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经感应网
标题

唐禅宗高僧 _11

来源:心经感应网作者:时间:2019-11-07 09:41:28
百丈禅师

  百丈禅师

\

  百丈怀海禅师(约公元720~814年),是中国禅宗史上的重要人物,唐代禅宗高僧。本姓王,俗名木尊,福建长乐人。是洪州宗风开创者马祖道一大师的法嗣,禅宗丛林清规之制定者。因其后半生常住于洪州百丈山(江西奉新),故世称“百丈禅师”。唐中叶后,由于旧教规和戒律与禅宗发展存在尖锐矛盾,于是怀海便大胆进行教规改革,设立了百丈清规。为禅宗发展扫清障碍,对禅宗发展具有不可磨灭的重大贡献。是续慧能大师后又一佛门大德。
  百丈怀海禅师,依潮阳西山慧照出家,从衡山法朗受具戒。后往庐江(今安徽庐江县)浮槎寺阅藏经多年。他听说马祖道一在虔州(今江西赣县)开法,即前往参学,与西堂智藏同称入室。他侍奉道一六年,得到印可。道一圆寂后,他初住石门(今江西靖安县),继往新吴(今江西奉新县),住大雄山,岩峦高峻,又称为百丈山。不久,四方禅者奔凑而来,以沩山灵佑、黄檗希运为其上首。
  自幼落发西山寺(福州长乐龙泉寺前身),《淳熙三山志》龙泉院条目载:“时有僧师邑人曰怀海,甚谨,一日令浣巾,久之,师语诘其由,曰:“适见青黄二龙戏井中”。仍以钵往贮,以示师。师心异之,因令游方,后果于百丈开山着丛林规式,盛行于世。成通中尝录所受业及见龙之由奏之,仍赐今额。”后往洪州(今南昌)新吴界大雄山修行。怀海刻苦研究禅理,名声远扬,四方僧众云集。怀海精通大乘教派理论,每与僧众说法,总是以理服人。他鉴于禅门戒律不一,制定《禅门规式》(百丈清规)。怀海对天竺传来大小乘戒律的态度是“吾所宗,非居大、小乘,非异大、小乘,当博约折中,设于制范,务其宜也”。于是创意别立“禅居”,有德者号曰长老,“既为法主,即处于方丈”;不立佛殿,树法堂,“表佛祖所属,受当代为尊也”;僧众不论地位高下,僧室只具连床,无单人卧室,禅人所占,只有挂褡,不允私蓄财物;僧众晨参见、晚聚会,探讨教义,激扬宗要;两餐斋粥大家一样;实行普清法,上下力耕自给,一日不作一日不食。设置寮舍首领如管饭的“饭头”、管菜的“菜头”,分别管理;对混入寺院滋事为非者,互相检举,驱逐出院;僧徒犯规,施以责罚,焚烧僧衣,从偏门逐出。从此佛门禅宗有了统一的制度。
  唐元和九年(814)正月,怀海圆寂,享年95岁。著有《百丈怀海禅师语录》、《百丈怀海禅师广录》传世。长庆元年(821)唐穆宗敕谥为“大智禅师”,塔(墓)为“大宝胜轮”。
  【禅学】
  综述
  怀海侍奉道一十六年,得到印可,遂往新吴县(今江西奉新县)大雄山,另创禅林。此山高峻,约有千尺,故称百丈山。自怀海来此居处,四方禅客云集,无远不至,后来住持沩山的灵祜,住持黄檗山的希运,即其上首弟子。由是百丈丛林门风大盛。
  从师
  怀海的禅学思想深得祖师惠能和马祖道一的真传,十分强调佛法就在各人心中,不假旁求;学佛就是要消除自心所受妄想的系缚,明心见性,也就是证得佛法。有一天,他一上法堂便说:“灵光独耀,迥脱根尘。体露真常,不拘文字。心性无染,本自圆成。但离妄缘,即如如佛。”有人问:“如何是大乘顿悟法要?”答道:“汝等先歇诸缘,休息万事。善与不善,世出世间,一切诸法,莫记忆,莫缘念,放舍身心,令其自在。心如木石,无所辨别。心无所行,心地若空,慧日自现,如云开日出相似。”这样的意思,他在与徒众言谈中曾反覆说明。从人的不受善恶、是非、欲念污染的本心就是佛性的思想出发,他认为读经看教的关键在于会心,若无会心,只是死记硬背,那么纵使把十二《韦陁典》读得滚瓜烂熟,也不算修行,反而成为谤佛。怀海教诲徒众的方法,即所谓作略,也与其师马祖相似,常常运用打、笑、大喝、举拂等形式,随机启发学徒开悟。他还特别喜欢在说法下堂时,大众已经出去,却呼唤大众,等大众回过头来,却问道:“是什么?”他借这种方法提醒学人反省,人称“百丈下堂句”。
  贡献
  怀海对禅宗发展的最重大贡献,是大胆进行了教规改革。当时,禅宗的发展遇到两大重要问题。第一是禅僧日益增多,却无独立的禅院,仍然与律寺杂居,于说法行道诸多不便。第二是唐中叶后封建政权对佛教的特权采取了许多限制措施,特别是两税法实行后取消了对寺院和僧尼个人田产免税的规定,加以伴随着士族的衰落,劳动生产者人身依附关系的削弱,寺院的土地和劳力来源都发生了困难,僧侣社会面临着如何适应社会历史变动生存下去的严峻形势。有许多佛教宗派,如法相宗、天台宗等,由于贵族色彩太浓,启己解决生活来源的能力太差,都不能适应形势的变化而迅速没落下去。禅宗因为主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不太依靠豪华奢侈的堂殿、经像、法物,加上自惠能以来,诸大师都不排斥生产劳动,甚至许多开山祖师都亲自参加了生产劳动,所以比其他各宗派较能适应新形势,故尔在诸宗衰歇时禅宗反而获得了大发展的机会。但禅宗僧徒的实际生活、生产状况与旧的教规、戒律发生了尖锐的冲突。旧教规和戒律极端轻视和排斥生产劳动,认为掘地、斩草、种树等活动都是“不净业”,僧徒若从事此类活动是违犯佛律的。这样,旧教规旧戒律就成为禅宗发展的重大障碍。
  认识
  怀海对禅宗面临的形势具有清醒而深刻的认识。他决心实行教规改革,为禅宗的发展扫清障碍。他提出:“我们修行的是大乘法,岂能受属于小乘系统的戒律、教规所束缚?”有人建议说:“《瑜伽论》、《璎珞经》是大乘戒律,我们何不奉行这两部经典的规定?”怀海对于这种完全照搬印度教条的意见也不赞同,他说:“我们应该博采大小乘戒律规制的合理部分,根据需要,自己制定一套尽善尽美的新制度!”怀海这么说了,也这么做了,他根据实际情况制订出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新规制。首先是创意别立禅居,即创立独立的禅院、禅寺,不与律寺混杂。禅院(寺)中不立佛殿,唯树法堂,表示佛法不依赖言象,只靠师傅的启发和僧人自身的体认。这是将惠能“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的主张制度化了。又调整丛林中师徒、同学间的关系,打破旧寺院中尊卑、贵贱分明的等级结构,令僧徒不论高下,尽入僧堂。堂中设长连床,施横架挂搭道具。僧徒睡觉的姿势规定为斜枕床唇,称为带刀睡,旨在保证僧徒的身心健康。又规定悟道最深、德高望重的禅僧为化主,称为长老;独住一室,称为方丈。长老说法,僧徒在法堂分列东、西两行立听,宾主问答,激扬宗要。僧徒排列的次序,唯由出家时间即僧龄而定,不问出家前的贫富贵贱。上述内容,属于生活和修行参学方面。
  在生产方面,怀海倡导普请法,即自长老以下不分长幼普遍参加生产劳动,提出“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口号,并身体力行,“凡作务执劳,必先于众”。负责管理生产的僧人见怀海年迈带头参加劳动,于心不忍,暗暗把怀海的生产工具收藏起来。怀海到处找不到工具,就不吃饭,以贯彻“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原则。普请法的提出以及怀海模范实行这一制度,彻底否定了旧戒规轻视劳动、反对僧人劳动的内容,使僧徒劳动变成必要和光荣的事,从而开辟了一条农禅结合的道路,使禅宗迎来了更大的发展,也使我国各地禅僧分布的丘陵地和浅山区得到了很好的开发。
  此外还有关于禅院事务的其他种种规定,怀海将它们编为一书,称为《百丈清规》,或称《禅门规式》。这一清规在百丈丛林推行开后,天下禅僧纷纷彷效,很快风行于全国。可惜《百丈清规》在宋代就已失传,当时禅林行用的是宗颐编的《禅苑清规》。元代朝廷令百丈山禅僧德辉重编清规,题名为《敕修百丈清规》,共8卷,但已非百丈清规的原来面目了。
  特点
  怀海禅学的主要特点,是主张众生心性本来圆满成就,只要不被妄想所系缚,就和诸佛无异。他有一段很著名的语句:“灵光独耀,迥脱根尘,体露真常,不拘文字;心性无染,本自圆成,但离妄缘,即如如佛。”这些语句显示心性本自寂照与随事即用显体的禅宗心要,较道一所说更为具体。他的修行法门,就是根据这个思想,他说:“先歇诸缘,休息万事,善与不善、世出世间,一切诸法并皆放却,莫记、莫忆、莫缘、莫念。放舍身心,全令自在。心如木石,口无所辩,心无所行。心地若空,慧日自现,如云开日出。”  怀海的作略,如打、笑、喝、举拂等,和道一相似。他每逢说法下堂,大众已经出去,却呼唤大众,等到大众回过头来,他又问:“是什么?”他这种提醒学人反省的方法,诸方称为“百丈下堂句”。  怀海并运用禅学于劳动实践中,实行“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规制,他本人就是“作务执劳,必先于众”;他还在《禅门规式》里规定实行“普请”(集众作务)法,上下协力劳动。
  【生平故事】
  野鸭子
  有一天,他陪马祖散步,听到野鸭的叫声,马祖问:"是什么声音?""野鸭的叫声。"过了好久,马祖又问:"刚才的声音那里去了?"怀海答:"飞过去了。"马祖回过头来,用力拧着怀海的鼻子,怀海痛得大叫起来。马祖道:"再说飞过去!"怀海一听,立即省悟,却回到侍者宿舍里哀哀大哭。同舍问:"你想父母了吗?"答:"不是。"又问:"被人家骂了吗?""也不是。""那你哭什么?"怀海说:"我的鼻子被马大师拧痛了,痛得不行。"同舍问:"有什么机缘不契合吗?"怀海说"你去问和尚去吧。"同舍就去问马大师:"怀海侍者有什么机缘不契合?他在宿舍里哭。请和尚对我说说。"大师说:"他已经悟了,你自己去问他。"他回到宿舍后,说:"和尚说你悟了,叫我来问你。"怀海呵呵大笑。同舍问:"刚才哭,现在为什么却笑?"怀海说:"刚才哭,现在笑。"同舍更迷惑不解。
  一次,怀海禅师上堂说:
  灵光独耀,迥脱根尘。
  体露真常,不拘文字。
  心性无染,本身圆成。
  但离妄缘,即如如佛。
  意思是说灵光独自闪耀,就可以脱离尘世的牵累。本性显露,真理永恒,无须拘泥于语言文字,心性清净,没有污染,本来就已圆满完成。所以只要远离虚妄尘缘,就可以觉悟。
  有一天,众人都在外面劳作,突然一个和尚听到了鼓声,便扛起工具,大笑而归。百丈怀海感慨道:"真是一个好释子!与观音菩萨听音入理有同工之妙!"百丈禅师回去后问那个和尚:"你刚才明白了什么道理?"和尚说:"刚才肚子正好饿了,一听到鼓声,我便赶紧回来吃饭。"百丈听后,哈哈大笑。
  一日不作,一日不食
  怀海禅师对禅宗的又一个巨大贡献就是订立了天下闻名的禅门清规《百丈清规》,他总是亲自实践带头劳动,年老了也不停止在外劳作。据说百丈怀海禅师九十四岁时,还与弟子们一起劳动。有一次,弟子们把他的农具悄悄地藏起来了,想让他休息,百丈说:"我没有什么德行,怎么敢让别人养着我呢?"所以,当天他没有参加劳动,也没有吃饭。百丈怀海就这样告诫他的弟子们要"一日不作,一日不食。"这句话成为千古传颂的佳句名言。
  【人物生平】
  早年事迹
  怀海自幼喜游访寺院。早岁在南岳怀让禅师的弟子西山(广东潮安)慧照出家,后从南岳衡山之法朝律师受具足戒,未久至安徽庐江浮槎寺研读经藏。
  终至“三学该练”,具备了深厚的经、律、论佛学知识。[1]
  唐代宗大历初年(766年),听说马祖道一在南康(在今江西赣县境内)龚公山传法,即前去投马祖,倾心依附,并充当马祖的侍者,深得马祖的器重。与西堂智藏、南泉普愿同入祖室,各有擅长,时称马祖门下三大士。
  唐代宗大历年间(766-779),奉新人甘贞在洪州新吴(江西奉新)大雄山(俗称百丈山)建庵。听说入住小雄山普化院的怀海禅法精深,于是“请施家山,愿为乡导,庵庐环绕”,将怀海迎入所建庵中,并将庵改名“百丈寺"。怀海得道后,便开山说法,自立禅院,率众修持,实行僧团之农禅生活。[2]
  制定清规
  唐朝中叶即唐德宗建中元年(780年)后,封建政权采取“取消对寺院和僧尼个人田产免税规定”等诸多不利措施,僧侣被迫面临如何生存的严峻形势。怀海参照大小乘戒律,制定新的修行生活仪轨《禅门规式》(即《百丈清规》)以保证禅宗的繁盛和发展。[3]
  圆寂前后
  怀海于唐宪宗元和九年(814年)正月十七日入寂。据唐陈诩《塔铭》所记,怀海世寿六十六岁。唐穆宗长庆元年(821年)敕谥大智禅师,塔曰大宝胜轮。北宋徽宗追谥“觉照禅师”,元顺章加谥“弘宗妙行禅师”。[3]
  【主要成就】
  始创戒律
  唐中叶后,由于旧教规和戒律极端轻视和排斥生产劳动,认为掘地、斩草、种树等活动都是“不净业”,僧徒若从事此类活动是违犯佛律的。而禅宗因为不依靠豪华奢侈的堂殿、经像、法物,主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且自六祖惠能以来,许多开山祖师都亲自参加生产劳动。就在旧教规旧戒律与禅宗发展存在尖锐矛盾时,怀海大胆进行了教规改革,设立了百丈清规,制定戒律。从组织体制、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上保证了洪州禅的发展和繁荣。怀海为禅宗发展扫清障碍,对禅宗发展具有不可磨灭的重大贡献。如果说道一从思想方面开辟了禅学新时代,那么怀海禅师则从实行方面保证了禅学的发展。[4-5]
  《百丈清规》问世后,千余年来虽屡经删修,但却始终以此为蓝本。一直是历代寺院的基本法规和禅宗僧侣必须遵循的基本规戒。怀海非仅为立法者,亦为实行者,他倡导“一日不作,一日不食”,将禅学落实于日常生活中。宋儒曾彷效此清规而创立书院。元、明、清更绵延不断。[3]
  禅学思想
  怀海的禅学思想深得祖师惠能和马祖道一的真传,主张众生心性本来圆满成就,只要不被妄想所系缚,就和诸佛无异。[5] 认为禅的要求在于“去住自由”。所谓“去住自由”,就主体而言,指向人的精神自由;就对象而言,应落实在生活日用之中。这就要求禅僧既肯定主体意识,又立足于现实生活;离开现实生活,即无自由解脱可言。怀海的禅,具有一种朴素自然的生活味。在怀海看来,禅在生活中无所不在,因此他总是在一些细微的事物上取得“禅机”。[3] 这种“禅机”既有禅家的高峻,又教家的平易,种种方便开化后人。怀海为洪州禅法的中坚人物,上承慧能、马祖以来的禅法,下启后世五家之中沩仰、临济二宗。宗法至今传承不绝,影响深远。[7-8]
  怀海对禅宗的巨大贡献就是使禅僧直接从一般寺院分离出来,使禅宗最终成为一个独立的佛教宗派。使禅宗体制更趋中国化的,对禅宗自身发展起到重大推动作用。[4]
  【主要作品】
  著作
  《百丈怀海禅师语录》、《百丈怀海禅师广录》各一卷[9]
  丛林要则
  唐朝百丈禅师二十条丛林要则:  ◎丛林以无事为兴盛 ◎修行以念佛为稳当  ◎精进以持戒为第一 ◎疾病以减食为汤药  ◎烦恼以忍辱为菩提 ◎是非以不辩为解脱  ◎留众以老成为真情 ◎执事以尽心为有功  ◎语言以减少为直截 ◎长幼以慈和为进德  ◎学问以勤习为入门 ◎因果以明白为无过  ◎老死以无常为警策 ◎佛事以精严为切实  ◎待客以至诚为供养 ◎山门以耆旧为庄严  ◎凡事以预立为不劳 ◎处众以谦恭为有礼  ◎遇险以不乱为定力 ◎济物以慈悲为根本[2]
  【史书记载】
  据《仰山慧寂禅师语录》载,沩山曾问仰山云:“马祖出入十四人善知识,几人得大机,几人得大用?”仰山答曰:“百丈得大机,黄檗得大用,余者尽是唱导之师。”[10]
  据《唐洪州百丈山故怀海禅师塔铭》及《宋高僧传》、《景德传灯录》、《古尊宿语录》等有关资料记载,怀海俗姓王氏,福州长乐人。幼年出家,初依潮阳西山慧照和尚,后依衡山法朗和尚受具足戒。往庐江(今安徽庐江县)浮槎寺阅读藏经多年,具备了深厚的经、律、论佛学知识。时值马祖道一在江西弘法,天下向风,怀海前往参学,与智藏、普愿同称入室,各有擅长,成为鼎足而立的马祖门下三大士。开悟后,因住持百丈山,故世称百丈怀海。[5]
  【轶事典故】
  同甘共苦
  任何事情,怀海都是自己带头。亲领四五百人严规修道,同甘苦,共患难。每次劳动,怀海“凡日给执劳,必先于众”。有一次负责管理劳务的执事僧见他年纪太大,便将他的劳动工具藏了起来,意在让他休息。怀海四处找工具不得,就拒绝吃饭,直到工具被发还。百丈怀海就以这样的方式告诫弟子:要做到“一日不作,一日不食。”[11-12]
  野狐禅
  在《无门关》中,还记载了这么一个与怀海相关的“野狐禅”典故。怀海每次在堂上说法的时候,常常有一个老人跟随大众一起听讲。有一天说法完毕后,老人却留下来没有离开。怀海便问他:“你是什么人,想做什么?”
  老人回答说:“实不相瞒,我不是人。在以前迦叶佛时代,本在此山修行,因为有人问我:大修行人还落因果否?我说:不落因果。为此一语,便做了500年的野狐精,没法解脱,请和尚慈悲为我开示,让我解脱狐狸身之苦。”
  怀海说:“你把学人问你的问题,现在重新再问我一次吧。”
  老人便道:“请问和尚,大修行人还落因果否?”
  怀海当即答道:“不昧因果。”
  老人当即大悟,便向怀海礼拜叩谢说:今承蒙和尚开示,令我超脱狐身。我就住在后山岩下,祈请和尚慈悲,以出家众的礼仪为我埋葬。
  第二天,怀海带领寺中僧众,在后山石岩下,找到了一头死狐,于是便将其火葬。[3]
  【得法弟子】
  沩山灵祐
  沩山灵佑禅师(771~853)先于奉新百丈山师从怀海,后迁湖南沩山。灵佑为沩仰宗初祖,福州长溪(福建霞浦县南)人,俗姓赵,谥号“大圆禅师”。因其弟子慧寂徙居宜春仰山,别创禅宗一派,合曰“沩仰宗”。[13]
  黄檗希运
  黄檗希运先于百丈山师从怀海,后居宜丰黄檗。是洪州禅向临济禅发展过渡的关键人物,他承接了马祖道一的法统。其弟子义玄远赴河北临济院,又创禅宗一派,是曰“临济宗”。因此,希运在中国禅宗史上的地位不仅在于他是洪州禅的继承者,而且还是临济法门的先驱。他的禅法直接影响了临济禅的形成,更开创了影响久远,波及面最大、渗透力最强的临济宗禅风。[13]
  【人物评价】
  怀海的为人,在唐陈诩《塔铭》中描述:“言简理精,貌和神峻;睹即生敬,居常自卑。”[8]
  百丈禅师是中国佛教史上的大革命家。佛法之所以能够流传,得益于马祖百丈师徒二人建立了丛林制度,建立了禅堂,订立了清规。史称“马祖建道场,百丈立清规”。[14-15] (新浪佛学、安庆晚报)
  南昌大学哲学教授、佛学资深研究者苏树华评价:“百丈禅师的禅法,既具北宗渐修的风格(第二峰头的商量语),又具南宗直指的风格(妙高峰顶的无言义),不同根基的人,在他的教法中皆可各得其益,各有长进。”[8]
 
相关推荐
热点栏目
推荐阅读
以锥刺地 以锥刺地

以锥刺地成语名称以锥刺地成语拼音yǐ zhuī cì dì成...

以辞取人 以辞取人

以辞取人成语名称以辞取人成语拼音yǐ cí qǔ rén成语...

以镒称铢 以镒称铢

以镒称铢成语名称以镒称铢成语拼音yǐ yì chēng zhū成...

以铢称镒 以铢称镒

以铢称镒成语名称以铢称镒成语拼音yǐ zhū chēng yì成...

以身试险 以身试险

以身试险成语名称以身试险成语拼音yǐ shēn shì xiǎn...

最新文章
惜别浮桥驻马时,举头试望 惜别浮桥驻马时,举头试望

惜别浮桥驻马时,举头试望南山岭。古诗原文[挑错/...

惊奇喜异者,终无远大之识 惊奇喜异者,终无远大之识

惊奇喜异者,终无远大之识;苦节独行者,要有恒久...

惜恐镜中春。不如花草新。 惜恐镜中春。不如花草新。

惜恐镜中春。不如花草新。古诗原文[挑错/完善]出自...

惊鸟去无际,寒蛩鸣我傍。 惊鸟去无际,寒蛩鸣我傍。

惊鸟去无际,寒蛩鸣我傍。古诗原文[挑错/完善]出自...

惜衣有衣,惜食有食。 惜衣有衣,惜食有食。

惜衣有衣,惜食有食。古诗原文[挑错/完善]惜衣有衣...

惟仁者宜在高位。 惟仁者宜在高位。

惟仁者宜在高位。...

惟仁者宜在高位。_1 惟仁者宜在高位。_1

惟仁者宜在高位。古诗原文[挑错/完善]惟仁者宜在高...

惜君青云器,努力加餐饭。 惜君青云器,努力加餐饭。

惜君青云器,努力加餐饭。古诗原文[挑错/完善]出自...

惟俭可以助廉,惟恕可以成 惟俭可以助廉,惟恕可以成

惟俭可以助廉,惟恕可以成德。...

惊鸟去无际,寒蛩鸣我傍。 惊鸟去无际,寒蛩鸣我傍。

惊鸟去无际,寒蛩鸣我傍。古诗原文[挑错/完善]出自...

友情链接

手机版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