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经感应网
标题

十种误会 佛法正见非想当然

来源:心经感应网作者:时间:2019-10-21 09:46:20
十种误会 佛法正见非想当然  此文为弘一大师1938年11月27日(戊寅年十月六日)在福建安海金墩宗祠的演讲。大师鉴于世人对于佛法的误解、疑虑很多,于是重点澄清了世人对佛法误会最深的10个方面,向人们说明了佛法的真实面目。  欲挽救今日之世道人心,人皆知推崇佛法。但对于佛法而起之疑问,亦复不少。故学习佛法者,必先解释此种疑问,然后乃能着手学习。以下所举十疑及解释,大半采取近人之说而叙述之,非是讲者
十种误会 佛法正见非想当然
  此文为弘一大师1938年11月27日(戊寅年十月六日)在福建安海金墩宗祠的演讲。大师鉴于世人对于佛法的误解、疑虑很多,于是重点澄清了世人对佛法误会最深的10个方面,向人们说明了佛法的真实面目。
  欲挽救今日之世道人心,人皆知推崇佛法。但对于佛法而起之疑问,亦复不少。故学习佛法者,必先解释此种疑问,然后乃能着手学习。以下所举十疑及解释,大半采取近人之说而叙述之,非是讲者之创论。所疑固不限此,今且举此十端耳。
  一、佛法非迷信
  近来知识分子,多批评佛法谓之迷信。
  我辈详观各地寺庙,确有特别之习惯及通俗之仪式,又将神仙鬼怪等混入佛法之内,谓是佛法正宗。既有如此奇异之现相,也难怪他人谓佛法是迷信。
  但佛法本来面目则不如此,决无崇拜神仙鬼怪等事。其仪式庄严,规矩整齐,实超出他种宗教之上。又佛法能破除世间一切迷信而与以正信,岂有佛法即是迷信之理。
  故知他人谓佛法为迷信者,实由误会。倘能详察,自不致有此批评。
  二、佛法非宗教
  或有人疑佛法为一种宗教,此说不然。
  佛法与宗教不同,近人着作中常言之,兹不详述。应知佛法实不在宗教范围之内也。
  三、佛法非哲学
  或有人疑佛法为一种哲学,此说不然。
  哲学之要求,在求真理,以其理智所推测而得之某种条件即谓为真理。其结果,有一元、二元、唯心种种之说。甲以为理在此,乙以为理在彼,纷纭扰攘,相非相谤。但彼等无论如何尽力推测,总不出于错觉一途。譬如盲人摸象,其生平未曾见象之形状,因其所摸得象之一部分,即谓是为象之全体。故或摸其尾便谓象如绳,或摸其背便谓象如床,或摸其胸便谓象如地。虽因所摸处不同而感觉互异,总而言之,皆是迷惑颠倒之见而已。
  若佛法则不然,譬如明眼人能亲见全象,十分清楚,与前所谓盲人摸象者迥然不同。因佛法须亲证“真如”,了无所疑,决不同哲学家之虚妄测度也。
  何谓“真如”之意义?真真实实,平等一如,无妄情,无偏执,离于意想分别,即是哲学家所欲了知之宇宙万有之真相及本体也。夫哲学家欲发明宇宙万有之真象及本体,其志诚为可嘉。第太无方法,致罔废心力而终不能达到耳。
  以上所说之佛法非宗教及哲学,仅略举其大概。若欲详知者,有南京支那内学院出版之佛法非宗教非哲学一卷,可自详研,即能洞明其奥义也。
  四、佛法非违背于科学
  常人以为佛法重玄想,科学重实验,遂谓佛法违背于科学。此说不然。
  近代科学家持实验主义者,有两种意义。
  一是根据眼前之经验,彼如何即还彼如何,毫不加以玄想。
  二是防经验不足恃,即用人力改进,以补通常经验之不足。
  佛家之态度亦尔,彼之“戒”“定”“慧”三无漏学,皆是改进通常之经验。但科学之改进经验重在客观之物件,佛法之改进经验重在主观之心识。如人患目病,不良于视,科学只知多方移置其物以求一辨,佛法则努力医治其眼以求复明。两者虽同为实验,但在治标治本上有不同耳。
  关于佛法与科学之比较,若欲详知者,乞阅上海开明书店代售之佛法与科学之比较研究。着者王小徐,曾留学英国,在理工专科上迭有发现,为世界学者所推重。近以其研究理工之方法,创立新理论解释佛学,因着此书也。
  五、佛法非厌世
  常人见学佛法者,多居住山林之中,与世人罕有往来,遂疑佛法为消极的、厌世的。此说不然。
  学佛法者,固不应迷恋尘世以贪求荣华富贵,但亦绝非是冷淡之厌世者。因学佛法之人皆须发“大菩提心”,以一般人之苦乐为苦乐,抱热心救世之宏愿,不惟非消极,乃是积极中之积极者。虽居住山林中,亦非贪享山林之清福,乃是勤修“戒”“定”“慧”三学以预备将来出山救世之资具耳。与世俗青年学子在学校读书为将来任事之准备者,甚相似。
  由是可知谓佛法为消极厌世者,实属误会。
  六、佛法非不宜于国家之兴盛
  近来爱国之青年,信仰佛法者少。彼等谓佛法传自印度,而印度因此衰亡,遂疑佛法与爱国之行动相妨碍。此说不然。
  佛法实能辅助国家,令其兴盛,未尝与爱国之行动相妨碍。印度古代有最信仰佛法之国王,如阿育王、戒日王等,以信佛故,而统一兴盛其国家。其后婆罗门等旧教复兴,佛法渐无势力,而印度国家乃随之衰亡,其明证也。
  七、佛法非能灭种
  常人见僧尼不婚不嫁,遂疑人人皆信佛法必致灭种。此说不然。
  信佛法而出家者,乃为僧尼,此实极少之数。以外大多数之在家信佛法者,仍可婚嫁如常。佛法中之僧尼,与他教之牧师相似,非是信徒皆应为牧师也。
  八、佛法非废弃慈善事业
  常人见僧尼唯知弘扬佛法,而于建立大规模之学校、医院、善堂等利益社会之事未能努力,遂疑学佛法者废弃慈善事业。此说不然。
  依佛经所载,布施有二种,一曰财施,二曰法施。出家之佛徒,以法施为主,故应多致力于弘扬佛法,而以余力提倡他种慈善事业。若在家之佛徒,则财施与法施并重,故在家居士多努力作种种慈善事业,近年以来各地所发起建立之佛教学校、慈儿院、医院、善堂、修桥、造凉亭乃至施米、施衣、施钱、施棺等事,皆时有所闻,但不如他教仗外国慈善家之财力所经营者规模阔大耳。
  九、佛法非是分利
  近今经济学者,谓人人能生利,则人类生活发达,乃可共享幸福。因专注重于生利。遂疑信仰佛法者,惟是分利而不生利,殊有害于人类,此说亦不免误会。
  若在家人信仰佛法者,不碍于职业,士农工商皆可为之。此理易明,可毋庸议。若出家之僧尼,常人观之,似为极端分利而不生利之寄生虫。但僧尼亦何尝无事业,僧尼之事业即是弘法利生。倘能教化世人,增上道德,其间接直接有真实大利益于人群者正无量矣。
  十、佛法非说空以灭人世
  常人因佛经中说“五蕴皆空”“无常苦空”等,因疑佛法只一味说空。若信佛法者多,将来人世必因之而消灭。此说不然。
  大乘佛法,皆说空及不空两方面。虽有专说空时,其实亦含有不空之义。故须兼说空与不空两方面,其义乃为完足。
  何谓空及不空。空者是无我,不空者是救世之事业。虽知无我,而能努力作救世之事业,故空而不空。虽努力作救世之事业,而决不执着有我,故不空而空。如是真实了解,乃能以无我之伟大精神,而作种种之事业无有障碍也。
  又若能解此义,即知常人执着我相而作种种救世事业者,其能力薄,范围小,时间促,不彻底。若欲能力强,范围大,时间久,最彻底者,必须于佛法之空义十分了解,如是所做救世事业乃能圆满成就也。
  故知所谓空者,即是于常人所执着之我见打破消灭,一扫而空,然后以无我之精神,努力切实作种种之事业。亦犹世间行事,先将不良之习惯等一一推翻,然后良好之建设乃得实现。
  信能如此,若云牺牲,必定真能牺牲;若云救世,必定真能救世。由是坚坚实实,勇猛精进而作去,乃可谓伟大,乃可谓彻底。
  所以真正之佛法先须向空上立脚,而再向不空上作去。岂是一味说空而消灭人世耶!
  以上所说之十疑及释义,多是采取近人之说而叙述其大意。诸君闻此,应可免除种种之误会。
  若佛法中之真义,至为繁广,今未能详说。惟冀诸君从此以后,发心研究佛法,请购佛书,随时阅览,久之自可洞明其义。是为余所厚望焉。
  译文:
  想挽救当今的世道人心,人人都知道应当推崇佛法。但是对佛法有疑问的也大有人在。因此学习佛法的人,应该先对这种疑问解释清楚,然后才能着手学习佛法。
  以下所列举的十种疑惑以及对此的解释,大半是采取近现代人的说法来叙述的,不是我的创论

\

。对佛教的疑惑还不限于这些,现在就仅仅只说十种。
  一、佛法不是迷信
  近来的知识分子,大多爱批评佛教就是迷信。
  我们详细观察一下各地的寺庙,确实有些特别的习惯和通俗的仪式,将神仙鬼怪等东西混入佛法之中,并且还说是正宗佛法。既然有这种奇特现象,也难怪别人说佛法是迷信。
  然而佛法的本来面目却不是这样,决无崇拜神仙鬼怪等事。其仪式庄严,规矩整齐,确实超出于其他宗教之上。另外佛法还能以正信破除世间一切迷信,哪有佛法就是迷信的道理。
  因此认为佛法是迷信的人,纯属误会。如果能仔细考察,就不会有这种批评。
  二、佛法不是宗教
  也有人疑惑佛法是一种宗教。这种说法也不正确。
  佛法与宗教不同,近现代人的着作中常常提到,我在这里就不详述了。应该知道佛法确实不在宗教范围之内。
  三、佛法不是哲学
  也有人疑惑佛法是一种哲学。这种说法也不正确。
  哲学的目的,在于求真理,用人类理智推测得到某种条件就是真理。其结果,有一元、二元、唯心等种种说法。就如甲以为真理在此,而乙以为真理在彼,往往互相矛盾,纷纭驳杂。但是无论如何尽力推测,总是在错觉的道路上。就像盲人摸象,他生平从未见过大象的形状,摸到的都是大象的一部分,就以为摸到的是大象的全体。因此有的摸到象尾就说象像麻绳,有的摸到了象背就说象像木床,有的摸到了象的胸脯就说象像大地。虽然因为所摸到的部位不同因而感觉就不相同,但总的来说,都是些迷惑颠倒的见识而已。
  佛法就不同。就像明眼人能亲见全象,十分清楚,与上面说的盲人摸象完全不同。因为佛法必须亲证“真如”,不能有半点疑问,和哲学家的虚妄推测是绝不相同的。
  “真如”是什么意思呢?就是世间事物都是平等的,人心不能有妄情,不能有偏执,放弃意想出来的区别,这就是哲学家所想知晓的宇

\

宙万有之真相和本体。哲学家想发明宇宙万有之真相及本体,志向可嘉。因为太无方法,最后往往费尽心力而终达不到目的。
  以上所说的佛法既非宗教也非哲学,仅仅简略说了它的大概。如果想知详情,有南京支那内学院出版的《佛法非宗教非哲学》一卷,可以自己详细研究,就能透彻了解其中的奥义。
  四、佛法并不违背科学
  平常人以为佛法重玄想,科学重实验,因此说佛法违背科学。这种说法不正确。
  近代科学家秉持实验主义,有两种意义。
  一是根据眼前的经验,是怎样就是怎样,毫不加以玄想。
  二是为防止经验不牢靠,就用人力来加以改进,以弥补通常经验的不足。
  佛家的态度也是这样,佛家说的“戒”“定”“慧”三无漏学,都是改进通常的经验。但科学改进经验重在客观的物件上,佛法改进经验重在主观的认识上。比如有人患有眼疾,视力不好,科学只知道用移植器官的方法来求得视力的恢复,佛法则是通过努力医治眼睛来使视力重见光明。这两者虽然都是实验,但在治标治本上是完全不同的。
  关于佛法与科学的比较,如果想了解详情,还望阅读上海开明书店代售的《佛法与科学之比较研究》。着者王小徐,曾经留学英国,在理工专科上多有创见,为世界学者所推重。近来他以研究理工的方法,创立新理论解释佛学,因此写了这本书。
  五、佛法并不厌世
  平常人看见学佛法的人,多居住在山林,与世俗之人少有往来,便疑心佛法是消极厌世的。这种说法不正确。
  学佛法的人,固然不迷恋尘世的荣华富贵,但也绝不是冷漠厌世的人。因为学佛法的人必须怀有“大菩提心”,以一般人的苦乐为苦乐,抱有热心救世的宏愿,不仅不消极,而且是积极分子中的积极者。即使居住在山林之中,也不是贪恋山林的清福,而是在勤奋修“戒”“定”“慧”三学来为将来出山拯救世人做准备。与世俗的青年学子在学校读书为将来在社会上谋职业做准备,是相似的。
  因此可知说佛法是消极厌世的人实在是误会了。
  六、佛法并非不利于国家的兴盛
  近来的爱国青年,信仰佛法的少。他们认为佛法传自印度,印度因此而衰败,于是怀疑佛法与爱国行为是互相妨碍的。这种说法不对。
  佛法的确能辅助国家,使其兴盛,与爱国行为不相妨碍。印度古代有最信仰佛法的国王,比如阿育王、戒日王等,因为信奉佛教使国家兴盛统一。以后婆罗门等旧教复兴,佛法渐渐地失去势力,导致印度这个国家也随之衰亡,就是明证。
  七、佛法不会使人类灭种
  平常人见僧尼不婚娶不嫁人,于是怀疑信奉佛教会招致灭种。这种说法不对。
  信奉佛法的出家人,就是僧尼,但这些人在人群中是极少数,大多数在家里信奉佛法的人仍可以一如平常婚嫁。佛法中的僧尼与其他教的牧师相似,并不是做信徒就一定要当牧师。
  八、佛法并不废弃慈善事业
  平常人见僧尼只知道弘扬佛法,而对建立大规模的学校、医院、慈善等有利于社会的事未能尽僧尼一份力,便怀疑学佛法的人废弃了慈善事业。这种说法不是事实。
  据佛经记载,布施有两种,一种是施与财物,一种是施与佛法。出家的佛教徒,以法施为主,因此应该多致力于弘扬佛法,而以余力来提倡其他慈善事业。如果是在家修行的佛教徒,则应该财施与法施并重,因此在家修行的人要多努力做种种慈善事业,近年来各地发起建立佛教学校、慈儿院、医院、善堂、修桥、造凉亭乃至施米、施衣、施钱、施棺等事,都时有所闻,但是这些都不如其他宗教仰仗外国慈善家的财力所经营的规模大。
  九、佛法并不是社会的寄生虫
  今天的经济学者,认为人人都能生产创造,那么人类的生活就会发达,就可以共享幸福。因此专注于生产创造的事情。于是怀疑信奉佛法的人,只是分享成果而不创造成果,对人类社会是有害的,这种说法误会太大。
  如果是在家信仰佛法,并不挑剔职业,士农工商都可以做。这个道理是明显的,不需要讨论。对于出家的僧尼,在平常人看来,他们是分享成果而不是创造成果的寄生虫。但是僧尼又何尝没有事业呢,僧尼的事业就是弘扬佛法,造福众生。如果他们教化世人,增强道德,那么对于人群间接直接产生的大利益也可以说是数不尽的。
  十、佛法并不会因说空毁灭人世
  平常人因为佛经中说“五蕴皆空”“无常苦空”等,就怀疑佛法只是一味地说空。如果信仰佛法的人多了,将来人世就必然要消失了。这种说法不对。
  大乘佛法,都论说空与不空两方面。即使专门说空,其实也含有不空的道理。因此必须兼顾空与不空两方面,意义才能完整。
  什么是空与不空呢?空就是无我,不空就是救世的事业。虽然知道无我,还能努力从事救世的事业,所以空就是不空。虽然努力作救世的事业,但是决不执着于有我,因此不空就是空。如果确实了解了这一层意思,就能知道发扬无我的伟大精神其实并不妨碍做种种事业。
  另外如果理解这层含义,就知道平常人执着于自我而做种种救世事业时,往往能力薄,范围小,时间仓促最后不彻底。如果想能力强大,范围大,时间长久而且彻底的话,必须对佛法中空的义理要十分了解,这样来做救世的事业才能成就圆满。
  因此知道所说的空,就是要将平常人所执着的自我之见打破消灭,一扫而空,然后用无我的精神努力切实地做种种事业。也如同在世间行事,先将不良习惯一一推翻,然后才能实现更好的建设。
  如果相信这个道理,遇上牺牲的事必定真能去牺牲;需要救世时必定真去救世。因此才会脚踏实地、勇猛精进地去做这些事,才会做得伟大而彻底。
  所以真正的佛法必须是先在“空”字上立脚,然后向不空上做去。哪会是一味说空而消灭人世啊!
  以上所说的十种疑惑以及对此作出的解释,多半是采取近人所说而叙述的大意。诸位听到,可以消除种种误会。
  至于佛法中的真义,十分繁广,今天不能详细说尽。只希望诸君从此以后专心研究佛法,购买佛教图书,随时阅览,时间长了自然会洞明其中真义。这是我对你们所寄予的厚望啊。
相关推荐
热点栏目
推荐阅读
以铢称镒 以铢称镒

以铢称镒成语名称以铢称镒成语拼音yǐ zhū chēng yì成...

以身试险 以身试险

以身试险成语名称以身试险成语拼音yǐ shēn shì xiǎn...

以酒解酲 以酒解酲

以酒解酲成语名称以酒解酲成语拼音yǐ jiǔ jiě chéng...

以进为退 以进为退

以进为退成语名称以进为退成语拼音yǐ jìn wéi tuì成...

以辞害意 以辞害意

以辞害意成语名称以辞害意成语拼音yǐ cí hài yì成语...

最新文章
惜别浮桥驻马时,举头试望 惜别浮桥驻马时,举头试望

惜别浮桥驻马时,举头试望南山岭。古诗原文[挑错/...

惊奇喜异者,终无远大之识 惊奇喜异者,终无远大之识

惊奇喜异者,终无远大之识;苦节独行者,要有恒久...

惜恐镜中春。不如花草新。 惜恐镜中春。不如花草新。

惜恐镜中春。不如花草新。古诗原文[挑错/完善]出自...

惊鸟去无际,寒蛩鸣我傍。 惊鸟去无际,寒蛩鸣我傍。

惊鸟去无际,寒蛩鸣我傍。古诗原文[挑错/完善]出自...

惜衣有衣,惜食有食。 惜衣有衣,惜食有食。

惜衣有衣,惜食有食。古诗原文[挑错/完善]惜衣有衣...

惟仁者宜在高位。 惟仁者宜在高位。

惟仁者宜在高位。...

惟仁者宜在高位。_1 惟仁者宜在高位。_1

惟仁者宜在高位。古诗原文[挑错/完善]惟仁者宜在高...

惜君青云器,努力加餐饭。 惜君青云器,努力加餐饭。

惜君青云器,努力加餐饭。古诗原文[挑错/完善]出自...

惟俭可以助廉,惟恕可以成 惟俭可以助廉,惟恕可以成

惟俭可以助廉,惟恕可以成德。...

惊鸟去无际,寒蛩鸣我傍。 惊鸟去无际,寒蛩鸣我傍。

惊鸟去无际,寒蛩鸣我傍。古诗原文[挑错/完善]出自...

友情链接

手机版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