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经感应网
标题

受持在家菩萨戒的内容与功德

来源:心经感应网作者:时间:2019-10-31 09:46:54
受持在家菩萨戒的内容与功德菩萨戒  菩萨戒是大乘菩萨所受持的戒律,又称大乘戒、佛性戒、方等戒、千佛大戒,是属於七众戒以外的别解脱戒。其特色涵盖了七众戒,而又超胜一切戒。因此,凡是发菩提心的佛弟子,不论出家、在家,皆可受持。一、菩萨戒的内容  菩萨戒的内容为三聚净戒,就是摄律仪戒、摄善法戒、饶益有情戒等三项。也就是聚集了持律仪、修善法、度众生等三大门的一切佛法,属於菩萨重要的禁戒,应该谨慎持守。 摄
受持在家菩萨戒的内容与功德

\

菩萨戒

  菩萨戒是大乘菩萨所受持的戒律,又称大乘戒、佛性戒、方等戒、千佛大戒,是属於七众戒以外的别解脱戒。其特色涵盖了七众戒,而又超胜一切戒。因此,凡是发菩提心的佛弟子,不论出家、在家,皆可受持。

一、菩萨戒的内容

  菩萨戒的内容为三聚净戒,就是摄律仪戒、摄善法戒、饶益有情戒等三项。也就是聚集了持律仪、修善法、度众生等三大门的一切佛法,属於菩萨重要的禁戒,应该谨慎持守。 摄律仪戒:又称自性戒、一切菩萨戒。是舍断一切诸恶,含摄大小乘律仪 的止恶门。是七众弟子所受的戒,随其在家、出家的差异,而分别有五戒、八戒、十戒、具足戒等戒条。又此戒为法身之因,以法身本自清净,由於恶覆,故不得显;今离断诸恶,则功成德现。如《释门归敬仪》卷上说:摄律仪戒能断舍诸恶,为法身之因。

  摄善法戒:又称受善法戒、摄持一切菩萨道戒。为修习一切善法、圆满菩提所修的律仪戒,是修善门,以修身、口、意的善业迥向无上菩提,如常勤精进、供养三宝、心不放逸、行六波罗蜜等。一旦犯过,则要如法忏除,重新立愿,发菩提心,长养一切诸善法。此即报身之因,以其止恶修善,故成报佛之缘。如《释门归敬仪》卷上说:摄善法戒是勤修善法,为报身之因。

  饶益有情戒:又称摄众生戒。是以慈心摄受利益一切众生,属於利生门。《菩萨地持经》卷四列举出十一种饶益众生的方法,即:

  众生所作诸饶益事,悉与为伴。

  对已病、未病及看护病者等众生,悉与为伴。

  为诸众生说世间、出世间法,或以方便令得智慧。

\

  知恩报恩。

  见众生有种种恐怖,悉能救护。若有丧失亲属财物诸难,能为开解,令远离忧恼。

  见有众生贫穷困乏,悉能给予所须之物。

  德行具足,正受依止,如法畜众。

  对众生先语安慰,随时往返,施给饮食,说世间善语等。使众生安者,皆悉随顺;不安者,皆悉远离。 对有实德者,赞叹欢喜。 对有犯过行恶者,慈心呵责,折伏罚黜,使其悔改。 以神通力示现恶道,令众生畏厌众恶,奉修佛法,欢喜信乐,生希有心。

二、菩萨戒的特色

  菩萨戒是含摄大乘菩萨道的戒法,菩萨道的精神就是发起上弘下化的菩提心,所以菩萨戒除了有防非止恶的摄律仪戒外,更有勤修善法的摄善法戒,以及度化众生的饶益有情戒。这显示了菩萨行者不仅要消极地不作恶,更要积极地修一切善,乃至遍学一切法门,以度无边众生。因为菩萨发心是为广度众生,如果不发上弘下化的菩提心,便不能称为菩萨。因此《菩萨善戒经》说:「有二因缘失菩萨戒,一者退菩提心,二者得上恶心。」据《梵网经》内容记载,菩萨戒虽有十重戒:杀、盗、淫、妄语、酤酒、说四众过、自赞毁他、悭惜加毁、瞠心不受悔,谤三宝,以及四十八轻戒等戒相,但是它的根本精神是发菩提心,以菩提心为戒体,如果忘失菩提心,也就违反菩萨戒的根本精神。所以,发菩提心是菩萨戒有别於声闻戒的最大特色,也是我们受戒时应有的认识。

  此外,菩萨戒只有受法而无舍法。《菩萨璎珞本业经》卷下说:「一切菩萨凡圣戒,尽心为体,是故心亦尽,戒亦尽,心无尽故,戒亦无尽。」《梵网经》说:菩萨戒是佛陀成道时,一时顿制,非待缘而制:是就理善而制,所以又称为佛性常住戒。也就是说,菩萨戒是众生本自具足的。既是本具,而今求受,只是将本具的戒德加以长养薰发,故说增上,而非新得,这是菩萨戒的另一特色。

三、受持菩萨戒的功德

  菩萨戒涵盖七众戒,超胜一切戒功德,而且是过去七佛戒法,这是菩萨戒的殊胜与尊贵处。如《梵网经》说:过去庄严劫千佛、现在贤劫千佛,都是由於受持菩萨戒而成佛;未来星宿劫中的千佛,仍然要受持菩萨戒才能成佛。所以,菩萨戒是诸佛本源,是菩萨的根本,也是一切佛弟子成就佛道的根本。 此外,《梵网经》记载,受持菩萨戒有五种利益:

  感得十方诸佛愍念、守护。临命终时正见,心生欢喜。

  所生之处,与诸菩萨为友。功德多聚,戒度成就。

  今世后世,性戒福慧圆满。

四、菩萨戒的求受

  《菩萨璎珞本业经》卷下说:求受菩萨戒者,只要能解法师语,六道众生都能得戒。又说,受戒有三品:

  上品从佛受:诸佛菩萨现在面前,亲自授与菩萨戒者,得真实上品戒。

  中品从佛弟子受:佛灭后,於千里内礼请先受菩萨戒者为戒师,教授我菩萨戒者,得中品戒。

  下品自誓受:佛灭度后,千里内亦无法师,即在佛像前自誓受。自誓受者,应於佛前胡跪合掌,作如是言:「我某甲,自十方佛及大地菩萨,我学一切菩萨戒法。」如是三说,得下品戒。

  此外,菩萨戒与五戒同样可以全部受持,或随分受持。但是,不管全部受或随分受,重要的是,要发「自度度人、自利利人」的菩提心,如此才不失受大乘菩萨戒的真义。

五、结语

  戒是一切修行法门的根本,一切善根功德悉由持戒而生。戒如良师,指引我们的人生方向;戒如轨道,规范我们的身心行止;戒如城墙,帮助我们抵御五欲六尘盗贼的侵袭;戒如水囊,涤去我们的尘垢热恼;戒如明灯,照亮我们的前途光明;戒如宝剑,断除我们的贪心欲念;戒如璎珞,庄严我们的道德人格;戒如船筏,度脱我们到达涅盘的彼岸。所以,佛陀在《遗教经》中明示:大众应当尊重珍敬波罗提木叉﹝戒﹞,持戒者,如闇遇明,贫人得宝。戒的功德利益,不能说尽。但是画饼不能充饥,一切还是要自己亲身实践,才能体悟。所以,学佛的人应该要受戒,更重要的是必须严持净戒。

在家菩萨戒的意义与功德

  戒如明日月,亦如璎珞珠;微尘菩萨众,由是成正觉。 《梵网经》

  菩萨戒乃诸佛之本源,行菩萨道之根本,是在家菩萨自誓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最高乘戒。据《梵网经》(卷下)所载:受持菩萨戒有五种利益:一者常得十方诸佛愍念守护;二者临命终时,正见心欢喜;三者所生之处与诸菩萨为友;四者功德成就、戒度成就;五者今世后世性戒福慧圆满。

  戒,译为清凉,因三业烦恼如火炽然,焚烧身心,戒能息灭热恼,令得清凉。又名别解脱,亦即持守戒律,能个别解脱烦恼,如《佛遗教经》云:戒是正顺解脱之本。佛弟子应当明白,受戒不是束缚和限制,而是修行的指导与保障,使吾人具备正知正见,依循正确的准则而行,清净三业,渐次提升,而能与道相应。因此,戒是生善灭恶的工具、超凡入圣的指南、成佛作祖的阶梯,是入道的根本。

  菩萨戒,是发大乘心的菩萨所受持的戒律,分为出家菩萨戒和在家菩萨戒两种。出家菩萨戒出自《梵网经.菩萨心地戒品》,共有十重四十八轻戒;在家菩萨戒则出自《优婆塞戒经.受戒品》,计有六重二十八轻戒。

\

  识轻重 明持犯

  在家菩萨戒有六重二十八轻,什么是重?什么是轻?重,即是重法罪,共有六条,乃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五戒,以及不说四众过戒。轻,指失意罪。失意,谓失菩提正意念,亦失世间善意念。此失意罪,共有二十八条,为轻罪。

  无论是重、是轻,每一条戒都有其开遮持犯。受戒之后,戒期当中,和尚将为戒子讲戒,除了令戒子明白戒文的内容,也要明白每一条戒的开遮持犯。明白开遮,才能了解戒的持犯准则。

  《资持记》曰:遮即是制律。余并不制,意即是开,故云以非制也。开,即是开缘、允许。遮,为禁作之意。持,谓保持;犯,谓毁犯。持犯各有二:一是止持,即止恶为持戒;反之,为作犯,即作恶为犯戒。二是作持,谓作善为持戒;反之,为止犯,怠慢三业,不修作持之善业,即是止善为犯戒。

  知果德 解因行

  《受菩萨戒仪》云:三皈五戒得人身,十善八斋生天报,持十戒、具足戒,出烦恼之爱河,得罗汉之圣果。受菩萨戒者,得于佛果。故《梵网经》中记载,菩萨戒是诸佛之本源,菩萨之根本。本寺传授在家菩萨戒期间,从三皈五戒开始,次授八关斋戒、菩萨戒,受戒戒子如法纳受在家诸戒法,功德殊胜难伦。

  《受菩萨戒仪》提到,受持菩萨戒有八种殊胜:

  一、极道胜:受菩萨戒,如大鹏鸟举趐高飞,能至十万九千余里。这是因为受持菩萨戒,一发心即超越六道轮回;二乘行人则回小向大,迳趣无上菩提。

  二、发心胜:一念发大悲智之心,即超二乘境界。如过去有一沙弥,由于发广大菩提心,其师虽已证得阿罗汉,反对其生恭敬,为沙弥担荷衣物、让路而行。

  三、 福田胜:假使供养满阎浮提内阿罗汉,不如受菩萨戒之功德。

  四、 功德胜:受声闻戒,其光犹如萤火;受持菩萨戒,功德则如日光,无所不照,功德广大。

  五、受罪轻微胜:受持菩萨戒,设使破戒,犹胜外道不受戒者。外道邪见,永沉恶道,无有出期。破戒之人,由戒之威力,即使堕入恶道,受罪轻微。若堕地狱,作狱中王;若堕畜生,作畜生王;若堕鬼中,作鬼中王;若在人间,作人王国王;若在天中,作天中王。生生之处,不失王位。故《璎珞经》云,有犯名菩萨,有戒可破;无犯名外道,无戒可破故。

  六、 处胎胜:菩萨处胎时,常为天龙八部诸善神王之所守护。

  七、 神通胜:能变大地为黄金七宝,搅长河为酥酪醍醐,能一念超百千世界,能一日化百千众生。

  八、 果报胜:生莲华藏海,证法性身,一得真常,永无退转。

  戒为正顺解脱之本,是一切修行的基础,一切善根功德皆由持戒而生。《楞严经》云摄心为戒,因戒生定,因定生慧。戒如良师,指引方向;戒如轨道,规范身心;戒如明灯,照亮前途;戒如宝剑,断除三毒;戒如船筏,到达彼岸。《梵网经》谓戒如明日月,亦如璎珞珠;微尘菩萨众,由是成正觉。 《大般涅槃经》云:一切众生虽有佛性,要因持戒然后乃见,因见佛性得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无论是在家、出家,欲于修行有所增益,必须以戒为师,依戒而生诸善法,净化身心,直趋菩提。

  破戒比丘.犹胜外道

  佛经说:「詹匐花虽萎,犹胜诸余花。破戒诸比丘,犹胜诸外道。」佛说破戒的比丘虽像已死之人,但因为戒的余力,仍然能够胜于人天道行。犹如牛黄、麝香、烧香,没后香仍不散。犯戒的比丘,胜过无犯的人。所以佛又说,有犯名菩萨,无犯名外道。《大智度论》亦说,宁愿受戒而破戒,破戒忏悔后便能得清净解脱,但不受戒则轮转三界,永无出离之期。

  佛门有二健儿,必解脱:一者持戒不犯,这种人一定解脱生死。二者犯能忏悔,虽犯戒能忏悔,也必解脱生死。

  佛说,过去有四比丘犯重戒,于空王佛前至诚忏悔,七天七夜,罪业得清净。四比丘现在都已成佛:东方是阿閦鞞佛,南方是宝相佛,西方是阿弥陀佛,北方是微妙声佛。

  所以大家要记住,宁可受戒犯戒,不能不受戒;如果犯戒,至诚忏悔。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能忏悔,是大善,忏悔发露,立志不再犯,即得清净。

  我们无始以来,罪业多如恒河沙,大如须弥山,故必须向佛忏悔,才能解除。如《五十校计经》说:齐至等觉,皆令忏悔。到了等觉菩萨的地位,仍需忏悔,何况我们这些凡夫!

  如《金光明经文句》云:

  当知忏悔位长,其义极广。云何而言止齐凡夫?是故五十校计经,齐至等觉,皆令忏悔。

  大众对受戒的误解:

  1、知法犯法,罪加一等,还是不学戒,不认识他的好。

  2、他们告诉我,我这么年轻,要是受了戒,万一犯戒,一定下地狱。

  3、要是受了戒,起心动念都是罪,死定了。

  4、受了戒做错事还要忏悔,还是不受戒好,也不需要忏悔。

相关推荐
热点栏目
推荐阅读
以铢程镒 以铢程镒

以铢程镒成语名称以铢程镒成语拼音yǐ zhū chéng yì成...

以逸击劳 以逸击劳

以逸击劳成语名称以逸击劳成语拼音yǐ yì jī láo成语...

以身试法 以身试法

以身试法成语名称以身试法成语拼音yǐ shēn shì f成语...

以身殉国 以身殉国

以身殉国...

1997年9月6日出生的人五行缺 1997年9月6日出生的人五行缺

1997年9月6日出生的人五行缺什么?公历1997年9月6日出...

最新文章
惜别浮桥驻马时,举头试望 惜别浮桥驻马时,举头试望

惜别浮桥驻马时,举头试望南山岭。古诗原文[挑错/...

惊奇喜异者,终无远大之识 惊奇喜异者,终无远大之识

惊奇喜异者,终无远大之识;苦节独行者,要有恒久...

惜恐镜中春。不如花草新。 惜恐镜中春。不如花草新。

惜恐镜中春。不如花草新。古诗原文[挑错/完善]出自...

惊鸟去无际,寒蛩鸣我傍。 惊鸟去无际,寒蛩鸣我傍。

惊鸟去无际,寒蛩鸣我傍。古诗原文[挑错/完善]出自...

惜衣有衣,惜食有食。 惜衣有衣,惜食有食。

惜衣有衣,惜食有食。古诗原文[挑错/完善]惜衣有衣...

惟仁者宜在高位。 惟仁者宜在高位。

惟仁者宜在高位。...

惟仁者宜在高位。_1 惟仁者宜在高位。_1

惟仁者宜在高位。古诗原文[挑错/完善]惟仁者宜在高...

惜君青云器,努力加餐饭。 惜君青云器,努力加餐饭。

惜君青云器,努力加餐饭。古诗原文[挑错/完善]出自...

惟俭可以助廉,惟恕可以成 惟俭可以助廉,惟恕可以成

惟俭可以助廉,惟恕可以成德。...

惊鸟去无际,寒蛩鸣我傍。 惊鸟去无际,寒蛩鸣我傍。

惊鸟去无际,寒蛩鸣我傍。古诗原文[挑错/完善]出自...

友情链接

手机版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