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经感应网
标题

古代禅林的说法礼忏仪轨

来源:心经感应网作者:时间:2019-11-03 09:46:43
古代禅林的说法礼忏仪轨  古代禅林中有内容与形式各不相同的说法和礼忏仪轨。禅林中的说法有不定时说法的小参,有讲说戒法的说戒,有上法堂说法的上堂,有登高座为大众说法的升座,也有在大众面前发露求忏悔的忏摩等。一、小参  小参是禅林专用术语,是指禅林中不定时的说法。《祖庭事苑》云:禅门诘旦升堂谓之早参,日哺念诵谓之晚参,非时说法谓之小参。夫是皆以谓之参者,何乎?曰:参之为言,其广且大矣。谓幽显皆集,神龙
古代禅林的说法礼忏仪轨

  古代禅林中有内容与形式各不相同的说法和礼忏仪轨。禅林中的说法有不定时说法的小参,有讲说戒法的说戒,有上法堂说法的上堂,有登高座为大众说法的升座,也有在大众面前发露求忏悔的忏摩等。

一、小参

  小参是禅林专用术语,是指禅林中不定时的说法。《祖庭事苑》云:禅门诘旦升堂谓之早参,日哺念诵谓之晚参,非时说法谓之小参。夫是皆以谓之参者,何乎?曰:参之为言,其广且大矣。谓幽显皆集,神龙并臻,既无间于圣凡,岂辄分于僧俗?是以谓之参也。其主法者,以平等一心,应勤植万类,令法久住,岂曰小补?或以小参为家训,愚未之前闻。小参中的参是集众说法之意,《敕修清规》云:凡集众开示,皆谓之参。正式的说法称上堂,或谓大参。小参规模较上堂为小,故曰小参。《禅林象器笺》云:小参,不时讲之,鸣鼓唯一通,其规约于大参,故曰小参。大参者,上堂也。参者,交参义。

  小参本无定所,每于日暮时鸣钟,视众之多寡,而就寝堂、法堂、方丈等处升座说法,说法内容包括法语、宗要及日常琐细,师徒之间基本上是一种简单的宾主问酬方式。直至南宋时代,小参方才发展成为有一定仪式的定期说法。如《敕修清规.小参》云:小参初无定所,看众多少,或就寝堂,或就法堂。乃至鸣鼓一通,众集,两序归位,住持登座,与五参上堂同。提纲叙谢,委曲详尽,然后举古结座。

  禅林小参的形式不拘一格,在多种情况下都可以举行小参。如《敕修清规晚参》云:如住持人院,或官员檀越人山,或受人特请,或为亡者开示,或四节腊,则移于昏钟鸣,而谓之小参。可以叙世礼,曰家教者是也。与正式而且规模庞大的大参相比,小参则不拘一定的形式,大凡住持人院,或者受到信众恳请,或者为亡者开示,或者在四时变化之时,都可以随缘方便而为说法。

  小参虽然没有大参庄严隆重,但也有一定的程序,对小参的内容也有一定的要求。如《禅苑清规小参》云:小参家训,纲纪丛林。夫小参之法,初夜钟鸣,寝堂设位,集知事徒众,宾主问酬,并同早参。提唱之外,上自知事、头首,下至沙弥、童行,凡是众中不如法度,事无大小,并合箴规。广说乃至出家行脚,人众参禅,粥饭茶汤,晨参暮请,语言事业,动止威仪,应系众中规矩,并当委曲提撕。若其缄口无言,迤逦玄纲坠地。后进如蒙法药,应当刻骨铭肌,敛片善以无遗,剔纤瑕而必去。小参之设,意在斯焉。

  在禅林中有很多关于小参的公案。如《传灯录药山俨禅师章》云:大众夜参,不点灯,师垂语曰:我有一句子,待特牛生儿即向汝道。时有僧曰:特牛生儿也,何以不道?师云:侍者把灯来!其僧抽身人众。《联灯会要德山鉴禅师章》亦云:小参,示众云:今夜不答话,问话者三十棒。时有僧出作礼,师便打。僧云:某甲话也未问,为甚便打?师云:你是甚处人?云:新罗人。师云:未跨船舷时,好与三十棒。宣鉴禅师在小参之时,通过这种充满机锋的禅语告诉弟子,旨在破除弟子的妄想杂念,使他们能够触缘悟道。

  《元亨释书,藏山空禅师传》云:空曰:石林老行巩禅海波澜,吾虽不得而尽,偏洲傍渚,傥打浮泳。我昔辞林,林告曰:小参虽家训,又自有家法。子归故里,敲唱宗乘,妙叶之一路,不可乱做也。即与二篇。冬至曰:拟着即错,铁牛掣断黄金索;不拟犹乖,撒手还同万仞崖。这里一咬便断,如花开铁树,似笋进石头,无阴阳地尽自宽闲,争奈东山山前一片松根竹脚未曾踏着在。蓦拈拄杖一画云:不得侵疆越界。除夜曰:似地擎山,不知山之孤峻。凤萦金网,趋霄汉以何期?如石含玉,不知玉之无瑕。蛇护神珠,蕴风雷而未化。设使翱翔霄汉,鼓荡风雷,闻者震惊,见者眩惑,也只闲闲地,可可地。岂不见僧问洞山:年穷岁尽时如何?山云:家家门底野狐儿。拍床云:鲸吞海水尽,露出珊瑚枝。,

  小参,又称为家训。《备用清规,小参》云:百丈谓之家训,古法只就寝堂箴诲垂示,委曲提撕。乃至前辈时时激扬宗旨,开发后昆。将小参称为家训的缘由,在《中岩月禅师建长录》中有详细地解说:人寺当晚小参,垂语问答毕,师乃云:小参者,家训也。古德喻之:有一大家底主人,朝暮使令屋里儿女侄弟排列座下,分付家中行事,云大儿当行其事,小底当作何事,以至奴婢仆辈,一一示其当行事。便如我宗门中两序诸职事人,教它排列法座下,一一标示当行底事,乃至四来兄弟,在僧堂里究明己躬大事,斯乃最要紧事。近来佛法弊甚,在小参时,长老力作文言,谓是提纲。或举古则,拈之颂之,以当宗旨。

  这段论述讲述了小参称为家训的缘由:小参之所以称为家教,就好像一户人家有三五个儿子,待晚上归来,父母会对他们当天所做的事务一一作出决断,指出每个人的是与非,警示儿子将事务做得更好。如《黄龙死心禅师录》云:夫小参者,谓之家教。何谓家教?譬如人家有三个五个儿子,大底今日干甚事,小底今日干甚事,是与不是,晚间归来,父母一一处断。丛林中亦复如是,院门今日干甚事,是与不是,住持人当一一处断。《笑隐欣禅师龙翔录》亦云:明日结制,今夜小参,谓之家教,如家里人说家里话。

  祖师在家教时有指示弟子的善巧方式。如《清拙澄禅师圣因录》云:古德小参谓之家教,说些细大法门。汾阳六七人,夜夜小参;德山小参不答话,问话者三十棒。令行千古,如在耳目。云峰悦禅师小参举百丈示众语,至今丛林脍炙人口,莫不是从悲智海中流出,血滴滴地,亲切为人处,岂似后来攒花簇锦,对句押韵,以当宗门提唱?

二、说戒

  说戒,即每半月布萨之日,上座比丘诵读戒本时,诸比丘中若有犯戒者,须于众前忏悔,未受具足戒者不得听之。《大般涅盘经》卷三曰:有一童子不善修习身口意业,在屏隈处盗听说戒,密迹力士承佛神力以金刚杵碎之如尘。

  说戒若就比丘之忏悔而言,则称说罪。《寄归传》卷二曰:言说罪者,意欲陈罪说己先愆,改往修来,至诚恳责。半月半月为褒洒陀,朝朝暮暮忆所犯罪。褒洒是长养义,陀是净义,意明长善净除破戒之过,昔云布萨者讹略也。说戒,梵语为布萨,华言净住、和合、善宿,《大比丘三千威仪经》云:布萨者,秦言净住,义言长养,又言和合也。布萨,又曰长养,谓每月集众说戒经,使比丘住于净戒中,能长养善法也。《行事钞上》卷四曰:布萨此云净住,出要律仪云:是懦萨罗国语。六卷泥洹云:布萨者长养,有二义:一清净戒住,二长增功德。佛观一切众生苦恼轮回,背觉和尘,习气除不了,故方便制戒,使众生断除习气,背尘合觉。《大智度论》卷十三曰:今日诚心忏悔,身清净,口清净,意清净。受行八戒,是则布萨,秦言善宿。又曰:我某甲受行八戒,随学诸佛法,名为布萨,愿持此布萨福报生生不堕三恶八难。

  每半月一次于说戒日为比丘宣读戒本之人为说戒师。说戒师通常由一寺中的长老担任。丛林中举行说戒仪式之日为说戒日,也称为布萨日。

  我国古代丛林中多为白月最末一日(第十五日)及黑月最末一日(第二十九日或第三十日)两度之布萨。丛林中在这二日宣说戒经令僧众清净。如果有人犯戒,应当在僧众面前忏悔。这是古代丛林严格的制度。

  诸经律中对布萨的日期则各有异说。《增一阿含经》卷十六等以每月之八日、十四日、十五日、二十三日、二十九日、三十日(即六斋日)行布萨。《四分律》卷五十八则以一日、十四日、十五日为布萨日。《大智度论》卷十三则以一日、八日、十四日、十六日、二十三日、二十九日等为布萨日。一般说来半月中三度及以上说戒,稍显过繁,此后才产生半月一次之制,即于每月十四日和二十九日,或十五日和三十日举行布萨。不过,现今的寺院多于初一、十五举行布萨。

  依照律制,比丘半月布萨,应当依照以下四点而行:(一)每月二次,于阴历十五日(或十四)、三十日(或二十九)举行布萨。(二)在一定区域内的比丘,无论旧住或新到,均有参加集会的义务。若有人不到即不合法。(三)如因病不能参加,应委托同住比丘向大众表示:对布萨大会所举行的一切僧事,五条件完全同意。(四)大众如法集合,在诵波罗提木叉(戒本)以前,如僧伽有事,先要处理解决。如比丘在半月间有所违犯,须在大众前告白忏悔,依法处分。

三、上堂

  上堂是禅林用语,意为演说妙法而上法堂说法。也指上堂说法之后,赴斋堂受供;又指方丈晋山上堂的仪式。在以上三种上堂中,以上法堂说法最为常用。

  古时长老住持可随时上堂,中世以后则有定期及临时上堂之别。根据举行上堂时间的不同,可分为不同的类别:(一)旦望上堂,每月初一、十五日上堂。(二)五参上堂,每月五、十、二十、二十五日上堂,另加上望上堂,约每五日上堂一回,故称为五参。(三)九参上堂,每三日上堂一回,则每月约有九回上堂。(四)圣节上堂,皇帝诞生日上堂。(五)出队上堂,住持出外劝化,归来后上堂。(六)因事上堂,寺内发生毁逆违难等事,住持乃特别上堂说法。(七)谢秉拂上堂,谢头首秉拂之劳。(八)谢都寺斋上堂,谢都寺办斋之劳,住持特为上堂说法。(九)大行追严上堂,为皇帝之中阴追荐而上堂说法。

  一般来说,住持上堂升座说法时,大众应当站立听法。杨亿《古清规序》云:长老上堂升座,主事、徒众雁立侧聆。至于为何要求听法者站立听法,《祖庭事苑》有云:或问:每质诸佛经,所集四众,未尝不坐。今禅门上堂,必立而听法,何谓也?曰:此百丈禅师之深意也。且佛会说法,四众云萃,所说法义,不局性相,所会时节,未知久暂。今禅门自佛教东流后六百年,达摩祖师方至汉地,不立文字,单传心印,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所接学者俾于一言之下顿证无生,所聚之众非久而暂,故不待坐而立也。百丈曰:上堂升座,主事、徒众雁立侧聆,宾主问酬,激扬宗要,示依法而住。此其深意也。

  不过,在佛教律典中也有听者坐着听法的记载。《十诵律》云:比丘尼到只洹听法,诸比丘敷敷具竟,多有残在。比丘尼语比丘言:馀者借我等坐。比丘白佛,佛言:听敷敷具竟,残与比丘尼坐。又《毗比奈耶杂事》云:听法之时,应敷座席。止此。可见,站立听法是佛制,遇有听者身体残疾等特殊情况,佛陀是允许听者坐着听法的。

  对于听者站立听法或者坐着听法,《大智度论》中也有解说。论云:佛法中,诸外道出家及一切白衣来到佛所皆坐。外道他法,轻佛故坐;白衣如客,是故坐;一切五众,身心属佛,是故立。若得道诸阿罗汉,如舍利弗、目连、须菩提等,所作已办,是故听坐。余虽得三道,亦不听坐。大事未办,结贼未破故。止此。由此出家五众,除得道者外,不许坐而听法者。《大智度论》又云:坐者于供养不重,立者恭敬供养法重。止此。因此,《华严经》中的善才听法,都说到善才童子起立合掌,顶礼其足,合掌而立,即是表示对法的恭敬,以及对说法者的尊重。《大集经》亦云:金刚光藏世界大众至娑婆世界,觐见释迦牟尼如来,头面礼足,右绕三匝,却在一面合掌而立。止此。这些都说明宾客站立,是敬法重于供养。

  禅林中,住持上堂说法有定时与随时二种。其中,随时上堂,乃因吉凶祸福、迁化、尊宿来山等事而上堂说法,故又称因事上堂。盖此种上堂说法,乃以事为因,藉机宣说法要,开导大众。如慈明因事颂:时来开钵展中单,饭了收盂困即眠,石人抚掌呵呵笑,木女弹筝你自筝。《禅林象器笺》卷十一:虽其事不定,多是有毁逆违难,因此说法,不露言其事,故称因事也。

  在丛林中若有上堂法会,应当挂上堂牌示。即报大众上堂时日的牌示,悬于法堂之前门,纵二尺三寸,横一尺三寸。每逢朔望之时,侍者吩咐客头行者,必挂上堂牌以报示僧众。《敕修清规》上堂曰:凡朔望侍者分附客头行者必挂上堂牌以报众。

  上堂是古代禅林中最常用的教化弟子方式。禅宗典籍中有很多关于禅宗祖师上堂的介绍。如《传灯录弘忍大师章》云:能居士跪受衣法,乃至礼足已,捧衣而出。是夜南迈,大众莫知。忍大师自此不复上堂凡三日,大众疑怪致问,祖曰:吾道行矣!何更询之?又《南岳让禅师章》云:后马大师阐化于江西,师遣一僧去,云:待伊上堂时,但问作么生,伊道底言语,记将来。僧去,一如师旨,回谓师曰:马师云:自从胡乱后,三十年不曾阙盐酱。师然之。

四、升座

  古代禅师登高座为大众说法,称为升座。古代禅林中称普说和上堂为升座。《禅林像器笺》云:古有上堂称升座者,如《临济录》。后世升座与上堂不同,诸录已分二名,不可概为一也。《敕修清规受请升座》云:侍者覆住持,鸣鼓,如常上堂式。

  在诸多禅宗典籍中,多有对升座的论说。如《六祖大师法宝坛经》云:时大师至宝林,韶州韦刺史(名璩)与官僚人山,请师出于城中大梵寺讲堂,为众开缘说法。师升座。《临济玄禅师录》云:府主王常侍与诸官请师升座,师上堂云:山僧今日事不获已,曲顺人情,方登此座云云。,《大休念禅师寿福录》:武藏守三祥供净智寺开山升座,先拈香,次就座散说,后说偈。《月庵光禅师录》:前豫州太守为先考正受院殿升座,先拈香,次志趣、回向,次就座索话问答,次提纲,次散说志趣、回向,后拈提、说偈。

  在禅林中,尊宿会受大众拜请而登高座宣说佛法。一般系前一日受请,次日升座。升座之法式与上堂相同,所说之法则与普说相同。

  升座的公案最早来源于释迦世尊的登法座说法。释迦世尊升座说法,未曾演说一句。丛林中常以此一公案表示第一义谛是不立文字、言语道断者。如《碧岩录》第九十二则云:世尊一日升座,文殊白槌云:谛观法王法,法王法如是。世尊便下座。

  在中国禅林中,药山惟俨禅师升座的典故广为人知。据《从容录》第七则记载,药山惟俨禅师久不升座,院主对他说,大众很久以来想听和尚教诲,请和尚为大众说法。药山禅师便命人打钟集众。众人集合之后,药山升座良久,便下座回到方丈室。院主紧随其后,问药山和尚:和尚刚才许诺为大众说法,为何升座不说一言?药山回答说:经有经师,论有论师,争怪得老僧?此则公案说明药山升座说法,虽未垂示一言半语,然当下即示现全身说法之话三昧,故药山随后所说经有经师,论有论师之语,亦不外表示经师所说之经、论师所说之论,不过是佛法真理之一部分,远不如丝毫不落言语葛藤之全身说法。这就是本则公案的主旨。

\

五、忏摩

  忏摩,意译为悔、忍恕。忏摩是古代丛林一种忏悔罪过的仪式,指乞请他人忍恕自己之罪过。义净师云:忏摩,西音忍义。西国人误触身云忏摩,意是请恕,愿勿嗔责,此方误传久矣,难可改张。应法师云:忏,讹略也。书无忏字,正言义摩。此云忍,谓容恕我罪也。

\

  忏摩本为忏悔之义,《翻译名义集》云:又忏名修来,悔名改往。往日所作不善法,鄙而恶之,故名为悔。往日所弃一切善法,今日已去,誓愿勤修,故名为忏。弃往求来,故名忏悔。又忏名披陈众失,发露过咎,不敢隐讳。悔名断相续心,厌悔舍离,能作所作合弃,故言忏悔。又忏者名惭,悔者名愧。惭则惭天,愧则愧人。人见其显,天见其冥,冥细显粗,粗细皆恶,故言忏悔。《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卷八云:诸人(中略)共相谓曰:此之一人,于我等处,凡有所作,常为先首,我不相助,彼定生嗔。我等食竟,从乞欢喜。食已,详至其所,俱共忏摩。其少年者,即便礼足;若老大者,手抚其肩,告言:具寿!汝可容恕?《四分律行事钞资持记》卷中之四下云:梵云忏摩,此翻悔往。

  忏摩有三种类别,如《净名疏》云:今明罪灭有三:一作法忏,二观相忏,三观无生忏。作法忏,灭违无作罪,依毗尼门;观相忏,灭性罪,此依定门;观无生忏,灭妄想罪,此依慧门。复次,违无作罪障戒,性罪障定,妄想罪障慧。作法忏者,如律所明,作法成就,能灭违无作罪,而性罪不灭。

  若佛子欲忏除业障,应当端坐念实相。普贤观云:一切业障海,皆从妄想生。若欲忏悔者,端坐念实相。众罪如霜露,慧日能消除。

相关推荐
热点栏目
推荐阅读
以铢称镒 以铢称镒

以铢称镒成语名称以铢称镒成语拼音yǐ zhū chēng yì成...

以身试险 以身试险

以身试险成语名称以身试险成语拼音yǐ shēn shì xiǎn...

以酒解酲 以酒解酲

以酒解酲成语名称以酒解酲成语拼音yǐ jiǔ jiě chéng...

以进为退 以进为退

以进为退成语名称以进为退成语拼音yǐ jìn wéi tuì成...

以辞害意 以辞害意

以辞害意成语名称以辞害意成语拼音yǐ cí hài yì成语...

最新文章
惜别浮桥驻马时,举头试望 惜别浮桥驻马时,举头试望

惜别浮桥驻马时,举头试望南山岭。古诗原文[挑错/...

惊奇喜异者,终无远大之识 惊奇喜异者,终无远大之识

惊奇喜异者,终无远大之识;苦节独行者,要有恒久...

惜恐镜中春。不如花草新。 惜恐镜中春。不如花草新。

惜恐镜中春。不如花草新。古诗原文[挑错/完善]出自...

惊鸟去无际,寒蛩鸣我傍。 惊鸟去无际,寒蛩鸣我傍。

惊鸟去无际,寒蛩鸣我傍。古诗原文[挑错/完善]出自...

惜衣有衣,惜食有食。 惜衣有衣,惜食有食。

惜衣有衣,惜食有食。古诗原文[挑错/完善]惜衣有衣...

惟仁者宜在高位。 惟仁者宜在高位。

惟仁者宜在高位。...

惟仁者宜在高位。_1 惟仁者宜在高位。_1

惟仁者宜在高位。古诗原文[挑错/完善]惟仁者宜在高...

惜君青云器,努力加餐饭。 惜君青云器,努力加餐饭。

惜君青云器,努力加餐饭。古诗原文[挑错/完善]出自...

惟俭可以助廉,惟恕可以成 惟俭可以助廉,惟恕可以成

惟俭可以助廉,惟恕可以成德。...

惊鸟去无际,寒蛩鸣我傍。 惊鸟去无际,寒蛩鸣我傍。

惊鸟去无际,寒蛩鸣我傍。古诗原文[挑错/完善]出自...

友情链接

手机版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