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经感应网
标题

唐三藏的修行历程—留学那烂陀寺

来源:心经感应网作者:时间:2019-11-05 09:42:41
早在唐僧二十七岁还在长安时,就从那烂陀寺戒贤法师的弟子波颇密多罗口中,了解到这座全印度最宏大、最壮丽的佛教寺院,并对全印度最闻名的学者、佛学权威戒贤法师,产生了无比的景仰。现在,他真的来到那烂陀寺,并且就要拜见戒贤法师了,心不由得怦怦直跳。

  早在唐僧二十七岁还在长安时,就从那烂陀寺戒贤法师的弟子波颇密多罗口中,了解到这座全印度最宏大、最壮丽的佛教寺院,并对全印度最闻名的学者、佛学权威戒贤法师,产生了无比的景仰。现在,他真的来到那烂陀寺,并且就要拜见戒贤法师了,心不由得怦怦直跳。

\

  那烂陀寺果然名不虚传。这座佛寺共有八个大院,中央一座砖石结构的大殿,是七层楼高的房子,柱子和四壁都有着非常精美的艺术雕塑;八个大院规模宏大,气势雄祎,高高矗立在蓝天下,与周围五十多所佛寺交相辉映,分外壮观。  这座闻名全印度的佛寺,常住的僧人就有四千多人,加上做客或前来学习的和尚与佛教徒,常常有上万人。摩揭陀国国王为了发展学术文化,拨出一百多个城市的收入,作为这座寺院的费用。所以,这里的和尚或佛教徒都能不愁衣食,安心学习。  寺内僧人主要研究大乘佛教,也有一些人对上乘佛教、小乘佛教都很熟悉。他们研究大乘佛教,又大多以瑜伽法门为主。戒贤法师就是这一派的代表。  除了研究佛教,寺内僧人还研究学习佛经以外的各种知识,如前面提到过的因明学、声明学,以及“ 陀”(宗教知识)等等。  那烂陀寺不仅是当时全印度的佛教中心,而且也是当时全印度的文化中心。寺内藏书十分丰富,佛教经典可以说应有尽有。此外,还有许多天文、地理、医药、技艺等各方面的书。  早在三年前,戒贤法师就听说大唐有个高僧玄奘来到印度留学,所以一直在盼望他来到那烂陀寺。唐僧到达那烂陀寺的这天,戒贤法师派了寺内二百多个和尚等候在路上,几千人老百姓也都自动出来迎接。他们手捧着香炉和鲜花,又是赞叹,又是欢呼,气氛非常热烈。  在那烂陀寺里,唐僧与僧侣们一一以礼相见。然后,按照这里的规矩,大家簇拥着唐僧,去参见戒贤法师。  戒贤法师已经一百多岁了,在寺内极受尊敬,被尊称为“正法藏”(“正法”就是佛法,“藏”的意思是包含万有;“正法藏”指通晓了佛教全部经典的人)。他见了唐僧,客气地请他坐下,问:  “法师从哪里来?”  唐僧恭敬地回答:“弟子玄奘从中国来,愿拜正法藏为师,请求指点。”  听了唐僧如流的对答,戒贤法师不由得喜上心头。原来,佛教经典包括经、律、论三个方面,也称为“三藏”,在那烂陀寺四千多个和尚中,精通二十部经、律、论的,有一千多人;精通三十部经、律、论的,仅仅五百多人;而精通五十部经、律、论的,更是凤毛麟角,不算戒贤法师本人,一共只有九名。精通五十部经、律、论的,可称为“三藏法师”。那烂陀寺既然是全国佛教的中心,按照教规,除了“正法藏”戒贤法师之外,还应该有十名“三藏法师”。可是许多年来,这个教规一直没有能实现,它成了戒贤法师的一桩心事。现在,唐僧来了,他是精通五十部以上经、律、论的高僧,可以当之无愧地被称为“三藏法师”(所以《西游记》里也称唐僧为唐三藏)。这么一来,那烂陀寺的“三藏法师”就满了十名人数,达到了教规的要求。戒贤法师的心愿实现了,怎么能不高兴呢!  戒贤法师对于唐僧寄予很大希望,不仅勉励他在学问上精益求精,生活上也贵宾一样招待他。那烂陀寺每天供应给唐僧担步罗果一百二十枚,槟榔子二十棵,豆蔻二十颗,龙脑香一两,并供给“大人米”一升。“大人米”是摩揭陀国的特产,米烂特别大,煮出的饭香软可口,平时只供国王和最有成就的学者食用。他们给唐僧这么优厚的待遇,一方面是因为他是从中国来的高僧,另一方面也是敬重他的知识学问。  在唐僧到那烂陀寺以前,戒贤法师因为过了百岁高龄,体弱多病,已经许多年没有说法讲经了。但是为了唐僧,他决定破例开讲《瑜伽师地论》。每次讲经时,远近赶来听讲的,总是好几千人。戒贤法师为唐僧一连讲了一年零三个月,才把《瑜伽师地论》讲完。  唐僧万里迢迢来到那烂陀寺求学,当然决不会以听戒贤法师讲讲经文为满足。他除了一度巡礼这座寺院附近的佛教胜迹外,在寺里起早摸黑专心致志地修学了五个年头。五年中,他读完了寺内收藏的所有佛教经典,通晓了其中的奥妙,又进一步研究了印度佛教各家各派的学说,学习了东、南、西、北、中——印度名国的语言。花这一番功夫是非常值得的,这为他以后把印度文的佛经翻译成中文(汉语),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正如中国古时格言所说:“学然后知不足。”五年后,已经三十六岁的唐僧,并不以自己已经学到的知识为满足,又辞别了戒贤法师,到各处去游学。  他先到东印度临近孟加拉湾的伊烂体伐多国(印度比哈尔邦),跟两位高僧学习了一年。在以后的两三年时间里,他最东到迦摩缕波(印度阿萨密邦),最南到罗毗荼(皮途,印度买索尔邦班加罗尔一带),最西到狼揭罗(巴基斯坦俾路支省东南一带)。每到一地,他就虚心向当地的有名学者请教,研读那里收藏的佛经和各种学术书籍,开阔自己的视野,丰富自己的知识。  他这几年游学所经过的地方,都是属于陵谷纵横的热带地区,气候异常炎热。酷烈的太阳晒得他喘不过气,劈头盖脸的暴雨又常常淋得他浑身上下没一块干的地方,幸好他总是把抄录到的佛经包在油纸里,小心保护着不让他受到损失。此外,热带地方的猛兽很多,弄不好就给它们一口吃了。但是,无论是气候的难以忍受,还是种种危及生命的险境,都影响和阻挠不了唐僧游学的意志。他在艰苦的环境中锻炼得更加坚强,并且终于克服了种种困难,使自己的佛学造诣更成熟更精湛了。  游学了东、南、西印度各国后,唐僧满载而归,回到那烂陀寺,向戒贤法师报告了游学的经过。  戒贤法师问了他一些问题,感到他的学问比出去游学前更渊博,就对他说:  “大唐三藏法师,你的佛学知识已经超过了我其余几名弟子。我想现在就请你为本寺僧人开讲佛经,你看怎么样?”  唐僧听了,深感戒贤法师对自己的器重和信任。他行了礼,回答说:  “正法藏慧眼赏识,弟子十分荣幸。但弟子听说,本寺附近低罗择迦寺的般若跋陀较法师,学问甚好;本寺东南杖林山的胜军法师,研究天文、地理颇有心得,对于《唯识抉择论》尤其精深。所以,弟子打算先到那个地方学习过后,再回来听凭正法藏吩咐。”  戒贤法师见他求学心切,也就点头同意了。唐僧在低罗择迦寺向般若跋陀罗学习了两个月,到杖林山向胜军法师学习了一年多。他这种遍访名师、虚心学习的精神,使他的学术达到了成熟,也博得了印度人民尤其是佛学界的钦佩和赞叹。

\

相关推荐
热点栏目
推荐阅读
以锥飡壸 以锥飡壸

以锥飡壸成语名称以锥飡壸成语拼音yǐ zhuī cān kǔn成...

以锥刺地 以锥刺地

以锥刺地成语名称以锥刺地成语拼音yǐ zhuī cì dì成...

以辞取人 以辞取人

以辞取人成语名称以辞取人成语拼音yǐ cí qǔ rén成语...

以镒称铢 以镒称铢

以镒称铢成语名称以镒称铢成语拼音yǐ yì chēng zhū成...

最新文章
惜别浮桥驻马时,举头试望 惜别浮桥驻马时,举头试望

惜别浮桥驻马时,举头试望南山岭。古诗原文[挑错/...

惊奇喜异者,终无远大之识 惊奇喜异者,终无远大之识

惊奇喜异者,终无远大之识;苦节独行者,要有恒久...

惜恐镜中春。不如花草新。 惜恐镜中春。不如花草新。

惜恐镜中春。不如花草新。古诗原文[挑错/完善]出自...

惊鸟去无际,寒蛩鸣我傍。 惊鸟去无际,寒蛩鸣我傍。

惊鸟去无际,寒蛩鸣我傍。古诗原文[挑错/完善]出自...

惜衣有衣,惜食有食。 惜衣有衣,惜食有食。

惜衣有衣,惜食有食。古诗原文[挑错/完善]惜衣有衣...

惟仁者宜在高位。 惟仁者宜在高位。

惟仁者宜在高位。...

惟仁者宜在高位。_1 惟仁者宜在高位。_1

惟仁者宜在高位。古诗原文[挑错/完善]惟仁者宜在高...

惜君青云器,努力加餐饭。 惜君青云器,努力加餐饭。

惜君青云器,努力加餐饭。古诗原文[挑错/完善]出自...

惟俭可以助廉,惟恕可以成 惟俭可以助廉,惟恕可以成

惟俭可以助廉,惟恕可以成德。...

惊鸟去无际,寒蛩鸣我傍。 惊鸟去无际,寒蛩鸣我傍。

惊鸟去无际,寒蛩鸣我傍。古诗原文[挑错/完善]出自...

友情链接

手机版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