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经感应网
标题

善导大师:五种正行唯独以称名为正定业,顺佛本愿故决定往生

来源:心经感应网作者:时间:2019-11-06 09:49:11
摘自 《观经四帖疏》纲要九、五种正行 定业称名 顺佛本愿 决定往生 大师于「深心释」之中谈到二种深信、就人立信、就行立信等三要义。 「二种深信」如前所述,而「就人立信」即是就释迦、诸佛等满足大悲之人所说的以安立对弥陀本愿救度的信心,弥陀本愿的救度法门是释尊所宣说,十方诸佛异口同音所证诚,此等诸佛都是悲智圆满之人,其所言说,丝毫无误,无可置疑,皆可信受;若是菩萨等因人,智行未满故,其所言说不足
摘自 《观经四帖疏》纲要九、五种正行 定业称名 顺佛本愿 决定往生 大师于「深心释」之中谈到二种深信、就人立信、就行立信等三要义。 「二种深信」如前所述,而「就人立信」即是就释迦、诸佛等满足大悲之人所说的以安立对弥陀本愿救度的信心,弥陀本愿的救度法门是释尊所宣说,十方诸佛异口同音所证诚,此等诸佛都是悲智圆满之人,其所言说,丝毫无误,无可置疑,皆可信受;若是菩萨等因人,智行未满故,其所言说不足信用--这便是「就人立信」。故大师作结论说:「一佛所说即一切佛同证诚其事,此名就人立信。」 此释迦、诸佛所说之念佛法是乘佛愿力之法,是名号全现之行,以此行业安立对弥陀本愿救度的信心便是「就行立信」。 大师在​​此说明「行」有二种,一是「正行」,二是「杂行」。此就往生净土之行而言,以向于西方净土的弥陀之行业谓之「正行」;与此相对的,以此土入圣的圣道万行回转趣向于往生净土谓之「杂行」 。 「正行」有五种,所谓「五正行」,即是「读、观、礼、称、赞」,如次: \

r="0" alt="善导大师:五种正行唯独以称名为正定业,顺佛本愿故决定往生" /> 此五正行又分为「正定业」与「助业」二种,亦即前三后一是助业,第四之称名是正定业,大师如是说:一心专念,弥陀名号,行住坐卧,不问时节久近;念念不舍者,是名正定之业,顺彼佛愿故。 大师又说:自余诸善,悉​​名杂行。 亦即五正行之外的所有修行都名之为「杂行」。 杂行是与正行相对而言的,因此约之可说有「五种杂行」,推广之则有无量杂行;无量杂行亦谓之「诸善万行」。五种杂行如左:读诵杂行:为往生极乐而读诵净土三经以外的经典。观想杂行:为往生极乐而想像极乐净土以外的依正。礼拜杂行:为往生极乐而礼拜弥陀以外的诸佛菩萨。称名杂行:为往生极乐而称念弥陀以外的诸佛菩萨名号及咒语。赞供杂行:为往生极乐而赞叹供养弥陀以外的诸佛菩萨。 大师说:若修后杂行,即心常间断,虽可回向得生,众名疏杂之行也。此「往生行相」既有「正杂二行」,便有「二行得失」,其得失有五种,如左:「正行五得」:与弥陀亲、近、无间、不用回向、纯。「杂行五失」:与弥陀疏、远、有间、必用回向、杂。 列表于后:善导大师:五种正行唯独以称名为正定业,顺佛本愿故决定往生 本来五种杂行也好,诸善万行也好,都是佛教中的修行。只是从行业的性质来讲,杂行是属于圣道门、难行道、自力,亦即是此土入圣的行业;而正行是属于净土门、易行道、他力,亦即是彼土得证的行业。此二者的性质、利益完全不同,大师为了详细区分之,故作此二行之判;并举出「二行得失」,有褒贬废立之意,亦即褒正行贬杂行,而劝导实践正行、舍弃杂行。 此「正杂二行」之判是净土门的判释,杂行以圣道门而言不名为杂,然而来到净土门,因为不是纯粹弥陀极乐之行业,必须回向方能往生,若不回向便不能往生,故名为杂。犹如直达车,到站即是目的地;若非直达车,便须到处转车,回转趣向于目的地,否则永难到达。凡与弥陀无关的行业,即使专修一行,亦名为杂,仍须回向方能往生。 原来是修圣道门的人,想在此土入圣证果,因此以六度万行为其因行;然而毕竟自觉烦恼强业障重,以自己之力无法圆满六度万行诸波罗蜜,无法在此土证果,因而发愿求生极乐净土,而以其所修功德作为回向。若一改其圣道门行业,舍杂行归正行,舍杂修入专修,则不用回向,因为是纯粹极乐之行体故;而杂行非纯极乐之行,是广通于人、天、三乘及十方净土,随其业因而感果。因既千差,故果亦万别,若不回向便不能感极乐之果,故谓之杂。然而虽可回向,也只能胎生,不能化生,因为不是弥陀本愿真实行,乃是凡夫杂毒之善、虚假之行;且不一心专念弥陀名号,不蒙弥陀光明摄护。故大师于《往生礼赞》言:弥陀身色如金山,相好光明照十方;唯有念佛蒙光摄,当知本愿最为强。 又于《般舟赞》言:相好弥多八万四,一一光明照十方;不为余缘光普照,唯觅念佛往生人。 杂行不生之事,大师于《法事赞》卷下言:极乐无为涅槃界,随缘杂善恐难生;故使如来选要法,教念弥陀专复专。「念弥陀专复专」即是「正定业」,亦即大师所说的:一心专念,弥陀名号,行住坐卧,不问时节久近;念念不舍者,是名正定之业,顺彼佛愿故。 「正定业」有二义:即「正选定之业」,与「正决定之业」。前者是就弥陀而言的,弥陀于二百一十亿的诸佛誓愿中选舍一切诸行,不为众生往生之因愿;独选定念佛一行,作为众生往生之因愿,故名为「正选定之业」。后者是就众生而言,众生信顺此愿,称名念佛,则往生决定,故名为「正决定之业」。 「正定业」之文解释: 「一心」即是本愿之「三心」。 「专念」即是本愿之「十念」。 「弥陀名号」就三心而言是「所闻所信」,就十念而言是「所称所念」。亦即信者信弥陀本愿,行者行弥陀名号。 「行住坐卧不问时节久近」的「不问」二字贯通前后,故不问行住坐卧即是不论时处诸缘,不问时节久近即是不论时间长短;亦即不论时处诸缘之时间长短,都可念佛,都应念佛,一心专念,念念不舍弥陀佛名,故下文言: 「念念不舍」。此「不问时节久近」即是本愿文所言「乃至十念」的「乃至」之意。「乃至十念」之意即是以「乃至临终十念一念亦得往生」之理建立信心,故本愿文言「乃至十念」,成就文言「乃至一念」;临终十念一念亦得往生,则何人不得往生!是故一生念佛,更必往生。 大师在​​此之前的「就人立信」说:一切凡夫,不问罪福多少,时节久近,但能上尽百年,下至一日七日,一心专念弥陀名号,定得往生,必无疑也。 此「不问罪福多少」即是不论众生之机,亦即不论众生的身份如何,出家在家,圣人凡夫,善人恶人,众皆不论,只论愿生称名;而「不问时节久近」即是不论时间长短,都应专念弥陀名号,长命之机则尽形寿称名;短命之机则乃至七日一日、临终之十念一念,亦得往生,无一念之疑。因此,可知往生极乐在于信受弥陀救度、专称弥陀佛名、愿生弥陀净土。往生之业因既已满足,则随其报身长短,尽形寿一心无二心,信心无疑心地专念弥陀名号,不论行住坐卧的时处诸缘,不论时节久近的时间长短。昙鸾大师说「十念者明业事成办耳」,亦即往生之业因在「乃至十念」之专称弥陀佛名即已完全决定,此古德亦谓之「平生业成」。 此「不问罪福多少,劝专念佛名」之文,正显示弥陀佛力无碍救度之法门,以消除一切疑见之执着。或有执着罪福因果,修福应生,造罪不生;或有执着福多罪少,尚可得生,罪多福少,则不得生。为除此等疑执,故言:「不问罪福多少,但能一心专念弥陀名号。」 然有邪见之人,滥解弥陀救度,不问罪福多少故,罪不可畏,福不可修,若有畏罪修福者,是未信弥陀愿力之人;因而增长放逸懈怠,任性胡作非为。此等之人,犹在问罪福之中,以修福为非,造罪为是,执此邪见,自谓信心决定,是净土之因。亦有称自身是罪恶凡夫故,放纵三业,任情为恶,都无惭愧,放言「我实他力行人,乘佛愿力,定得往生」。如此等辈,与弥陀本愿不相应,可谓欲求超升,反更沉沦。 信受弥陀救度之人,既知自己是罪恶凡夫,则生惭愧忏悔,心存谦卑柔软,而思弃恶行善,如善导大师言「念念称名常忏悔」。又既知弥陀大悲救度,且受恩感恩,则应谢恩报恩,如同善导大师言「学佛大悲心」,而悲愍众生、利乐有情。 「念念不舍」有二义,即「机相策励」与「法德不断」。「念念」二字就弥陀而言是光明刹那刹那摄取念佛众生,就众生而言是念而又念。信受弥陀救度之人,直至临终,一心专念,念念不舍弥陀佛名,非必刹那刹那称名,而是尽身心所能,想到就念,出口便念。这是弥陀所选定,众生信顺之,往生便已决定,故言「顺彼佛愿故」。 又「一心专念弥陀名号」,在此更特别用「专」之一字,有融化读诵、礼拜等诸行归于专称佛名之意。 「是名正定之业」是显示专称佛名正是往生决定之业。 「顺彼佛愿故」是显示专称名号是相应于阿弥陀佛之第十八愿。 以这几点来看,大师之意不在就前三后一之行立信,是就第四之称名一行立信,故名就行立信。 此段文之初有「就行立信者」之句,这是标目,标目在于指出本文的旨归,而其旨归正是在于顺彼佛愿之正定业的称名一行,因此就行立信的「行」是指「称名一行」,并非指五正行。 然而,既然说不问行住坐卧,不问时节久近,则很明显地不论何时何地何缘,都可念佛,都应念佛,也都必往生,故大师于《往生礼赞》说:若有众生,称念阿弥陀佛,若七日及一日,下至十声,乃至一声一念等,必得往生。 既然乃至临终之机,一声一念亦得往生,可知并非以称名累积功夫,以自己称名之力往生,是本愿名号之力使信愿念佛之人往生。 以此顺彼佛愿的称名为正定业,则往生之业因具足,前三后一的助业自然也融化于称名之中;当然尚未具足信心,未成为正定业的称名之前,助业即是方便行,助成信心的方便;一旦具足信心,蒙佛救度,则任运称名,称不认称功,助不执助相。 「正助」亦有君臣、主伴之义,以称名为主位,礼诵等随顺之,因而分为正助,恰如龙动云随、君来臣侍的风貌。然倘若以为一心专念不足以往生,须助业补足之,因而五种正行兼修,以求往生,这很明显地带有自力,古德谓之「助正兼行之杂修」,亦谓之「助正间杂之杂心」。这是由于未通达助正有方便与真实的关系而将两者并重的兼修之,故说「虽无修杂行的专修,却有修正行的杂修」。 以上大师分辨「杂行、正行、助业、定业」,而劝导不问行住坐卧的称名,有舍杂归正、舍助专定的废立之意。 前面曾谈到「五种杂行」都是佛教中的修行;只是既然要了脱生死、往生极乐,却不一心信顺弥陀的救度,而去依靠阿弥陀佛以外的诸佛菩萨、其他法门,不知此等对往生来讲都是无力的,不能往生的,力量全在弥陀一佛。由于迷而不知,其心其行皆杂,故言「杂行」,劝应舍弃。 当然读诵龙树、天亲、昙鸾、道绰、善导等净土五祖正确解释净土三经的论释,不算是读诵杂行;又阅览有关因果的经论,有助于机的深信,也不算读诵杂行。 至于「诸善万行」,以勤修此等诸善,以为但有此善必能救度自己,必能往生极乐,仰仗修善之力,这种心态便是自力之心;以这种自力心所作的诸善便是杂行当然行为是善的,应该众善奉行,但自力心是不好的,大师贬之,嫌为杂行,要人舍弃。这绝非舍弃行善。善不可舍,所应舍的乃是自力之心。当自力心舍掉之时,则一切所谓的杂行之诸善便完全转变为报谢广大佛恩之行。 至于「杂修」,即是助正兼修,这当然是心向阿弥陀佛一佛的行业;然而以为勤修此五正行之故才能往生,不知助业是方便,唯有正定业才是真实,才是往生因种,因而依靠自己所修五正行之力,这便是自力心;以这自力心所修的五正行名为「杂修」。当然所修的是正行,行此正行方知本愿之旨,然而仍存自力,大师贬为杂修,劝人舍弃;这绝非舍弃五正行,而是舍弃自力心。当自力心舍掉之时,则从来被贬为杂修的助正兼行便完全转变为报谢广大佛恩之行。 此「就行立信」之「行」既是顺佛愿的正定业之称名,而此称名不是行者累积自己称名之功,不是以称名之力祈求往生;往生资粮在弥陀之名号功德,而此称名乃是名号功德的全现,信受称念即得往生;因此「就行立信」不外是「机法二种深信」中的「法深信」的内容。大师于「法深信」说:「决定深信(立信),乘彼愿力定得往生(就行,念佛即是乘彼愿力)。」又〈玄义分〉说:「南无者即是归命(立信),阿弥陀佛者即是其行(就行,名号即行)。」愿力名号,一体异名,信愿力即是信名号,信名号即是信念佛。就弥陀而言,即是本愿名号使人往生,故言「本愿名号正定业」;就众生而言,即是信心念佛得往生,故言「信心念佛正定业」。名号、信心、念佛,一体异名;名号即信心,信心即念佛。既然心中信受本愿之名号,自然口中亦流露本愿之名号,此亦即是大师于《往生礼赞》所说:弥陀世尊本发深重誓愿,以光明名号,摄化十方;但使信心求念。在此可知「名号正定业」、「信心正定业」、「称名正定业」亦是一体异名。 阿弥陀佛往昔广发四十八大愿,成就本愿名号救度众生,唯有信者得生;大师于「三心释」之始说「辨定三心以为正因」,三心即是一信心,故亦可说「信心以为正因」。往生之正因在此信心,有一因无二因,此信心正是「就行立信」之信,唯此一信一行,更无二信二行,唯以信弥陀本愿的称名念佛作为正因,故言正定业。 兹将五正行之大判门与细判门,图示如左: \

"zoom" width="571" file="http://www.shixiu.org/forum.php?mod=attachment&aid=ODc3N3wwMjVmNDI4OXwxMzg4NjU1NTI3fDI1N3w1NDU0OA%3D%3D&noupdate=yes" border="0" alt="善导大师:五种正行唯独以称名为正定业,顺佛本愿故决定往生" /> 正定, 行业
相关推荐
热点栏目
推荐阅读
以言取人 以言取人

以言取人成语名称以言取人成语拼音yǐ yán qǔ rén成...

以血偿血 以血偿血

以血偿血成语名称以血偿血成语拼音yǐ xuè cháng xuè...

以貍至鼠 以貍至鼠

以貍至鼠成语名称以貍至鼠成语拼音yǐ lí zhì shǔ成...

以誉为赏 以誉为赏

以誉为赏成语名称以誉为赏成语拼音yǐ yù wéi shǎng成...

以言举人 以言举人

以言举人成语名称以言举人成语拼音yǐ yán jǔ rén成...

最新文章
惜别浮桥驻马时,举头试望 惜别浮桥驻马时,举头试望

惜别浮桥驻马时,举头试望南山岭。古诗原文[挑错/...

惊奇喜异者,终无远大之识 惊奇喜异者,终无远大之识

惊奇喜异者,终无远大之识;苦节独行者,要有恒久...

惜恐镜中春。不如花草新。 惜恐镜中春。不如花草新。

惜恐镜中春。不如花草新。古诗原文[挑错/完善]出自...

惊鸟去无际,寒蛩鸣我傍。 惊鸟去无际,寒蛩鸣我傍。

惊鸟去无际,寒蛩鸣我傍。古诗原文[挑错/完善]出自...

惜衣有衣,惜食有食。 惜衣有衣,惜食有食。

惜衣有衣,惜食有食。古诗原文[挑错/完善]惜衣有衣...

惟仁者宜在高位。 惟仁者宜在高位。

惟仁者宜在高位。...

惟仁者宜在高位。_1 惟仁者宜在高位。_1

惟仁者宜在高位。古诗原文[挑错/完善]惟仁者宜在高...

惜君青云器,努力加餐饭。 惜君青云器,努力加餐饭。

惜君青云器,努力加餐饭。古诗原文[挑错/完善]出自...

惟俭可以助廉,惟恕可以成 惟俭可以助廉,惟恕可以成

惟俭可以助廉,惟恕可以成德。...

惊鸟去无际,寒蛩鸣我傍。 惊鸟去无际,寒蛩鸣我傍。

惊鸟去无际,寒蛩鸣我傍。古诗原文[挑错/完善]出自...

友情链接

手机版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