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经感应网
标题

善导大师开示往生三心。

来源:心经感应网作者:时间:2019-11-07 09:43:58
经云。一者至诚心。至者真。诚者实。欲明一切众生身口意业所修解行必须真实心中作。不得外现贤善精进之相。内怀虚假。贪嗔邪伪奸诈百端。恶性难侵事同蛇蝎。虽起三业。名为杂毒之善。亦名虚假之行。不名真实业也。若作如此安心起行者。纵使苦励身心。日夜十二时急走急作。如炙头燃者。众名杂毒之善。欲回此杂毒之行求生彼佛净土者。此必不可也。何以故。正由彼阿弥陀佛因中行菩萨行时。乃至一念一刹那三业所修皆是真实心中作。凡所
经云。一者至诚心。至者真。诚者实。欲明一切众生身口意业所修解行必须真实心中作。不得外现贤善精进之相。内怀虚假。贪嗔邪伪奸诈百端。恶性难侵事同蛇蝎。虽起三业。名为杂毒之善。亦名虚假之行。不名真实业也。若作如此安心起行者。纵使苦励身心。日夜十二时急走急作。如炙头燃者。众名杂毒之善。欲回此杂毒之行求生彼佛净土者。此必不可也。何以故。正由彼阿弥陀佛因中行菩萨行时。乃至一念一刹那三业所修皆是真实心中作。凡所施为趣求。亦皆真实。又真实有二种。一者自利真实。二者利他真实。言自利真实者。复有二种。一者真实心中制舍自他诸恶及秽国等。行住坐卧想同一切菩萨制舍诸恶我亦如是也。二者真实心中勤修自他凡圣等善。真实心中口业赞叹彼阿弥陀佛及依正二报。又真实心中口业毁厌三界六道等自他依正二报苦恶之事亦赞叹一切众生三业所为善。若非善业者敬而远之。亦不随喜也。又真实心中身业合掌礼敬四事等供养彼阿弥陀佛及依正二报。又真实心中身业轻慢厌舍此生死三界等自他依正二报。又真实心中意业思想观察忆念彼阿弥陀佛及依正二报。如现目前。又真实心中意业轻贱厌舍此生死三界等自他依正二报。不善三业必须真实心中舍。又若起善三业者。必须真实心中作。不简内外明闇。皆须真实。故名至诚心。 二者深心。言深心者。即是深信之心也。亦有二种。一者决定深信自身现是罪恶生死凡夫。旷劫已来常没常流转。无有出离之缘。二者决定深信彼阿弥陀佛四十八愿摄受众生。无疑无虑。乘彼愿力定得往生。又决定深信释迦佛说此观经三福九品定散二善。证赞彼佛依正二报。使人欣慕。又决定深信弥陀经中十方恒沙诸佛证劝一切凡夫决定得生。又深信者。仰愿一切行者等。一心唯信佛语。不顾身命。决定依行。佛遣舍者即舍。佛遣行者即行。佛遣去处即去。是名随顺佛教随顺佛意。是名随顺佛愿。是名真佛弟子。又一切行者但能依此经。深信行者。必不误众生也。何以故。佛是满足大悲人故。实语故。除佛已还。智行未满。在其学地。由有正习二障未除。果愿未圆。此等凡圣。纵使测量诸佛教意。未能决了。虽有平章。要须请佛证为定也。若称佛意。即印可言如是如是。若不可佛意者。即言汝等所说是义不如是。不印者即同无记无利无益之语。佛印可者即随顺佛之正教。若佛所有言说即是正教正义正行正解正业正智。若多若少。众不问菩萨人天等。定其是非也。若佛所说即是了教。菩萨等说尽名不了教也。应知。是故今时仰劝一切有缘往生人等。唯可深信佛语专注奉行。不可信用菩萨等不相应教以为疑碍。抱惑自迷废失往生之大益也。又深心深信者。决定建立自心。顺教修行。永除疑错。

\

不为一切别解别行异学异见异执之所退失倾动也问曰。凡夫智浅惑障处深。若逢解行不同人多引经论来相妨难。证云一切罪障凡夫不得往生者。云何对治彼难。成就信心。决定直进。不生怯退也。答曰。若有人多引经论证云不生者。行者即报云。仁者虽将经论来证□不生。如我意者决定不受汝破。何以故。然我亦不是不信彼诸经论。尽皆仰信。然佛说彼经时。处别。时别。对机别。利益别。又说彼经时。即非说观经弥陀经等时。然佛说教备机。时亦不同。彼即通说人天菩萨之解行。今说观经定散二善。唯为韦提及佛灭后五浊五苦等一切凡夫。证言得生。为此因缘。我今一心依此佛教决定奉行。纵使汝等百千万亿导不生者。唯增长成就我往生信心也。又行者更向说言。仁者善听。我今为汝更说决定信相。纵使地前菩萨罗汉辟支等若一若多乃至遍满十方。皆引经论证言不生者。我亦未起一念疑心。唯增长成就我清净信心。何以故。由佛语决定成就了义。不为一切所破坏故。又行者善听。纵使初地已上十地已来若一若多乃至遍满十方。异口同音皆云释迦佛指赞弥陀。毁呰三界六道。劝励众生专心念佛及修余善。毕此一身后必定生彼国者。此必虚妄。不可依信也。我虽闻此等所说。亦不生一念疑心。唯增长成就我决定上上信心。何以故。乃由佛语真实决了义故。佛是实知实解实见实证。非是疑惑心中语故。又不为一切菩萨异见异解之所破坏。若实是菩萨者。众不违佛教也。又置此事。行者当知。纵使化佛报佛若一若多乃至遍满十方。各各辉光吐舌遍覆十方。一一说言释迦所说相赞劝发一切凡夫。专心念佛及修余善。回愿得生彼净土者。此是虚妄。定无此事也。我虽闻此等诸佛所说。毕竟不起一念疑退之心。畏不得生彼佛国也。何以故。一佛一切佛。所有知见解行证悟果位大悲等同。无少差别。是故一佛所制即一切佛同制。如似前佛制断杀生十恶等罪。毕竟不犯不行者即名十善十行随顺六度之义。若有后佛出世。岂可改前十善令行十恶也。以此道理推验。明知诸佛言行不相违失。纵令释迦指劝一切凡夫。尽此一身专念专修。舍命已彼定生彼国者。即十方诸佛悉皆同赞同

\

劝同证。何以故。同体大悲故。一佛所化即是一切佛化。一切佛化即是一佛所化。即弥陀经中说。释迦赞叹极乐种种庄严。又劝一切凡夫。一日七日一心专念弥陀名号。定得往生。次下文云。十方各有恒河沙等诸佛。同赞释迦能于五浊恶时恶世界恶众生恶见恶烦恼恶邪无信盛时。指赞弥陀名号。劝励众生称念必得往生。即其证也。又十方佛等恐畏众生不信释迦一佛所说。即共同心同时各出舌相遍覆三千世界语诚实言。汝等众生皆应信是释迦所说所赞所证。一切凡夫不问罪福多少时节久近。但能上尽百年下至一日七日。一心专念弥陀名号。定得往生。必无疑也。是故一佛所说即一切佛同证诚其事也。此名就人立信也。次就行立信者。然行有二种一者正行。二者杂行。言正行者。专依往生经行行者是名正行。何者是也。一心专读诵此观经弥陀经无量寿经等。一心专注思想观察忆念彼国二报庄严。若礼即一心专礼彼佛。若口称即一心专称彼佛。若赞叹供养即一心专赞叹供养。是名为正。又就此正中。复有二种。一者一心专念弥陀名号。行住坐卧不问时节久近念念不舍者。是名正定之业。顺彼佛愿故。若依礼诵等。即名为助业。除此正助二行已外自余诸善悉名杂行。若修前正助二行。心常亲近忆念不断。名为无间也。若行后杂行即心常间断。虽可回向得生。众名疏杂之行也。故名深心。 三者回向发愿心。言回向发愿心者。过去及以今生身口意业所修世出世善根及随喜他一切凡圣身口意业所修世出世善根以此自他所修善根。悉皆真实深信心中回向愿生彼国。故名回向发愿心也。又回向发愿愿生者。必须决定真实心中回向愿作得生想。此心深信由若金刚。不为一切异见异学别解别行人等之所动乱破坏。唯是决定一心投正直进。不得闻彼人语即有进退心生怯弱。回顾落道。即失往生之大益也。 问曰。若有解行不同邪杂人等来相惑乱。或说种种疑难。云不得往生。或云汝等众生旷劫已来及以今生身口意业。于一切凡圣身上。具造十恶五逆四重谤法阐提破戒破见等罪。未能除尽。然此等之罪系属三界恶道。云何一生修福念佛即入彼无漏无生之国永得证悟不退位也。答曰。诸佛教行数越尘沙。禀识机缘。随情非一。譬如世间人眼可见可信者。如明能破闇。空能含有。地能载养。水能生润。火能成坏。如此等事悉名待对之法。即目可见。千差万别。何况佛法不思议之力岂无种种益也。随出一门者即出一烦恼门也。随入一门者即入一解脱智慧门也。为此随缘起行。各求解脱。汝何以乃将非有缘之要行。障惑于我然我之所爱即是我有缘之行。即非汝所求。汝之所爱即是汝有缘之行。亦非我所求。是故各随所乐而修其行者。必疾得解脱也。行者当知。若欲学解。从凡至圣乃至佛果。一切无碍皆得学也。若欲学行者。必藉有缘之法。少用功劳。多得益也。又白一切往生人等。今更为行者说一譬喻守护信心。以防外邪异见之难。何者是也。譬如有人欲向西行百千之里。忽然中路见有二河。一是火河在南。二是水河在北。二河各阔百步。各深无底。南北无边。正水火中间有一白道。可阔四五寸许。此道从东岸至西岸。亦长百步。其水波浪交过湿道。其火焰亦来烧道。水火相交常无休息。此人既至空旷迥处。更无人物。多有群贼恶兽。见此人单独。竞来欲杀此人。怖死直走向西。忽然见此大河。即自念言。此河南北不见边畔。中间见一白道。极是狭小。二岸相去虽近。何由可行。今日定死不疑。正欲到回群贼恶兽渐渐来逼。正欲南北避走恶兽毒虫竞来向我。正欲向西寻道而去。复恐堕此水火二河。当时惶怖不复可言。即自思念。我今回亦死。住亦死。去亦死。一种不勉死者。我宁寻此道向前而去。既有此道。必应可度。作此念时。东岸忽闻人劝声。仁者。但决定寻此道行。必无死难。若住即死。又西岸上有人唤言。汝一心正念直来。我能护汝。众不畏堕于水火之难。此人既闻此遣彼唤。即自正当身心。决定寻道直进。不生疑怯退心。或行一分二分。东岸群贼等唤言。仁者回来。此道崄恶不得过必死不疑。我等众无恶心相向。此人虽闻唤声。亦不回顾。一心直进念道而行。须臾即到西岸。永离诸难。善友相见。庆乐无已。此是喻也。次合喻者。言东岸者即喻此娑婆之火宅也。言西岸者即喻极乐宝国也。言群贼恶兽诈亲者即喻众生六根六识六尘五阴四大也。言无人空迥泽者即喻常随恶友不值真善知识也。言水火二河者即喻众生贪爱如水嗔憎如火也。言中间白道四五寸者。即喻众生贪嗔烦恼中能生清净愿往生心也。乃由贪嗔强故即喻如水火。善心微故。喻如白道。又水波常湿道者。即喻爱心常起。能染污善心也。又火焰常烧道者。即喻嗔嫌之心能烧功德之法财也。言人行道上直向西者。即喻回诸行业直向西方也。言东岸闻人声劝遣寻道直西进者。即喻释迦已灭后人不见。由有教法可寻。即喻之如声也。言或行一分二分群贼等唤回者。即喻别解别行恶见人等妄说见解迭相惑乱。及自造罪退失也。言西岸上有人唤者。即喻弥陀愿意也。言须臾到西岸善友相见喜者。即喻众生久沉生死。旷劫沦回迷倒自缠。无由解脱。仰蒙释迦发遣指向西方。又藉弥陀悲心招唤。今信顺二尊之意。不顾水火二河。念念无遗。乘彼愿力之道。舍命已后得生彼国。与佛相见。庆喜何极也。 又一切行者行住坐卧三业所修。无问昼夜时节。常作此解。常作此想。故名回向发愿心。又言回向者。生彼国已还起大悲。回入生死教化众生。亦名回向也。三心既具。无行不成。愿行既成若不生者。无有是处也。
相关推荐
热点栏目
推荐阅读
以血洗血 以血洗血

以血洗血成语名称以血洗血成语拼音yǐ xuè xǐ xuè成...

以词害意 以词害意

以词害意成语名称以词害意成语拼音yǐ cí hài yì成语...

以资切磋 以资切磋

以资切磋成语名称以资切磋成语拼音yǐ zī qiē cuō成...

以誉进能 以誉进能

以誉进能成语名称以誉进能成语拼音yǐ yù jìn néng成...

最新文章
惜别浮桥驻马时,举头试望 惜别浮桥驻马时,举头试望

惜别浮桥驻马时,举头试望南山岭。古诗原文[挑错/...

惊奇喜异者,终无远大之识 惊奇喜异者,终无远大之识

惊奇喜异者,终无远大之识;苦节独行者,要有恒久...

惜恐镜中春。不如花草新。 惜恐镜中春。不如花草新。

惜恐镜中春。不如花草新。古诗原文[挑错/完善]出自...

惊鸟去无际,寒蛩鸣我傍。 惊鸟去无际,寒蛩鸣我傍。

惊鸟去无际,寒蛩鸣我傍。古诗原文[挑错/完善]出自...

惜衣有衣,惜食有食。 惜衣有衣,惜食有食。

惜衣有衣,惜食有食。古诗原文[挑错/完善]惜衣有衣...

惟仁者宜在高位。 惟仁者宜在高位。

惟仁者宜在高位。...

惟仁者宜在高位。_1 惟仁者宜在高位。_1

惟仁者宜在高位。古诗原文[挑错/完善]惟仁者宜在高...

惜君青云器,努力加餐饭。 惜君青云器,努力加餐饭。

惜君青云器,努力加餐饭。古诗原文[挑错/完善]出自...

惟俭可以助廉,惟恕可以成 惟俭可以助廉,惟恕可以成

惟俭可以助廉,惟恕可以成德。...

惊鸟去无际,寒蛩鸣我傍。 惊鸟去无际,寒蛩鸣我傍。

惊鸟去无际,寒蛩鸣我傍。古诗原文[挑错/完善]出自...

友情链接

手机版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