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经感应网
标题

善事太子入海求宝

来源:心经感应网作者:时间:2019-11-07 09:43:34

\

很久很久以前,南瞻部洲有一个国王,名叫勒那跋弥,意为“宝铠”。他统治的国家物产丰富,疆土辽阔,手下有五百个小国王,分别治理各地。在后宫,他还有五百个嫔妃侍女。  美中不足的是,他虽已年过半百,但膝下犹虚。  宝铠王不断向日月天地、山海河川等众神祇祈祷,希望诸神能赐给自己一个儿子。但好多年过去了,仍未应验,国王为此十分苦恼,心想:“直到如今,我都没有一个儿子,万一哪天我不幸去世,没有人来接我的王位,天下一定会大乱。我手下这五百个小国王,本来就互不服气,万一我死了,他们一定会争斗起来,以强凌弱,滥杀无辜。这样,国家就会遭殃,人民也会遭殃!”想到这里,他更是忧虑,不知如何才好。  有一位天神知道了国王的忧虑,便托梦给他说:“在城外的森林中,住着两位隐修的仙人。其中一位仙人,身带金色,聪明机智,品德高尚,没有任何人比得上他。你如果想要儿子,可以去请求他,他一定会答应你的要求,投胎到你家。”  国王从梦中惊醒,细想天神的话,十分高兴,马上命令备马驾车,带着几个侍从,来到城外森林中,找到那位隐修的仙人。宝铠王向仙人说明来意,苦苦哀求说:“因为国家无人继承,使我夙夜不安,担心百姓不能安居乐业。”  仙人见宝铠王情真意切,不忍心拒绝,便答应了。  一起隐修的另一位仙人,看到这种情况便对国王说:“我也投胎到你家去。”  宝铠王听后更加喜悦,便辞别两位仙人,返回宫内。  其后不久,金色仙人就逝世了。  就在金色仙人逝世的同时,宝铠王的正妻苏摩夫人也怀孕了。大凡聪明的女人,都能知道自己所怀的,是男孩还是女孩。苏摩夫人告诉国王:“我所怀的这个孩子,一定是个聪明能干的男孩。”  国王及王宫上下听到这消息,都兴奋极了。  宝铠王下令:“王宫上下,都要悉心服侍苏摩夫人,食精衣软,供给一切所需,务必让苏摩夫人称心如意,舒适自在。”  还特意叮嘱左右:“要注意保护苏摩夫人的安全,不能让她到任何可能有危险的地方去。”  时光荏苒,倏忽十月期满,苏摩夫人果真生下一个男孩。  只见他相貌端正、额宽耳方,身带紫金色,头发绀青,同时具备许多伟人的特征。  宝铠王及王宫上下、大臣将军,无不以手加额,同声庆贺。宝铠王马上下令,把国内最好的相师请来为太子看相。  相师从头到脚,仔细观察太子的各种伟人特征之后,眉开眼笑地对国王说:“这个孩子的命相之好,世上少有。他的聪明、福泽与品德,无人可比。”  国王一听,更加喜悦,便请相师替太子命名。  相师问:“苏摩夫人怀这孩子之后,有什么特别的变化吗?”  国王说:“这孩子的母亲,过去很容易起嫉妒,看见别人犯什么过错,便觉得很得意;看见别人有什么优点,心里就不高兴;还经常挑拨是非。但自从怀了这孩子之后,性情脾气大变,变得非常仁慈、矜愚爱智、怜老惜贫,我也正为此事感到奇怪。”  相师听了,不住地点头,称赞说:“善哉!那就是这个孩子的优良品德,反映在他母亲身上啊!”于是为太子命名迦良那迦梨,意为“善事”。  宝铠王的另一位妃子弗巴夫人也怀孕了,第二位隐修仙人就投胎在她腹中。  十月期满,她也生下一个男孩,相貌形态,与普通的婴儿差不多,并没有什么特殊的地方。  宝铠王又把相师请来看相。  相师仔仔细细地看了几遍,说:“这个孩子只是个普通人,他的福泽、品德、才能都属一般。”  宝铠王又让相师为孩子起名字。  相师问:“那么这孩子的母亲一怀孕时,可有什么特异的变化?”  宝铠王说:“他的母亲一向忠厚老实,仁慈和顺,喜欢宣扬别人的优点,但自从怀这个孩子,性情就由好变坏,看见别人比自己强就处处挑剔惹事。”  相师说,“那也是因为这孩子的品行,转移到他母亲身上,所以才会这样啊!”于是为这个孩子命名叫作波婆伽梨,意为“恶事”。  宝铠王把满腔希望放在善事太子身上,无论善事想要怎样,都尽量满足他。  他下令为善事修建三时殿:冬天住温殿,温暖如春;春秋居中殿,不凉不热;夏天就住凉殿,爽快宜人;还安排许多宫女,为太子唱歌、跳舞、服侍起居。  善事渐渐长大,宝铠王又聘请不少硕学鸿儒当教师。善事聪慧异常,无论什么东西,一学就会,对十八部讲述各种知识、技能的经典,不但完全掌握内容,而且倒背如流。  有一次,善事要求宝铠王准许他到宫外游览。  宝铠王答应了,他下令立即将全城的大街小巷都修治平整,打扫干净。  到了那一天,善事骑着一头大白象,大白象身上披着用金银雕饰的鞍鞯及五彩的锦缎,前后由无数旗甲鲜明的将士、侍从簇拥着,出宫去游玩。  百姓们听说太子出游,都扶老携幼地前来观看。道路两旁人山人海,连路旁的楼阁上,也挤满了想一睹太子风采的百姓。看到善事太子相貌威严,人间罕有,百姓们都赞叹不已,人人都说太子的神态相貌,简直与“大梵天王”没两样。  忽然,善事看见在人群中,有一群乞丐。他们个个瘦骨嶙峋,衣衫褴褛,左手拿着破碗,右手提着破棍,正向路人苦苦求乞。善事忙问:“他们怎么会搞成这个样子?”  侍从回答:“这些人,有的幼失父母,无人抚养;有的鳏寡无靠,无所依恃;有的身患疾病,无法劳作。他们身无分文,为衣食所迫,只好向人求乞度日。”善事听了,默默地低下头来,觉得很难过。  向前走没多远,看到一些屠夫正在宰羊杀猪,操刀卖肉,太子忙问:“你们为什么要做这种杀生的事呢?”  屠夫们回答:“太子!并不是我们喜欢杀生,但我们的祖辈,都靠这行职业谋生,如果不干这种活,我们就没法生活下去。”  善事听了,长叹一声,转身又向前去。前面是一块田地,一群农夫正在耕地,只见一群蛤蟆,在田地里蹦蹦跳跳。善事走近一看,原来农夫耕地时,不少原来蛰藏在土中的虫子,都被翻到地面上,这些蛤蟆正在扑食虫子。善事正在为小虫的命运悲叹,只见又窜过来几条蛇,四处追食正在扑食小虫的蛤蟆。蛤蟆们吓得四处逃散,那逃得慢的,便让蛇给吞食了。蛇蠕着撑得鼓鼓的身躯,正要回洞,忽然又飞来几只五彩斑斓的孔雀。孔雀一见到蛇,便猛然扑上去,爪抓喙啄,刚才还不可一世的蛇,一会儿便一命呜呼,成了孔雀的食物。 太子问农夫:“你们耕地干什么?”  农夫恭恭敬敬地回答:“这是我们的职业。我们耕完地后就播种,然后才能收获谷物,才有饭吃,才能给国王缴纳租税。”  善事摇摇头,说:“人为了填饱肚子,竟这样不惜杀生,这样辛苦劳累!”  再向前走,只见一群猎人正弯弓搭箭,蹑手蹑脚地走向一群鸟,准备放箭;又看见不远处张着几张网,有的网里还有落网的野兽。它们正又吼又叫,连蹦带跳的,想要挣扎逃出。  善事忙叫住猎人,问道:“你们想干什么?”  猎人们说:“我们全凭捕鸟捉兽,养活家小、糊口度日。”  听了这话,善事挥挥手,什么也没说就转身走了。  更前面是一条河,只见一些鱼夫正在张网捕鱼。那些被捕住的鱼,有的正在河岸边乱蹦乱跳,不少鱼已鳍折鳞伤,奄奄一息。  善事问道:“难道你们非打鱼不可吗?”  渔夫们回答道:“这是我们的谋生职业,我们正是靠这些鱼来供衣食啊!”  善事仰天长叹:“真可怜啊!人们为了衣食生活,竟如此残杀生灵,这会造多大的孽啊!”  回到王宫之后,善事念念不忘出去游览时的所见所闻,一心想改变这种状况,便来到宝铠王处,说道:“父王!我有一个愿望,希望您能满足我。”  国王对善事向来是有求必应,便说:“儿啊,你说吧!无论你有什么要求,我都可以答应你。”  善事说:“我这次出宫游览,看到百姓们为了衣食,不惜杀生造孽,心里觉得很难受,想帮助他们。希望父王允许我将您库藏的财物,布施给他们,解决他们的困难。”  由于宝铠王太喜爱儿子了,不愿扫他的兴,就答应此一请求。  善事立即令人发布告示:  “善事太子即将大放布施,凡是贫苦穷困、无法生活的,都可以来领取,无论是想要金银财宝,还是想要衣服饮食,都可以满足愿望。”  善事命人打开宝铠王的仓库,拿出各种宝物,堆放在各城门及市中心,听凭人们所需,一一给予布施。  各国的沙门、婆罗门,以及贫穷孤老、伤残生病的人,听到这消息后,都老弱相扶、强弱相护地纷纷来到这里。凡是需要衣服的,善事就给他衣服;凡是需要饮食的,善事就给他饮食;凡是想要金银财宝的,善事就给他金银财宝,务使个个满意,人人欢喜。”  消息越传越远,全南瞻部洲的穷人,都纷纷前来乞求布施。  管仓库的大臣眼看宝铠王仓库中的财物,已经布施三分之二出去了,而四方来乞求的人,还络绎不绝,他有些不安,就去禀告宝铠王说:“大王统率着五百小国,各小国经常派遣使节前来,每次都必须赐颁财物。现在太子已将大王仓库中的财物,布施了三分之二,请大王慎重考虑,不能再这样下去了,以免将来后悔莫及。”  国王回答说:“我这个儿子脾气拗得很,他现在一心一意想布施,很难让他改变心意。如果禁止他这样做,他就会忧伤烦恼,那怎么行呢?还是让他按自己的心愿,想怎么做就怎么做吧!你们不要阻挠他。”  这样又过了几天,善事把宝铠王仓库中剩下的财物,又布施出去三分之二。  管仓库大臣急了,再次来找国王,禀告说:“仓库中剩下的那些财物,这几天又布施出支三分之二,剩下的一些,无论如何都不能再布施了,要留下来颁赐使臣。请大王认真考虑,不要以后责怪我办事不忠。”  宝铠王觉得十分为难,低头沉吟了半晌,对管库大臣说:“我对这个儿子的喜爱,是世上任何事都无法比拟的,我实在不忍心做出任何拂逆他心愿的事。这样吧!以后他如果再来索求财物,你就设法事先躲开,看他实在要得急了,你就给一点。这样一次给、一次不给,就可以再拖延些日子,让我有时间慢慢地想个好办法来解决这个问题。”  管库大臣回去之后,就照着国王的吩咐,每当得知善事太子要来索财物时,就借故到其他地方去。  善事来索财物,有时能拿到,有时却拿不到,不再像以前那样随心所欲。时间一久,善事也感觉到有点不大对劲,他想:“管库大臣哪来这么大的胆量,敢怠慢我?这一定是父王让他这样做的。说起来,当儿子的也确实不应该把父母收藏的财物全部用光。现在仓库中所剩的财物,也没有多少了,即使将这些财物全部布施出去,也解救不了这么多穷人的困难。  我最好能想出什么办法,可以取得许多财物,继续布施,使天下没有穷苦人。”  于是善事就向人们打听:“在这个世界上,究竟干什么事才可以发大财?才可以使自己的财富多到想干什么就干什么?”  有个人告诉他:“如果能吃大苦、耐大劳,当商人贩运货物,就可以发大财。”  另一个人说:“如果能不怕风吹、不怕日晒,多买土地,广播五谷,就可以发大财。”  再一个人说:“如果能多养六畜,按时繁殖,注意管护,也可以发大财。”  又有一个人说:“你们说的这些都行不通,只有不怕牺牲,出海泛舟,去求得如意宝珠,这才能得到数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财富。”  善事听了大家的议论,心想:“无论是经商种地,还是饲养牲畜,都不适合我,再说那样做也赚不了多少钱。只有入海到龙宫求宝,才最合我的心意。我应该努力去做这件事。”  善事计议成熟之后,便来到王宫对父亲说:“我打算入海寻求珍宝,带回来布施给百姓,这样就不怕把库藏用空了。希望双亲允许我前去!”  宝铠王与苏摩夫人听善事这么一讲,十分吃惊,连忙说:“你为什么要入海呢?如果是为了布施,那我们一定尽量满足你,我们可以把库藏内还剩下的财富全部交给你去布施。为什么为了这一点小事,而想出入海这个念头呢?听说海上风浪很大,有黑风、有罗刹鬼,恶浪滔天,回波溺人,还有像大山那样的摩竭鱼兴风作浪。因此,入海是非常危险的,往往是百人下海,难得有一人可以活着回来。你怎么可以置自己于这么危险的境地中呢?你如果下海,我和你母亲都会为你而寝食不安,王公大臣,乃至黎民百姓,也都会悬念担心。  你还是死了这条心,别再提这件事!”  但善事,一心想要救济穷人的困难,所以无论国王怎么阻挡,也不动摇决心,哪怕牺牲生命,也一定要把这件事办成。他见国王不同意自己入海,便伏身趴在国王面前,说:“只希望父亲可怜我,满足我的愿望。如果您不答应,那我就趴在这里,不吃不喝,永不起来。” 国王、苏摩夫人及宫内宫外的人们,见太子誓死不起,都来劝他,要他起身。  但无论谁来劝他,他只有一句话:“不让我入海,我就死在这里。”  他一动也不动地趴着,任谁也拉不动他。一天、两天、三天、四天、五天、六天,善事不吃不喝,就那么趴着,眼看已气息奄奄、生命垂危。  国王与苏摩夫人商量说:“善事不吃不喝已经六天了,眼看生命垂危,再拖一天的话,就非死不可了。这孩子从小脾气执拗,想要怎样,就非怎样不可,一点也不肯听别人劝的。如果我们同意他入海,或许老天爷看在他心地善良的份上,会保佑他活着回来。现在别无他法,只有答应他了。听天由命吧!”商议妥当,他们来到善事身边,各拉着他一只手,哭着说:“孩子啊!快起来吃饭,我们同意你入海就是了。”  太子见父母同意了,挣扎着爬起来,安慰父母说:“你们不要伤心!我虽然入海,不久后一定会回来的,你们不要担心,要多多保重。”  国王与夫人见太子不再绝食,连忙叫人端来精美的饮食,同时派人贴出告示:“善事太子准备入海寻宝,愿意跟他一起去的,可速做准备。”  有五百个商人都表示愿与太子一起入海。该国有一个盲老人,曾多次为海船当向导。  善事听说有这么个人,便亲自来到他家,嘘寒问暖,请求他说:“希望您能与我一起出海。您经验丰富,熟悉路径,一定能带领我们趋利避害,到达目的地。”  盲老人说:“我的年纪大了,眼睛又看不见,虽然很愿意陪太子出海,无奈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再说国王与夫人视太子如掌上明珠,一时一刻都离不开,如果知道我带领您入海,一定会怪罪我的。”  太子见盲老人害怕国王怪罪,便回到宫中对父亲说:“有一个盲老人,通晓入海的途径,曾多次出海,希望父王下个命令,让他与我一起出海。”  国王无奈,亲自来到盲老人家,对他说:“我这个孩子已铁了心,无论如何都要出海,怎么劝都不听,我实在没办法,只好让他去了。他自小锦衣玉食,没吃过苦,听说您曾多次出海,对海洋上的一切都很熟悉,还希望您辛苦点,陪他走一趟。”  听国王这么说,盲老人不再推辞,便说:“只恨我太老了,眼睛又看不见,恐怕出不了多少力。但大王既已下令,我一定遵从。”  于是,国王、太子与盲老人一起商定出发的日子。  回到宫中,国王问左右大臣及全宫上下:“你们有谁愿意陪太子一起出海?  如果有谁真正爱我,那他一定会在这件事上为我分忧。”  恶事听了这话,走上前对父亲说:“父王!我愿意与哥哥一起入海。”  国王一听,非常高兴,心想:“兄弟两个一起去,如果碰到什么危险困难,相互照顾起来,一定比外人强。”就答应了。  到了预定出发的那天,国王、苏摩夫人、大臣及全城百姓,都来送行。大家把善事太子等人送到大路口,洒泪告别。  善事带领同伴们出发,不过几日,就到了海边。善事拿出三千金币,置办了船只、粮食和各式各样的日用品,万事俱备,只等季风刮起来,就可以出海了。  过了些日子,果然刮起季风。善事用七条大粗缆绳,把船系在码头上,摇起金铃,召集全体成员,对大家说:“大家听着,海里风波险恶,有恶龙、魔鬼、狂风巨浪、摩竭大鱼,还有数不清的艰难险阻。过去入海求宝的人,大都有去无还,趁现在船还没开,凡是心里对这一次出海还有所疑虑的,都可以下船。只有那些坚定不移,不怕牺牲,不怕抛弃父母妻子的人,才可与我一起入海。当然,如果我们这次出海成功,安全到达有珍宝的岛屿,安全返回,那大家就发财了,所得的财富可使子孙七代都吃用不尽。”说完,便砍断一条缆绳。  就这样,每天宣告一次,就砍断一根缆绳。直到第七天,第七根缆绳被砍断,善事便命令张起风帆,大船像箭一样地向大海深处驶去。  一路风平浪静,大船很顺利地来到一个小岛上,只见满岛都是各式各样的珍珠宝石,大家欣喜如狂。  善事非常聪明,无所不知、无所不晓,通晓各种有关珍宝的知识。他教大家什么样的珍宝最好、最有价值,什么样的珍宝是其次的,让每个人挑拣中意的珍宝。善事还反复告诫大家:“拣取珍宝,要多少适中,拣取得太多,大船载不了,船载得太重容易翻船;而拣得太少也可惜,好不容易冒险出一趟海,只拣一点太不值得了。”安排好之后,善事告别大家,另外驾一艘小船,与盲老人一起出发。  善事与盲老人驾的小船穿过许多暗礁,冲破许多巨浪,又走了好几天。  盲老人说:“太子,船到这儿,前方应有一座白色的山,您看见了吗?”  太子说:“看见了,确有一座白色的山。”  盲老人说:“这是一座银山。”  两人继续前进,又过了好几天。  盲老人说:“前方应有一座青色的山,您看见了吗?”  太子说:“看见了,确有一座青色的山。”  盲老人说:“这是青琉璃山。”  两人再次前进,又过了好几天。  盲老人说:“前方应有一座黄色的山,您看见了吗?”  太子说:“看见了,确有一座黄色的山。”  盲老人说:“这是一座金山。”  两人来到金山下,坐在海边的金沙上。由于年龄太大,加上长途航行、风吹雨打的,盲老人的身体极度衰弱。盲老人对太子说:“我不行了,看样子是要死在这儿了。下面的路,只有您自己走了,让我把路径教给您。您顺着这条路走过去,翻山越岭,过河爬坡,一直走到尽头,会看到一座城池。这座城池非常美妙,城墙上镶着各种珍宝。您到了城门以后,如果城门是关着的,可以拿起放在城门边的金刚杵,轻轻地撞几下门,门就会打开。进城之后,会有五百个仙女迎接您,她们个个漂亮非凡,会送给您各样宝珠。其中有一个最美丽的仙女,她拿的宝珠是青色的,那就是著名的‘旃陀摩尼’。在拿旃陀摩尼珠之前,您什么东西也不能接受,一定要先把旃陀摩尼珠拿到手,把它放好、藏好,然后,您想要的其他东西才可以任意接受。还有一点,从进城到出城,您绝对不可以讲一句话,出一点声音,否则就会大祸临头。我不行了,我死了之后,希望念在我陪您到这儿的份上,为我举行丧礼,并把我埋在这些金沙中。”说完,盲老人头一侧,死去了。 善事不由得痛哭起来,他遵照盲老人的遗言,为他举行了丧礼,并把他埋在海边的金沙里。然后,他沿着盲老人指出的那条路,奋力前进。  前面果然有一座城池,城门紧闭着。善事照盲老人的教导,取过门边放着的金刚杵,轻轻地敲了几下门,门开了。五百名美丽的仙女,手持各种宝珠,欢迎太子入城,并把这些宝珠送给他。  太子看站在最前面的那位仙女最漂亮,手中拿着一颗青色的宝珠,正是那颗旃陀摩尼珠;他照着盲老人的指示,先收下旃陀摩尼珠,把它紧紧地绑在衣角,又接受其他宝珠,然后出城,踏上返回的道路。  再说善事太子走后,恶事太子与众人在珍宝岛采宝。  恶事对大家说:“来一趟多不容易啊!大家能多拿就尽量多拿,财总是发得越大越好。”  大家听了他的话,都拚命地采集各种珍宝,把一条船装得满满的,实在装不下了才罢手。  恶事想:“父王最喜欢善事,以后肯定让善事继承王位。这次善事采宝成功,他的声望就更高了,我何不趁这个机会,把他扔到大海中呢?他凭那只小船,肯定回不了国。”于是对大家说:“善事太子与盲老人一去无音讯,也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回来。万一过了季风期,我们大家都回不了国。干脆我们先走吧!少两个人,我们还能多装些财宝。善事与盲老人自己有船,也能回去的。”  采宝的众人已采到宝,都想早点返国,听说还能多装点珍宝,更是高兴。于是大家又采集了一些财宝,装上船,扬起帆回国了。  善事驾船回到了珍宝岛,已经一个人影也没有,他大吃一惊,知道大家已经起程回国了,十分着急,便连忙上船赶路。船行了几天,远远地看见海面上有个人,抓着一块木板半沉半浮。善事把船靠过去一看,水中的人竟是恶事。  原来恶事他们的船装得太满了,驶出几天后,碰上大风暴,一个浪头压过来,大船就沉海了。船上的人纷纷落水,恶事慌忙中抓住一块木板,总算没给淹死。  恶事看见善事,大声喊道:“哥哥!哥哥!快点救命!千万别把我扔下。”  善事忙把恶事拉上船来,问他到底是怎么回事?  恶事哭哭啼啼地说:“那些人不听你的命令,把船装得满满的就要回国,我怎么劝阻都不听。船到半途,让风浪打沉了,这些人下落不明,大概都淹死了。”又说:“我们告别了父母入海寻宝,本来还想着能满载而归,没想到却碰上这些事,现在两手空空,怎么好意思回去呢?真是太丢人了。”  善事为人非常善良忠厚,看见弟弟这么伤心,便说:“你不要难过,我已经得到了旃陀摩尼珠。只要得到了这颗宝珠,我们就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财富。”  恶事很是吃惊,忙说:“快给我看看。”  善事解开裹着的衣角,拿出宝珠。  恶事看得眼红,恨不得一把抢过来,心想:“父王本来就喜爱哥哥,这次我们一起入海,他得到了旃陀摩尼宝珠,我却两手空空,什么也没有。以后父王会更不喜欢我,我的日子就更难过了,怎么办呢?只有想办法杀了善事、夺过宝珠。  回去就说善事死了,反正这事没有人知道。这样我不但能发大财,还能得到父亲的宠爱,以后就能继位当国王。”转念又想:“现在还在海里,我杀了他,万一有风浪,一人难挡。等上岸再说吧!”  过没几天,小船靠了岸。兄弟两人下了船,踏上回国的路程。一路上,恶事一直想着怎样才能夺过宝珠,杀了善事。  有一天,他对善事说:“哥哥!越走人烟越多。我们带着这么一颗宝珠,万一有个三长两短,可就后悔莫及了。从今以后,休息的时候,我们两人轮流值班。”  善事一听,很高兴地答应了。当天晚上,善事让弟弟先睡,自己坐在旁边守着。  恶事睡了一会儿,殷勤地对善事说:“哥哥!该你睡了,我来值班。”  善事放心地躺下。因为实在太劳累了,他一会儿就睡熟了。  恶事见善事已经睡着,便偷偷走到旁边的树林中。树林里有一种树,长着长长的尖刺,十分锐利。恶事掰了两根各有一尺多长的尖刺,蹑着脚步走到善事身旁,朝着善事的两只眼睛狠狠地扎了下去,又一把抢过旃陀摩尼宝珠。  善事正在睡梦中,突然双眼一阵剧痛,又感到有人抢宝珠,便大声喊起来:“恶事!恶事!快来啊!这儿有贼。”可是任凭他一再叫喊,都没有人答应,因为恶事早就跑远了。  森林中的树神亲眼目睹了这一切,他现身告诉善事:“您不要再喊了!这儿没有贼,贼人就是恶事,是他刺瞎了您的眼睛,抢走了您的宝珠。”  善事听说是恶事做的坏事,非常吃惊,也非常伤心,可是这时他一点办法也没有。眼睛剧烈地疼痛,鲜血直流,他挣扎着爬呀!爬呀!好不容易爬到一块草地上,晕了过去。  清晨,一个牧牛人赶着五百头牛,到这块草地上来放牧。  一头牛发现了昏迷不醒的善事,很可怜他,便停下来用舌头轻轻地给他舐去血迹。  其他牛只也都围拢过来。  牧牛人看牛群聚作一堆,很奇怪,过来一看,发现善事躺在地上,又看见他双眼扎着长刺,鲜血直流,非常可怜,他连忙拔掉树刺,抱他回自己的住处。牧牛人用酥油敷在善事的伤口上,给他拿来喝的东西,细心地照料他。  善事的伤慢慢地好了,但两只眼睛却再也看不见任何东西。  有一天,善事问:“您有多少财产?是靠什么为生的?”  牧牛人回答:“我没有什么财产,我靠给国王放牛、挤奶、卖酥油、奶酪为生。”  善事想:“这家主人家境并不富裕,每天辛勤工作,才能略得温饱。我怎么能整天在这儿白吃白喝呢?现在我的伤也好了,可以自己行动,应该想办法自谋生路才对。”善事便对牧牛人说:“承蒙您救了我,这些日子又为我治疗伤口、给我吃喝,您的恩情,我终生难忘。我已经可以行动了,想到城里去要饭,这样也可以养活我自己。”  牧牛人听善事说想自己进城去要饭,很奇怪,心想:“一定是家中什么人讨厌善事吃白饭,讲了不好听的话,让善事听见了。”忙把家中大小都叫来,问道:“你们是不是做了什么失礼的事,使得客人不能安心地在我家住下去,要离开我们?”  家里人都说:“我们都把客人当作兄弟一样对待,不知道他为什么要走。”  牧牛人便对善事说:“我们全家都希望您继续住在我家,您别出去要饭了。” 善事见他确实是诚心诚意的,也不好意思坚持要走,便又住了些日子。但善事心中总是十分过意不去,觉得自己给对方添了麻烦。有一天,他又对牧牛人说:“我住在这儿,您全家都对我很好,供给我一切东西,非常亲切热情,但我不能一直依赖您,还是想进城自谋生活,请您派个人送我进城吧!”  牧牛人见善事态度非常坚决,担心若不听从,会惹善事生气,只好答应了。  他准备了一些吃的、穿的,打成包袱,亲自送善事进城。  善事说:“您如果可怜我,请给我买一张琴。”  牧牛人便给他买了一张琴,再三叮嘱之后,才告别回家。  善事以前受过良好的教育,琴旗书画,无所不通。从此,他每天在街头巷尾弹琴求乞。他弹的曲调极其优美,唱的歌也娓娓动听,声音清雅。  城里的人们非常喜欢听他弹琴唱歌,每次来都给他带来不少食物,吃也吃不完。  城里其他乞丐都来依附他,靠他弹琴而得到食物。  这个城市隶属“梨师跋国”,国王就住在城里。国王有座大果园,种着许多果树。每年果子成熟时,总有许多鹦鹉飞来偷食,看果园的人,赶也赶不及,总有不少果子被鹦鹉啄坏。有一天,看守果园的人给国王送水果去。  国王看见很多好水果都有鹦鹉啄食过的痕迹,十分生气,要治果园看守人的罪。  看守人吓坏了,跪在地上恳求说:“实在是因为缺乏人手,忙不过来,所以让鹦鹉啄坏了果子。但求国王饶恕我这一次,我回去之后我马上寻找佣人,认真看守,再也不让鹦鹉啄坏果子。”  国王听了之后,便饶了这个看守人。看守人从王宫走出来,赶紧到处寻找佣人,正好碰到善事在路边卖唱,他看善事挺忠厚老实的,便问道:“你能帮助我看管果园吗?如果你答应,我可以给你衣食工钱。”  善事说:“我是个瞎子,怎么能看管果园呢?”  看守人说:“这倒是没关系,你如果愿意看管果园,我有办法。我可以在果树枝头挂上许多细绳,再拴上一些铃铛。你就抓住绳头,只要听到有鹦鹉飞来,就抓住绳子一晃,那铃铛响了,鹦鹉也就吓跑了。”  善事听了很高兴,说:“如果是这样的话,我能够做。”于是善事做起了看守果园的工作。  再说恶事一个人回到国内。  宝铠王见他独自回家,十分惊讶,忙问善事的消息。  恶事装出一副悲伤的样子,说:“我们运气不好,装了太多财宝,船载不动,被风浪打翻了。哥哥、其他商人,还有满船的财宝,都被海水淹了。我抓住木板,拚命挣扎,才保住一条命。”  国王与苏摩夫人听到这些话,犹如霹雳当头,顿时昏倒在地上。  旁边的侍臣连忙用冷水把他们浇醒。  国王与夫人号啕大哭,全宫上下以及大臣们,个个伤心万分。  国王与夫人一边哭,一边骂恶事:“善事被海水溺死,你为什么不救他?他死了,你一个人有什么脸回来?你为什么不一起死掉?”  全国百姓听到善事遇难的消息,回想起善事在世时,对百姓的体贴关怀,没有不伤心痛哭的。全国上下一片哀声,人人都像死了父母似的难受。  善事当年养着一只大雁,他非常喜爱这只大雁,给它盖雁窝,天天亲自喂它。  宝铠王回宫看到这只大雁,心中十分难受,抱着大雁的脖子哭着说:“善事十分喜欢你,现在他让大海淹死,再也回不来了。你去找一找,看看他的尸体在什么地方,回来告诉我。”说着,写了一封信绑在大雁的脖子上,解开绳索。  大雁腾空而起,在天上转了几圈,向远方飞去。这只大雁四面八方地到处寻觅善事的下落。有一天,它正好飞到梨师跋国,听到国王的果园中有人在弹琴唱歌,认出正是善事的声音,连忙降落下来,声声鸣叫,喜不自胜。  善事一听,知道是自己最喜爱的那只大雁,连忙把大雁抱在怀里。他从大雁脖子上,解下宝铠王的书信,可是自己眼睛已瞎,也不知信中写的到底是什么。他找来纸和笔,给父亲写了一封信,把自己离家后的经历,一一写明,说明自己现在什么地方,重新系在大雁脖子上。  大雁拍拍翅膀,冲上蓝天,向宝铠王国都飞去。  梨师跋王有一个女儿,长得端庄艳丽,世上少有。国王非常喜爱她,无论什么事,都不愿违背她的心愿。  有一天,公主要到果园游玩,国王同意了。公主在果园中转来转去,一下就看到善事。只见善事头发蓬乱,满面污垢,两眼失明,衣服破烂,正坐在树丛间,心里十分同情他,便与善事交谈起来。在谈话的过程中,公主发现这个人满腹学问,很不一般,不禁对他产生了好感。  吃饭的时候到了,梨师跋王派人叫公主回去吃饭。  公主说:“让他们把饭送到果园来吧!我想在果园中吃饭。”  仆人们就把饭菜送到果园中。  公主对善事说:“我们一起吃吧!”  善事回答:“我是一个乞丐,您是公主,我们怎么能一起吃饭呢?如果让国王知道了,他一定会惩罚我的。”  公主却说:“你要是不肯吃,那我也不吃。”公主再三劝说,善事只好答应。  从此以后,公主经常到果园来找善事,两人弹琴唱歌,吟诗游玩,渐渐产生了爱意。  公主派人告诉国王:“我爱上了这个看园子的,想与他结婚。除他之外,无论什么样的王孙公子,我都不爱。希望父亲能满足我的心愿。”  梨师跋王听来人这么说,十分生气。可是,公主从小娇生惯养,说一不二,梨师跋王不忍心违逆公主的意愿,心想:“真是前世作孽,生了这么个不孝顺的女儿!以前,宝铠王曾为他的大儿子善事太子聘求我的女儿,后来善事太子入海求宝,至今没有消息。她现在不愿意嫁给善事太子,却要嫁给一个乞丐,真是丢人现眼,我哪有脸见人呢?”虽然不愿意,他还是把这个乞丐接进王宫来,让他与女儿成亲。只是因为不喜欢这个女婿,所以始终没与他见面,也没有公开宣布这件事。  善事与公主夫妻恩爱,生活得十分幸福。过了些日子,有几天公主有事,每天早晨就出去,直到晚上才回来。  善事觉得奇怪,也有点生气,就对公主说:“你我已结为夫妇,你怎么天天早出晚归,是不是有二心了?”  公主听出善事怀疑自己,分辩说:“我对你始终如一,毫无二心。”  善事说:“这有谁可以作证呢?”  公主发誓说:“老天爷可以证明,我绝对没有撒谎。这样吧!请老天爷做证,如果我的话句句为真,就让你的一只眼睛马上恢复光明。” 公主的话声刚落,善事太子的一只眼睛马上恢复光明,能看到东西了。夫妻俩高兴极了。  公主问善事:“你从来没有对我讲过你的身世,难道对我你还有什么不放心的?请告诉我,你是哪个国家的人?父母住哪里?”  善事说:“你听说过宝铠王吗?”  公主说:“听说过啊!”  善事说:“他就是我的父亲!你听说过他有个太子,名叫善事吗?”  公主说:“听说过啊!”  善事说:“那就是我啊!”  公主吃惊地问:“你既然是善事太子,怎么会落到这种地步?”  善事就把自己怎么入海求宝,怎么遭到恶事暗算的事,一五一十地讲给公主听。  公主听了以后,深深地叹息道:“没想到你吃了这么多苦,没想到世界上还有恶事这样的坏人。”  公主又问:“恶事这样暗算你,真是可恶至极!以后你如果抓住他,打算怎么处治?”  善事说:“算了!我们毕竟是同父所生的兄弟,他虽然这样对待我,我还是决定宽恕他。”  公主说:“我才不相信呢!他这样害你,你不恨他,还要宽恕他?”  善事见公主不信,便发誓说:“老天爷在上,如果我刚才讲的全是真心话,就让我的另一只眼睛果然也恢复光明。”  话声刚落,他的另一只眼睛也恢复光明。  公主见善事两眼平复,炯炯有神,神情比以前更清秀、更威武,高兴得不得了,连忙跑到梨师跋王那儿,说:“父王!  你认识宝铠王的儿子善事太子吗?”  梨师跋王说:“我认识啊!怎么啦?”  公主说:“您想见他吗?”  梨师跋王说:“想见啊!他入海采宝,回来了吗?现在在哪儿?”  公主叫道:“他就是我的丈夫啊!”  梨师跋王不禁笑了起来:“你大概是神经错乱了吧!善事太子多么威武,而你的丈夫却是个要饭的瞎子,怎么能说他是善事太子呢!”  公主说:“您不信,就亲自去看看嘛!”  国王跟随公主来到善事太子处,仔细一看,果然是善事,不禁大吃一惊,浑身冒冷汗,连忙伏在善事面前,忏悔道:“我以前一点也不知道您就是善事太子,多有得罪,还请求太子宽恕!”原来梨师跋王正是宝铠王手下的五百个小国王之一。  于是,梨师跋王秘密地把善事太子送到国界上,然后在国内发布公告:“善事太子入海采宝,已经回来了。”  自与群臣一起到边界迎接。大家把善事迎回国都,大设宴席欢宴宾客,并当众宣布把公主嫁给善事太子为妻。  梨师跋王又挑选了良辰吉日,把公主打扮得漂漂亮亮的,为他们夫妻举办婚礼。  再说大雁飞回宝铠王王宫,宝铠王看到善事太子的亲笔信,才知道善事还活在人间,并且知道了事情的整个经过,国王与夫人又高兴、又伤心、又生气。高兴是的,善事还活着;伤心是的,善事吃了这么多苦;生气的是,恶事竟然这么狼心狗肺,残害自己的亲哥哥。  消息传出,宫廷内外都为善事健在而庆幸,没有人不切齿痛恨恶事的。  宝铠王下令把恶事抓起来,关进监狱,又下了一道命令给梨师跋王:“太子在你的国家中吃尽辛苦,沦为乞丐,你为什么一声不吭,不向我报告?接到命令后,马上备车派人,亲自送太子回宫。如不服从命令,我将亲自前来问罪。”  使者星夜把命令送给梨师跋王。  梨师跋王接到命令,连忙给宝铠王写了一封回信说:“太子在本国受了种种委曲,实因我当时不知道真实情况,还请大王恕罪!现在太子的眼疾已经平复,我更将小女许配太子为妻。不日我将亲自送太子回宫,并当面赔罪。”  善事对梨师跋王说:“那个牧牛人对我有恩,我很想念他,想和他见见面。  希望您派人把他请来。”  梨师跋王即刻派人把牧牛人请到王宫。  善事说:“当年我眼睛被刺,全靠这个人给我治疗,供给我吃、供给我穿。  他对我这么好,就如同我的父母,希望国王能报答他。”  梨师跋王听说这个牧牛人,曾如此帮助善事,非常高兴,立刻赏给牧牛人许多珍贵的衣服、象、马、车、田地房屋、金银财宝、奴仆佣人,还把他放牧的那些牛也全部送给他。  放牛人喜出望外,从此摆脱贫穷的生活。  梨师跋王下令牵来五百头大象,用金银珍宝、各种绸缎装饰,打扮得漂漂亮亮的;又赶造五百辆车子,也装饰完毕;又命令选五百个小伙子,做为太子的随从;选五百个美丽的姑娘,专门服侍公主。然后梨师跋王亲自率领群臣骑马乘车,护送前往。一路上鼓乐喧天,许多艺人围绕在队伍左右,又唱歌、又跳舞,大家都为太子终于安全回国而欢天喜地,拍手称庆。  宝铠王接到梨师跋王的回信,知道善事的眼睛已经康复,又娶了梨师跋王的公主为妻,夫妻双双回国,就甭提有多高兴了,连忙下令召齐所有的王公、大臣,驾起车马,出发去迎接太子。  两支欢天喜地的队伍,在半路上碰面了。善事远远地看见父母的车队,连忙下车,跑到父母面前,用头去碰父母的脚,给他们行礼。他的双亲也走下车来,大家拥抱在一起,悲喜交加,一时无言。  旁边的王公大臣们,看到这个场面,个个为之感动。  大略叙谈之后,大家又登上车辆回城。大队人马一路上敲锣鸣鼓、唱歌跳舞,兴高采烈地一直来到城门口。  到了城门口,善事问父亲:“恶事弟弟现在什么地方?怎么没看见他?”  宝铠王说:“这个十恶不赦的家伙,我再也不想见到他,已经把他关到牢里。”  善事说:“快把他放出来吧!”  宝铠王说:“他犯了这么大的罪,我正要处治他呢,怎么能放出来?”  善事说:“放了他吧!如果您不马上放了他,我就不进城。”  宝铠王拗不过儿子,只好下令把恶事放了。  恶事来到父亲与哥哥面前,满面羞惭,跪下认罪。  善事把他扶起来,安慰他,教他要改过自新。  全城的百姓看到善事对残害他的恶事这么宽大,表现出如此坦荡的胸怀与仁慈的精神,都非常佩服。  善事回到宫中,对恶事仍像以前那样仁慈可亲。他问恶事道:“你拿走的那颗旃陀摩尼宝珠呢?”  恶事期期艾艾地说:“我把它藏在路边的土堆里。” 善事说:“你赶快把它取回来。”  恶事连忙跑到茂宝珠的地方,可是无论他怎么翻找,就是找不到。无奈,只好回到宫中报告说:“找不到宝珠。”  善事大吃一惊,问道:“怎么会找不到呢?你好好回忆一下,到底藏在哪儿了?”  恶事说:“我的确是藏在那儿的。”  善事说:“你领我去,我们一起再好好找一下。”  两人来到藏宝珠的地方,善事朝土堆随便一翻,一下就找到那颗光华四射的宝珠。  两人又回到宫中,善事拿出五百颗宝珠,赠送给五百个小国王,每人一颗;又拿着旃陀摩尼珠说:“如果你真是一颗如意宝珠的话,请把我父母的座位,变成七宝之座,上面还要有七宝的蓬盖。”  话音刚落,宝座、宝盖应声出现。  太子又对宝珠说:“请让我父母的库藏,以及这些国王、大臣的库藏,都装满珍宝财物。”说罢,捧着宝珠向东、南、西、北四方揖拜。  果然,所有的仓库都装满了财宝。  太子又向诸臣说:“请你们向所有百姓宣布,七天之后,善事太子要让天上降下无数七宝及各种财物。”  到了那天,太子香汤沐浴,竖立起一面大旗。他把宝珠顶在头上,穿着新衣,手执香炉向四方礼拜,口中说道:“如果你真是如意宝珠,请让天上降下百姓们所需要的一切。”  祈愿刚毕,四方云雾掩至,然后一阵清风袭来,云散雾开,一切污秽肮脏的东西一扫而空,接着天上降下毛毛细雨,压下了地上的尘土,然后开始降下各种美味的食物,接着是五谷,然后是衣服,最后降下七宝,到处都积满一层厚厚的七宝。  全国人民高兴极了,个个称颂不已,把各种珍宝看得像砖头瓦片一样,毫不稀罕。  太子宣布道:“你们已经得到供生活所需的一切东西,什么也不缺乏了。如果你们感激老天所给予你们的这些恩情,希望大家从今以后,注意行善积德。”  全南瞻部洲的人民,感念善事太子无量的布施,都用心勉励自己,听从太子的教导,从此个个行善积德,不干坏事,死了以后,都投生到天上。

\

相关推荐
热点栏目
推荐阅读
以计代战 以计代战

以计代战成语名称以计代战成语拼音yǐ jì dài zhàn成...

以言取人 以言取人

以言取人成语名称以言取人成语拼音yǐ yán qǔ rén成...

以血偿血 以血偿血

以血偿血成语名称以血偿血成语拼音yǐ xuè cháng xuè...

以貍至鼠 以貍至鼠

以貍至鼠成语名称以貍至鼠成语拼音yǐ lí zhì shǔ成...

以誉为赏 以誉为赏

以誉为赏成语名称以誉为赏成语拼音yǐ yù wéi shǎng成...

最新文章
惜别浮桥驻马时,举头试望 惜别浮桥驻马时,举头试望

惜别浮桥驻马时,举头试望南山岭。古诗原文[挑错/...

惊奇喜异者,终无远大之识 惊奇喜异者,终无远大之识

惊奇喜异者,终无远大之识;苦节独行者,要有恒久...

惜恐镜中春。不如花草新。 惜恐镜中春。不如花草新。

惜恐镜中春。不如花草新。古诗原文[挑错/完善]出自...

惊鸟去无际,寒蛩鸣我傍。 惊鸟去无际,寒蛩鸣我傍。

惊鸟去无际,寒蛩鸣我傍。古诗原文[挑错/完善]出自...

惜衣有衣,惜食有食。 惜衣有衣,惜食有食。

惜衣有衣,惜食有食。古诗原文[挑错/完善]惜衣有衣...

惟仁者宜在高位。 惟仁者宜在高位。

惟仁者宜在高位。...

惟仁者宜在高位。_1 惟仁者宜在高位。_1

惟仁者宜在高位。古诗原文[挑错/完善]惟仁者宜在高...

惜君青云器,努力加餐饭。 惜君青云器,努力加餐饭。

惜君青云器,努力加餐饭。古诗原文[挑错/完善]出自...

惟俭可以助廉,惟恕可以成 惟俭可以助廉,惟恕可以成

惟俭可以助廉,惟恕可以成德。...

惊鸟去无际,寒蛩鸣我傍。 惊鸟去无际,寒蛩鸣我傍。

惊鸟去无际,寒蛩鸣我傍。古诗原文[挑错/完善]出自...

友情链接

手机版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