭诤”的方式来解决,最后以多数派的意见为准。相当于世俗法律的民事诉讼法。   比立尼戒   比丘尼戒的大部分。是与比丘戒相同的。但由于男女在生理和心理上的差异,有若干条比丘戒不能适应于比丘尼,比丘尼也不能没有她们自己的特殊规定。通常所说比丘尼五百戒,是个大约数字,其实五部律本的条文都不够五百戒。《四分律》为三百四十八戒,《根本说一切有部律》为三百五十四戒,《五分律》为三百七十七戒,《十诵律》为三百五十四戒,《僧祗律》为二百九十戒。《四分律》的三百四十八条比丘尼戒中,包括:八弃、十七残、三十舍堕、一百七十八单堕、八悔过、一百应当学、七灭诤。同于比丘戒的一百九十八条,异于比丘戒的一百五十条。   比丘尼戒的最大不同之处,是有一个“八敬法”。“八敬法”是最早出现的比丘尼法,大爱道等五百释迦族妇女出家,就是接受了佛制的八敬法而成为比丘尼的。后来虽有了所谓五百条的比丘尼戒,比丘尼除了要受持五百戒外,仍要受持“八敬法”,并以“八敬法”为比丘尼戒的重心戒。《四分律》称“八敬法”为“八不可过法”、“八不可违法”,是比丘尼所不得不持的。实际上,今日的中国比丘尼,纵然是最有道心的人,也只是受持其中的两三条而已。因为“八敬法”在中国佛教史上,迄今尚无法找到其曾经如律实行过的确实根据。   菩萨戒   菩萨戒是优婆塞、优婆夷、沙弥、沙弥尼、式叉摩尼、比丘、比丘尼等七众戒之外的别解脱戒,它涵盖了七众戒;又超胜了七众戒。菩萨是由于受了菩萨戒而来,诸佛也因为受持菩萨戒而成佛,所以菩萨戒是养育三世诸佛的摇篮。菩萨戒的内容,主要是三聚净戒。三聚净戒是有三句话,但却包括了自度度人及上求下化的所有法门。这三句话是:   一、持一切净戒无一净戒不持;   二、修一切善法无一善法不修;   三、度一切众生无一众生不度。   在佛门中,对这三聚净戒还有以下理解:第一摄律仪戒,涵容了大小乘的一切戒律、威仪;摄善法戒,包罗了八万四千出离法门;饶益有情戒,概括了慈、悲、喜、舍,广度一切众生的宏愿与精神。三聚净戒的三句话聚集了持律仪、修善法、度众生的三大门类的一切佛法,并作为禁戒来持守。在小乘七众戒中,作恶是有罪的,但不去积极修善不会有罪;杀生是有罪的,但不去积极救生不会有罪。所以小乘戒只能做到积极去恶,消极修善;积极戒杀,消极救生。蔷萨戒则既要积极去恶修善,也要积极戒杀救生,把不修善与不救生,同样列为禁戒的范围。因此,菩萨戒被称为是无善不举、无德不备、无法不包、无大不及、无微不至、无远不届与无功不成的学佛法门。

\

相关推荐
热点栏目
推荐阅读
以貍至鼠 以貍至鼠

以貍至鼠成语名称以貍至鼠成语拼音yǐ lí zhì shǔ成...

以誉为赏 以誉为赏

以誉为赏成语名称以誉为赏成语拼音yǐ yù wéi shǎng成...

以言举人 以言举人

以言举人成语名称以言举人成语拼音yǐ yán jǔ rén成...

以身报国 以身报国

以身报国成语名称以身报国成语拼音yǐ shēng bào guó...

以言为讳 以言为讳

以言为讳成语名称以言为讳成语拼音yǐ yán wéi huì成...

最新文章
惜别浮桥驻马时,举头试望 惜别浮桥驻马时,举头试望

惜别浮桥驻马时,举头试望南山岭。古诗原文[挑错/...

惊奇喜异者,终无远大之识 惊奇喜异者,终无远大之识

惊奇喜异者,终无远大之识;苦节独行者,要有恒久...

惜恐镜中春。不如花草新。 惜恐镜中春。不如花草新。

惜恐镜中春。不如花草新。古诗原文[挑错/完善]出自...

惊鸟去无际,寒蛩鸣我傍。 惊鸟去无际,寒蛩鸣我傍。

惊鸟去无际,寒蛩鸣我傍。古诗原文[挑错/完善]出自...

惜衣有衣,惜食有食。 惜衣有衣,惜食有食。

惜衣有衣,惜食有食。古诗原文[挑错/完善]惜衣有衣...

惟仁者宜在高位。 惟仁者宜在高位。

惟仁者宜在高位。...

惟仁者宜在高位。_1 惟仁者宜在高位。_1

惟仁者宜在高位。古诗原文[挑错/完善]惟仁者宜在高...

惜君青云器,努力加餐饭。 惜君青云器,努力加餐饭。

惜君青云器,努力加餐饭。古诗原文[挑错/完善]出自...

惟俭可以助廉,惟恕可以成 惟俭可以助廉,惟恕可以成

惟俭可以助廉,惟恕可以成德。...

惊鸟去无际,寒蛩鸣我傍。 惊鸟去无际,寒蛩鸣我傍。

惊鸟去无际,寒蛩鸣我傍。古诗原文[挑错/完善]出自...

友情链接

手机版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