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经感应网
标题

什么是回向?回向的利益_1

来源:心经感应网作者:时间:2019-09-10 09:49:14
什么是回向?  回是回转,向是趣向;回转自己所修的善根功德,而趣向于所期之目的地,谓之回向。所期之目的有三处:第一回向菩提,回转自己所修之善根功德,趣向于佛果菩提;是谓回因向果。第二回向众生,回转自己所修之善根功德,而布施于一切众生;是谓回自向他。第三回向实际,回转自己所修之善根功德,趣向于真如实际之理性;是谓回事向理。这三处回向,又须合为二种;一者‘随相’,二者&lsqu
什么是回向?  回是回转,向是趣向;回转自己所修的善根功德,而趣向于所期之目的地,谓之回向。所期之目的有三处:第一回向菩提,回转自己所修之善根功德,趣向于佛果菩提;是谓回因向果。第二回向众生,回转自己所修之善根功德,而布施于一切众生;是谓回自向他。第三回向实际,回转自己所修之善根功德,趣向于真如实际之理性;是谓回事向理。这三处回向,又须合为二种;一者‘随相’,二者‘离相’。回向菩提,回向众生,是谓随相。回向实际,是谓离相。此二种义,缺一不可;若缺于随相之义,则堕于二乘;以二乘人,既不知回向佛果,亦不肯回施一切众生。若缺离相之义,则堕于凡夫;以凡夫无处不著相。所以回向必须有三处,回向菩提,以完成自利之行。回向众生,以完成利他之行。回向实际,以远离二利之相,而会归于中道理体。上来是总讲回向的意义。下面再分讲三个大愿:  先解释第八大愿常随佛学:佛是我们的师长,我们是佛的弟子。为弟子的必须随著师长学,而且须要常常随著师长学,这样才能学得成功。如本师释迦牟尼佛,从初发菩提心,即精进不退。为尊重佛法,不惜身命。经过种种难行的苦行。及至成佛之后,常时说法,利益一切众生。最后示现入涅槃。这都是给我们留下的好样子,我们要随著学,才是正因,才是真修。所修的善根功德,既不求人天福报,亦不求二乘小果,专为趣求无上妙觉,故名回向菩提。如是乃至十方三世一切诸佛,我皆随学。这就是第八常随佛学的大愿了。  再解释第九大愿恒顺众生:即是恒常随顺众生之种类根性,以利益之,成就之。我们对于一切众生,须要承事供养,而且必须尽其恭敬。要把众生当作父母恭敬。要把众生当作诸佛恭敬。众生有了疾病,我们为作医药。众生迷失了道途,我们指示其正路。众生处于暗夜,我们为设灯明。众生受了贫穷,我们助其财富。经云‘菩萨若能随顺众生,则为随顺供养诸佛。若于众生尊重承事,则为尊重承事如来。若令众生生欢喜者,则令一切如来欢喜。’读了这段经文,可以知道恭敬供养众生的原因,是为令一切如来生欢喜的。但这不是最重要的道理

\

,这只是如来的方便说法,渐次引进我们来恭敬供养众生的。因为我们这些凡夫弟子,只知道恭敬供养如来,而不知道恭敬,供养众生。所以如来方便诱导说:凡是欲令如来生欢喜者,必须先令众生生欢喜。众生皆大欢喜了,如来自然欢喜了。换句话说:设若我们不肯恭敬供养一切众生,但肯恭敬供养一切如来;则一切如来不会生欢喜的。比方说:我们住的地方,遭受了风灾水难;一切民众无衣无食,无家可归。这时来了一位大慈善家,救灾救难。我们知道了,就尽力的帮助他,去救济灾难!一切民众转危为安,皆大欢喜;这位大慈善家,自必亦大生欢喜了。反之,我们坐视民众受灾受难而不救济;只忙著招待这位大慈善家,这位大慈善家能生欢喜心吗?所以欲令如来生欢喜者,必先令众生生欢喜。然而这只是如来方便引导我们发心而已。在本经文中,尚有一段最重要的道理,其他经中是很少见到的。我们应当注意及之!  经云‘诸佛如来以大悲心而为体故,因于众生而起大悲,因于大悲生菩提心,因菩提心成等正觉。’  成等正觉是果,发菩提心是因;所以愿成佛果者,须先发菩提心。然而菩提心何由生起呢?乃由大悲心生起。是故大悲心乃诸佛之本体。再进一步研究,诸佛何由生起大悲心呢?乃由于观见众生受苦之故。于是由大悲心而发上求下化之菩提心。由菩提心之因而得成佛果。推本寻源,诸佛之所以成佛者,实因于众生。如是而论,众生乃是诸佛之恩人!我们为甚么要恭敬供养诸佛呢?因为诸佛是我们的恩人。如是既然要报佛恩,尤应报众生恩了。是则恭敬供养众生,并不是专为讨诸佛的欢喜的。而实是为报众生之恩。这道理就比较深一重了。然而下文仍有更亲切的道理,诸位须谛听谛听!  经云‘譬如旷野沙碛之中,有大树王。若根得水,枝叶华果,悉皆繁茂。生死旷野,菩提树王,亦复如是;一切众生而为树根,诸佛菩萨而为华果。以大悲水,饶益众生,则能成就诸佛菩萨智慧华果。何以故?若诸菩萨,以大悲水,饶益众生,则能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是故菩提属于众生!若无众生,一切菩萨终不能成

\

无上正觉!’  菩提觉道,譬如一株大树。菩萨所修的六度万行,譬如树上开的华。诸佛所证的无上正觉,譬如树上结的果。一切众生,则譬如是树的根,足见众生之重要了!设若这株菩提树没有根,则自然不能开菩提之华结菩提之果了。所以菩萨须发大悲心,饶益众生。譬如以水常常滋润树根,则枝叶华果,悉皆繁茂了。我们未读本文之前,总以为菩提属于诸佛的。及至读了本文之后,方知菩提属于众生!这种道理,真是太亲切,太重要了!  诸位静下心来想想看:设若没有众生,不见众生苦,何能发起菩提心来呢?设若没有众生,又到甚么地方去修六度万行呢?不发菩提心,不修菩萨行,则是没有成佛之因;既无成佛之因,何有成佛之果呢?是故菩提属于众生,我们必须要报众生恩,要恭敬供养一切众生。  可是前面讲过的一点更要紧的道理,诸位不要忘记了;即是须要随顺众生之种类根性,以佛法利益之,成就之。令一切众生悉皆成佛,方可圆满‘恒顺众生’的大愿。倘若只以世间法恭敬之,供养之;而众生得不到佛法的利益,不能出离生死苦海,怎能算是报众生恩呢?  最后解释第十大愿普皆回向:不但以第八大愿自利的功德,以及第九大愿利他的功德,用来回向三处—菩提、众生,实际。而是以前面九个大愿的功德,通统回向于三处。故曰普皆回向。  为甚么一定要回向三处呢?因为是大乘菩萨的行愿之故。大乘菩萨必须具有大智大悲,方能上求下化。以大智上求佛道,即是回向菩提。以大悲下化有情,即是回向众生。而所修上求下化的功德,必须离相,以免堕于凡夫,即是回向实际了。是故须要回向三处。回向的利益  回向能除‘狭劣障’,能成广大善法。凡夫执著成性,只想到卑处,想不到高处。只见到小处,见不到大处。只解到浅处,解不到深处。这即是‘狭劣障’。现在要回向菩提,菩提乃是最高无上的佛果,如是我们的心就可以想到最高处了。要回向众生,众生乃是无量无边的境界,如是我们就可以见到广大处了。要回向实际,实际乃是甚深微细的理性,如是就可以解到甚深处了。把卑小甚浅的凡夫心,变成高大甚深的菩萨心,则无始以来的‘狭劣障’可以除灭了。回向又能成就广大善法;我门所修的功德,倘若不回向菩提,则成为人天福报。一经回向菩提,便成为最高无上的功德了。我们所修的功德,回施于一切众生;因众生无量无边之故,我们的功德也变成无量无边了。我们所修的功德,回向于实际;实际法性是遍一切处的,我们的功德,既与法性相称合,自然也遍一切处了。譬如‘回声入角’,小声音可以变成大声音。又如‘滴水入海’,一滴水之性,可以与大海之水性相称合了。所以回向能成就广大善法。
相关推荐
热点栏目
推荐阅读
以锥飡壸 以锥飡壸

以锥飡壸成语名称以锥飡壸成语拼音yǐ zhuī cān kǔn成...

以锥刺地 以锥刺地

以锥刺地成语名称以锥刺地成语拼音yǐ zhuī cì dì成...

以辞取人 以辞取人

以辞取人成语名称以辞取人成语拼音yǐ cí qǔ rén成语...

以镒称铢 以镒称铢

以镒称铢成语名称以镒称铢成语拼音yǐ yì chēng zhū成...

以铢称镒 以铢称镒

以铢称镒成语名称以铢称镒成语拼音yǐ zhū chēng yì成...

最新文章
惜别浮桥驻马时,举头试望 惜别浮桥驻马时,举头试望

惜别浮桥驻马时,举头试望南山岭。古诗原文[挑错/...

惊奇喜异者,终无远大之识 惊奇喜异者,终无远大之识

惊奇喜异者,终无远大之识;苦节独行者,要有恒久...

惜恐镜中春。不如花草新。 惜恐镜中春。不如花草新。

惜恐镜中春。不如花草新。古诗原文[挑错/完善]出自...

惊鸟去无际,寒蛩鸣我傍。 惊鸟去无际,寒蛩鸣我傍。

惊鸟去无际,寒蛩鸣我傍。古诗原文[挑错/完善]出自...

惜衣有衣,惜食有食。 惜衣有衣,惜食有食。

惜衣有衣,惜食有食。古诗原文[挑错/完善]惜衣有衣...

惟仁者宜在高位。 惟仁者宜在高位。

惟仁者宜在高位。...

惟仁者宜在高位。_1 惟仁者宜在高位。_1

惟仁者宜在高位。古诗原文[挑错/完善]惟仁者宜在高...

惜君青云器,努力加餐饭。 惜君青云器,努力加餐饭。

惜君青云器,努力加餐饭。古诗原文[挑错/完善]出自...

惟俭可以助廉,惟恕可以成 惟俭可以助廉,惟恕可以成

惟俭可以助廉,惟恕可以成德。...

惊鸟去无际,寒蛩鸣我傍。 惊鸟去无际,寒蛩鸣我傍。

惊鸟去无际,寒蛩鸣我傍。古诗原文[挑错/完善]出自...

友情链接

手机版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