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经感应网
标题

十二、阐陀的疑惑

来源:心经感应网作者:时间:2019-10-21 09:42:24
十二、阐陀的疑惑  阐陀的疑惑  林崇安教授  一、前言  当年印度的悉达多太子离开王宫出家时,是由车匿一人在深夜驾车送行。车匿,或叫做阐陀。六年后,悉达多太子成佛,称做释迦牟尼佛。再过六年多,阐陀也跟随着佛陀出家修行。但是阐陀跟所有的比丘们都相处得不好,因为他认为自己很早就伴随佛陀,交情比别人深,因而产生了傲慢的心理。佛陀劝了阐陀几次,仍然改不了他的傲慢和我执的心理。由于我执深重,阐陀无法体证真
十二、阐陀的疑惑

  阐陀的疑惑

  林崇安教授

  一、前言

  当年印度的悉达多太子离开王宫出家时,是由车匿一人在深夜驾车送行。车匿,或叫做阐陀。六年后,悉达多太子成佛,称做释迦牟尼佛。再过六年多,阐陀也跟随着佛陀出家修行。但是阐陀跟所有的比丘们都相处得不好,因为他认为自己很早就伴随佛陀,交情比别人深,因而产生了傲慢的心理。佛陀劝了阐陀几次,仍然改不了他的傲慢和我执的心理。由于我执深重,阐陀无法体证真理。佛陀入灭后,阐陀没有佛陀做靠山,内心的傲慢便开始下降。当时有许多的上座比丘们住在波罗奈城仙人住处的鹿野苑中。阐陀为了体证真理,便去请教这些资深的上座比丘们。

  二、阐陀的困惑

\

  这一天早晨,阐陀长老披上袈裟,拿着钵,进入波罗奈城乞食。饭后回来,收好袈裟和钵,洗完脚,而后阐陀手持户钩,从一个园林到另一个园林,从一个房舍到另一个房舍,从一个经行处到另一个经行处去找上座比丘们。 在园林的处所,阐陀请教比丘们说:「请您们教导我,为我说法,使我知法、见法,我将如法认知、如法观察。」 这时比丘们告诉阐陀说:「色身是无常的,感受、想蕴、行蕴、识蕴也是无常的。一切行是无常的,一切法是无我的,涅槃是寂静的。」 阐陀回答比丘们说:「色身是无常的,感受、想蕴、行蕴、识蕴也是无常的。一切行是无常的,一切法是无我的,涅槃是寂静的。这些道理我早已知道。」 阐陀又说:「然而我不喜欢听说:一切诸行是空、寂、不可得、爱尽、离欲、灭尽、涅槃。这当中如何有这个我而说要这样去知、要这样去见,这就是称做见法了呢?」 从一个房舍到另一个房舍,从一个经行处到另一个经行处,阐陀

  得到同样的问答,但都不能解决他的疑惑。阐陀说:「比丘当中谁还有能力为我说法,使我知法、见法呢?」

  接着他想起了阿难尊者:「阿难尊者现今住在拘睒弥国的瞿师罗园里,他曾经供奉、亲近世尊,是佛陀所赞叹的人,凡是修梵行的人都认识他,他一定能够为我说法,使我知法、见法。」

  三、阿难尊者的解惑

  过了一夜后,隔天早晨阐陀披上袈裟,拿着钵,进入波罗奈城乞食;吃完饭后回来,收拾整理卧铺;收拾整理卧铺后,披上袈裟,拿着钵,前往拘睒弥国。他渐渐地游走,到了拘睒弥国的瞿师罗园。阐陀收好衣钵,洗完脚后,到阿难尊者的住处,相互问讯后,退坐一边。这时阐陀把前面的问答告诉了阿难,最后说:「善哉!尊者阿难!现在请您为我说法,使我能够知法、见法。」 这时阿难尊者告诉阐陀说:「善哉!阐陀!我内心很欢喜。我赞叹您在修梵行人的跟前,能毫不隐藏地破除虚伪的刺。阐陀!愚痴的凡夫所不能了解的,就是色身是无常的,感受、想蕴、行蕴、识蕴也是无常的;一切行是无常的,一切法是无我的,涅槃是寂静的。您现在已能接受殊胜的妙法了,请您仔细地听!我将为您解说。」 当时,阐陀心中这样想着:「我今天很欢喜,获得了胜妙心,获得了踊悦心,我现在能够接受殊胜的妙法了。」 这时,阿难告诉阐陀说:「我亲自从佛陀听闻到教导摩诃迦旃延说:『世人颠倒,依于二个边,或是有边,或是无边。世人执取各种境界,内心便生起执着。迦旃延!如果能够不去摄受、不执取、不持住、不执着于我,当痛苦产生时知道是痛苦产生,当痛苦灭时知道是痛苦灭。迦旃延啊!对这现象不怀疑也不迷惑,不靠他人而由自己亲自证知,这就叫做正见,是如来所说的法。为何如此呢?迦旃延!能够如实正观世间的集起,就不会生起世间是无的边见;如实正观世间的灭去,就不会生起世间是有的边见。迦旃延!如来是离于有、无二边,而演说中道,所谓:这里存在,所以那里存在;这里生起,所以那里生起;说以无明为缘而有业行乃至有生、老、病、死、忧、悲、恼、苦的集起。所谓:这里不存在,所以那里不存在;这里灭去,所以那里灭去;说无明息灭则业行息灭,乃至生、老、病、死、忧、悲、恼、苦的息灭。』」

  四、阐陀的证悟

  阿难尊者讲法的时候,阐陀比丘的内心远尘、离垢,获得清净的法眼。当下阐陀比丘见法、得法、知法、起法,超越了迷惑和怀疑,宣说真理不用依赖他人,回答大师教法所证的解脱都无所畏惧。 于是阐陀恭敬合掌向阿难尊者说:「正应是如此,像这样的智慧梵行,是善知识所教授、教诫的正法。我今天从阿难尊者这地方,听闻到这样的正法,于一切诸行是空、寂、不可得、爱尽、离欲、灭尽、涅槃,内心安乐,正住于解脱之境,不再退转,不再执着身心诸行为我,只见到了正法。」

  这时阿难告诉阐陀说:「您今天获得了大的法益,在非常深奥的佛法中,获得了圣者的慧眼。」 这时,二位正法的善士欢喜随喜,从座起来,各自回到住处。 以上所介绍的这一经是《杂阿含经》的第262经,又称作《阐陀经》。

  五、一些省思

  (1)「一切行无常,一切法无我,涅槃寂静」,这是所谓的三法印,此处的「一切行」就是身心五蕴。阐陀最初同意三法印,但只是胜解而已,他对于「一切诸行空、寂」则难以接受,这是由于他执着诸行或身心五蕴是「我」,虽然知道「一切行无常」,但无余涅槃时「一切诸行空、寂」,岂非「我」都消失了?换言之,阐陀的内心有执着身心五蕴为「我」的「萨迦耶见」,他畏惧「一切诸行空、寂」的状态,因而不能知法、见法。

  (2)迦旃延是佛陀的十大弟子之一,以「论议第一」著称,阿难提出佛陀对迦旃延的教导,更具说服力,阐陀也更能虚心接受。

  (3)由于阐陀在阿难的面前,具有胜妙心及踊悦心,处在身心轻安的状态,因而阿难把中道的正见讲清后,阐陀便证得了预流果的圣位。

  (4)生起胜妙心有三个条件:

  1指导者受大众称赞,有真正的本领,

  2指导者所说的法确实能出离烦恼,并厘清最上的深义,

  3听者有能力接着觉悟所说的法。由于指导者阿难和听者阐陀具足了这些

  条件,因而阐陀听后能够当下证果。

  (5)「如实正观世间集者,则不生世间无见;如实正观世间灭,则不生世间有见」:由于有无明、贪爱,因而有「世间集」,要将无明、贪爱灭去,才能有「世间灭」。对「世间集」要如实正观,知道如果无明、贪爱存在的话,生死轮转就不可避免了,因此,「不生世间无见」。另一方面,对「世间灭」也要如实正观,知道如果无明、贪爱灭除的话,身心五蕴的生死轮转就可以止息了,因此,「不生世间有见」。

  (6)「如来离于二边,说于中道,所谓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所谓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由于有边(常边)是一边,无边(断边)是另一边,如来的教导便是脱离此二边而处于中道。而这中道是立足于缘起的身心现象上。众生身心五蕴的生老病死、忧悲苦恼,便是来自不能如实正观世间集,不知道是来自无明、贪爱。无明则是对自己的身心现象误执有「我」。在流转的过程上,由于「无明」而有「行」、而有「识」、而有「名色」、「六处」、「触」、「受」、「爱」、「取」、「有」、「生老病死」、「忧悲恼苦」。这便是「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对于此缘起现象的呈现,要如实正观,不能认为完全没有,如此才能不落入「无边」。另一方面,只要看清自己身心现象的无常、无我,不再生起无明、贪爱,那么,在还灭的过程上,「无明灭则行灭」、「行灭则识灭」、依次而有名色灭、六处灭、触灭、受灭、爱灭、取灭、有灭、生灭、老病死灭、忧悲恼苦灭。如此正观世间灭,因而不落入「有边」。经由上述缘起的流转与还灭过程,如实地看清世间的集与灭,脱离了无边与有边而处于中道之上。

  (7)当阐陀长老掌握了中道的要旨,不再堕入有无二边,因而打开了慧眼:将见道所要断除的「烦恼缠」都灭除了,称作「远尘」;将见道所要断除的「随眠」也都灭除了,称作「离垢」。

  (8)得到清净慧眼的同时,阐陀长老也得到了以下预流果的功德:

  1见法:已善见四圣谛。

  2得法:已获得一种沙门果。

  3知法:于己所证,能自了知:「我今已尽所有那落迦、傍生、饿鬼,我证预流。」

  4起法:得四证净(佛、法、僧、戒)。

  5无惑、6无疑:于自所证无惑,于他所证无疑。

  7不藉他缘:宣说圣谛相应教时,不藉他缘。

  8一切他论所不能转:不观他面,不看他口,于此正法律中,一切他论所不能转。

  9都无所畏:记别一切所证解脱,都无所畏。

  10随入圣教:由正世俗及第一义随入圣教,成为世俗和胜义的佛弟子。

  六、结语

\

  佛陀的「无我」的教导是甚深的,要想悟入无我,必须有胜妙心及踊悦心。阐陀由于阿难尊者的善巧引导,终于破除疑惑,体证甚深的无我。这一经给我们许多的启示,值得佛弟子们好好体会。(内观杂志61期,2008)

  ―――――――

  【阐陀经】经文

  (大二六二;内三八;印四五;光三九;S90)

  (01) 如是我闻:一时,有众多上座比丘,住〔波罗柰国〕仙人住处鹿野苑中,佛般泥洹未久。

  (02) 时长老阐陀,晨朝着衣持钵,入〔波罗柰城〕乞食;食已还,摄衣钵,洗足已,持户钩,从林至林,从房至房,从经行处至经行处,处处请诸比丘言:「当教授我,为我说法,令我知法、见法!我当如法知、如法观。」

  (03) 时诸比丘语阐陀言:「色无常,受、想、行、识无常;一切行无常、一切法无我、涅槃寂灭。」

  (04) 阐陀语诸比丘言:「我已知色无常,受、想、行、识无常;一切行无常、一切法无我、涅槃寂灭。」

  (05) 阐陀复言:「然我不喜闻一切诸行空、寂、不可得、爱尽、离欲、〔灭尽〕、涅槃。此中云何有我而言如是知、如是见,是名见法?」第二、第三,亦如是说。

  (06) 阐陀复言:「是中谁复有力,堪能为我说法,令我知法、见法?」

  (07) 复作是念:「尊者阿难,今在拘睒弥国瞿师罗园,曾供养亲觐

  世尊,佛所赞叹,诸梵行者皆悉识知,彼必堪能为我说法,令

  我知法、见法。」

  (08) 时阐陀过此夜已,晨朝着衣持钵,入〔波罗柰城〕乞食。食已还,摄举卧具,摄卧具已,持衣钵,诣拘睒弥国。渐渐游行,到拘睒弥国。摄举衣钵,洗足已,诣尊者阿难所,共相问讯已,却坐一面。

  (09) 时阐陀语尊者阿难言:「一时,诸上座比丘住〔波罗柰国〕仙人住处鹿野苑中。时我晨朝着衣持钵,入〔波罗柰城〕乞食;食已还,摄衣钵。洗足已,持户钩,从林至林,从房至房,从经行处至经行处,处处见诸比丘而请之言:当教授我,为我说法,令我知法、见法!

  (10) 时诸比丘为我说法言:色无常,受、想、行、识无常;一切行无常、一切法无我、涅槃寂灭。

  (11) 我尔时语诸比丘言:我已知色无常,受、想、行、识无常;一切行无常、一切法无我、涅槃寂灭。然我不喜闻一切诸行空、寂、不可得、爱尽、离欲、〔灭尽〕、涅槃。此中云何有我而言如是知、如是见,是名见法?

  (12) 我尔时作是念:是中谁复有力堪能为我说法,令我知法、见法?

  (13) 我时复作是念:尊者阿难今在拘睒弥国瞿师罗园,曾供养亲觐世尊,佛所赞叹,诸梵行者皆悉知识,彼必堪能为我说法,令我知法、见法。

  (14) 善哉!尊者阿难!今当为我说法,令我知法、见法!」

  (15) 时尊者阿难语阐陀言:「善哉!阐陀!我意大喜,我庆仁者能于梵行人前,无所覆藏,破虚伪刺。

  (16) 阐陀!愚痴凡夫所不能解,色无常,受、想、行、识无常;一切诸行无常、一切法无我、涅槃寂灭。汝今堪受胜妙法,汝今谛听,当为汝说。」

  (17) 时阐陀作是念:我今欢喜,得胜妙心,得踊悦心,我今堪能受胜妙法。

  (18) 尔时,阿难语阐陀言:「我亲从佛闻,教摩诃迦旃延言:世人颠倒,依于二边,若有、若无。世人取诸境界,心便计着。迦旃延!若不受、不取、不住、不计于我,此苦生时生、灭时灭。迦旃延!于此不疑、不惑,不由于他而能自知,是名正见如来所说。所以者何?

  (19) 迦旃延!如实正观世间集者,则不生世间无见;如实正观世间灭,则不生世间有见。

  (20) 迦旃延!如来离于二边,说于中道:所谓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谓缘无明有行,乃至生老病死、忧悲苦恼集;所谓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谓无明灭则行灭,乃至生老病死、忧悲苦恼灭。」

  (21) 尊者阿难说是法时,阐陀比丘远尘、离垢,得法眼净。尔时,阐陀比丘见法、得法、知法、起法、超越狐疑、不由于他、于大师教法得无所畏,恭敬合掌白尊者阿难言:「正应如是,如是智慧梵行,善知识教授教诫说法。我今从尊者阿难所,闻如是法,于一切行皆空、皆悉寂、不可得、爱尽、离欲、灭尽、涅槃,心乐正住解脱,不复转还;不复见我,唯见正法。」

  (22) 时阿难语阐陀言:「汝今得大善利,于甚深佛法中得〔圣慧眼〕。」

  (23) 时二正士展转随喜,从座而起,各还本处。

相关推荐
热点栏目
推荐阅读
以铢程镒 以铢程镒

以铢程镒成语名称以铢程镒成语拼音yǐ zhū chéng yì成...

以逸击劳 以逸击劳

以逸击劳成语名称以逸击劳成语拼音yǐ yì jī láo成语...

以身试法 以身试法

以身试法成语名称以身试法成语拼音yǐ shēn shì f成语...

以身殉国 以身殉国

以身殉国...

1997年9月6日出生的人五行缺 1997年9月6日出生的人五行缺

1997年9月6日出生的人五行缺什么?公历1997年9月6日出...

最新文章
惜别浮桥驻马时,举头试望 惜别浮桥驻马时,举头试望

惜别浮桥驻马时,举头试望南山岭。古诗原文[挑错/...

惊奇喜异者,终无远大之识 惊奇喜异者,终无远大之识

惊奇喜异者,终无远大之识;苦节独行者,要有恒久...

惜恐镜中春。不如花草新。 惜恐镜中春。不如花草新。

惜恐镜中春。不如花草新。古诗原文[挑错/完善]出自...

惊鸟去无际,寒蛩鸣我傍。 惊鸟去无际,寒蛩鸣我傍。

惊鸟去无际,寒蛩鸣我傍。古诗原文[挑错/完善]出自...

惜衣有衣,惜食有食。 惜衣有衣,惜食有食。

惜衣有衣,惜食有食。古诗原文[挑错/完善]惜衣有衣...

惟仁者宜在高位。 惟仁者宜在高位。

惟仁者宜在高位。...

惟仁者宜在高位。_1 惟仁者宜在高位。_1

惟仁者宜在高位。古诗原文[挑错/完善]惟仁者宜在高...

惜君青云器,努力加餐饭。 惜君青云器,努力加餐饭。

惜君青云器,努力加餐饭。古诗原文[挑错/完善]出自...

惟俭可以助廉,惟恕可以成 惟俭可以助廉,惟恕可以成

惟俭可以助廉,惟恕可以成德。...

惊鸟去无际,寒蛩鸣我傍。 惊鸟去无际,寒蛩鸣我傍。

惊鸟去无际,寒蛩鸣我傍。古诗原文[挑错/完善]出自...

友情链接

手机版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