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经感应网
标题

善导大师解释第十八愿:专念弥陀名号是正定业,决定往生

来源:心经感应网作者:时间:2019-11-06 09:46:28
(四)「正定业」之文 南无阿弥陀佛! 我们今天接着来学习善导大师对于第十八愿的解释。 我们已经说过:善导大师的解释是有多种的层次、多种的角度。最明显的就是「对文增减」──对照第十八愿的愿文,或者增加几个字、或者略掉几个字的解释。我们昨天用的表格一目了然。 第二部分就是「总显其义」,不是工整地对照愿文来解释,而是把第十八愿的精神融会贯通在心中,以一种自然的、比较自由的形式来解释,文句长短各不一样,但
(四)「正定业」之文 南无阿弥陀佛! 我们今天接着来学习善导大师对于第十八愿的解释。 我们已经说过:善导大师的解释是有多种的层次、多种的角度。最明显的就是「对文增减」──对照第十八愿的愿文,或者增加几个字、或者略掉几个字的解释。我们昨天用的表格一目了然。 第二部分就是「总显其义」,不是工整地对照愿文来解释,而是把第十八愿的精神融会贯通在心中,以一种自然的、比较自由的形式来解释,文句长短各不一样,但是能体现第十八愿的要点。我们已经学习了三条文,下面学习第四条,「正定业」之文(《善导大师全集》二百五十一页):一心专念弥陀名号,行住坐卧,不问时节久近,念念不舍者,是名正定之业;顺彼佛愿故。 这一条文怎么晓得是对第十八愿的

\

解释呢? 其实,通过文句,我们可以看得很清楚:讲专念弥陀名号,这就是第十八愿的内容。四十八愿中唯有第十八愿称为「念佛往生愿」,说的就是「专念弥陀名号,往生净土」。底下说「顺彼佛愿故」,那就是顺了这一条誓愿。 「一心专念弥陀名号」:这是对愿文「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这三句的解释;「正定之业」,来自「若不生者,不取正觉」。 释迦牟尼佛说「一向专念」,善导大师又说为「一向专称」、「一心专念」。「一向专念」、「一向专称」都一样,说的都是一回事。 怎么样「一心专念」?下面是补充说明: 「行住坐卧,不问时节久近,念念不舍」:在四大威仪中,走也好,停也好,坐也好,卧也好,在任何因缘情况下、在任何地点、在任何时间都可以称念,也都应该称念;也不论我们称念弥陀名号,时间是忙还是闲,我们的寿命是长还是短,总之是以「念念不舍」为原则。两种念念不舍 有人讲:「这个『念念不舍』谁能做到?常会忘记了。」 「念念不舍」有两种含义: 一个叫「机相策励」,「机」是根机,「相」是相状,「策」是警策,「励」是鼓励。「机相策励」就是从众生根机这一边来说,我们自己鞭策自己,虽然说不能做到每一念、每一念念佛,但在内心策励自己:「我要多念佛,念念相续地念佛,念念不舍地念佛。」这样想,也尽力这样做。尽每个人根机所能,没有一定的标准。这样的「机相策励」,当然是每个人能做得到的。 第二种是「法德不断」。「法德」就是我们称念「南无阿弥陀佛」六字名号,六字名号这一法,它具有这样的德能,它能够对我们摄取不舍。像《观经》里边所说的「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众生,摄取不舍」,因为我们一向专念弥陀名号的缘故,阿弥陀佛的光明对我们摄取不舍,念念之间不舍离我们。 有两种「不舍」:一是凡夫,尽心尽力,随忙随闲,念念不舍阿弥陀佛。二是弥陀,光明摄取,日夜不断,念念不舍念佛众生。 两种不舍分不开,有一必有其二。《观经疏》里面讲「众生忆念佛者,佛亦忆念众生,彼此三业,不相舍离」。《法事赞》说「人能念佛佛还念,专心想佛佛知人」,就是这个意思。 又有两种不舍,行不舍与心不舍。行持上不睡不眠、念念不舍我们做不到,但心灵上的归依、全心全意地归投、依靠阿弥陀佛,是每一个人都做得到的,除非他不愿意,这也是念念不舍──心心念念、全依全靠阿弥陀佛,一丝一念也不舍阿弥陀佛去靠别的佛菩萨、法门。有了这样的心不舍,行上面自然也就专了,所以说「一心专念」:「一心」,所以「专念」。 有的气功师、神婆等外道,声称可以更有把握让人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也有人听信,转而求外道,那就荒唐了。「正定之业」与「杂散之业」 「正定之业」:就是纯粹、正直、决定往生之业。如果称念弥陀名号还需要杂七杂八,还需要绕东绕西,还往生不定的话,那就没有资格称为「正定之业」。 「正」对「杂」,「定」对「散」,「正定之业」对「杂散之业」。《观经》下品上生当中,将闻经和称名相比较,阿弥陀佛来接的时候,只赞叹称名念佛,而不提闻经功德。善导大师解释说​​:「望佛愿意,唯劝正念称名,往生义疾,不同杂散之业。」──往生是大事,很急迫,从佛意来说,就只劝我们正念称名,称念弥陀名号是正定之业,闻经等一切算是杂散之业,这两个不能相比较。 这个不是从我们凡夫的心──是定心还是散心,不从这个角度来说明;而是从我们行持的法能不能达成决定往生,从这个角度来说明。只要我们称念南无阿弥陀佛,即使我们的心妄想杂念,是散乱的,但是也叫做「正定之业」──由弥陀誓愿决定:「任何众生,称念我名,必得往生」,所以叫做「正定之业」。反过来,如果不念佛,而是修其它法门,即使你心中很清净,有禅定,也是杂散之业,因为没有弥陀誓愿的保证,往生不定。 「顺彼佛愿故」:这就说得很清楚了,专念弥陀名号,行法非常简单,而且又不论时节、地点,不管行住坐卧(行,就是在外面行走,就是在大街上、马路上、田间、城镇……都可以;住,就是停步,住在某一个地点;坐,是安坐在那里;卧,或者是卧在临终,或者是晚上睡觉,或者是有病患,躺在床上)。不管哪种状况,都可以念佛,这可以讲是非常简单、非常容易。如果是其它法门的话,就没有这样方便。比如说修禅定的话,总需要采取坐的姿势,比较能够得定。念佛,行住坐卧都不论,专念弥陀名号,这样简单,对于时间、对于地点、对于我们的四大威仪、对于我们周遭的环境都没有选择。而这样的念佛,就能成为正定之业,决定往生。人们难免要怀疑:「为什么?」因为「顺彼佛愿故」──念佛,顺从了彼阿弥陀佛因地誓愿的缘故,决定往生,所以称为「正定之业」。这个「佛愿」就是第十八愿:「若众生称念我的名号,愿生我的净土,而不得往生者,则我不成佛。称名愿生,决定往生,

\

我才成佛。」信与行 这一段「正定业之文」,其实是和「法深信」之文相对应的。「法深信」是讲一种信,内心的信,信这种法;这个法怎么落实下来?就是行,这就在「正定业之文」当中。可以说这两段文,一个讲信,一个讲行,是一件事情,表达的角度不一样。 想离开生死轮回,要有大功德、大力量,「机深信」说自己没有力量,无有出离之缘,那么谁有力量呢?「乘佛愿力」!就把佛的愿力突显出来。「乘佛愿力」是一个总的原则──仰靠佛的愿力去往生,这样内心就有一个安住。怎么样乘佛愿力呢?就在「正定业之文」当中,说「一心专念,弥陀名号,念念不舍,是名正定之业」。念佛名号,就是乘佛愿力!乘佛愿力,才是正定之业! 「法深信」说「乘彼愿力」,这里说「顺彼佛愿」,相吻合。 「法深信」说「定得往生」,这里说「正定之业」,也完全一致。小结 这一条文是对第十八愿最重要的解释,就是说明:依着第十八愿的念佛,是往生净土的正定之业;其它都不是。念佛往生必定,其它往生不定。摘自善导大师释第十八愿(两种释义方法:对文增减、总显其义)
相关推荐
热点栏目
推荐阅读
以铢程镒 以铢程镒

以铢程镒成语名称以铢程镒成语拼音yǐ zhū chéng yì成...

以逸击劳 以逸击劳

以逸击劳成语名称以逸击劳成语拼音yǐ yì jī láo成语...

以身试法 以身试法

以身试法成语名称以身试法成语拼音yǐ shēn shì f成语...

以身殉国 以身殉国

以身殉国...

1997年9月6日出生的人五行缺 1997年9月6日出生的人五行缺

1997年9月6日出生的人五行缺什么?公历1997年9月6日出...

最新文章
惜别浮桥驻马时,举头试望 惜别浮桥驻马时,举头试望

惜别浮桥驻马时,举头试望南山岭。古诗原文[挑错/...

惊奇喜异者,终无远大之识 惊奇喜异者,终无远大之识

惊奇喜异者,终无远大之识;苦节独行者,要有恒久...

惜恐镜中春。不如花草新。 惜恐镜中春。不如花草新。

惜恐镜中春。不如花草新。古诗原文[挑错/完善]出自...

惊鸟去无际,寒蛩鸣我傍。 惊鸟去无际,寒蛩鸣我傍。

惊鸟去无际,寒蛩鸣我傍。古诗原文[挑错/完善]出自...

惜衣有衣,惜食有食。 惜衣有衣,惜食有食。

惜衣有衣,惜食有食。古诗原文[挑错/完善]惜衣有衣...

惟仁者宜在高位。 惟仁者宜在高位。

惟仁者宜在高位。...

惟仁者宜在高位。_1 惟仁者宜在高位。_1

惟仁者宜在高位。古诗原文[挑错/完善]惟仁者宜在高...

惜君青云器,努力加餐饭。 惜君青云器,努力加餐饭。

惜君青云器,努力加餐饭。古诗原文[挑错/完善]出自...

惟俭可以助廉,惟恕可以成 惟俭可以助廉,惟恕可以成

惟俭可以助廉,惟恕可以成德。...

惊鸟去无际,寒蛩鸣我傍。 惊鸟去无际,寒蛩鸣我傍。

惊鸟去无际,寒蛩鸣我傍。古诗原文[挑错/完善]出自...

友情链接

手机版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