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经感应网
标题

大佛顶首楞严经卷十【二】

来源:心经感应网作者:时间:2019-11-13 09:43:57
大佛顶首楞严经卷十【二】  又三摩中诸善男子。坚凝正心。魔不得便。穷生类本。观彼幽清常扰动元。于自他中起计度者。是人坠入四颠倒见。一分无常。一分常论。一者。是人观妙明心遍十方界。湛然以为究竟神我。从是则计我遍十方。凝明不动。一切众生。于我心中自生自死。则我心性名之为常。彼生灭者。真无常性。二者。是人不观其心。遍观十方恒沙国土。见劫坏处。名为究竟无常种性。劫不坏处。名究竟常。三者。是人别观我心。精细
大佛顶首楞严经卷十【二】

  又三摩中诸善男子。坚凝正心。魔不得便。穷生类本。观彼幽清常扰动元。于自他中起计度者。是人坠入四颠倒见。一分无常。一分常论。一者。是人观妙明心遍十方界。湛然以为究竟神我。从是则计我遍十方。凝明不动。一切众生。于我心中自生自死。则我心性名之为常。彼生灭者。真无常性。二者。是人不观其心。遍观十方恒沙国土。见劫坏处。名为究竟无常种性。劫不坏处。名究竟常。三者。是人别观我心。精细微密。犹如微尘。流转十方。性无移改。能令此身即生即灭。其不坏性。名我性常。一切死生从我流出名无常性。四者。是人知想阴尽。见行阴流。行阴常流。计为常性。色受想等。今已灭尽。名为无常。由此计度一分无常一分常故。堕落外道。惑菩提性。是则名为第三外道。一分常论。

  又那些在三摩地中修行的善男子,定力坚固凝住,不起邪求之心,魔不能从他身上讨到便宜。此时他穷尽众生十二类之深本,深本既现,观其幽而不显,清而不浊,常时清扰,为诸动之根元,自他身心皆依之而建立,于是于自他法中,妄起计度,则这人便坠入四种颠倒见中,一分无常,一分常论。第一种是,这人观妙明心,遍十方界,湛然以为究竟神我,从这里则妄计我遍在十方界,凝明不动,湛然以为真常。而一切众生,皆在我心中,自生自死,我凝明不动的心体之性,乃是恒常的,那些自生自死的则是真无常性的。第二种是,这人不观其心,遍观十方恒沙国土,见到那些历劫而坏处,称之为究竟无常性,见那些历劫而不坏处,称之为究竟常。第三种是,这人别观我心,精密微细得如同微尘一样,依此运用,起惑造业,流转十方世界,性虽然并没有改变移动,但业运常迁,却能令此身,刹那变坏,因此一切死生,从我流出,称之为无常性。第四种是,这人知道想蕴尽,见行蕴常流,行蕴常流不断,故而妄计为常性,色受想等蕴,现已灭尽,故而计度为无常性。由此计度认为,一分无常,一分常故,从而堕落在外道之中,迷惑了菩提真性。这就叫做第三外道一分常论。

  又三摩中诸善男子。坚凝正心。魔不得便。穷生类本。观彼幽清常扰动元。于分位中生计度者。是人坠入四有边论。一者。是人心计生元。流用不息。计过未者。名为有边。计相续心。名为无边。二者。是人观八万劫。则见众生。八万劫前。寂无闻见。无闻见处。名为无边。有众生处。名为有边。三者。是人计我遍知。得无边性。彼一切人现我知中。我曾不知彼之知性。名彼不得无边之心。但有边性。四者。是人穷行阴空。以其所见心路筹度一切众生一身之中。计其咸皆半生半灭。明其世界一切所有。一半有边。一半无边。由此计度有边无边。堕落外道。惑菩提性。是则名为第四外道。立有边论。

  又那些在三摩地中修行的善男子,定力坚固凝住,不起邪求之心,魔不能从他身上得到便宜。此时穷尽众生十二类的深本,深本既现,观其幽而不显,清因不浊,常时清扰,为诸动之根元。于时分方位中,生起妄计,那么,这人便坠入四种有边论。第一种是,这人欲穷究行蕴,穷至初生心相,于是计为生灭之元,自此以来,直至一报终尽,中间迁流之用,不曾停息,生前尽后,曾不见迁流之用,于是妄计过去未来无相续之用者,称之为有边,现在有相续之心,便称之为无边。第二种是,这人观八万劫,观彼以为生灭之元,自此则见众生灭生,至八万劫前,则寂无所闻见,遂称之为无边之性,又见有众生处,生灭灭生,遂称之为有边之性。第三种是,这人自觉心量遍于一切,于是称我得无边之性,又见彼一切人,现于我知之中,我惟知其死此生彼,各有方位,曾不能知彼无方位之知性,故而称彼不得无边之心,但有边性。况且见其死此生彼,各有方位,可知其为有边。第四种是,这人想蕴已尽,觉行蕴流,以三昧力,穷之欲空,以其所见,用妄想心路筹度,一切众生,一身之中,认为其全都是半生半灭,明其世界,一切所有,皆一半有边,一半无边。因此而计度有边无边,从而堕落在外道中,迷惑了菩提真性,这就叫做第四种外道,立有边论。

\

  又三摩中诸善男子。坚凝正心。魔不得便。穷生类本。观彼幽清常扰动元。于知见中生计度者。是人坠入四种颠倒。不死矫乱。遍计虚论。一者。是人观变化元。见迁流处。名之为变。见相续处。名之为恒。见所见处。名之为生。不见见处。名之为灭。相续之因。性不断处。名之为增。正相续中。中所离处。名之为减。各各生处。名之为有。互互亡处。名之为无。以理都观。用心别见。有求法人。来问其义。答言。我今亦生亦灭。亦有亦无。亦增亦减。于一切时皆乱其语。令彼前人遗失章句。二者。是人谛观其心。互互无处。因无得证。有人来问。唯答一字。但言其无。除无之余。无所言说。三者。是人谛观其心。各各有处。因有得证。有人来问。唯答一字。但言其是。除是之余。无所言说。四者。是人有无俱见。其境枝故。其心亦乱。有人来问。答言。亦有即是亦无。亦无之中。不是亦有。一切矫乱。无容穷诘。由此计度矫乱虚无。堕落外道。惑菩提性。是则名为第五外道。四颠倒性。不死矫乱。遍计虚论。

\

  又有那些在三摩地中修行的善男子,定力坚固凝住,不起邪求之心,魔不能从他身上讨得便宜。此时,穷尽众生十二类的深本,观其幽清,常扰动之根元,于知见中妄生计度者,那么,这人便坠入四种颠倒不死遍计虚论。第一种是,这人观行蕴为变化之元,既为变化之元,其体即是迁流,有迁流即有变更,故称之为变。虽有变更,但却前后相续,有相续则无断绝,因因见相续处,即称之为恒。此变与恒相对,于八万劫内,能见所见之处,似有众生生,故称之为生,八万劫外,不见所见之处,似是众生灭,故称之为灭。此即生灭相对也,前之行蕴与后之行蕴,其中间必有相继相之因,由于不知行蕴之外,别有识蕴,只见其性不断之处,似多出一法,故名之为增。中间相续之中,尚有细微行蕴,由于心粗不见,只见其中所离之处,似少一行,故名之为减,此增减相对也。各各生处,有众生便有差别,并且各有生处之计,故名之为有。又于众生互互亡处,称之为无,此有与无相对。以理都观,用心别见。这时有欲求佛法修行的人,来问其所证之义。回答说:我现在亦生亦灭,亦增亦减,亦有亦无。在任何时候,他的话语都是混乱不清的,使得别人弄不清他到底说的是什么。第二种是,这人于十二类生中,谛观其行蕴之心,互互无处,因无因得证。当有人来问时,只回答一个字,只言其无,除此因外,不再说其它。第三种是,这人谛观十二类生的行蕴之心,各各有处,因而得证。有人来问时,只问答一字,只言其是,除此之外,不说别的。第四种是,这人谛观十二类众生行蕴之心,观见众生行蕴之中互为流转有无。其境枝岐,故其心亦乱,有人来问时,答说,亦有即是亦无,亦无之中,不是亦有。一切矫乱,无理可据,无义可凭,因而无法应别人的穷追诘问。由此而计度,矫乱虚,从而堕落在外道之中,迷惑了菩提真性。这就叫做第五外道四颠倒性,不死矫乱遍计虚论。

相关推荐
热点栏目
推荐阅读
以锥飡壸 以锥飡壸

以锥飡壸成语名称以锥飡壸成语拼音yǐ zhuī cān kǔn成...

以锥刺地 以锥刺地

以锥刺地成语名称以锥刺地成语拼音yǐ zhuī cì dì成...

以辞取人 以辞取人

以辞取人成语名称以辞取人成语拼音yǐ cí qǔ rén成语...

以镒称铢 以镒称铢

以镒称铢成语名称以镒称铢成语拼音yǐ yì chēng zhū成...

以铢称镒 以铢称镒

以铢称镒成语名称以铢称镒成语拼音yǐ zhū chēng yì成...

最新文章
惜别浮桥驻马时,举头试望 惜别浮桥驻马时,举头试望

惜别浮桥驻马时,举头试望南山岭。古诗原文[挑错/...

惊奇喜异者,终无远大之识 惊奇喜异者,终无远大之识

惊奇喜异者,终无远大之识;苦节独行者,要有恒久...

惜恐镜中春。不如花草新。 惜恐镜中春。不如花草新。

惜恐镜中春。不如花草新。古诗原文[挑错/完善]出自...

惊鸟去无际,寒蛩鸣我傍。 惊鸟去无际,寒蛩鸣我傍。

惊鸟去无际,寒蛩鸣我傍。古诗原文[挑错/完善]出自...

惜衣有衣,惜食有食。 惜衣有衣,惜食有食。

惜衣有衣,惜食有食。古诗原文[挑错/完善]惜衣有衣...

惟仁者宜在高位。 惟仁者宜在高位。

惟仁者宜在高位。...

惟仁者宜在高位。_1 惟仁者宜在高位。_1

惟仁者宜在高位。古诗原文[挑错/完善]惟仁者宜在高...

惜君青云器,努力加餐饭。 惜君青云器,努力加餐饭。

惜君青云器,努力加餐饭。古诗原文[挑错/完善]出自...

惟俭可以助廉,惟恕可以成 惟俭可以助廉,惟恕可以成

惟俭可以助廉,惟恕可以成德。...

惊鸟去无际,寒蛩鸣我傍。 惊鸟去无际,寒蛩鸣我傍。

惊鸟去无际,寒蛩鸣我傍。古诗原文[挑错/完善]出自...

友情链接

手机版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