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经感应网
标题

印顺法师《读「大藏经」杂记》

来源:心经感应网作者:时间:2019-10-29 09:43:12
印顺法师《读「大藏经」杂记》  上编 藏经的部类、重出与异译  一  「大藏经」,是我国对一切佛典的总称。佛法本有经──「素□缆藏」,律──「□奈耶藏」,论──「阿□达磨藏」,总称三藏。在佛法发展中,又有大乘的「般若波罗蜜多藏」,秘密大乘的「陀罗尼藏」,如『大乘理趣六波罗蜜多经』所说(大正八·八六八下)。原始结集的法与律,都是称为素□缆(

印顺法师《读「大藏经」杂记》  上编 藏经的部类、重出与异译  一  「大藏经」,是我国对一切佛典的总称。佛法本有经──「素□缆藏」,律──「□奈耶藏」,论──「阿□达磨藏」,总称三藏。在佛法发展中,又有大乘的「般若波罗蜜多藏」,秘密大乘的「陀罗尼藏」,如『大乘理趣六波罗蜜多经』所说(大正八·八六八下)。原始结集的法与律,都是称为素□缆(修多罗)的,所以每泛称一切教典为「一切经」。隋、唐的经录中,都有「入藏录」。『开元释教录』中,有本而「入藏」的,共五千四十八卷,这个数目,每被称为「一藏」。称一切经为「大藏经」,是赵宋初,开始刻印入藏的教典而引起的名词。华文的「大藏经」,自宋代刻板以来,我国以外,契丹(辽)、高丽、日本,也都有华文「大藏经」的刻、印,板本是相当多的。到了近代,我国还有『频伽大藏经』、『佛教大藏经』,『佛光大藏经』(在编印中)的编印流通。五十年前,我在普陀山慧济寺阅藏,阅读的是「清藏」本。近四十年,除单行本外,我都用日本的『大正新修大藏经』。在阅读过程中,偶尔发现些问题,有的在记忆中,有的在摘录中,现在把他分类的叙述出来。由于阅读的,一向都是『大正新修大藏经』,所以这里要说的「大藏经」,就是以『大正藏』为主的。引用的教典编号,出处在某卷某页,也都是依据『大正藏』的。  日本的『大正新修大藏经』,是日本大正时代,高楠顺次郎博士与渡边海旭博士,共同发起编修的。得到小野玄妙博士的努力,经十三年的悠长岁月,才完成八十五卷,及『昭和法宝目录』三卷;后来加入「图像」十二卷,成为这部一百卷的大藏经。这部大藏经,质量并重,包含了部分新发现的资料,受到佛学界普遍的尊重。在八十五卷中,可分为三大类:一、初三十二卷,是我国古德,从西方传译来的(四十九与五十卷中,还有传译的十七部),代表了传入中国的印度佛教。二、从三十三到五十五卷,是我国古德的撰述──注释、法义、史传,代表了中国传统的佛教。三、五十六卷以下,除八十五卷的「古逸」与「疑伪」外,是日本古德的华文撰述,代表了日本的佛教。这部大藏经的内容,印度的,中国的,日本的佛教,是以中国佛教为中心的:印度部分,是中国人所传译的;日本部分,是继承中国所宏传,探究而又有所发展的。以中国佛教为中心的佛法,日本学者能编成这样的大藏经,中国佛教界应该庆幸,也应该反省!在八十五卷中,中国著述的二十三卷,而日本著述的是二十九卷,日本古德的作品,似乎分量多了一些,不过这是日本教佛界所编修的呀!  『大正藏』的编修,据「刊行旨趣」说,不是顺从古传的「编纂旧习」,「错杂混淆」的。如「严密博涉的校订」;「周到清新的编纂」;「梵汉对校」,列出梵、巴原语等。而最便于阅览的,是全藏八十五卷,二九二0部,也就次第编列二九二0号目。含摄众多经而成一大部的,如四部『阿含』、『大宝积经』等,又将该经一一的编列号目,所以检阅上的确非常便利。我的研究,重在中国译传的印度佛教,所以『大正藏』的前三十二册,成为我近四十年来的修学良伴。然完善是不能「一蹴即至」的,『大正藏』当然也还不能说「尽善尽美」。以『南传大藏经』的经藏,对勘华译「四阿含」,有些也还需要修正的,这里姑且不谈。『大正藏』(前三十二册)的编校,大抵以「高丽藏」为底本,而以「宋藏」本等来校订的。所以部类方面,虽已有新的分类,而校订的内容,还不免受到古传的「编纂旧习」,「错杂混淆」的影响。在我长期的检阅中,觉得有些是重复而应该删削的;有些是编入部类不适当的;有些是同本异译,分编在各处,没有注明而不便初学的。我把他摘录出来,不是为了批评『大正藏』,而是提贡些意见,作为将来发愿修藏者作参考!  二  大藏经中,有些是重复的。重复的原因不一:有的是从大部中「抄出」别行,久了被认为不同的译本;或是被编入大部,而仍旧编列别本;也有是古人的抄录混杂,使人误认为又一译本。重复本是应该删去的,在『大正藏经』中(译者人名,这里姑且依『大正藏』说),如:  八六 佛说泥犁经─ 东晋竺昙无兰译,  本经从「闻如是」起,到「当复还入恶道中」止(一·九0九中),确是『中阿含』(一九九)『疑慧地经』的异译(缺智慧一大段)。但接着说:「闻如是……佛说教如是,比丘皆欢喜」(一·九0九中──九一0下),显然是另一经本。这一大段文句,与竺昙无兰所译的,四二『佛说铁城泥犁经』,可以说是一致的(不同,是抄录所引起的)。这是竺昙无兰的另一译本,所以附在『佛说泥犁经』下的部分,应该删去。如因文字小不同而要保存的话,可改为四二经的「别本」。  四九九 佛为阿支罗迦叶自化[他]作苦经─ 失译;  五0三 比丘避女恶名欲自杀经 ─西晋法炬译,  这二经,依『出三藏记集』(卷四),都是「抄」出的。四九九经,与『杂阿含』(三0二)经;五0三经,与『杂阿含』(一三四四)经,文句都是相同的。这都是「抄」出的,应该删去。  一二八 须摩提女经 ─ 吴支谦译,  本经是『增一阿含经』(三0)「须陀品」第三经的异译。『大正藏』所载的别本──宋、元、明本,其实就是『增一阿含经』「须陀品」第三经,文句相同,所以「别本」是应该删去的。  二三二 文殊师利所说摩诃般若波罗蜜经 ─梁曼陀罗仙译,  本经二卷,是『大般若波罗蜜多经』(七)『曼殊室利分』的异译,一向列为「般若部」的异译。到了唐代,菩提流志编译『大宝积经』,本经被编为『大宝积经』的(四六)『文殊说般若会』。这样,注明彼此是同本异译(别编)就可以了,本经没有再编入「般若部」的必要,应删去以免重复。  三三六 须摩提经 ─唐菩提流志译,  在『开元释教录』(卷九)中,本经题作『妙慧童女所问经』,唐长寿二年(西元六九三)译出。神龙二年(西元七0六)起,菩提流志又译出『大宝积经』。『大宝积经』四十九会,是采用固有译本,补译新译本,新旧综合而成的。三十会的『妙慧童女会』,就是采用本经的,文句相同。本经只在「六种震动」下,少「天雨妙华,天鼓自鸣。说是语时,于虚空中花散如雨,天鼓自鸣,三千大千世界六种震动」(大正一二·八二下,一一·五四八中)。缺少的三十四字,分明是抄写者的脱落。先译『妙慧童女所问经』,后来编入『大宝积经』的三十会。在译经史上,有『妙慧童女所问经』,与『大宝积经』的『妙慧童女会』,但决不是再译。所以本经已编入『大宝积经』,不应在异译中再占篇幅,应删去以免重出。 三三五 佛说须摩提菩萨经 ─ 姚秦鸠摩罗什译,  这部经,『出三藏记集』是没有的。隋『历代三宝纪』(卷八),才说到鸠摩罗什所译的『须摩提菩萨经』。检阅经文,这是在竺法护所译的,三二四『佛说须摩提菩萨经』中,插入竺法护所译的,五六七『佛说梵志首女经』文一大段:「女[汝]意云何?无上正真之道」(大正一二·八0下──八一中、一四·九四0上──中)。  「女意」上多三十四字,「之道」下多九字,文义也不通顺。这不是鸠摩罗什所译,也不是「失译」人名,而是妄人拼凑所成的,应该删去。  四九二 佛说阿难问事佛吉凶经 ─汉安世高译,  本经与乞伏秦法坚所译的,四九五『佛说阿难分别经』,是同本异译。『大正藏』所依的丽藏本,与明本相同,而宋、元本等大异,所以附为「别本」──『阿难问事佛吉凶经』。然检阅经文,宋、元等「别本」,与法坚所译的『佛说阿难分别经』,文句相同,所以应删去宋、元等「别本」。  七五一 佛说五无反复经 ─宋沮渠京声译;  七五二 佛说五无反复经 ─ 宋沮渠京声译,  同一经名,同一人译出,是可疑的。『大正藏』在七五一下,附有宋、元等「别本」。七五二经,是「明藏」本所特有的。其实,二经及别本(共三本),大体相同,只是七五二经,末后增一小段,又少了一小段。这本是一经,不过在展转传写中,文字上略有出入与脱落而已。应列七五一经,而以其他二本为「别本」,以恢复一经的古说。  六一 佛说受新岁经 ─西晋竺法护译,  本经与『增一阿含经』(三二)「善聚品」第五经,文句相同。这是从『增壹阿含经』抄出,并不是别译,应删去以免重复。  二九五 大方广佛华严经入法界品,  唐地婆诃罗所译的,从天主光童女,到德生与有德兄妹──九位善知识的参访,是晋译『华严经』所没有的,现已编入晋译『华严经』了(九·七六五上──七六七上)。后来,唐实叉难陀所译的八十卷『华严经』,也采取了地婆诃罗所译的(一0·四一七中──四二0上)。已编入二部『华严』,似乎注明这部分是地婆诃罗译的就可以,不必再别立了。  三  在华文的译典中,同本异译是相当多的,也有只译出全经的一部分。不同译本的保存,可以了解我国佛教译经史的先后差别;对印度佛教圣典的理解,也是很有价值的!如我国的『中阿含经』,是说一切有部诵本。『中含』(一八一)『多界经』,共六十二界;赵宋法贤译的,七七六『四品法门经』,是五十六界;而『中部』(一一五)『多界经』,仅四十一界。这是由于部派不同,同一经典而内容大有出入,这还是作为同本异译的。即使是同一经本,因时代先后而不同,如『华严经』的「入法界品」,在六十卷本、八十卷本中,及后出的四十卷本,就可以发现增益与变化的痕迹。同本异译的比较研究,对佛法的正确理解,是很有价值的!凡是同本异译的,应该先后次第,不适宜散编在各处;先后次第的,也应该注明是同本异译,这才能便于修学者的比较。对于这,『大正藏』是相当不完善的。有些同本异译,编者似乎也没有知道。这样,同本异译部分,『大正藏』的编列,有些是应该改正的,如:  八四五 佛说尊那经 ─ 赵宋法贤译,  本经是『中阿含』(七)『世间福经』的异译。  一四九五 善恭敬经 ─隋□那崛多译;  一四九六 佛说正恭敬经 ─ 元魏佛陀扇多译,  二经是同本异译。  七五四 佛说净意优婆塞所问经 ─ 赵宋施护译,  本经是『中阿含』(一七0)『鹦鹉经』的异译。本经初没有「白狗」因缘,所以与『中部』(一三五)『小业分别经』更为接近。本经共有(华文的)六译,还有七八『佛说兜调经』,七九『佛说鹦鹉经』,八0『佛为首迦长者说业报经』,八一『分别善恶报应经』。八0经也没有「白狗」因缘;八0与八一经,增多了部分业报说,所以文段要长一些。经典在印度,是有部派不同,及先后增减的。  七七六 佛说四品法门经 ─ 赵宋法贤译,  本经是『中阿含』(一八一)『多界经』的异译。  七三七 所欲致患经 ─晋竺法护译,  本经是『中阿含』(九九)『苦阴经』的异译。本经也与『增一阿含』(二一)『三宝品』的九经相当。  五三八 佛说呵雕阿那含经 ─晋竺昙无兰译,  本经是『中阿含』(四0·四一)两篇『手长者经』的异译。  五八二 佛说孙多耶致经 ─吴支谦译,  本经是『中阿含』(九三)『水净梵志经』的异译。本经又与『增一阿含』(一三)「利养品」五经相当。  五一一 佛说□沙王五愿经 ─吴支谦译,  本经主体部分,是『中阿含』(一六二)『分别六界经』的异译。以□沙王五愿为缘起,五愿出佛传。后说弗迦沙为牛所触死,是取『杂阿含』(三0二)经阿支罗迦叶的故事。──以上七经,应编入『中阿含经』的异译部分。  八0三 佛说清净心经 ─赵宋施护等译,  本经是『杂阿含』(七一0)经的异译。  八0二 佛说信解智力经 ─ 赵宋法贤译,  本经是『杂阿含』(六八四·七0三)二经综合的异译。  八00 佛说无上处经 ─东晋失译,  『杂阿含』(九0二·九0三·九0四)三经,分别说佛、法、僧三宝的究竟无上。本经是综合这三经的异译。  七八0 佛说十力经 ─唐勿提鱼犀译;  七八一 佛说十力经 ─ 宋施护等译,  二经同本异译,是『杂阿含』(七0一,参阅六八四)经的异译。  六五五 佛说胜义空经 ─ 赵宋施护等译,  本经是『杂阿含』(三三五)经的异译。  五0五 佛说随勇尊者经 ─ 赵宋施护译,  本经是『杂阿含』(二五二)经的异译。  五0二 佛为年少比丘说正事经 ─晋法炬译,  本经是『杂阿含』(八一五)经的异译。  二一0 佛说医喻经 ─赵宋施护译,  本经是『杂阿含』(三八九)经的异译。  五0四 比丘听施经 ─晋竺昙无兰译,  本经是『杂阿含』(二七一)经的异译。  七一八 佛说分别缘生经 ─ 赵宋法天译,  本经是『杂阿含』(一一八八·二九八)经糅合而小有变化的异译本。  七一三 贝多树下思惟十二因缘经 ─吴支谦译;  七一四 缘起圣道经 ─唐玄奘译;  七一五 佛说旧城喻经 ─赵宋法贤译,  这三部经,都是『杂阿含』(二八七)经的同本异译。 七九九 佛说略教诫经 ─ 唐义净译,  本经是『杂阿含』(二七二)经主体部分的异译;也与『中阿含』(一四0)  『至边经』相当。──以上十五经,应编入『杂阿含经』的异译部分。  七五六 佛说八无暇有暇经 ─唐义净译,  本经是『增一阿含』(四二)「八难品」第一经的异译;也与『中阿含』(一二四)『八难经』相当。  五一三 佛说琉璃王经 ─晋竺法护译,  本经的事缘,与『增一阿含』(三四)「等见品」第一经相同。  五九五 佛说嗟■曩天子受三归依获免恶道经─ 赵宋法天译,  本经的事缘,与『增一阿含』(三二)「善聚品」六经相当。  一三八 佛说十一思想念如来经 ─宋求那跋陀罗译,  本经是『增一阿含经』的异译。内含二「闻如是」,也就是二经,为『增一阿含』(五0)「三宝品」第一经,(四九)「放牛品」第十经的异译,『大正藏』所注不精确。──以上四经,都是『增一阿含经』的异译。  二七一 佛说菩萨行方便境界神通变化经 ─宋求那跋陀罗译;  二七二 大萨遮尼乾子所说经 ─元魏菩提流支译,  二经是同本异译,但二七二经多一「王论品」。『大正藏』误以二七一及二七0『大法鼓经』为同本异译,『索引』也同样误注,应改正。  三一0 (宝积经45)无尽菩萨会 ─ 唐菩提流志译;  三0七 佛说庄严菩提心经 ─姚秦鸠摩罗什译;  三0八 佛说大方广菩萨十地经 ─元魏吉迦夜译,  上三经是同本异译。三一0经已编入『大宝积经』,三0七与三0八经,应该编为『大宝积经』的异译。六六四·六六五──『金光明经』的「陀罗尼最净地品」,就是依这部经而秘密化的。  三一0 (宝积经18)护国菩萨会 ─ 隋□那崛多译;  三二一 佛说护国尊者所问大乘经 ─赵宋施护译;  一七0 德光太子经 ─晋竺法护译,  上三经是同本异译。一七0经不应编在「本缘部」。  三一0 (宝积经14)佛说入胎藏会 ─ 唐义净译  本经是从义净所译的,一四五一『根本说一切有部□奈耶杂事』(卷一一·一二)中抄出,编入「宝积部」的,应该加以注明。  三一0 (宝积经30)妙慧童女会 ─唐菩提流志译  三三四 佛说须摩提菩萨经 ─晋竺法护译  二经是同本异译。三三五『佛说须摩提菩萨经』,三三六『须摩提经』──『妙慧童女所问经』,应该删去,前文已经说明了。  三一0 (宝积经43)普明菩萨会 ─ 失译;  三五0 佛说遗曰摩尼宝经 ─汉支娄迦谶译;  三五一 佛说摩诃衍宝严经 ─失译;  三五二 佛说大迦叶问大宝积正法经 ─赵宋施护译;  一四六九 佛说迦叶禁戒经 ─宋沮渠京声译;  六五九 (大乘宝云经七)宝积品 ─梁曼陀罗仙共僧伽婆罗译,  前四经,是同本异译。一四六九『佛说迦叶禁戒经』,是本经后分的异译,古人编入「律部」,应改编为『大宝积经』四三会的异译。六五九(七)「宝积品」,也是本经的异译,却被编入『大乘宝云经』中;『大乘宝云经』的异译本(三种),都是没有这一品的。  四五七 佛说弥勒来时经 ─ 失译,  本经也是四五三·四五四·四五六──三经的异译  四六0 佛说文殊师利净律经 ─晋竺法护译;  一四八九 清净□奈耶方广经 ─姚秦鸠摩罗什译;  一四九0 寂调音所问经 ─宋法海译,  三经是同本异译,不应分编在二处,以编入「经集部」为宜。  四八九 佛说除盖障菩萨所问经 ─赵宋法护等译;  六五八 宝云经 ─梁曼陀罗仙译 ;  六五九 大乘宝云经 ─梁曼陀罗仙共僧伽婆罗译;  六六0 佛说宝雨经 ─唐达磨流支译,  四经是同本异译,应该先后次第,编在一处。『大乘宝云经』多了一品──(七)「宝积品」,是『大宝积经』(四三)『普明菩萨会』的异译。  四九二 佛说阿难问事佛吉凶经 ─汉安世高译;  四九五 佛说阿难分别经 ─乞伏秦法坚译;  七三九 慢法经 ─晋法炬译,  三经是同本异译,但『慢法经』仅是该经的前分。『大正藏』分编在各处,没有注意到是同本异译。  四七三 佛说妙吉祥菩萨所问大乘法螺经 ─赵宋法贤译;  六九一 大乘百福相经 ─唐地婆诃罗译;  六九二 大乘百福庄严经 ─唐地婆诃罗再译,  三经是同本异译。四八九『佛说除盖障菩萨所问经』(及异译各本)中,卷七说「菩萨如风」,有「百福之相」,与本经大同。这部经传出迟一些,可说是摘出『除盖障菩萨所问经』的「百福之相」,而自成一经的。  五五0 五母子经 ─吴支谦译;  (别本)五母子经 ─吴支谦译;  七五0 沙弥罗经 ─失译,  二经是同本异译。  五九八 佛说海龙王经 ─晋竺法护译;  六00 十善业道经 ─唐实叉难陀译;  六0一 佛为娑伽罗龙王所说大乘经 ─赵宋施护译,  三经是同本异译。后二经,仅是『海龙王经』「十德六度品」的部分异译。  六九0 希有校量功德经 ─隋□那崛多译 ;  六九一 最无比经 ─唐玄奘译,  二经是同本异译。  七二三 分别业报略经 ─宋僧伽跋澄译 ;  七二五 佛说六道伽陀经 ─赵宋法天译;  七二六 六趣轮回经 ─赵宋日称译 ;  七二九 分别善恶所起经 ─汉安世高译 ,  四经是同本异译。『分别善恶所起经』,偈颂前多了一段长行。  七三四 佛说鬼问目连经 ─汉安世高译;  七四五 佛说杂藏经 ─晋法显译 ;  七四六 饿鬼报应经 ─东晋失译 ,  三经是同本异译。七四五『佛说杂藏经』,后面多了一段盘提王、月明夫人等故事。  七七二 大乘四法经 ─唐地婆诃罗译;  七七三 佛说菩萨修行四法经 ─唐地婆诃罗译,  二经同本,同一人译出,应该是初译本与再治本。  八一一 佛说决定总持经 ─晋竺法护译;  八三一 谤佛经 ─元魏菩提流支译,  二经是同本异译。  八四六 外道问圣大乘法无我义经 ─赵宋法天译;  一六四三 尼乾子问无我义经 ─赵宋日称等译,  二本似乎是经、论不同,然文义次第是一致的,应为同本别传的异译。  一五七 悲华经 ─凉昙无谶译;  一五八 大乘悲分陀利经 ─秦失译,  二经是同本异译。  一九一 佛说众许摩诃帝经 ─赵宋法贤译, 本经是一四五0『根本说一切有部□奈耶破僧事』,卷一──卷九的异译。  一九九 佛五百弟子自说本起经 ─晋竺法护译,  本经是从一四四八『根本说一切有部□奈耶药事』(卷一六──一八)中摘出别译的。末品「世尊品」,在『药事』作长行。  一四九一 菩萨藏经 ─梁僧伽婆罗译;  一四九二 佛说舍利弗悔过经 ─汉安世高译;  一四九三 大乘三聚忏悔经 ─隋□那崛多共笈多译,  三经是同本异译。  一五五七 阿□昙五法行经 ─汉安世高译;  一五五六 萨婆多宗五事论 ─唐法成译,  二本是同本异译。是一五四一『众事分阿□昙论』「五法品」,一五四二『阿□达磨品类足论』「辩五事品」的异译。『阿□昙五法行经』,五法前有苦法黠[智]等八智的解说,应是抄写者附录上去的。一一五五『五事□婆沙论』,是「五事品」的广释。『大正藏』所注不分明。  一六四一 随相论 ─陈真谛译,  本论解说一五五八『阿□达磨俱舍论』的四谛、十六行相,应编于一五六一『俱舍论实义疏』以下。  一六一六 十八空论 ─陈真谛译,  本论的内容,是一五九九『中边分别论』的部分解释,应编在『辩中边论』等以下。  一六一九 无相思尘论 ─陈真谛译;  一六二四 观所缘缘论 ─唐玄奘译,  二论是同本异译。  一六二0 解卷论 ─陈真谛译;  一六二一 掌中论 ─唐义净译,  二论是同本异译。  三五五 入法界体性经 ─隋□那崛多译;  三五六 佛说宝积三昧文殊师利问菩萨经 ─汉安世高译,  二经是同本异译。  一四六七 佛说犯戒罪报轻重经 ─汉安世高译;  一四六八 佛说目连所问经 ─赵宋法天译,  二经是同本异译。『佛说犯戒罪报轻重经』,在「目连闻佛所说,欢喜奉行」下,又有「尔时,尊者目连即说偈言」一段,是『佛说目连所问经』所没有的。一般说,「闻佛所说,欢喜奉行」,表示经文的终了,「目连即说偈言」,是不合常情的。偈颂是不属于这部经的,是译者或后人所增附,仰推为目连所说,不过为了引人的尊重而已。  一五一一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论 ─元魏菩提流支译;  一五一三 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论释 ─唐义净译;  一五一二 金刚仙论 ─元魏菩提流支译;  一五一五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破取着不坏假名论 ─唐地婆诃罗等译,  无着造偈颂,世亲长行解释,一五一一与一五一三,是这部论的同本异译。一五一二,是这部论释的广说。一五一五的次第,也是依这部论释而说的,又兼取龙树的中观说。后二论是解说前论,不能说是同本异译的。  四  印度传译部分,『大正藏』共分为十六部:「阿含部」、「本缘部」、「般若部」、「法华部」、「华严部」、「宝积部」、「涅盘部」、「大集部」、「经集部」、「密教部」、「律部」、「释经论部」、「□昙部」、「中观部」、「瑜伽部」、「论集部」。部类的区分,有了良好的新的开始;但对传译教典的分部,有些还需要作进一步的审定,如:  一二0 央掘魔罗经 ─宋求那跋陀罗译,  央掘魔罗,与『杂阿含』(一0七七)经所说的,当然是同一人。但本经的内容,呵斥一切法空,说如来藏我,解脱身有色,怎可编入「阿含部」!本经的思想,与「阿含经」无关,应编入「经集部」,与六六六『大方等如来藏经』,……六六九『佛说无上依经』;及五八0『佛说长者女庵提遮狮子吼了义经』等为一类。  一五六 大方便报恩经 ─失译;  一五七 悲华经 ─凉昙无谶译;  一五八 大乘悲分陀利经 ─失译 ;  一五九 大乘本生心地观经 ─唐般若译 ,  这四部经,编在「本缘部」,都不大适合。前三经,应编入(大乘)「经集部」。『大乘本生心地观经』,说发菩提心,依月轮观修三种秘密法门,速证菩提,应编入「密教部」。  一四八二 佛阿□昙经 ─陈真谛译,  本经二卷,附题「出家相品」,被编入「律部」。其实,这是真谛所传的,「佛说九分阿□昙」的残本。本有九卷(九分),今只存二卷。二卷的内容是:前明因缘,与『稻秆经』等相同,佛说(『稻秆经』等作弥勒说),这是「九分□昙」中的「分别说因缘」──因缘施设。次明律相,出家受具足的次第成立,是「九分□昙」中的「分别说戒」──戒施设。这是真谛(依正量部)所传的「九分阿□昙」残本,应编入「□昙部」。  一五0五 四阿□暮抄解 ─苻秦鸠摩罗佛提等译;  一五0六 三法度论 ─东晋僧伽提婆译,  二论是同本异译。本论不是四阿含经文的解释,是犊子部系的阿□昙论。不是「释经论」,应编入「□昙部」。  犊子部系的论书,还有一六四四『佛说立世阿□昙论』,一六四九『三弥底[正量]部论』,与上二部,都应次第的编入「□昙部」。  一五四九 尊婆须蜜菩萨所集论 ─苻秦僧伽跋澄译,  本论就是瑜伽学者所传的,「经部异师世友」的『问论』。在说一切有部中,这是「持经譬喻者」的论书,应编入「论集部」。  一六三一 回诤论 ─魏□目智仙共瞿昙流支译;  一六五六 宝行王正论 ─陈真谛译;  一六六0 菩提资粮论 ─隋达磨笈多译;  一六七二 龙树菩萨为禅陀迦王说法要偈 ─宋求那跋摩译;  一六七三 劝发诸王要偈 ─宋僧伽跋澄译;  一六七四 龙树菩萨劝诫王颂 ─唐义净译;  后三部偈颂,是同本异译。上列六部论,都是龙树所作,应编入「中观部」。  一六五四 因缘心论颂释 ─失译;  一六六四 广释菩提心论 ─赵宋施护译,  一六五四是龙树论,一六六四是莲华戒所造,都应该编入「中观部」。  一六六五 金刚顶瑜伽中发阿耨  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论 ─唐不空译[出],  本论应编入「密教部」。  四九八 佛说初分说经 ─赵宋施护译,  经说佛化三迦叶,化频婆娑罗王,化二大弟子,是佛传的一部分,应编入「  本缘部」。  二四0 实相般若波罗蜜经 ─唐菩提流志译;  二四一 金刚顶瑜伽理趣般若经 ─唐金刚智译;  二四二 佛说遍照般若波罗蜜经 ─赵宋施护译;  二四三 大乐金刚不空真实三么耶经 ─唐不空译;  二四四 佛说最上根本大乐金刚不空三昧大教王经 ─ 赵宋法贤译,  这几部经的心要,是二二0『大般若波罗蜜多经』(一0)『般若理趣分』的异译。『般若理趣分』的经义,是属于「秘密大乘」的,但没有密教的事相。二四0──二四三经,译文附入了秘密字义及咒语;二四四经更大为扩编,成为秘密教的要典。大乘经的陀罗尼或咒,以护持佛法(及修行者)为主。如着重秘密字门,三密加持,用作成佛方便的,就属于秘密教。上五部,应编入「密教部」,但应注明与「般若部」『般若理趣分』的关系。 二三0 圣八千颂般若波罗蜜多一  百八名真实圆义陀罗尼经 ─赵宋施护等译;  二四九 佛说帝释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赵宋施护译;  二五八 佛说圣母小字般若波罗蜜多经 ─赵宋天息灾译;  二五九 佛说观想佛母般若波罗蜜多菩萨经 ─赵宋天息灾译,  上四部,应从「般若部」移编「密教部」。在西藏大藏中,这都是属于密部的。  三六八 拔一切业障根本得生净土神咒 ─宋求那跋陀罗译;  三六九 阿弥陀佛说咒,  三七0 阿弥陀鼓音声王陀罗尼经 ─失译,  上三部,应编入「密教部」。『大宝积经』四十九会中,(二)『无边庄严会』,应属「秘密部」,但已编入『宝积经』大部中,只能如旧编列。  三九七 (九)宝幢分 ─北凉昙无谶译;  三九七 (一0)虚空目分 ─北凉昙无谶译;  三九七 (一三)日密分 ─北凉昙无谶译;  三九七 (一四)日藏分 ─隋那连提耶舍译;  三九七 (一五)月藏分 ─高齐那连提耶舍译;  三九七 (一六)须弥藏分 ─高齐那连提耶舍译,  三九七『大方等大集经』,『大正藏』所依的六十卷本,是隋僧就编成的。如(一三)『日密分』,(一四)『日藏分』,是同本异译,却集在一大部中,是极不合理的!『大集经』(九)『宝幢分』起,与前八分的意趣不同,每分都有陀罗尼,广说龙、神、夜叉、星宿吉凶等,与「秘密教」相通。不过古来都作为『大集』部类,也只好如此了!  三九七 (一七)十方菩萨品 ─高齐那连提耶舍译,  这一品,实是安世高所译的『明度五十校计经』。僧就为了集成六十卷本『大集经』,竟改变经名,说是高齐那连提耶舍所译,未免太荒唐了!应恢复经名及译者名字,编入「经集部」。  四0五 虚空藏菩萨经 ─姚秦佛陀耶舍译;  四0六 佛说虚空藏菩萨神咒经 ─失译;  四0七 虚空藏菩萨神咒经 ─宋昙摩蜜多译;  四0八 虚空孕菩萨经 ─隋□那崛多译,  上四部是同本异译。虚空藏,与上日藏,月藏,须弥藏,都以藏[胎]为名;性质也相同,是「大集」而倾向秘密的。  七八七 曼殊室利咒藏中校量数珠功德经 ─唐义净译;  七八八 佛说校量数珠功德经 ─唐宝思惟译;  七八九 金刚顶瑜伽念珠经 ─唐不空译,  前二经是同本异译。这三部,都应编入「密教部」。  六二 佛说新岁经 ─东晋竺昙无兰译,  佛说『新岁经』,本出于『杂阿含』(一二一二)经,又编入『中阿含』(一二一)经,但本经的内容,已大为改观。说到「虚空诸天八万四千,咸见开化,皆发无上真正道意」;「十方诸菩萨,天龙神王,各从十方面而来会坐」(大正一·八六0上、中)。明显的已经大乘化了,不能说是『中阿含经』的异译,应编入「经集部」。  一五三五 大乘四法经释,  这是对世亲『四法经论』所作的「释题」。说到大乘宗见,有胜义皆空,唯识中道,法性圆融──三宗,是我国古德的作品,不应该编在「释经论部」。  二0四四 天尊说阿育王譬喻经 ─失译,  本经共十三则,先举一事缘,然后以佛(天尊)说,「示语后世人」。这是「譬喻」集,应该编入「本缘部」。阿育王事,只是本经的第一则,编在「史传部」,是不适当的!  下编 杂附、疑伪与倒乱  一  华文佛典的传译,从汉代到赵宋(以后还有少数的译品),起初是抄写流通的。部类这么多,有的又部分抄出(别生)流通,经过了近千年的时间,错误是难免的!有的是不同的经篇(或残篇),有的是我国古德的作品,汉、魏、两晋所传出的,错误、杂乱的情形,特别严重。古代的「经录」,都曾为此而尽力,但不免还有些可讨论的。先从附录于经后(或中间)的说起:  五   佛般泥洹经 ─西晋白法祖译,  『佛般泥洹经』末附记说:「从佛般泥洹,到永兴七年二月十一日,凡已八百八十七年,余七月十有一日。至今丙戌岁,合为九百一十五年:是比丘康日所记也。……一千九百九十四年」(一·一七五下)。这是佛灭年代的一项传说。经是西晋白法祖译的;「永兴」是西晋惠帝的年号,但永兴是没有七年的。所说的「永兴七年」,可能是惠帝「元康九年」的误写?这一附记,可另行编入「史传部」的。  一六 佛说尸迦罗越六方礼经 ─汉安世高译,  经文终了,「作礼而去」。以下有「佛说呗偈:鸡鸣当早起,披衣来下床,澡漱令心净,两手奉花香(供佛)。……不与八难贪,随行生十方。所生趣精进,六度为桥梁,广劝无极慧,一切蒙神光」(一·二五一下──二五二中)。在多部异译中,没有这一「呗偈」,这是后人所增附的。偈文古朴通顺,表示在家佛弟子,在信佛持戒的基础上,以「六度为桥梁」而求成佛道。提到了般若波罗蜜──「无极慧」,是在家菩萨的形象。这是中国人所造的好偈颂!  二三 大楼炭经 ─西晋法立共法炬译,  「比丘欢喜,前为佛作礼而去」,经文已毕。以下有「地深二十亿万里,……尽地起故」(一·三0九下)一段文,「元本」、「明本」缺。这不是经文,可能是古人解答世间成坏问题,因便附在这叙述世间成坏的『楼炭经』下。  二六 中阿含经(二一五)第一得经 ─东晋僧伽提婆译,  经文末段,是错乱的。一、「欲,若有人习此法,……爱敬无厌足」一段(一·八00中),宋本等是附在经后的。这是『增一阿含经』(二二)「三供养品」,第十经的后段( 二·六0八下──六0九上),错附在这里,应从『中阿含经』中删去。二、经后附有「若有断乐速者……欢喜奉行」(一·八00下)。这正是『中阿含经』文,上接「于中若有断乐」的,但抄写者略有增损,原文应为:  (于中若有断乐)「若有断乐(四字重出,应删)速者,此断乐速故,此断亦  说下贱。于中苦[若]有断苦迟者,此断苦迟故,此断亦说下贱。于中若有断  苦速者,此断苦速故,此断(亦说下贱。此断)(应增补六字)非广布,不流  布,乃至天人亦不称广布」。……(此下依经文说)。  三二 佛说四谛经 ─汉安世高译,  末附「持宿命观……如后事是也」──二十七字,是后人所附,应依宋本等  删去。  六二 佛说新岁经 ─东晋竺昙无兰译,  本经在「闻佛所说,莫不欢喜,作礼而去」下,又有「钵兰和偈」,五言与七言的都有,中间还有「一月已过,即得一智」等一段长行。这是元本、明本所没有的,大概是校刻者认定为古人所附而删去的! 一二五 增一阿含经(一)序品 ─东晋僧伽提婆译,  品末,附有「于今我首上,……便说偈曰」──二百九十九字,应依宋本等,在「序品」的「如上作偈」下(二·五五二上)。这样,也与『增一阿含经』(五0)「礼三宝品」第四经(二·八一0上)相合。「序品」的长寿王,经(译)作长生;「善观者优多罗比丘是」,经说善尽是调达,小有不合。依「序品」,优多罗是『增一阿含』的承受者,似乎「序品」是再加修正的。  一二五 增一阿含经(四六)结禁品 ─东晋僧伽提婆译,  品末,附有「闻如是,一时,……欢喜奉行」(二·七八0下)。依内容而论,这是「结禁品」第五「十念」经。应该依宋本等,编在「十力」与「十非法」亲近国家间,才能与「结禁品」的「录偈」相合。  一二五 增一阿含经(四七)善恶品 ─东晋僧伽提婆译,  品末,宋本等有「经言百岁,当经三百冬夏秋,……盖译者不善方言也」一段(二·七八五下),是后人对经文的解说。多读经论的,自然知道印度的一年三季说,附文可以删去。  一四五 佛母般泥洹经 ─宋慧简译,  宋、元本等,在这部经的末后,附有『佛般泥洹后变记』(二·八七0中──下),叙述佛泥洹后,从百岁到千岁,佛教出家众渐渐堕落的过程。在『出三藏记集』(卷四)「新集续撰失译杂经录」中,有『泥洹后诸比丘经』一卷,异名有『泥洹后变记经』等,可见这是另一经文,与『佛母般泥洹经』无关,应别立为一篇。  一六一 长寿王经 ─失译,  经末,附有礼赞佛的五言二十偈,宋本等是没有的。二十偈中,如「敬谒法王来,……光若灵耀明」(一·一七九中);「佛为海船师,……缚解致泥洹」(一·一七八上──中);「佛所以度世,……龙敬承行礼」(一·一九0上):以上六偈,见于失译的『般泥洹经』。「八正觉自得,……从是通圣道」;「至道无往返,……皆莫如泥洹」(四·一四八上──下):以上四偈,见于汉昙果共康孟详译的『中本起经』。「听我歌十方,……大悲敷度经」(三·四八0上):四偈是见于吴支谦所译的『佛说太子瑞应本起经』。「吾师天中天,……心净开法门(四·二五五中──下):二偈是见于吴支谦译的『撰集百缘经』。虽还有四偈,没有查明出处,而偈颂也偶有一二字的润饰,但可以断言的,这赞佛的二十偈,是我国古德所纂集的,应该编入「赞颂」类。  一七二 佛说菩萨投身饲虎起塔因缘经 ─北凉法盛译,  经末「礼佛而去」下,宋本续有「尔时国王闻佛说已,……终无绝时」──百二十七字。这是后人对该塔现况的记述,不是经文。  二0四 杂譬喻经 ─汉支娄迦谶译,  经说十二譬喻以后,又说:「有十八事,人于世间甚大难,……是为十八事」(四·五0二上)。十八事,与「譬喻」的体裁不合。在『出三藏记集』(卷四)「新集续撰失译杂经录」中,有『十八难经』一卷,「旧录所载」。可见十八事本是另一经篇,一定是被抄写者写在经后,这才错了;应从经末删去,自成一篇。  二二五 大明度经 ─吴支谦译,  在第一「行品」中,附有非常简略的注释。注中每说「师云」,不知道是谁注的?不会是道安的『道行集异注』,可能是支遁的『道行旨[指]归』。  三八三 摩诃摩耶经 ─齐昙景译,  『摩诃摩耶经』终了,附有『摩诃摩耶经』「八国分舍利品第二」。有人以为是『涅盘后分』,其实是从『长阿含经』(二)『游行经』抄出的;文句大致相合,只删略些重复的,加上五言的两偈,七言的五偈半。这是古人抄出增附,妄称「摩诃摩耶经八国分舍利品第二」。与『摩诃摩耶经』无关,「疑伪」而没有保存的必要!  四0九 观虚空藏菩萨经 ─宋昙摩蜜多译,  在经的末后,丽本与宋本,又有众多的佛名、咒语,「该是校人采集虚空藏经咒,并诸经中佛名及咒,以为劝世修行法」──「校勘大藏竹堂讲师」所批,是正确的,元本、明本都删去了。丽藏本虽说「徒存似是,姑为删之」,不知为什么还是保存在经后?这是应该删去的!  四三四 佛说称扬诸佛功德经 ─元魏吉迦夜译,  经后附有「巍巍十方佛……愿礼天人师」──六偈,称扬十方世界佛功德,劝学大乘。这是出于『六菩萨亦当诵持经』的(一四·七五二中),应删去。  四九一 六菩萨亦当诵持经 ─失译,  本经初列六菩萨名号,后又「别有四菩萨」,是说念诵菩萨名号功德的。中间有赞佛偈:「巍巍十方佛……愿礼天人师」──十二偈,与经义不合,应别立。  六0三 阴持入经 ─汉安世高译,  经后,丽藏本附有「佛说慧印三昧百六十三章定解」,宋本等是没有的。考六三二『佛说慧印三昧经』说:慧印三昧的境界,「佛身有百六十二事,难可得知」(一五·四六一中──下)。百六十三事,与『慧印经』相当,但文字小异。可能是古师,对慧印三昧,依原文而校勘修正,别出流行,应编在『慧印三昧经』等以后。  六一0 佛说内身观章句经 ─失译,  经文后,有「十一因缘章,……得道疾」──百二十四字,这是另一经文。『出三藏记集』(卷四)「新集续撰失译杂经录」,在十与十一间,有『十二一因缘章经』,应别立。  六一六 禅法要解 ─姚秦鸠摩罗什译,  『禅法要解』卷上后,有「净观者……甚可患也」一大段文字。从「净观者三品」,到「是名初学禅门」(一五·二九二中),是引用六一四『坐禅三昧经』卷上的(一五·二七二上),应删去。「若定得胜心」以下(一五·二九二中──下),也是净观,出处待考。  七三五 四愿经 ─吴支谦译,  『四愿经』后,附有一千多字的长文。内容是:一、「佛念天地八方之外,……弟子闻经欢喜前受教」(一七·五三七上──中),是一篇经文;经前缺些,不知是什么经?这是应该别成一篇的。二、「是为痛痒要识如谛知也……欢欣受行」(一七·五三七·中──下),是『七处三观经』的后半;别处已有『七处三观经』,这里的可以删去。  七四一 五苦章句经 ─东晋竺昙无兰译,  在经末「作礼而去」下,有五言偈:「天上福已尽……三界皆礼佛」──二十六偈,说三恶道与八难,劝人信佛修行的,应离此经而独立成篇。  七七一 四品学法经 ─宋求那跋陀罗译,  经后附有二则:一、「若失威仪一事者……疾成大愿」(一七·七0八上),是上品出家戒律事。二、「散侍法:问曰:令受真戒号」(一七·七0八上),是对下下品「散侍法」的再解说。这二则,是「四品学法」的解说。 九七七 佛说大白伞盖总持陀罗尼经 ─元真智等译,  经后附有『大白伞盖佛母总赞叹祷祝偈』,可以别立。  一四二五 摩诃僧只律,  律文终了,有『摩诃僧只律私记』。『记』后,附有『佛说犯戒罪报轻重经』,与一四九七『佛说犯戒罪报轻重经』相同,所以应从『摩诃僧只律』后删去。  二九七 普贤菩萨行愿赞;  一一六七 八大菩萨曼荼罗经,  这两部,都是唐不空译的。在经文后,都附有『八大菩萨赞』:「圆寂宫城门……如彼成赞器」十偈(一0·八八一中──下、二0·六七五下──六七六上)。这都是附出,不属经文,应从二经中删去,别立『八大菩萨赞』一部。  二  大藏经中传译的教典,有些是名不符实,有些是内容不纯,应值得提出辨别的,如:  一六0 菩萨本生□论 ─赵宋绍德等译,  论是圣勇菩萨造的,赵宋绍德、慧询等译出。这部论,实是两部论的凑合,而又有所缺少的。从第一卷偈颂──归敬述意,「投身饲虎缘起第一」,到卷四「出家功德缘起第十四」止,是「菩萨本生」;藏译的『本生□』,也与此相同。卷五起,前有缺文,说到「菩萨施行庄严,尊者护国义边十一」(三·三四四下)。这样的十二、十三,一直到卷十六末,「菩萨施行庄严,尊者护国本生之义第三十四:是谓菩萨修行胜行」(三·三八五下)。这明显的是,以护国[赖吒和罗]尊者的本生事缘,阐扬布施的深义,共有三十四节,而本论从十一起,显然的少了前十节。这部论,实是两部论:一、「菩萨本生□」(十四事);二、「菩萨施行庄严尊者护国本生□」。本论合为一部,又有所缺佚,到底是译者还是传者的错误呢?  三一五 佛说普门品经 ─西晋竺法护译,  本经是『大宝积经』(一0)『文殊师利普门会』的异译。『普门品经』的宋、元、明本等,与唐译虽有长行、偈颂的差别,而内容是相同的。『大正藏』以丽藏本为主,与宋本等非常不同。审细的研考,丽本是依竺法护所译经,敷衍解说,加入可怪的异义。如经中说:「案:内历观……」,就是增附的异义。如「入色为金翅鸟,出色为文殊师利」(一一·七七三中);「入欲为师子王,出欲为维摩诘」(一一·七七四上)。特别是「等游镇恚」,说三尊、六度无极。内三尊──心,耳,眼;如清净了,名波旬、师子王、金翅鸟。外三尊──佛、法、僧,外六度无极是事行(一一·七七四下──七七五中);所说是非常的怪异。经是佛为溥首童真说的;增附者不知溥首就是文殊师利,所以别说文殊师利名字。五阴──色、痛痒、思想、生死、识,是安世高的古译,增附者也糅合在内(一一·七七五中)。站在译经史的严正立场,这(丽本)不能说是异译,而是那一位敷衍附会的作品。在『大宝积经』异译中,应该删去;如从保存资料着想,那可以编入「疑伪部」,再加注明。  四四一 佛说佛名经,  『佛名经』的三十卷本,是依菩提流支的译本(十二卷),增入法、僧与忏悔文;每卷末,引伪经『大乘莲华宝达问答报应沙门经』。从所引经论,可推定为隋、唐时代所编的。种种错误,经卷一末按语,说得很明白。虽因为「举国盛行」,不敢删削,但不是译本,就不应该编入印度传译的「经集部」。最好是编入「疑伪部」;或在中国佛教部分,立一「忏仪部」来容摄这些部类。  四四三 五千五百佛名神咒除障灭罪经 ─失译,  本经八卷。卷二──五,经名『五千五百佛名经』;『古今译经图记』(卷四),『开元释教录』(卷七)全经都是称为『五千五百佛名经』的。这部经有几点是值得注意的:一、经名「五千五百佛」,而实际是四千七百二十佛,为什么名称与内容不符?二、经名有「五千五百佛名」,「五千五百佛名神咒除障灭罪」的二类差异。三、『大正藏』本在(卷三)一千五百佛以下,体裁有了变化,佛名、陀罗尼杂出,一直到(卷五)一千七百三十五佛处,又恢复了专称佛名的体例。这就是经名与内容不符的原因吧!除去了七、八百佛名,加入了众多的咒语,这才名实不符了!也许是印度的原典如此,印度的某些教典,是在不断的修正、补充、窜改而流传的。  四四六 过去庄严劫千佛名经 ─失译;  四四七 现在贤劫千佛名经 ─失译;  四四八 未来星宿劫千佛名经 ─失译,  四四六经明本前,有「三劫三千佛缘起」,是从一一六一『佛说观药王药上二菩萨经』中录出编成的(二0·六六三下──六六四上),可以删去。  这三部「千佛名经」,丽本、宋本等,与明本相当的不同。丽本等在佛名中,尤其是贤劫千佛,每百佛就附入忏仪。过去劫的末后几位佛,是「南无须弥力佛,南无摩尼珠佛,南无金刚王佛」(一四·三七一上),与佛教一般所说不合。贤劫千佛名号,是依『贤劫经』的。从过去劫千佛名的不合,可以推定为:我国古德,依贤劫千佛名而成为礼忏仪。或者再加上过去及未来劫(忏仪也不全),不免有些随意编集。到明代,发现了过去佛名的错误,才纠正、删去忏仪,重在称念佛名。明本末后说:「其无常者,生无量寿佛国」(一四·三九九上)。宋代以来,念佛往生西方净土,成为佛教界的风尚;这是明代的修正本。最好,这都应该编入中国佛教部分的「忏仪部」。  六0六 修行道地经 ─晋竺法护译,  『修行道地经』卷七,是「弟子三品修行品第二十八」。依『出三藏记集』(卷二),竺法护所译的,『修行经』七卷,二十六品。『三品修行经』一卷,「安公云:近人合大修行经」。可见这本是不同的,但合而为一,已经太久了!前六卷是『修行道地经』,第七卷是『三品修行经』。虽译者都称之为经,其实『修行道地』是论书中的「观行论」;『三品修行』是分别三乘修行的论典,最好是恢复为原来的二部。  七四一 五苦章句经 ─东晋竺昙无兰译,  「五苦章句」,是摄集佛说,没有序起与流通的。但丽本等都有「尔时,佛告阿难」,到「莫不欢喜,作礼而去」(一七·五四七下──五四八上)一段流通文。文中说到:「是经名净除罪盖娱乐佛法,一名授无思议光菩萨道决」,与「五苦章句」不合。这段经文,与鸠摩罗什所译的,四八四『不思议光菩萨所说经』的流通分(一四·六七三上),文句不同而意义相合。考竺法护所译,『出三藏记集』(卷二)说有『无思议孩童经』一卷,或名『无思议光经』,已经佚失了。「无思议光」,正与本经流通分相合。可以断定的是:这是竺法护『无思议光经』的残篇,被抄写者误附在『五苦章句』以后的。为了保存残篇,应编在罗什所译,『不思议光菩萨经』以下。 七四二 佛说自爱经 ─东晋竺昙无兰译,  这部经,是依二一一『法句譬喻经』「双要品」,佛说「心为法本,心尊心使」的譬喻(四·五八二中──五八三上)为底本而成的。『法句譬喻经』原文,可以在本经中勾画出来,所以这不是译本,是我国古德的改编,应编入「疑伪部」。  七六八 三慧经 ─失译,  经名与内容不符。  七九一 佛说出家缘经 ─汉安世高译,  经说犯五戒的过失,与出家因缘无关。  八0一 佛说无常经,亦名三契经 ─唐义净译,  经分三段,所以名为「三契」。初后是偈颂,传说是马鸣所作。中段,是『佛说无常经』正文。『佛说无常经』,可说是『杂阿含』(一二四0)经的异译;所差异的,只是对比丘或波斯匿王说而已,可参考『杂阿含』(三四六)经初段(为比丘说);『佛说无常经』是依此而来的。在人病重,死亡,印度大乘佛教时期,是诵读这三契『无常经』的。  在经终了后,有「若□刍,□刍尼……」大段文字,这是印度佛教的『临终方诀』。『三契经』与『临终方诀』,是印度佛教应付病、死的宗教仪轨,可编入「忏仪部」。  八0六 佛说枯树经 ─失译,  经上所说的,是僧伽尸自移塔的事缘,与经名「枯树」不合。『出三藏记集』(卷三) 「新集安公失译经录」,有『枯树经』一卷,「安公云出中阿含」。『增一阿含经』(三三)「五王品」末,确有名为「枯树」经的,但古译已佚失了。这不是「经」,可以编入「史传部」。  九八二 佛母大(金曜)孔雀明王经 ─唐不空译,  『孔雀明王经』,现有六种译本。九八二是唐不空所译的,经前有「读诵佛母大孔雀明王经前启请法」;末后有回向发愿偈。九八四、梁僧伽婆罗所译,九八五、唐义净所译本,九八七、附秦录的失译本,经前经后都有同样性质的文句。这不只是经文,而是诵经仪轨,如一般「戒经」,实际是诵戒仪轨一样。秘密教典而称为经的,多数附有坛法、持诵法等,与大乘经的体例不同。  一三三二 七佛八菩萨所说(大陀罗尼)神咒经 ─ 失译,  本经四卷,简称『七佛所说神咒经』。依唐『开元释教录』(卷三)说:「诸失译录,阙而未书」,这是到了唐代,才被记入「失译录」的。这部经的内容,七佛……龙王等说咒、说偈(二一·五三六中──五五六下),被编入一三三六『陀罗尼杂集』前三卷。五戒神、三归神、十八护伽蓝神(二一·五五七中──下),被编入『陀罗尼杂集』卷六。四天王所说大神咒经,共六十六首(二一·五五七下──五六一中),被编入『陀罗尼杂集』卷七。本经所说的八菩萨,救脱是出于『拔除过罪生死得度经』──『药师经』的古译本。大势至,得大势,本是同一菩萨的异译,而本经却误解为二位了。本经说断二十五有的二十五三昧,十六童子(主众生命),释迦佛的十大说法等(二一·五五七上──中)。二十五三昧出于『大般涅盘经』,但本经的三昧名字,大都与『涅盘经』不同。十六童子的名字,多数依经典立名,如法华三昧,涅盘三昧,首楞严,放光,华严,维摩诘,大集,金光明,佛藏三昧,华首三昧等,也有些不合理。这不是依原文翻译的,与一三三一『灌顶神咒经』等相类。『出三藏记集』(卷四)「新集续撰失译杂经录」中,有『七佛神咒』一卷,『七佛各说偈』一卷。大抵依据部分译典、传说,由古德纂集所成的,约成立于晋代。『陀罗尼杂集』,也就是纂集的作品,不免有「疑伪」的成分。  一四八七 佛说菩萨内戒经 ─宋求那跋陀罗译,  本经题作宋求那跋摩译。经文分二大段:一、菩萨戒十二时;二、十住菩萨行。「佛说菩萨戒十二时竟」以下,与题作东晋只多蜜所译的,二八四『佛说菩萨十住经』的文句相同。这二部,不可能是二人别译的。考寻「经录」,『出三藏记集』(卷四),有失译而阙本的『菩萨内诫经』。隋『众经目录』(卷五)与『大唐内典录』(卷六),都是失译,唐『开元释教录』(卷五),依高齐『法上录』,说是宋求那跋摩译的。只多蜜译的『菩萨十住经』,也初见于隋『历代三宝纪』(卷七)。『菩萨内戒经』,可能是「疑经」。一、十住菩萨行部分,与竺法护所译的,二八三『菩萨十住行道经』,文句大同而明确些。二、「菩萨受戒十二时」,可说是非常的异义。中国说十二时,印度是分昼夜为六时的。三、内戒的「内」,是魏晋时代佛教的特殊术语(将在别处说明)。这部经成立于东晋(或宋);有的「抄出」十住菩萨行部分,这才又成为一经。保存『菩萨内戒经』,可见中国古代佛教的一斑;但『佛说菩萨十住经』,是可以从「华严部」中删去的。  三  古代译出的『阿含经』,每部都含有多数的经典,在长期的抄写流通中,不免有缺佚与次第倒乱的情形,如:  九九 杂阿含经 ─宋求那跋陀罗译,  『杂阿含经』五十卷,是宋求那跋陀罗译出的。近代学者公认:五十卷中的二三,二五──两卷,不是经的原文。『杂阿含经』佚失了二卷,大概是以求那跋陀罗所译的『无忧[阿育]王经』来补足的。『出三藏记集』(卷四)「新集续撰失译杂经录」中,有『阿育王获果报经』,『阿育王于佛所生大敬信经』,『阿育王供养道场树经』,『阿育王施半阿摩勒果经』,都注明是「抄杂阿含」的。可见『杂阿含经』译出以来,到『出三藏记集』的撰集,不过五、六十年,就已经佚失错乱;阿育王譬喻,也已被编入『杂阿含经』了。这两卷,应从『杂阿含经』抽出,别立『无忧王经』,编入「史传部」。缺失以外,经卷次第也有错乱的,如卷二、四、一0、一二、一三、二三、三一、三六、四一、四三、四六、四七──一二卷。『杂阿含经部类之整编』中,我已有详细的叙述,这里不再重说。  一二五 增一阿含经 ─东晋僧伽提婆译,  『增一阿含经』,是由昙摩难提诵出而翻译的。译经当时的释道安,在『增壹阿含经序』中说:「四十一卷,分为上下部。上部二十六卷,全无遗忘;下部十五卷,失其录偈。……合上下部,四百七十二经」(二·五九四上)。依安公说,似乎全部完整的诵出,只是下部(以全经五十一卷来说,下部约为后十八卷)没有「录偈」而已。但现在所见到的,没有所说那样的完整。前三十二卷、三十八品中,有十二品没有「录偈」,这能说「全无遗忘」吗?反而与下部相当的十四品中,却有五品是有「录偈」的。经文的录偈不全,也就是诵出者对经文次第的记忆不全,经文就有颠倒错乱的可能。依经中的「录偈」,可以指出次第错乱的,有一、(卷七)「一入道品第十二」与「利养品第十三」间的错乱:「利养品」末「录偈」说:「调达及二经,皮及利师罗,竹膊,孙陀利,善业,释提桓」(二·五七六上)。比对经文,「调达……师罗」,是「一入道品」的七、八、九、十──四经;「竹膊……提桓」,是「利养品」的三、五、六、七──四经;「竹膊」与「孙陀利」间,有四「那忧罗」经:全偈有九经。剩下「一入道品」的一……六经,「利养品」的一、二经,共有八经,也可自成一品。二、「安般品第十七」,「惭愧品第十八」,「劝请品第十九」──三品间的倒乱:「劝请品」二经下,有「录偈」说:「罗云、迦叶、龙,二难(陀)、大爱道,诽谤、非、梵请,二事最在后」(二·五九三下)。依偈比对,「罗云」是「安般品」一经;「迦叶……非」,是「惭愧品」的四、五、六、七、八、九、十──七经;「梵请、二事」,是「劝请品」的前二经。以上十经,成一偈一品。「劝请品」三……十一──九经,别有录偈,自成一品。「安般品」除了第一经,还有十经,也自成一品。「惭愧品」仅剩前三经,一定有所脱落了。三、「声闻品第二十八」,与「须陀品第三十」间的倒乱:「声闻品」末「录偈」说:「修陀、须摩均,宾头、尘翳、手,鹿头、广演义,后乐、柔软经」(二·六五四上)。「宾头……柔软」,是「声闻品」全品七经;「修陀、须摩均」,是「修陀品」全品三经。依「录偈」次第,「修陀品」应在「声闻品」前,而且只是一品(十经)。依上来三偈,可见在一法、三法、四法中,有「录偈」也还是有倒乱的。 『增一阿含经』的次第倒乱,实由于诵出者的遗忘。除「录偈」外,还可以从次第去发见倒乱。『增一阿含』是增一法,从一法到十一法(说一切有部本,以十法为止)的次第,是结集者依据的原则。然(四五)「马王品」是九法,而第五经说「声闻部」,辟支佛部,佛部──三乘行,而称叹(佛的)慈心最胜(二·七七三中);第六经说三三昧耶,而以空三昧为王三昧(二·七七三下);第七经说佛、法、众[僧],三宝的没有三毒(二·七七五上)。这三经都是三法,却编在九法中,显然是错乱了!『撰集三藏及杂藏传』说:「难[问]答一一,比丘念佛,以是调意,故名增一。……十一处经,名放牛儿,慈经断后,增一经终」(四九·三上──中)。一法以念佛为始,十一法以「放牛儿品」的慈经为最后,这一次第,与『增一阿含经』是大体相近的。如(四九)「放牛品」,以放牛十一法为第一经,慈心十一功德为最后。但「放牛品」第八经,说沙门、婆罗门行,沙门、婆罗门义;第九经说五逆──调达的事缘,都与十一法不合。反而「放牛品」后,(五0)「礼三宝品」的一──三经,说礼佛、礼法、礼僧,当念十一事,倒是应该编入「放牛品」的。「礼三宝品」第四经以下,(五一)「非常品」,(五二)「大爱道品」,都不是十一法,与增一法的编次原则不合!可说是诵出者忘失了次第,一起编在后面而已。『中阿含经记』说:起初,『增一』与『中阿含』等,「违失本旨,名不当实,依稀属辞,句味亦差,良由译人造次,未善晋言,故使尔耳」(五五·六三下)。『增一阿含经』,虽在洛阳修正一番,远不如在建康重译的『中阿含经』来得好。次第错乱,文义又不善巧,在我国所译的「四阿含」中,『增一阿含经』是最不理想的!  一0一 杂阿含经(一卷·二七经) ─失译附吴魏录,  全部二十七经;末后一经,别题『七处三观经』,其余的都没有经名。梁僧佑的『出三藏记集』(卷三)的「新集安公古异经录」中,列举『色比丘念本起经』,到『说人自说人骨不知腐经』,下注说:「安公云:上四十五经,出杂阿含。佑校:此杂阿含唯有二十五经,而注作四十五,岂传写笔散重画致误欤」!「古异经录」的二十五经,虽次第略有倒乱,大致与这一卷本的『杂阿含经』相合。一卷本的第九经,与六一二『身观经』的文句相同。第十经说四种妇的譬喻,应该就是竺法护所译的『四妇喻经』(五五·九上)。九、十──二经,是「古异经录」所没有的,是后人附加进去的。一卷本的『杂阿含经』,与「古异经录」的对比,仅缺『署杜乘披[婆]罗门经』。佚失一经而增多二经,末后再加『七处三观经』,就成为二十七经了。第九经就是『身观经』,应删去以免重复。第十经与『七处三观经』,应别立为二经。今对列「古异经录」与『大正藏』本的次第如下:  「新集安公古异经录」│ 『大正藏』  ──────────────┼────────────  色比丘念本起经 │ 一二经  佛说善恶意经 │ 一三经  比丘一法相经 │ 一五经  有二力本经 │ 一六经  有三力经 │ 一七经  有四力经 │ 一八经  人有五力经 │ 一九经  不闻者类相聚经 │ 二0经  天上释为故世在人中经│ 二一经  爪头土经 │ 二二经  身为无有反复经 │ 二三经  师子畜生王经 │ 二四经  阿须伦子披罗门经 │ 二五经  披罗门子名不侵经 │ 二六经  生闻披罗门经 │ 二经  有桑竭经 │ 三经  署杜乘披罗门经 │ (佚)  佛在拘萨国经 │ 一经  佛在优堕国经 │ 四经  是时自梵守经 │ 五经  有三方便经 │ 六经  披罗门不信重经 │ 七经  佛告舍(利)日[曰]经│ 八经  四意止经 │ 一四经  说人自说人骨不知腐经│ 一一经  │ 九经  │ 一0经  │ 二七经  以上二十五经,安公说出于『杂阿含』,后来也就总称为『杂阿含经』了,其实也有出于『增一』的。舍利曰(今本误作「舍日」)是舍利弗的古译。阿须伦,经中是译为「阿□轮」的;披罗门,经中已改为「婆罗门」了。  一五0 A七处三观经 ─汉安世高译;  一五0 B九横经 ─汉安世高译,  本经应分别的解说。一、A『七处三观经』,二卷,四十七经。四十七经中,『佛说九横(经)』,『佛说积骨经』,『佛说七处三观经』──三经是有经名的;其他的四十四经,没有经名。检寻「经录」,这就是『出三藏记集』(卷二)中,安世高所译的「杂经四十四篇,二卷」。附注说:「安公云:出增一阿□经」。今本四十七经中,除去有经名的三经,恰好是四十四篇,而又是出于『增一』的。『七处三观经』,是『杂阿含』(四二)经的异译;『积骨经』是『杂阿含』(九四七)经的异译;『九横经』,在安世高的译典中,也是自成一经的(与一五0B『佛说九横经』,是同译的别本)。所以,应除去三经,恢复「杂经四十四篇」的古称。或仿照一卷本『杂阿含经』的先例,改名『增一阿□经』二卷,附注「古称杂经四十四篇」。『七处三观经』与『九横经』,都应自成一经。『积骨经』是从一卷本『杂阿含经』抄出的,文句相同,这里的应该删去。  二、本经二卷四十七经,『大正藏』所依(丽藏)本,与「宋藏」本等次第不同。依「宋藏」本等,『大正藏』编号的一──三经,三一──四七经,是卷上;四──三0经是卷下。不但二本的次第不同,同一经文而分在两处的,就有三经。如一、(一)经是『七处三观经』,只说到「何等是思」(二·八七五下六行),到(三)经才接着说:(何等是思)「想尽识?栽尽是思想尽识。……欢喜奉行」(二·八七六中一行──下一行)。二、(三)经是三人,说到「从后说」(二·八七六上一六行──中一行);(四一)经接着说:(从后说)「绝:无有财产,……佛说如是」(二·八八一中二二行──下三行)。三、(四一)经是三恶行,说到「不舍身恶行,便」(二·八八一中一八行──二二行);在(一)经中接着说:(便)「望恶,便望苦,……亦如上说」(二·八七五下一六行──一八行)。经文次第紊乱,今依增一法次第,改编如下(下是『大正藏』本次第):  增一法 │改编次第(原本) │『大正藏』本  ────┼───────────┼──────  二法 │一经:二人世间难得 │三二经 │二经:二人世间难得  │三三经  │三经:二人世间难得 │三四经  │四经:二人世间难得 │三五经  │五经:二人世间难得 │三六经  │六经:二人世间难得 │三七经  │七经:二人世间难得 │三八经  │八经:二人世间难断难胜│三九经  │九经:二清白法 │四0经  三法 │一0经:三恶行 │四一经上·一经下  │一一经:三世(间) │四二经  │一二经:三行 │四三经  │一三经:三安善乐 │四四经  │一四经:三大病 │四五经  │一五经:三恶本 │四六经  │ │一经上,三经下(『七处三观经』)  │一六经:三守(身口意)│二经  │一七经:三辈人 │三经上·四一经下  四法 │一八经:四行为黠所有 │四七经  │一九经:四着 │四经  │二0经:四颠倒 │五经  │二一经:四施[摄] │六经  │二二经:四行法轮 │七经  │二三经:人有四辈 │八经  │二四经:人有四辈 │九经  │二五经:四辈云 │一0经  │二六经:四舍 │一一经  │二七经:四行 │一二经  │二八经:四家欢喜 │一三经  五法 │二九经:色力病寿豪 │一四经  │三0经:五福施 │一五经  │三一经:布施有五品 │一六经  │三二经:五法得道 │一七经  │三三经:五行 │一八经  │三四经:五种烦恼 │一九经  │三五经:步行五德 │二0经  │三六经:五法行 │二一经  │三七经:五恶 │二二经  │三八经:五恼 │二三经  │三九经:五恶不忍辱 │二四经  │四0经:五恶不耐行 │二五经  │四一经:象有五相 │二六经  │四二经:五恶不依他 │二七经  八法 │四三经:八欲 │二八经  │ 疮有八辈 │  九法 │四四经:九漏 │二九经  │ │三0经(『积骨经』)  │ │三一经(『九横经』)  三、出于『增一阿含』的「旧经四十四篇」,是汉安世高所译的。名为『杂阿含经』一卷本的二十五(今缺一)经,『出三藏记集』是「失译」,今推定为也是安世高的译典。如色、痛痒、思想、生死、识(二·四九六中、下),与安译的『七处三观经』相同。经中说到:「从移[后]说绝辞」(二·四九四上),「说是绝」(二·四九四下),「从后说绝」(二·四九五中、四九八上、下)。「从后说绝」,就是「而说偈言」,「复说偈曰」等异译。这一特殊的译语,在一五0『七处三观经』──「旧经四十四篇」中,「从后说绝」(二·八七六上、下、八七七下、八八一下、八八二上),也一再的说到。安世高所译(六0七)『道地经』,是『修行道地经』的略译。『道地经』说到:「从后来说」,「从后缚□说」(一五·二三一上);「从后现说」(一五·二三一中、二三二中);「从后现譬说」,「从后说」(一五·二三一下);「从后缚□」,「从后来结说」,「从彼[后]舍来说」(一五·二三二下):这都是『修行道地经』「于是颂曰」的异译,也就是「从后说绝」。「绝」是只夜或伽陀的音译;『道地经』的「缚」与「结」,都可能是「绝」的讹写(「结」可能也是音译)。只夜,是歌颂,重颂,以歌颂重说,使意义更明白些,所以意译为「从后说现」,「从后现譬说」。『道地经』可能是安世高(重禅观)的初译,所以译得很不统一,后来才一律的改为音译──「绝」(后人又改为「偈」)。我国诗中的绝句──五绝、七绝,大概是依此而称为「绝」的!

\

\

相关推荐
热点栏目
推荐阅读
以言取人 以言取人

以言取人成语名称以言取人成语拼音yǐ yán qǔ rén成...

以血偿血 以血偿血

以血偿血成语名称以血偿血成语拼音yǐ xuè cháng xuè...

以貍至鼠 以貍至鼠

以貍至鼠成语名称以貍至鼠成语拼音yǐ lí zhì shǔ成...

以誉为赏 以誉为赏

以誉为赏成语名称以誉为赏成语拼音yǐ yù wéi shǎng成...

以言举人 以言举人

以言举人成语名称以言举人成语拼音yǐ yán jǔ rén成...

最新文章
惜别浮桥驻马时,举头试望 惜别浮桥驻马时,举头试望

惜别浮桥驻马时,举头试望南山岭。古诗原文[挑错/...

惊奇喜异者,终无远大之识 惊奇喜异者,终无远大之识

惊奇喜异者,终无远大之识;苦节独行者,要有恒久...

惜恐镜中春。不如花草新。 惜恐镜中春。不如花草新。

惜恐镜中春。不如花草新。古诗原文[挑错/完善]出自...

惊鸟去无际,寒蛩鸣我傍。 惊鸟去无际,寒蛩鸣我傍。

惊鸟去无际,寒蛩鸣我傍。古诗原文[挑错/完善]出自...

惜衣有衣,惜食有食。 惜衣有衣,惜食有食。

惜衣有衣,惜食有食。古诗原文[挑错/完善]惜衣有衣...

惟仁者宜在高位。 惟仁者宜在高位。

惟仁者宜在高位。...

惟仁者宜在高位。_1 惟仁者宜在高位。_1

惟仁者宜在高位。古诗原文[挑错/完善]惟仁者宜在高...

惜君青云器,努力加餐饭。 惜君青云器,努力加餐饭。

惜君青云器,努力加餐饭。古诗原文[挑错/完善]出自...

惟俭可以助廉,惟恕可以成 惟俭可以助廉,惟恕可以成

惟俭可以助廉,惟恕可以成德。...

惊鸟去无际,寒蛩鸣我傍。 惊鸟去无际,寒蛩鸣我傍。

惊鸟去无际,寒蛩鸣我傍。古诗原文[挑错/完善]出自...

友情链接

手机版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