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经感应网
标题

善导大师:极乐净土是报土,往生极乐不论凡夫(自力),只论弥陀(佛力)

来源:心经感应网作者:时间:2019-11-06 09:48:12
摘自 净宗法师《善导大师的净土思想》【第十七讲:不论凡夫,只论弥陀】 我们下面来学习这个讲题叫做“不论凡夫,只论弥陀”。这其实是只有一段法语,在《观经四帖疏》的五十五页,这一段法语是善导大师设的一对问答。所谓“不论凡夫”,就是说我们凡夫往生极乐世界,不在凡夫这边论,论深、论浅,论有功、有德,有罪、有福,通通不在凡夫这边论,只看阿弥陀佛那一边。标题的含
摘自 净宗法师《善导大师的净土思想》【第十七讲:不论凡夫,只论弥陀】

我们下面来学习这个讲题叫做“不论凡夫,只论弥陀”。

这其实是只有一段法语,在《观经四帖疏》的五十五页,这一段法语是善导大师设的一对问答。

所谓“不论凡夫”,就是说我们凡夫往生极乐世界,不在凡夫这边论,论深、论浅,论有功、有德,有罪、有福,通通不在凡夫这边论,只看阿弥陀佛那一边。标题的含义如此。

善导大师这个问答的文是这样的:

问曰:

彼佛及土,既言报者,报法高妙,小乘难阶,垢障凡夫,云何得入?

答曰:

若论众生垢障,实难欣趣,正由托佛愿以作强缘,致使五乘齐入。

这个文等一会儿我们来解释。

【善导大师根据经典说:极乐净土是报土】

善导大师所解释的净土的教理,判断我们往生的国土(就是极乐世界),他在《观经疏》里用了相当长的篇幅来证明:我们往生的地方是报佛报土,不是化佛化土。

因为在当时,极乐世界到底是什么样层次的一种净土?有不同的认识。

佛的净土,大致来讲,有三身三土,就是:法身佛,居法身土,法身佛就不用谈了,祂是无相,法身理体(我们每一个人也可以讲有法身,跟诸佛平等,这些不必谈);报身佛,是每尊佛因地的誓愿修行圆满,果报成佛,报身佛所居住的净土,叫做报土;化身佛所应化的国土,叫做化土,化土也有短时间变现的化土,也有时间比较长的应化土。象我们释迦牟尼佛,在我们娑婆世界,释迦牟尼佛是应化身,这个娑婆世界染污的土,就是应化土。化土有化净土,也有化秽土,这是秽土。

净土里边除了报净土,其它叫化净土。化净土也有长期的和短暂的。象释迦牟尼佛在讲经的时候,人家说:“这里怎么是秽土?怎么不干净?”释迦牟尼佛用大脚指头一点地,当下这个地方成为七宝庄严琉璃宝地、成为净土。然后释迦牟尼佛神力一收,这个净土又消失了,看不到了,这个是短暂化现的,就属于短暂的。还有比较长时期的,象天台宗判所谓凡圣同居土,这个就属于化净土。

可是,善导大师根据经典来证明:我们凡夫往生的地点──极乐世界是报土。这个在当时,各宗的教理都不是这样的看法。

比如说:当时的唯识宗,他也判极乐净土很高妙,属于报土的境界,但是他认为:“凡夫不可能往生这么高的地方,你凡夫怎么能往生呢?根据一般的教理,就要是登地以上的菩萨才可以到报土去的。”

天台宗他允许凡夫往生,他认为凡夫也可以到弥陀净土,不过,他认为凡夫不可能往生到报土,凡夫能往生的地方,叫做凡圣同居土,是四种净土里边最低的化土──凡圣同居土,不是阿弥陀佛本身境界所显现的庄严报土。

总之,各宗各派都否定凡夫可以到报土去:“你要凡夫能往生,就往生的是比较低的地方;如果极乐净土很高,那你凡夫不能往生。”

而善导大师证明:我们往生的极乐世界,凡夫所去的地点,不是化土,而是报土。

【乘托佛愿,五乘齐入】

所以,这样大家觉得:“这个道理就讲不过去,你凡夫怎么能到报土去?”因为按照通途的教理,总是要大菩萨才可以到报土了。

所以,善导大师在这里就设了一个问答。

“问曰:彼佛及土,即言报者”:前面这一段,善导大师引用经典来证明是报土了。好了,他就来问了,就反面来问难了:既然说彼阿弥陀佛以及彼极乐国土是报佛报土。

“报法高妙”:这个报佛、报土,报佛是佛所证的智慧之身,法身是理体,理和智相合,所以“报法高妙”,报身境界是完全证悟、彻底证满法性法身的,所以叫“报”和“法”,报身就是法身的境界,“报法高妙”,非常的高超、微妙。

“小乘难阶”:就是阿罗汉圣人难以……“阶”就是上台阶,就是够不着,都不能到报土去,甚至连小菩萨都没有资格去,一定要登地以上的大菩萨才能到报土。而现在居然你说……,善导大师在《观经疏·玄义分》里边,一方面证明九品都是凡夫,他说:九品都是凡夫──先证明九品都是凡夫。然后说明:极乐是报土。这样落差特别大,“一方面你说九品都是凡夫;另一方面说极乐世界是报土,哪怎么能往生呢?”所以说“报法高妙,小乘难阶”。

“垢障凡夫,云何得入”:九品都是凡夫,凡夫都有罪业。“垢”就是染污;“障”是业障。报土连阿罗汉、连小菩萨都不能去,那么,这样一个罪垢很深重的、业障很深重的凡夫,怎么可以到报土呢?如果这个问题不解决,这样你教理讲不通。

底下善导大师自己回答:

“若论众生垢障,实难欣趣”:他说:“这个,你理解错误了。往生净土,不论众生有没有垢障。”“若”是如果,“如果要论众生的罪垢和业障的话,确实如你所讲的,不可能往生的。不要说垢障凡夫不能往生,连阿罗汉都不能去,连小菩萨都不能去。”那么,又怎么能够去呢?底下给出答案:

“正由托佛愿以作强缘,致使五乘齐入”:不论众生的垢障论什么呢?正是因为托了阿弥陀佛大愿业力作为增上强缘,所以,五乘众生平等往生弥陀报土。这就叫做“不论众生,只论弥陀”。

因为众生这边不可论。如果论众生的话,都是罪垢、业障,这样论的话,没有一个能往生的。

所以,大家都在这里论说:“哎呀!我有业障!我有罪垢!我不清净!”阿弥陀佛不论这些。如果论这些,我们没有一个能往生。

那为什么能往生呢?不论这些,论哪一个?论阿弥陀佛的大愿业力,所以,“正由托佛愿”,托阿弥陀佛的愿力作为强缘,所以“五乘齐入”。

这个“五乘齐入”非常的高,就是等觉菩萨──菩萨乘,上到等觉菩萨,下到五逆凡夫,“齐”是平等,平等往生到弥陀报土。

这样高妙的境界,就不是我们自力能够到达的。

【国王召见喻:往生净土,全靠佛愿力】

就好像老百姓要去觐见国王,以老百姓自己的力量是不够的。你能见到国王,都是国王的召见。

我们就是一个乡下老百姓,阿弥陀佛就好像国王一样。如果以我们本身的力量,不可能往生极乐世界。只要能往生,就是阿弥陀佛的力量,就靠佛的力量。

所以,善导大师不是讲了:

一切善恶凡夫得生者,

莫不皆乘阿弥陀佛大愿业力为增上缘。

都不是我们自己的力量。

这一段善导大师作出这种解释,就让我们知道:往生净土,全靠佛愿力,不靠我们的修行力,自己没有力量。

我们往往都会觉得说:“罪业轻一点、功德修得多一点,就能往生,不然不能往生。”这个都是一种虚妄的想法。

能到极乐世界去,大菩萨和我们小凡夫是平等往生去的,是靠阿弥陀佛的愿力。

\

【乘车喻:往生没有差别】

既然靠弥陀愿力,就没有差别。

就好像我们坐车,如果说从长春到乌鲁木齐,这么远的距离,要靠我们老太婆走路,那就不能论了,这么远的距离,论你走路,没法论!靠你走路的话,没法到。如果坐车,就是我一个瞎眼老太婆,和马拉松冠军平等到达,对不对?因为我们靠车的力量,所以“不论”。

【过海喻:不论凡夫,只论弥陀】

因为这个目标太高了,从众生这一边来讲,你没法论。

比如说:我们要过海,如果讲到过海的时候,要论只论坐船,不论我们自己跳下去游水,对不对?因为海太宽了,不可能说:“哎呀!我跳下去游过海。”不论这一点。

而我们渡过生死海、到达极乐界,比我们现在这个海还要宽。所以,如果想过海,只论坐船,不论我们自己游水。

如果想飞天,只论坐飞机,不论我们自己动翅膀,对不对?你想在天上飞,想论我们双臂,这个不可论,因为我们没有这个力量。

我们要往生到这么高的报土,要论只论阿弥陀佛,祂有没有这个愿力,不能论我们凡夫。所以,要看就看阿弥陀佛,祂有没有这个愿力,祂有没有成佛。所以,不在凡夫这一边论。

这个也叫“一向专念”。

往往我们会把眼睛收回来看:“哎呀!我怎么样?你怎么样?你还没达到?他也没达到……”都在凡夫这边论,这个是错误的。

\

【无眼无腿喻:不论修行,只论接引】

象一个没有腿的人,没有腿的人就不能论他走路,他要出门,就要坐车,是不是这样?没有眼睛的人,就不能论他识字,也不能论他自己出门、自己摸方向,他要出门,就要人家牵着他。

我们在佛法修行当中,等于是没有眼的人、没有腿的人。为什么说没有眼睛?因为我们不能够明了大乘佛法的甚深义理,我们两眼漆黑,要到极乐世界,就靠佛的愿力;我们为什么说没有腿呢?因为靠我们自己修行,禅定无力,持戒无力,没有开发智慧,戒定慧三学不能成就,就好像没有腿一样,不能走路。

这样也不能论你自己修行。

要论只论阿弥陀佛的接引。

【溺水喻:不论功夫,只论救度】

也好像一个人掉在水里边淹得要死了,你不能再跟他说:“哎呀!你这么挥动你的手臂,你那样挥动你的手臂……”就不能论他游水了,要论只论有人去把他救起来。

我们也一样,我们是沉没在烦恼的水当中,在三界的生死苦海里边,如果想要出去,只论有人来救我们,如果没有人来救我们,我们只有堕落下去。所以,若论只论阿弥陀佛,不论其它的。

【重石过海喻:停止悲叹,勇猛念佛】

印光大师也有一个比喻,这个比喻也很有启发意义。他是说:一粒沙子虽然轻,但是如果放在水里边,它会怎么样?“直沉水底”,是不是?大石头虽然重,如果放在船上面,可以“安运彼岸”。

就是说这个沙子也好、石头也好,它是沉水还是到彼岸,跟它本身的重量没有关系,是不是这个道理?不是因为它重量轻,它就自己可以漂出来,也不因为它重量重,就一定会掉到水里边去,就看它是不是乘船,如果乘船的话,大石头和小沙子都可以到彼岸。

我们人和人之间也是一样。我们能不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可以讲和我们的罪业大小、业障深浅没有关系,你只要有头发丝那么大一点点的业障,那怕只有这么一点点,你不靠阿弥陀佛的大愿船,你也会沉到生死海底。我们虽然业障有多大?大石头这么大,有千万斤巨石这么重,也不一定说我业障重就一定堕落,我念南无阿弥陀佛,可以到极乐世界。

是不是这个道理?

(“是。”)

沙子虽轻,如果不乘船,不能自己浮起来。就代表这个人,你虽然有修行,你虽然有功德,如果你没有业尽情空,你不靠阿弥陀佛,不能了生脱死。

石头虽重,如果乘船,可以到彼岸,代表“我凡夫虽然业障重,如果我念南无阿弥陀佛,乘上弥陀愿船,我也不会堕落三恶道,还可以往生西方极乐净土成佛”。

所以,这个比喻是很巧妙的。石头和沙子是不是沉水,和它们本身的重量无关;我们凡夫是不是堕落三恶道,和我们本身的业力大小没有关系,就看你是不是乘靠阿弥陀佛的愿力,能乘上弥陀的愿力,业力再重,也可以往生;不乘弥陀愿力,罪障再小,也要轮回三界六道之中。

所以,这一段文,是说明:往生极乐报土,只论阿弥陀佛的愿力,不论凡夫的业障和罪垢。

既然如此,我们就不要边念佛边在那里悲叹说:“哎呀!我罪障重!我心不清净!我垢染!业障重!这样怕不能往生吧!”你这样的想法,通通是在……不该论的事情在那里乱讨论,浪费你的时间。

应该只看阿弥陀佛的誓愿!所以,“只论弥陀,不论凡夫”。

好!请合掌。

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

好!谢谢大家!

阿弥陀佛, 法语, 经典
相关推荐
热点栏目
推荐阅读
以观后效 以观后效

以观后效成语名称以观后效成语拼音yǐ guān hòu xiào...

以誉为赏,以毁为罚 以誉为赏,以毁为罚

以誉为赏,以毁为罚成语名称以誉为赏,以毁为罚成...

以计代战 以计代战

以计代战成语名称以计代战成语拼音yǐ jì dài zhàn成...

以言取人 以言取人

以言取人成语名称以言取人成语拼音yǐ yán qǔ rén成...

以血偿血 以血偿血

以血偿血成语名称以血偿血成语拼音yǐ xuè cháng xuè...

最新文章
惜别浮桥驻马时,举头试望 惜别浮桥驻马时,举头试望

惜别浮桥驻马时,举头试望南山岭。古诗原文[挑错/...

惊奇喜异者,终无远大之识 惊奇喜异者,终无远大之识

惊奇喜异者,终无远大之识;苦节独行者,要有恒久...

惜恐镜中春。不如花草新。 惜恐镜中春。不如花草新。

惜恐镜中春。不如花草新。古诗原文[挑错/完善]出自...

惊鸟去无际,寒蛩鸣我傍。 惊鸟去无际,寒蛩鸣我傍。

惊鸟去无际,寒蛩鸣我傍。古诗原文[挑错/完善]出自...

惜衣有衣,惜食有食。 惜衣有衣,惜食有食。

惜衣有衣,惜食有食。古诗原文[挑错/完善]惜衣有衣...

惟仁者宜在高位。 惟仁者宜在高位。

惟仁者宜在高位。...

惟仁者宜在高位。_1 惟仁者宜在高位。_1

惟仁者宜在高位。古诗原文[挑错/完善]惟仁者宜在高...

惜君青云器,努力加餐饭。 惜君青云器,努力加餐饭。

惜君青云器,努力加餐饭。古诗原文[挑错/完善]出自...

惟俭可以助廉,惟恕可以成 惟俭可以助廉,惟恕可以成

惟俭可以助廉,惟恕可以成德。...

惊鸟去无际,寒蛩鸣我傍。 惊鸟去无际,寒蛩鸣我傍。

惊鸟去无际,寒蛩鸣我傍。古诗原文[挑错/完善]出自...

友情链接

手机版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