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经感应网
标题

善导大师:一切善恶凡夫之所以能往生,靠的就是第十八愿之强缘

来源:心经感应网作者:时间:2019-11-05 09:45:37
二、总显其义 第二部分,不是以愿文逐句比对的方式,而是揉和第十八愿的总体精神,总体地显示第十八愿的义理。我们总共选了善导大师的六条文,略微地贯穿一下。(一)「善恶得生皆佛愿力」之文言弘愿者,如《大经》说:「一切善恶凡夫得生者,莫不皆乘阿弥陀佛大愿业力为增上缘也。」(《善导大师全集》二十二页)《观经》主题 这一条文,出在《观经疏》第一卷〈玄义分〉,〈玄义分〉分为七门,这是一开始「第一序题门」的地方。
二、总显其义 第二部分,不是以愿文逐句比对的方式,而是揉和第十八愿的总体精神,总体地显示第十八愿的义理。我们总共选了善导大师的六条文,略微地贯穿一下。(一)「善恶得生皆佛愿力」之文言弘愿者,如《大经》说:「一切善恶凡夫得生者,莫不皆乘阿弥陀佛大愿业力为增上缘也。」(《善导大师全集》二十二页)《观经》主题 这一条文,出在《观经疏》第一卷〈玄义分〉,〈玄义分〉分为七门,这是一开始「第一序题门」的地方。所谓「序题」,就是开宗明义,说明《观经》一部的主题、《观经》的内容主要在说什么。 善导大师说,说了两件事:「要门」与「弘愿」。要门,就是《观经》的定散二善──定善十三观,散善三福九品;以此定散二善,回向求生极乐。弘愿,就是指《无量寿经》第十八愿,专念弥陀名号得生。第十八愿为净教根本 可是,序题门是说明《观经》的主题,为什么讲到《大经》「弘愿」呢?从本质上来说,《观经》也好,《阿弥陀经》也好,乃至一切讲说极乐净土的经典,都不可能离开《无量寿经》中阿弥陀佛的四十八愿。说到往生,则离不开第十八愿,这是根本。所以,善导大师这里就是以《大经》中阿弥陀佛的弘愿,来解释、显明《观经》的宗旨,这是善导大师《五部九卷》一贯的思想。这一条文可以说是善导大师疏释《观经》的眼目所在,给我们教理上的启发和证据──净土门,一切本源于第十八愿,以第十八愿为标准,以第十八愿为眼睛;千说万说,不离第十八愿,终归第十八愿。 怎么知道这一条文是在说明第十八愿呢?下面我们看文: 「言弘愿者,如《大经》说」:《大经》就是《无量寿经》;弘愿,总的来说是指《无量寿经》的四十八愿,然而根据下面的解释,可知就是第十八愿: 「一切善恶凡夫」,就是解释第十八愿中的「十方众生」。 「得生」,即是解释「若不生者,不取正觉」。 「乘阿弥陀佛大愿业力为增上缘」,就是第十八愿中的「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三重得生 「一切善恶凡夫得生」,首先说「得生」,能够往生。什么样的人能够往生?分三重说明: 一、凡夫得生。 二、善恶凡夫得生。 三、一切善恶凡夫得生。 一般认为:「极乐世界既然是高妙的报佛净土,那只有圣人才可以往生,凡夫绝份。」如果这样的话,我们这些凡夫通通完了。可是善导大师根据第十八愿,在这里明确地说:「凡夫得生!」第十八愿并不是重在救度圣人,反而是偏重凡夫,是凡夫往生之道,所以说「凡夫得生」。我们听了才欢喜,才有希望。这是第一重 ── 重在凡夫。 虽然说凡夫往生,可凡夫之中有善有恶,一般人认为:「即使凡夫往生,也应该是善凡夫才能往生,恶凡夫不能往生。」如果这样的话,我们也造过恶,以佛门的五戒十善为标准,恐怕很少有人能称为善人,那岂不是我们绝大多数人都不能往生了? 但第十八愿并不是只有善人才能往生、恶人不能往生,而是善恶平等救度往生,所以说「善恶凡夫得生」。这是第二重──善恶平等。 虽然说恶凡夫也能往生,但恶凡夫当中有轻罪、有重罪,有先恶后善、有一生为恶不善,一般认为:「即使恶凡夫能够往生,也是轻罪或改恶行善这一部分才可以往生;如果重罪或一生为恶直到临终之人不能往生。」如果这样的话,仍然有许多人绝了往生的希望,阿弥陀佛的救度仍然不够圆满。 但第十八愿是不论轻罪、重罪、平时、临终,只要念佛愿生,都能往生,没有一个人不能往生,所以说「一切善恶凡夫得生」。这是第三重──无一遗漏。 「一切善恶凡夫得生」,意思就是:一切善凡夫能够往生,一切恶凡夫也能往生。「一切」两个字很重要,一切,一刀切,没有一个例外,这第十八愿是所有善恶凡夫平等​​得救之道。 「者」

\

是语气助词,提起下面解释为什么一切善恶凡夫能够往生的一种语气。三重「莫不皆」 「莫不皆乘阿弥陀佛大愿业力为增上缘也」:接着上面,为什么一切善恶凡夫都能往生?给出答案,是因为乘托阿弥陀佛的大愿业力! 如果不是乘托阿弥陀佛的大愿业力,不要说恶凡夫,善凡夫也不能往生;既然是乘托阿弥陀佛的大愿业力,不要说善凡夫,恶凡夫也同样往生。这样就很清楚了。 「莫不皆」:没有一个不是,通通都是。先说「莫不」,又说「皆」,很强调。 「莫不皆」也有三层含义: 一、凡夫得生,莫不皆乘佛愿。 二、善凡夫得生,莫不皆乘佛愿。 三、一切善凡夫得生,莫不皆乘佛愿。 首先从凡夫来说,凡夫往生弥陀报土,一切不是凡夫自己之力,一切皆是阿弥陀佛大愿业力,所以说「凡夫得生,莫不皆乘佛愿」。 凡夫之中,有善有恶,恶凡夫要想往生固然是要靠阿弥陀佛的大愿业力,善凡夫往生是不是可以靠自己善行的力量,而不必靠阿弥陀佛的大愿业力呢?回答是:即使善凡夫,他的往生也是靠阿弥陀佛大愿业力,所以说「善凡夫得生,莫不皆乘佛愿」。 又,善有世间善、佛法善,小乘善、大乘善,下善、上善,散善、定善。世善、小善、下善、散善凡夫,往生要靠佛愿,大乘、上善、定心凡夫,往生是不是不用靠佛的愿力呢?或者:虽然也要靠佛力,但只是部分靠佛力,还有部分靠自己善行之力呢?回答是:即使是大乘上善定心凡夫,他的往生也是全部靠佛力,所以说「一切善凡夫得生,莫不皆乘佛愿」。 「一切」,是全部;「莫不」,也是全部;「皆」,还是全部。恶凡夫不用说,一切善凡夫往生,也「莫不、皆」靠佛愿力,一丝一毫、一点一滴靠不上自己的修行力。 比如坐船过海,不会水的残疾人全部靠船,即使是世界游泳冠军也全部靠船,不靠自己。大愿业力──南无阿弥陀佛 「大愿业力」:大愿、大业、大力。 阿弥陀佛因地五劫思惟的誓愿,称大愿。 阿弥陀佛因地兆载永劫的修行,称大业。 阿弥陀佛果上无量光寿的能力,称大力。 从发愿,到修

\

行,到成佛,合起来叫做「大愿业力」;简单讲就是「南无阿弥陀佛」六字名号。 「南无阿弥陀佛」六字,就是救度苦海众生的菩提愿船。五劫思惟的发愿好比是设计的过程,兆载永劫的修行好比是建造的过程。船造好了,在海上渡人了,当初设计​​的用心、建造的辛苦,点点滴滴自然都在里面。做为乘客,虽然看不懂设计,也不知道怎么造船,也不懂怎样在海上驾船航行,他只要坐上船,设计师的智慧、造船工人的辛苦、船长的经验与勇气,他都享受到了。念佛人,只要会念佛,会称念「南无阿弥陀佛」六个字,阿弥陀佛一切的智慧与修行,我们就都用上了──这就叫「乘阿弥陀佛大愿业力」。增上缘 「增上缘」:又叫「强缘」。〈玄义分〉说:「正由托佛愿以作强缘,致使五乘齐入。」《般舟赞》说:「正由不遇好强缘,致使轮回难得度。」凡夫众生能不能超越轮回,能不能往生净土,就看他有没有遇到阿弥陀佛的「好强缘」,有没有乘托阿弥陀佛的大愿力。强缘与弱缘 佛教讲因缘,一切事物万象都是因缘。因缘具足,再难的事也不难;因缘不具足,再简单的事也做不到。 拿往生极乐世界来说,我们愿往生的心,就是因;往生所依靠的力量,就是缘。以凡夫的身份,想往生极乐净土,很多人都感叹很难。难在哪里呢?难就难在他不知道能往生的缘。他愿往生,因有了,能不能往生就看缘了。 强缘一定往生,弱缘不能往生。强缘是什么?阿弥陀佛的大愿业力!凡夫众生要往生「极乐无为涅槃界」,必须靠阿弥陀佛的大愿业力作为强缘。前面善导大师所讲的,我们把它整合在一起来看:正由不遇好强缘,致使轮回难得度。一切善恶得生者,莫不皆乘弥陀愿。正由佛愿作强缘,致使五乘齐得入。 能不能往生,就看我们是不是乘阿弥陀佛的大愿业力。 除此之外,凡夫众生自己所修的一切定散二善的力量,通通不够,通通都是弱缘,太弱了。要靠这个往生,那不可能。善导大师说:「欲回此杂毒之行,求生彼佛净土者,此必不可也。」要想回向我们自己所修的杂毒之善,往生阿弥陀佛净土,那是不可能的。又说:「回生杂善恐力弱,不如专念弥陀号。」回向种种杂行杂善,想求往生,力量太弱了,不如专念南无阿弥陀佛,靠阿弥陀佛大愿业力为强缘。 我们所修的那一点点善,跟阿弥陀佛大愿业力怎么比? 比愿,阿弥陀佛是五劫思惟的大菩提愿,毫不利己,专为众生。我们呢?整天所想,全是自私自利,纵发清心,犹如画水,一转眼就消了。 比业,阿弥陀佛是兆载永劫的难行苦行,三业所作,无不清净。我们呢?《地藏经》说:「起心动念,无不是罪,无不是业」。就算诵几卷经,磕几个头,早晚功课,做点布施,也只是可怜的一点点微不足道的人天有漏福业。 比力,阿弥陀佛是无量光明、无量寿命,以无量光寿之力救度十方众生。我们呢?只有下堕地狱的罪业之力。所以,善导大师警醒我们说:「自余众行,虽名是善,若比念佛者,全非比较也!」念佛就是乘阿弥陀佛的大愿业力,除此以外所有一切善行,都是靠自己之力,所以全非比较。 可怜有的人,太过于看重自己那一点点善行的力量,反而看不起专靠佛力的念佛,认为专念佛往生不保险。 比如,两个人都想过大海,谁能过海,谁不能过海,那就不是看他们个人的本事,而是看他们是采取什么方法,也就是依靠什么缘。如果能坐上坚固的大船,那就能够安全渡过大海;如果只是自己弄几块木板,钉一钉,想靠它过海,肯定半路要遭灭顶之灾。 凡夫众生想渡过生死大海,到达极乐彼岸,不是看他会不会修行,而是看他念不念佛。念佛就是乘坐阿弥陀佛的坚固大船,肯定往生;杂行杂善,好比自钉的小木船,恐怕还没出海就翻了,想到达对岸就更不可能了。强缘与弱因 以阿弥陀佛大愿业力为强缘,一方面也反衬出我们的愿生心,不管是多么迫切、多么强盛,也都只能算是弱因。善导大师形容为:深广无边的贪瞋水火二河当中「四五寸宽的白道」,又经常被贪瞋水火所侵。凡夫这么微弱的愿生心也能往生,完全是因为遇到了阿弥陀佛大愿业力的强缘! 好比要过海的人,只要他肯登大船,那么,不管他的心是怎样微弱,担心风急浪高、怕不得过,都没有关系,决定可以过。相反地​​,如果他不乘大船,不管他多么想过海、多么勇敢,都不能过。唯见佛光,不见己善 关于「善凡夫往生也是完全乘托佛的愿力」,还想多说几句。因为我们一般人总是看重自己的些微善行,而不能完全靠倒在六字名号上。一个真正谦卑、恭顺的念佛人,他看不到自己的善,他看到的只是自己的恶,因而能完全仰投阿弥陀佛的救度。就像在太阳光下面看不到蜡烛的光,你如果还看得到蜡烛的光,那说明你在黑暗的房间里面。 在《无量寿经》快结束时有一段文,当时阿难尊者听完阿弥陀佛的大愿威神、极乐​​世界的庄严美好、一切众生皆可往生,他非常向往,便向西方五体投地礼拜阿弥陀佛,并秉告释迦牟尼佛说:「世尊,我愿见阿弥陀佛、极乐世界,并一切圣众。」话一说完,阿弥陀佛及时显现,放大光明。阿难看的景像是:所有菩萨的光明都看不到了,只是看到阿弥陀佛的一片光。经文说:「譬如大水,弥漫世界,其中万物,沉没不现,滉漾浩瀚,唯见大水。」像一片浩瀚的大水,高山啊、低山啊、房子啦、树啦,全都淹掉了,抬头一看,都是浩浩渺渺的一片大水。「彼佛光明,亦复如是。」说阿弥陀佛的光明也是这样的。「声闻菩萨,一切光明,皆悉隐蔽;唯见佛光,明耀显赫。​​」「声闻」就是阿罗汉──我们看画像,阿罗汉头上会画一个圆圈,代表他有光;菩萨头上也画一个圆圈,也代表他有光。声闻也好,菩萨也好,他们的光明都盖掉了,都隐蔽了、遮住了、看不到了。那看不到怎么样呢?只能看到佛光,「唯见佛光,明耀显赫。​​」光明代表智慧,代表功德。在佛光当中,声闻、菩萨的光明都看不到了,代表一旦进入念佛法门,所有一切修行、一切功德、一切善根、一切证悟,都不能为比,不值一提,甚至隐而不见。不见了并不是没有了,而是都提升了、增长了,提升到与佛平等。阿罗汉不见阿罗汉自己的光,见的也是佛光;菩萨不见了菩萨自己的光,见的也是佛光,跟佛一样的明亮。那更何况我们凡夫的小小善行,怎么能见得到呢! 所以,我们一个专修念佛的人,称念名号,「如彼名义,如实修行相应。」彼阿弥陀佛名号是光明名号,是「十方诸佛所不能及」的光明名号。那么,在这样一尊纯善、绝对性的「光中极尊、佛中之王」的阿弥陀佛的名号当中,我们是丝丝毫毫见不到自己的修行力量和自己的善行功德的。既然入「一向专称」弥陀智愿海,那就完全随顺佛愿;完全随顺佛愿,就是如实修行。 如实修行,本来是指证悟实相的大菩萨,能如真理实相而修行,凡夫根本做不到。但我们念佛,放下自己的知见,完全顺著名号的力量,那就是如实修行,如阿弥陀佛所证悟的实相而行。好像瘫子不能走路,但他坐上汽车,汽车的行就成为他的行。小结 这一条文对第十八愿总体性的解释,略有四点: 一、第十八愿是净教根本。解释《观经》,也依第十八愿。 二、第十八愿是《大经》一部的宗旨。 三、依第十八愿,一切善恶凡夫都能往生。 四、一切善恶凡夫之所以能往生,靠的就是第十八愿之强缘。摘自善导大师释第十八愿(两种释义方法:对文增减、总显其义)
相关推荐
热点栏目
推荐阅读
以誉为赏,以毁为罚 以誉为赏,以毁为罚

以誉为赏,以毁为罚成语名称以誉为赏,以毁为罚成...

以计代战 以计代战

以计代战成语名称以计代战成语拼音yǐ jì dài zhàn成...

以言取人 以言取人

以言取人成语名称以言取人成语拼音yǐ yán qǔ rén成...

以血偿血 以血偿血

以血偿血成语名称以血偿血成语拼音yǐ xuè cháng xuè...

以貍至鼠 以貍至鼠

以貍至鼠成语名称以貍至鼠成语拼音yǐ lí zhì shǔ成...

最新文章
惜别浮桥驻马时,举头试望 惜别浮桥驻马时,举头试望

惜别浮桥驻马时,举头试望南山岭。古诗原文[挑错/...

惊奇喜异者,终无远大之识 惊奇喜异者,终无远大之识

惊奇喜异者,终无远大之识;苦节独行者,要有恒久...

惜恐镜中春。不如花草新。 惜恐镜中春。不如花草新。

惜恐镜中春。不如花草新。古诗原文[挑错/完善]出自...

惊鸟去无际,寒蛩鸣我傍。 惊鸟去无际,寒蛩鸣我傍。

惊鸟去无际,寒蛩鸣我傍。古诗原文[挑错/完善]出自...

惜衣有衣,惜食有食。 惜衣有衣,惜食有食。

惜衣有衣,惜食有食。古诗原文[挑错/完善]惜衣有衣...

惟仁者宜在高位。 惟仁者宜在高位。

惟仁者宜在高位。...

惟仁者宜在高位。_1 惟仁者宜在高位。_1

惟仁者宜在高位。古诗原文[挑错/完善]惟仁者宜在高...

惜君青云器,努力加餐饭。 惜君青云器,努力加餐饭。

惜君青云器,努力加餐饭。古诗原文[挑错/完善]出自...

惟俭可以助廉,惟恕可以成 惟俭可以助廉,惟恕可以成

惟俭可以助廉,惟恕可以成德。...

惊鸟去无际,寒蛩鸣我傍。 惊鸟去无际,寒蛩鸣我傍。

惊鸟去无际,寒蛩鸣我傍。古诗原文[挑错/完善]出自...

友情链接

手机版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