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经感应网
标题

农历四月初八恭逢本师释迦牟尼佛诞

来源:心经感应网作者:时间:2019-10-19 09:44:18
天上天下无如佛,十方世界亦无比,世间所有我尽见,一切无有如佛者。南无娑婆世界三界导师、四生慈父、人天教主、三类化身本师释迦牟尼佛!释迦牟尼佛简介释迦牟尼佛为佛教创始人,本名悉达多,意为“义成就者”(旧译“义成”),姓乔答摩(瞿昙)。因父为释迦族,成道后被尊称为释迦牟尼,意为“释迦族的圣人”。其他称号有佛陀(觉者)、世尊、释尊等。早年 相传释迦牟尼是古印度吠陀时期著名的王族懿师摩王(义鸠王),即汉译

\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舍利弗。云何名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诸佛世尊欲令众生开佛知见。使得清净故。出现于世。欲示众生。佛之知见故。出现于世。欲令众生悟佛知见故。出现于世。欲令众生入佛知见道故。出现于世。舍利弗。是为诸佛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佛告舍利弗。诸佛如来但教化菩萨。诸有所作。常为一事。唯以佛之知见。示悟众生。舍利弗。如来但以一佛乘故。为众生说法。无有余乘。若二。若三。舍利弗。一切十方诸佛。法亦如是。(《》)

佛教在线讯 2007年5月24日(农历四月初八),欣逢三界导师、四生慈父释迦牟尼佛圣诞,龙天欢庆、法界蒙熏!

两千六百多年前的四月初八,释迦牟尼佛诞生于古印度迦毗罗卫国的蓝毗尼(今尼泊尔境内)。佛陀一生示现八相成道,演说生命宇宙究竟,开示人天涅槃正路。

佛陀诞生时“龙喷香雨浴佛身”,因此在纪念佛陀诞辰时,佛教四众弟子亦以各种香汤灌洗佛像,燃香散花供佛,从而形成了佛诞浴佛的传统。今天,世界各地的佛教徒将按照悠久的佛教传统,隆重庆祝佛诞。

\

天上天下无如佛,十方世界亦无比,世间所有我尽见,一切无有如佛者。

南无娑婆世界三界导师、四生慈父、人天教主、三类化身本师释迦牟尼佛!

释迦牟尼佛简介

释迦牟尼佛为佛教创始人,本名悉达多,意为“义成就者”(旧译“义成”),姓乔答摩(瞿昙)。因父为释迦族,成道后被尊称为释迦牟尼,意为“释迦族的圣人”。其他称号有佛陀(觉者)、世尊、释尊等。

早年 相传释迦牟尼是古印度吠陀时期著名的王族懿师摩王(义鸠王),即汉译“甘蔗王”的后裔,迦毗罗卫(劫比罗伐 堵)国的太子,属刹帝利种姓。迦毗罗卫是释迦族集居的小城,位于喜马拉雅山脚下,今尼泊尔南意部与印度毗邻的提罗拉科附近,当时是拘萨罗国的属国。

释迦牟尼佛出生地:尼泊尔兰毗尼(卫星图片)

释迦牟尼的父亲,是迦毗罗卫的国王,名首图驮那,汉译净饭王。母亲名摩诃耶。是与迦毗罗卫场城隔河相对的天臂城善觉王的长女。根据当时的风俗,摩耶夫人回母家分娩,途经蓝毗尼花园,即今尼泊尔南部波陀利耶村的罗美德寺院处,生下了释迦牟尼。

摩耶夫人在释迦牟尼出生后的第七天去世。幼年时代的释迦牟尼是由他的姨母波提养育的。他从小学习当时教养王族应具备的一切学问和技艺(即五明)。16岁(另有17岁、18岁之说)时,娶表妹耶输陀罗为妃,生下儿子罗侯罗。

出家 佛陀的贵族生活是优裕舒适的。《中阿含经》卷二十九记载他的回忆说,他拥有适合不同季节的居住的三座宫殿(三时殿),有冬天御寒的,处长天避署的,雨季防潮的;衣着华贵,饮食丰盛;歌舞于庭,极尽享受之乐。他的父亲净饭王也对他寄予厚望,希望他能继承王位,成为统一天下的“转轮王”。但是,释迦牟尼却在29岁(一说19岁时)出家修行。究其原因,有社会的,也有个人的。佛陀所处的时代正是古印度各国之间互相讨伐、并吞,阶级和民族矛盾十分尖锐之际,他所属的释迦族,受到邻国强权的威胁,朝不保夕。他已预感到难免覆灭的结局,因而认为世间“无常”。另外,他又目睹人自有生以后,接踵而来的老、病、死情景,联想到自己也摆脱不了同样的命运,从而产生了人生难脱苦难的烦恼,而当时婆罗门教的思想和行事,又不能使他在精神上获得解脱之道,终于舍弃王位,出家修行。

出家后,他先到跋伽山人的苦行林,那里有很多修行者,他们以种种苦行折磨肉体,以求得精神的解脱。释迦牟尼不满意这种做法,滞留一宿便离去他的父亲所到他的出家的消息,甚为悲伤,经派人劝说无效,便在亲族中选派了阿若憍陈如、阿说示、跋提、十力迦叶、摩诃男的利等五人伴随他。

释迦牟尼南渡恒河,到摩揭陀的首都王舍城,国王频婆沙罗会见了他。尔后,他寻访隐栖于王舍城附近山林的数论派信奉者阿罗逻·迦罗摩和郁罗迦·罗摩子,修习禅定。然而他们的教义,在释迦看来,仍然不是真正的人生解脱之道。于是他又来到伽山若行林,在尼连禅河边静坐思维,实行苦行。经过6年,仍没有获得所期望的结果。他决定抛弃绝食和苦行,来到菩提伽耶一棵毕钵罗树下,经跏趺坐,静思冥索,最后终于觉悟成道,时年35岁。

传教 释迦牟尼如来证悟以后,形成了自己的独特的观察和分析事物的观念。为了使他的思想学说被他人所理解和接受,他便开始了长达45年的传教活动。佛陀在波罗奈斯城外的鹿野苑,向阿若 陈如等五人,宣说四谛、十二因缘、三十七菩提会、五蕴、四禅和三明等教说,五人皈依了他,成为最初的佛弟子。这次说教,佛教称为初转法轮。与此同时,又度波罗奈斯长者之子耶舍及其亲友出家。此外,化度了原先祀火的婆罗门迦叶三兄弟以及沙门“六师”之一的怀疑论者散惹夷的学生舍利弗和目犍连,此后在他的故乡又说服了他的很多亲属如堂弟提婆达多、儿子罗侯罗皈依了佛教。

佛陀传教的区域,是恒河流域的中印度。其直传弟子的活动地区和影响所及,东至恒河流域下游,南至高达维利河畔,西至阿拉伯海沿岸,西北至怛义尸罗等地区。佛陀居住时间最长的是拘萨罗国的舍卫城和摩揭陀国的王舍城。前者有富商须达多和太子祗陀(逝多)捐赠的祗园精舍(又名“给孤独园”),后者有竹林精舍,为释迦牟尼对众人说法布教的重要场所。跋耆、鸯伽、末罗、伽尸等国,他也曾居留说法。

释迦牟尼佛的传教的方式,是随机的施设,不拘一格。他用偈颂、散文、故事、譬喻、直叙、问答等各种形式,在不同的场合,针对不同的对象,宣说不同的内容。对僧众谈论出离生死、证得无上正觉,对俗人谈论道德的行善。他准许弟子可不用规范化的梵语,而用地区方言进行说教。这就使得他的思想学说在社会上得到广泛的传播。

僧伽 佛陀在传教过程中建立了佛教的组织——僧伽(僧团),一般认为,释迦牟尼在鹿野苑初次演教,阿若憍陈如等五人皈依佛教,便是佛教僧伽之始。这个僧团在传教过程中逐渐扩大,开始只收男弟子(比丘),以后,他的姨母波阇波提入教后,才开始接纳女弟子(比丘尼)。

僧团在开始的时候并无严格的制度,凡是信仰佛陀的学说,不分种姓贵贱,均可加入。在僧团内部过着平等的生活。以后为了防止僧团的混杂,避免与世俗社会的法律秩序和其他伦理道德相龉,使僧团更好地开展活动,才制定了奴隶、负债者、杀人犯、盗贼(悔过的除外)、残废、病人以及年不满20岁者不能加入僧团的具体的规定。

起初,僧团以云游乞食为主,无固定的住处。后来为了适应雨季安居和集地的需要,才开始在僧众的所在地,建立了僧院。在僧众集体生活的过程中,又陆续制定了有关衣着、饮食、用具、礼仪、居所、医药等日常生活细则,作为僧团全体成员共同遵守的戒律内容。

佛陀在创立僧团的同时,还给在家的信徒以相应的地位。凡遵守不杀生等“五戒”的俗人,均可以成为佛弟子。他们在修行同样可以证得涅槃。相传,耶舍的父母是最初的在家弟子——优婆塞和优婆夷。此后,在家信徒人数不断增多,成为与僧团并行的拥护佛教的社会力量。

涅槃释迦牟尼晚年居住在王舍城。相传,他曾多次召集住在那里的僧人,向他们讲了有关保持僧团不衰的原则,要求他们“依法而不依他处”,然后离开王舍城北行,开始了他最后的游化。他带领弟子们,经过那烂陀、波吒厘弗多罗,渡恒河,到达吠舍离,受到当时富裕的妓女庵婆波利(庵摩罗)的供奉。以后便来到吠舍离附近的贝鱼伐那村(竹林村)。时值雨季,释迦牟尼决定在那里安居,留阿难陀一人随从,其余弟子均分散到各处居住。在雨季中,他患了重病。雨季过后,又继续起程,向西北地区巡游讲说。到了南末罗国的波伐城(亦译“婆瓦村”),驻锡铁匠纯陀的芒果林中,并吃了他供献的食物。行至离拘尸那迦城(今印度联合联合邦迦夏城)附近的希拉尼耶伐底(或译阿利罗跋提、阿恃多伐底)河边的娑罗林,在两棵沙罗树之间,右胁而卧,半夜入灭。临终前,他告诫弟子要依法精进修行。又为求见的婆罗门须跋陀罗说法,使他成为最后一个弟子。终年80岁。

释迦牟尼逝世后,遗体火化。遗骨(舍利)为摩羯陀王阿阇世、吠舍离的离车毗族、迦毗罗卫的释迦族、阿摩罗迦波的布利族、罗摩伽摩的俱利子族、波伐的末罗族(南末罗国)、拘尸那迦的末罗族(北末罗国)和呔多底波的婆罗门分得,各建舍利塔供养。

史料

有关释迦牟尼一生的事迹,在早期佛教经藏四阿含和小乘律藏中,尚无专让的记述。三藏的结集者,主要记录释牟尼的言辞。但是经藏和律藏在记录言辞中,详细地记述了每一段教和制订第一条戒律的原委。这些记述,虽属片断,但也包含了佛陀直接接触的那些人对佛陀的思想和行事的回忆。另外,在经、律中通过佛陀自己之口,记载了他自己早期生活的经历。在早期经藏和律藏中,记载释迦牟尼家世和出家经过的,有《长阿含经》中的《大本经》等;记载初转法轮时情影的,有《杂阿含经》中的《转法轮经》等;记载教化活动的有《摩诃僧祗律》、《四分律》、《五分律》等以及阿含经中的诸小经;记载释迦牟尼晚年生活的有《长阿含经》、《般泥洹经》以及《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杂事》等。

后来,随着佛教向印度次大陆发展,专门记载释迦牟尼佛生世行业的经典,被称为“本生”、“本起”、“本行”经典。如《修行本起经》(异译《瑞应本起经》、《经过现在因果经》、《佛本行集经》)、《普曜经》等。它们的特点是把原行散见于经藏和律藏中的资料联贯起来,使一事与他事前后衔接,缀成佛陀的传记。以后马鸣写了《佛所行赞》,他根据传说和资料,描绘了佛陀一生的经历,成为最早的一部完整佛传。

中国僧人撰写的释迦牟尼传记,有梁僧祐的《释迦谱》五卷和唐道宣《释迦氏谱》一卷。此外,在宋志磬的《佛祖统纪》中有编年体的《教主释迦牟尼佛本纪》。

有关释迦牟尼生平的史料,除了佛教经典的记载以外,还有文物资料。近代,印度和其他国家的考古学家、佛学家根据法显的《佛国记》和玄奘的《大唐西域记》的记载以及印度保存的不完整史料,在佛陀的诞生、成道、初转法轮、涅槃处等陆续发掘出一些古建筑的遗址和文物,并以证明了佛陀是一个历史性的人物。

背景资料:浴佛

浴佛又称灌佛,在古印度原始佛教中即为一种重要仪式,溯其来源,大而言之,其源乃在古印度的社会风俗之中,小而言之,其源则在释迦降生的历史传说之中。从大的方面看,浴佛似乎是从古印度的一种宗教要求传衍而来的,据载,当时流行的婆罗门教即行一种浴像的仪式,人们认为这样做可以使人精神清洁,浴佛的起源可能与此有关。从小的方面看,浴佛是由一个重要的佛教故事演化而来的。据《过去现在因果经》卷一所记载,摩耶夫人怀胎临近产期之时,路经蓝毗尼园,行至无忧树下(亦称婆罗树或波罗叉树),诞生了悉达多太子,此时,难陀和优波难陀龙王(另一说称有九龙)吐清净水,灌太子身。这一历史传说在古印度时即已流行,近代在印度鹿野苑和阿摩罗伐底出土的佛传雕刻,都有反映这种情景的构图。这一传说可能直接导致了浴佛仪式在我国的流行。因为,我国后世浴佛往往是在佛陀诞生之日举行。

浴佛在古印度即相当流行,唐义净《南海寄归内法传·灌沐尊仪章》卷四记载道:“大师虽灭,形像尚存,翘心如在,理应尊敬。……西国诸寺,灌沐尊仪,每于禺中之时,授事便呜楗椎,寺庭张施宝盖,殿侧罗列香瓶。取金、银、铜、石之像,置以铜、金、木、石槃。内令诸妓女奏其音乐,涂以磨香,灌以香水,以净白□而揩拭之,然后安置殿中,布诸花彩。此乃寺众之仪。……大者半月、月尽合众共为;小者随己所能每须洗沐。斯则所费虽少,而福利尤多。”随着佛教的传入,浴佛仪式亦很早就开始在我国流行。据《吴书·刘繇传》卷四附记笮融事迹说:“笮融初聚众数百,往依徐州牧陶谦。谦使督广陵、彭城漕运。……乃大起浮屠祠。……每浴佛,多设酒饭,布席于路,经数十里,人民来观及就食且万人,费以巨亿计。”这样大规模的佛教仪式场面大概就是我国“浴佛会”早期的盛况。

在佛教的流播过程中,浴佛逐渐流行于朝廷和仕宦之间,到了两晋南北朝时代,趋于普及。据《高僧传·佛图澄传》卷十载:“石勒诸稚子,多在佛寺中养之。每至四月八日,勒躬自诣寺灌佛,为儿发愿。”《佛祖统纪》卷三十六宋孝武帝大明六年(462)条亦称:“四月八日,帝于内殿灌佛斋僧。”另据《宋书·刘敬宣传》卷四十七载:“四月八日,敬宣见众人灌佛,乃下头上金镜以为母灌,因悲泣下自胜。”上述记载表明,这段时期浴佛仪式在我国境内各民族当中均已相当流行了。

我国浴佛的日期,古来即有多种的说法。在古印度,浴佛并不专在佛诞生日举行,例如唐义净所译《浴佛功德经》即只称日日澡沐尊仪,可获得大利益,并无固定日期。浴佛传入中国,情况则有所变化,逐渐固定在佛诞日浴佛,赞宁于《僧史略》上“浴佛”条曾解释道:“然彼日日灌洗,则非生日之意。疑五竺多热,僧既频浴,佛亦勤灌耳。东夏尚腊八,或二月、四月八日,乃是为佛生日也。”但关于佛诞日,不仅在中国,即使在古印度亦因传承不同而有不同规定。因此,浴佛时间亦有多种规定。仅从我国历史的记载来看,情况就相当复杂多变。后汉时笮融的浴佛日期未见明记;北朝多于四月八日浴佛。(在敦煌石室遗书中发现的诸多写卷,均明确四月八日为佛诞日)而自梁经唐至于辽初,又大抵在二月八日;宋代北方改用腊八,南方则用四月八日。据梁代《荆楚岁时记》记载,二月八日为佛诞日;《续高僧·释玄琬传》卷二十二说:“琬以二月八日大圣诞沐之辰,追惟旧绪,敬崇浴具。每年此日,开讲设斋,大会道俗。”另《辽史·礼志》卷五十三记载,辽时以二月八日为佛诞日。至宋代,佛诞日多定为腊月八日。宋赞宁《僧史略》卷上“佛诞生年代”条称:“今东京(宋都开封)以腊月八日浴佛,言佛生日。”但也有称腊月八日为佛成道日而浴佛的,如宋《丹霞淳禅师录·腊八上堂》说:“屈指欣逢腊月八,释迦成道是斯辰,二千年后追先事,重把香汤浴佛身。”而宋代在江南一般又多以四月八日为佛诞浴佛之日。据《岁时杂记》称:“诸经说佛生日不同,其指言四月八日生者为多,……故用四月八日灌佛也。今但南方皆用此日,兆人专用腊月八日,近岁因圆照禅师(1020-1099)来慧林(禅院),始用此日行《摩诃刹头经》法;自是稍稍遵(之)。……其后宋都开封诸寺,多采用四月八日浴佛。”另《东京梦华录》卷八亦说:“四月八日佛生日,十大禅院各有浴佛斋会,煎香药糖水相遗,名曰‘浴佛水’。”及至元代,著名的《幻住庵清规》和《敕修百丈清规》均定四月八日为释迦诞辰,这样中国佛教才算有了统一的浴佛日期。

关于印度浴佛的方法,宝思惟译的《浴像功德经》记载得最为详细清楚,该经称:“若欲浴像,应以牛头栴檀、紫檀、多摩罗香、甘松、芎□、白檀、郁金、龙脑、沉香、麝香、丁香,以如是种种妙香,随所得者,以为汤水,置净器中。先作方坛,敷妙床座,于上置佛。以诸香水次第浴之。用诸香水讫,复以净水淋洗。其浴像者,各取少许洗像水,置自头上,初于像上下水之时,应诵以偈:‘我今灌沐诸如来,净智功德庄严聚;五浊众生令离垢,愿证如来净法身。’”

我国寺院浴佛去唐以前的仪制已难查考,唐代流行的仪制,由于会昌法难也已失传。现存唐《浴像仪轨》(见《续藏》第二编第九套第四册)是唐慧琳为了改革我国传统四册浴佛仪制,根据古印“僧园每日浴像”,结合偈、赞、密咒等所写出的构想,因与我国流行的仪制意义不同,没有获得推广。元代《敕修百丈清规·报本章》卷二的“佛降诞”条中,对浴佛仪制有了明确的规定并广为奉行,该条称:“至日(四月八日),库司严设花亭,中置佛降生像,于香汤盆内,安二小杓。佛前敷陈供养毕,住持上堂祝香云:‘佛诞令辰,某寺住持……虔爇宝香,供养本师释迦如来大和尚,上酬慈荫。所冀法界众生,念念诸佛出现于世。’次说法竟,……领众同到殿上,向佛排立足。住持上香三拜…住持跪炉。维那白佛云:‘一月在天,影涵众水;一佛出世,各坐一华。白毫舒而三界明,甘露洒而四生润。’宣疏毕,唱浴佛偈。”(偈见如上《浴像功德经》)一面反复唱偈,一面让僧众浴佛,最后并以浴佛的功德回向于无上的佛果菩提。明清两代的浴佛大抵遵行《敕修百丈清规》中的仪制,但亦有所删改,比如按照《敕修百丈清规》的规则,寺院在浴佛的当天,有煎“香汤”和造“黑饭”供众的习惯,而到明清时则渐不通行。然而,虽说《敕修百丈清规》有很大影响,但有些寺院的浴佛方法还是与它的规定有所不同,大致说来这些寺院浴佛更侧重于法会的仪规,具体分为四个步骤来进行。第一,恭迎佛像。佛诞之日,僧众搭衣持具上殿,按东西序位次分班而立。闻磬声向上顶礼三拜后,六人出班恭迎佛像。二引礼执引磬,二执事托香盘,主法僧居后,侍者随行,同声唱念“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佛像从经楼上迎到大殿中,主法僧上香、展具、顶礼三拜,大众一起唱赞:“稽首皈依大觉尊,无上能仁,观见众生受苦辛。下兜率天宫,皇宫降迹,雪岭修因。鹊巢顶,三层垒,六年苦行。若人皈依大觉尊,不堕沉沦。”第二,安座沐浴。大殿钟鼓齐鸣,主法僧将佛像安座金盆中,然后上香、展具、向佛顶礼三拜或九拜。大众同念《沐浴真言》,三称“南无香云盖菩萨”,然后唱赞:“菩萨下云中,降生净饭王宫。摩耶右胁娩金童,天乐奏长空。目顾四方周七步,指天指地尊雄。九龙吐水沐慈容,万法得正中。”第三,祝圣绕佛。主法僧闻磬声顶礼三拜,恭说颂词。大众同唱《佛宝赞》,接唱《赞佛偈》:“佛宝赞无穷,功成无量劫中。巍巍丈六紫金容,觉道雪山峰。眉际玉毫光灿烂,照开六道昏蒙。龙华三会愿相逢,演说法真宗。”再唱:“天上天下无如佛,十方世界亦无比。世间所有我尽见,一切无有如佛者。”唱毕开始绕佛,边绕佛,边称念:“南无娑婆世界三界导师、四生慈父、人天教主、三类化身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第四,回向皈依。绕佛后归本位,先念《回向文》:“愿消三障诸烦恼,愿得智慧真明了;普愿罪障悉消除,世世常行菩萨道。”然后唱《三皈依》:“自皈依佛,当愿众生,体解大道,发无上心。自皈依法,当愿众生,深入经藏,智慧如海。自皈依僧,当愿众生,统理大众,一切无碍。”浴佛法会功德圆满,引磬声起,大众齐唱:“浴佛功德殊胜行,无边胜福皆回向……。”

现在,于佛诞日举行浴佛法会已成为我国佛教的一个重要庆祝仪式,并深入于民俗当中。

相关推荐
热点栏目
推荐阅读
以誉为赏,以毁为罚 以誉为赏,以毁为罚

以誉为赏,以毁为罚成语名称以誉为赏,以毁为罚成...

以计代战 以计代战

以计代战成语名称以计代战成语拼音yǐ jì dài zhàn成...

以言取人 以言取人

以言取人成语名称以言取人成语拼音yǐ yán qǔ rén成...

以血偿血 以血偿血

以血偿血成语名称以血偿血成语拼音yǐ xuè cháng xuè...

以貍至鼠 以貍至鼠

以貍至鼠成语名称以貍至鼠成语拼音yǐ lí zhì shǔ成...

最新文章
惜别浮桥驻马时,举头试望 惜别浮桥驻马时,举头试望

惜别浮桥驻马时,举头试望南山岭。古诗原文[挑错/...

惊奇喜异者,终无远大之识 惊奇喜异者,终无远大之识

惊奇喜异者,终无远大之识;苦节独行者,要有恒久...

惜恐镜中春。不如花草新。 惜恐镜中春。不如花草新。

惜恐镜中春。不如花草新。古诗原文[挑错/完善]出自...

惊鸟去无际,寒蛩鸣我傍。 惊鸟去无际,寒蛩鸣我傍。

惊鸟去无际,寒蛩鸣我傍。古诗原文[挑错/完善]出自...

惜衣有衣,惜食有食。 惜衣有衣,惜食有食。

惜衣有衣,惜食有食。古诗原文[挑错/完善]惜衣有衣...

惟仁者宜在高位。 惟仁者宜在高位。

惟仁者宜在高位。...

惟仁者宜在高位。_1 惟仁者宜在高位。_1

惟仁者宜在高位。古诗原文[挑错/完善]惟仁者宜在高...

惜君青云器,努力加餐饭。 惜君青云器,努力加餐饭。

惜君青云器,努力加餐饭。古诗原文[挑错/完善]出自...

惟俭可以助廉,惟恕可以成 惟俭可以助廉,惟恕可以成

惟俭可以助廉,惟恕可以成德。...

惊鸟去无际,寒蛩鸣我傍。 惊鸟去无际,寒蛩鸣我傍。

惊鸟去无际,寒蛩鸣我傍。古诗原文[挑错/完善]出自...

友情链接

手机版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