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经感应网
标题

唯识学“四缘”义略疏

来源:心经感应网作者:时间:2019-11-07 09:44:27
总上引文有两大端,一切有部执法体有以求四缘义决定相为一端,中观学破一切“有见”以无自性空解四缘义无决定相为一端。如依唯识学角度看,一切有部有法执在,而中观学虽然破有究竟,但非完全了义,特别是所用方法单刀直入,唯遮不表,于理则难全部相应。唯有三时了义教的唯识学在方法上有立有破,有遮有表,双开智剑,妙断两边,于理全能相应,诸法缘起中道实相得以呈现。下面即就唯识学中的“四缘”义做一番系统引述与论证。 在

\

佛法以缘起论为思想理论基础,而缘起论的具体内容则是从“四缘”义展开引申的。缘起论是佛法的特质,是佛法区别于一切外道异执的根本标志。它是佛法的诸法实相观,在佛法中是最胜义。龙树菩萨在《回诤论》中云:“佛说空缘起,中道为一义。敬礼佛世尊,无比最胜说。”作为最胜说的缘起论,它是一切法的普遍法则,是一切法的共相本质,佛法就是以此作为立说大本。如《中阿含经·舍梨子相应品》云:“若见缘起便见法,若见法便见缘起。”又如《了本生死经》云:“佛说是:若比丘见缘起为见法,已见法为见我。”又如《佛说稻竿经》云:“见十二因缘即是见法,即是见佛。”佛在世时,有人问佛依何说法,佛陀回答:“我说缘起”、“论因说因”。佛陀所说法不离缘起义。佛陀在《杂阿含经》中给缘起下过定义,即“此有故彼有,此无故彼无;此生故彼生,此灭故彼灭。”有与无属缘起义,生与灭属缘生义。缘起义约因说,缘生义约果说。缘起与缘生理同而角度有异。佛陀在《分别缘起初胜法门经》对缘起的定义进行了系统概括,云:“诸缘起义略有十一,如是应知:谓无作者义是缘起义,有因生义是缘起义,离有情义是缘起义,依他起义是缘起义,无动作义是缘起义,性无常义是缘起义,刹那灭义是缘起义,因果相续无间绝义是缘起义,种种因果品类别义是缘起义,因果更互相符顺义是缘起义,因果决定无杂乱义是缘起义。”当代佛学大师印顺法师在《佛法概论》一书中对缘起的定义也有十分精辟的阐释:“简单的,可解说为‘缘此故彼起’,任何事物的存在——有与生起,必有原因。‘此’与‘彼’,泛指因果二法。表明因果间的关系,用一“故”字。彼的所以如彼,就因为此,彼此间有着必然的‘此故彼’的关系,即成为因果系。此为因缘,有彼果生,故缘起的简单定义,即是缘此故彼起。在这‘此故彼’的定义中,没有一些绝对的东西,一切要在相对的关系下才能存在,这是佛陀观察宇宙人生所得的结论。”我认为缘起论所讲的就是一切事物的相对相关性,是对实体存在论的否定。在某种意义上说,缘起论就是关系网络存在论。缘起是法的实相,诸法实相就是缘起,缘起就是性空与无我。实相就是真实法相,法相即诸法之相状、义相、体相也。《阿毗昙心论》云:“能知诸法自相、共相名为佛。”佛法以缘起为宗,以实相为本,特别是大乘佛法是以开演诸法缘起实相宗本为唯一妙趣。大乘佛法认为众生由于执迷二边、生灭断常之见,而作无明业,故有生死流转,不知有离二边的缘起中道存在,为此因缘佛出现于世,广开缘起中道实相法门,显示微妙真理,令众生得以悟入佛之知见。佛之知见是大智慧,由此可破无明异执边见。解脱生死以正见为因。《妙法莲华经》对此义有详细说明,经云:“尔时世尊从三昧安祥而起,告舍利弗:诸佛智慧甚深无量,其智慧门难解难入,一切声闻、辟支佛所不能知。所以者何?佛曾亲近百千万亿无数诸佛,尽行诸佛无量道法,勇猛精进名称普闻,成就甚深未曾有法,随宜所说意趣难解。舍利弗,吾从成佛已来,种种因缘,种种譬喻,广演言教,无数方便引导众生,令离诸著。所以者何?如来方便知见波罗蜜,皆已具足。舍利弗,如来知见广大深远,无量无碍,力无所畏,禅定解脱三昧,深入无际,成就一切未曾有法。舍利弗,如来能种种分别,巧说诸法,言辞柔软,悦可众心。舍利弗,取要言之,无量无边未曾有法,佛悉成就。止!舍利弗,不须复说。所以者何?佛所成就第一希有难解之法,唯佛与佛乃能究尽诸法实相。所谓诸法如是相、如是性、如是体、如是力、如是作、如是因、如是缘、如是果、如是报、如是本末究竟等。”(勘梵藏本,最后“十如是”段云:“如来所知法,唯有如来能相互说,此一切法唯彼自知。所谓诸法是何?诸法如何?诸法何似?法相是何?法性如何?此等诸法是何、如何、何似、何相、何性,一切能知。”此以五门分合而说,无“十如是”句。晋本及论牒文均同,此译句是以《大智度论》卷三十二说意改文。)又云:“佛告舍利弗:如是妙法,诸佛如来时乃说之,如优昙钵华时一现耳。舍利弗,汝等当信佛之所说言不虚妄。舍利弗,诸佛随宜说法意趣难解。所以者何?我以无数方便种种因缘譬喻言辞演说诸法,是法非思量分别之所能解,唯有诸佛乃能知之。所以者何?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舍利弗,云何名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诸佛世尊,欲令众生开佛知见使得清净故出现于世,欲示众生佛之知见故出现于世,欲令众生悟佛知见故出现于世,欲令众生入佛知见道故出现于世。舍利弗,是为诸佛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佛告舍利弗:诸佛如来,但教化菩萨,诸有所作常为一事,唯以佛之知见示悟众生。”佛法就是以智慧破无明,以真理驳谬误,以诸法缘起实相道理为善巧方便来尽除一切异执戏论,这就是一大事因缘的所在。众生执迷不过两边,开示中道能破两边之执,如《大智度论》卷四三云:“常是一边,断灭是一边,离是二边行中道,是为般若波罗蜜……诸法有是一边,诸法无是一边,离是二边行中道,是为般若波罗蜜。”《中观论·观因缘品》云:“不生亦不灭,不常亦不断,不一亦不异,不来亦不出,能说是因缘,善灭诸戏论。”中道就是缘起实相。佛陀在《杂阿含经》卷十二中云:“佛告婆罗门:自作自觉则堕常见,他作他觉则堕断见……离此二边,处于中道而说法,所谓此有故彼有、此起故彼起。”

佛教中,大小乘各宗都有各自对缘起论的一套解释,其观点与方法产生差异的原因,则在于对缘起法与缘生法具体内容“四缘”的分析理解上。缘起法与缘生法的方法论,在印度佛教中,有三大派“四缘”观。一是一切有部派,也称善说因部派,二是般若中观派,三是瑜伽唯识派。一切有部主张“三世实有,法体恒存”,这种观点明显地偏离了缘起论的基本法则。所以般若中观派对一切有部派的缘起观进行了彻底批判与否定。般若中观派虽然讲缘起真谛彻底究竟,但是它以破为立的方法,则使人无所适从,且易误落断见,成恶取空者。为此瑜伽唯识派在方法上建立表诠,对一切法的根本依做了详细的解释,提出了阿赖耶识缘起论。它是对十二有支的补充与拓展,使缘起论及四缘法义都纳入到唯识学的范畴中,这是极善巧且又契佛本怀的缘起论。唯识学有两大部分组成,一是唯识义,二是法相义。唯识学诠缘起义,而法相学则诠缘生义,从而圆满阐释了缘起法。

在解释唯识学“四缘”义之前,先将一切有部与中观学的“四缘”义做一下引述。

《入阿毗达磨论》卷下云:“缘有四种,谓因、等无间、所缘、增上缘。除能作,余五因名因缘;过去、现在心心所法,除阿罗汉最后心等,名等无间缘;一切法名所缘缘;能作因性名增上缘。”又《阿毗达磨俱舍论颂疏》云:“说有四种缘者,说谓契经中,说有四缘性,谓因缘性、等无间缘性、所缘缘性、增上缘性。言因缘者,因即是缘,持业释也。等无间者,前后心心所,体各一故,名之为等,如心心所中,受体是一,余想等亦尔。故论云:谓无少受无间生多,或复从多无间生少,想等亦尔。于自类中,无非等义。又解,前心心所齐等,与后心心所为缘,非是前受生后受、前想生后想,自类中等也。又解,后心心所,等用前心心所为缘。故此等字,通缘及果。言无间者,前心心所,生后心心所,中间无有余心间隔,名为无间。故此无间,通缘及果。或等无间即缘,是持业释也;或等无间之缘,是依主释。所缘缘者,谓所缘境为缘,能牵生心心所法。所缘即缘,持业释也。增上缘者,增上即缘,是持业释也。”又《俱舍论·分别根品》云:“如契经中说四缘性,谓因缘性、等无间缘性、所缘缘性、增上缘性,此中性者,是缘种类。”

如上引文是一切有部的“四缘”义解释,下面我们继续引述中观学对“四缘”义的解释。《大智度论》卷三二云:“一切有为法,皆从四缘生,所谓因缘、次第缘、缘缘、增上缘。因缘者,相应因、共生因、自种因、遍因、报因,是五因名为因缘。复次,一切有为法,亦名因缘。次第缘者,除阿罗汉过去、现在、末后心心数法,诸余过去、现在心心数法,能与次第,是名次第缘。缘缘、增上缘者,一切法。复次,菩萨欲知四缘自相、共相,当学般若波罗蜜。问曰:如般若波罗蜜中,四缘皆不可得。所以者何?若因中先有果,是事不然,因中先无亦不然。若先有则无因,若先无,以何为因?若先无而有者,亦可从无因而生。复次,见果从因生,故名为因。若先无果,云何名因?复次,若果从因生,果则属因,因不自在,更属余因,若因不自在者,云何言果但从此因生?如是种种,则知无因缘。又过去心心数法都灭,无所能作,云何能为次第缘?现在有心则无次第,若与未来欲生心次第者,未来则未有,云何与次第?如是等则无次第缘。如一切法无相无缘,云何言缘缘?若一切法无所属,无所依,皆平等,云何言增上缘?如是四缘不可得,云何说欲知四缘当学般若波罗蜜?答曰:汝不知般若波罗蜜相,以是故说般若波罗蜜中四缘皆不可得。般若波罗蜜于一切法无所舍、无所破,毕竟清净,无诸戏论。如佛说有四缘,但以少智之人著于四缘而生邪论,为破著故,说言诸法实空无所破。如心法从内外处因缘和合生,是心如幻,如梦虚诳,无有定性。心数法亦如是,是心共生心数法,所谓受、想、思等,是心数法同相、同缘故,名为相应。心以心数法相应为因,心数法以心相应为因,是名相应因。相应因者,譬如亲友知识和合成事。共生因者,一切有为法各有共生因,以共生故更相佐助,譬如兄弟同生故互相成济。自种因者,过去善种,现在、未来善法因;过去现在善种,未来善法因;不善无记亦如是。如是一切法各有自种因。遍因者,苦谛、集谛所断结使,一切垢法因,是名遍因。报因者,行业因缘故,得善恶果报,是为报因。是五因名为因缘。心心数法次第相续无间故,名为次第缘。心心数法缘尘故生,是名缘缘。诸法生时不相障碍,是为无障。复次,心心数法从四缘生;无想、灭尽定从三缘生,除缘缘;诸余心不相应诸行及色从二缘生,除次第缘、缘缘;有为法性羸故,无有从一缘生。报生心心数法从五因生,不隐没无记,非垢法故,除遍因。诸烦恼亦从五因生,除报因。何以故?诸烦恼是隐没,报是不隐没,故除报因。报生色及心不相应诸行从四因生,色非心心数法故,除相应因;不隐没无记法故,除遍因。染污色及心不相应诸行亦从四因生,非心心数法故,除相应因;垢故,除报因。诸余心心数法,除初无漏心,皆从四因生,除报因、遍因。所以者何?非无记故,除报因;非垢故,除遍因。诸余不相应法,所谓色心不相应诸行,若有自种因则从三因生,除相应因、报因、遍因;若无自种因则从二因生,共生因、无障因。初无漏心心数法从三因生,相应因、共生因、无障因。是初无漏心中色及心不相应诸行从二因生,共生因、无障因。无有法从一因生。若六因生,是名四缘。菩萨行般若波罗蜜,如是观四缘,心无所著,虽分别是法,而知其空,皆如幻化。幻化中虽有种种别异,智者观之知无有实,但诳于眼,为分别知。凡夫人法皆是颠倒虚诳,而无有实,故有四缘,如是云何为实?贤圣法因从凡夫法生,故亦是不实,如先十八空中说。菩萨于般若波罗蜜中,无有一法定性可取故,则不可破;以众生著因缘空法故,名为可破。譬如小儿见水中月,心生爱著,欲取而不能得,心怀忧恼。智者教言虽可眼见,不可手捉,但破可取,不破可见。菩萨观知诸法从四缘生,而不取四缘中定相。四缘和合生,如水中月,虽为虚诳无所有,要从水月因缘生,不从余缘有。诸法亦如是,各自从因缘生,亦无定实,以是故说菩萨欲如实知因缘、次第缘、缘缘、增上缘相,当学般若波罗蜜。问曰:若欲广知四缘义应学阿毗昙,云何此中欲知四缘义当学般若波罗蜜?答曰:阿毗昙四缘义初学如得其实,求之转深,入于邪见,如汝上破四缘义中说。复次,诸法所因因于四缘,四缘复何所因?若有因则无穷,若无穷则无始,若无始则无因,若然者一切法皆应无因。若有始,始则无所因,若无所因而有则不待因缘,若然者一切诸法亦不待因缘而有。复次,诸法从因缘生,有二种。若因缘中先有,则不待因缘而生,则非因缘;若因缘中先无,则无各各因缘。以戏论四缘故,有如是等过。如般若波罗蜜中不可得空,无如是等失。如世间人耳目所睹,生老病死是则为有,细求其相则不可得。以是故,般若波罗蜜中但除邪见,而不破四缘。是故言,欲知四缘相,当学般若波罗蜜。”从引文中可以证知,中观学是破执而不破法,其破执方法是有针对性的,它对一切有部的“有见”极力破除,可以说中观学主要是从破“有见”中形成的。中观学只破不立,是否定论的方法论,所以被称为随应破派,或应成派。中观学破有见最为核心的就是破“生相”,无相、无生、无自性,以空为究竟义,如《中论》云:“众因缘生法,我说即是空,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未曾有一法,不从因缘生,是故一切法,无不是空者。”“以有空义故,一切法得成,若无空义者,一切则不成。”中观学讲诸法实相侧重于诸法性空义,与唯识学不同。唯识学不但讲性空,也讲无我,更讲缘起事相业用因果,对中观学而言是一种补充。中观学在破生相上极为究竟彻底,可以说对有见生相的种种异执扫荡无余。如《中论》云:“问曰:何故造此论?答曰:有人言万物从大自在天生,有言从韦纽天生,有言从和合生,有言从时生,有言从世性生,有言从变生,有言从自然生,有言从微尘生,有如是等谬故,堕于无因、邪因、断、常等邪见,种种说我我所,不知正法。佛欲断如是等诸邪见、令知佛法故,先于声闻法中说十二因缘,又为已习行有大心堪受深法者,以大乘法说因缘相,所谓一切法不生、不灭、不一、不异等,毕竟空无所有,如般若波罗蜜中说。佛告须菩提:菩萨坐道场时,观十二因缘,如虚空不可尽。佛灭度后,后五百岁像法中,人根转钝,深著诸法,求十二因缘、五阴、十二入、十八界等决定相,不知佛意,但著文字,闻大乘法中说毕竟空,不知何因缘故空,即生疑见:若都毕竟空,云何分别有罪福报应等?如是则无世谛、第一义谛。取是空相而起贪著,于毕竟空中生种种过。龙树菩萨为是等故,造此中论。

不生亦不灭,不常亦不断,

不一亦不异,不来亦不出。

能说是因缘,善灭诸戏论,

我稽首礼佛,诸说中第一。

以此二偈赞佛,则已略说第一义。问曰:诸法无量,何故但以此八事破?答曰:法虽无量,略说八事,则为总破一切法。不生者,诸论师种种说生相,或谓因果一,或谓因果异,或谓因中先有果,或谓因中先无果,或谓自体生,或谓从他生,或谓共生,或谓有生,或谓无生,如是等说生相皆不然。……生相决定不可得,故不生。”彼论偈云:“诸法不自生,亦不从他生,不共不无因,是故知无生。”

\

总上引文有两大端,一切有部执法体有以求四缘义决定相为一端,中观学破一切“有见”以无自性空解四缘义无决定相为一端。如依唯识学角度看,一切有部有法执在,而中观学虽然破有究竟,但非完全了义,特别是所用方法单刀直入,唯遮不表,于理则难全部相应。唯有三时了义教的唯识学在方法上有立有破,有遮有表,双开智剑,妙断两边,于理全能相应,诸法缘起中道实相得以呈现。下面即就唯识学中的“四缘”义做一番系统引述与论证。

在解释“四缘”义之前,我们应先诠释一下唯识学的基本命题——唯识。何为唯识?《成唯识论述记》云:“唯谓简别,遮无外境;识谓能了,诠有内心。识体即唯,持业释也。识性识相,皆不离心,心所心王,以识为主,归心泯相,总言唯识。唯遮境有,执有者丧其真;识简心空,滞空者乖其实。所以晦斯空有,长溺二边;悟彼有空,高履中道。”《成唯识论》云:“复次,生死相续,由内因缘,不待外缘,故唯有识。”又云:“内境与识,既并非虚,如何但言唯识非境?识唯内有,境亦通外,恐滥外故,但言唯识。或诸愚夫迷执于境,起烦恼业,生死沉沦,不解观心勤求出离,哀愍彼故说唯识言,令自观心解脱生死,非谓内境如外都无。或相分等皆识为性,由熏习力似多分生,真如亦是识之实性,故除识性无别有法。此中识言亦说心所,心与心所定相应故。”又云:“诸心心所依他起故,亦如幻事,非真实有,为遣妄执心心所外实有境故,说唯有识。若执唯识真实有者,如执外境,亦是法执。”《大乘法苑义林章·唯识章》云:“今此多取简持解唯识者,心也。由心集起彩画为主之根本,故经曰唯心;分别了达之根本,故论称唯识。或经义通因果,总言唯心;论说唯在因,但称唯识,识了别义在因位中识用强故。”又《成唯识论》云:“既有异境,何名唯识?奇哉固执,触处生疑,岂唯识教但说一识?不尔如何,汝应谛听。若唯一识,宁有十方凡圣尊卑因果等别?谁为谁说?何法何求?故唯识言有深意趣,识言总显一切有情各有八识、六位心所、所变相见、分位差别及彼空理所显真如,识自相故,识相应故,二所变故,三分位故,四实性故,如是诸法皆不离识,总立识名;唯言但遮愚夫所执定离诸识实有色等。若如是知唯识教意,便能无倒善备资粮,速入法空,证无上觉,救拔含识生死轮回,非全拨无恶取空者违背教理能成是事,故定应信一切唯识。”从如上引文可以看出,唯识学的唯识义是与缘起论本义相符顺的,而且又有不共余宗的特胜处,这就是唯识义有破有立,以显诸法实相中道为宗。唯识义的主旨在于转识成智、出离解脱。唯识法门是观心修证的方法论,故它唯在因位、内在及事用上立义,唯识者就是唯阿赖耶识。大乘阿毗达磨经颂云:“无始时来界,一切法等依,由此有诸趣,及涅槃证得。”又云:“由摄藏诸法,一切种子识,故名阿赖耶,胜者我开演。”这说明阿赖耶识是一切法的根本依,但此识并非本体,亦非自性神我,如《解深密经》云:“阿陀那识甚深细,一切种子如瀑流,我于凡愚不开演,恐彼分别执为我。”阿赖耶识也称阿陀那识,有执持义。由此可知唯识学确是一种殊胜法门,有别意趣。关于阿赖耶识为根本依义,《显扬圣教论》云:“此阿赖耶识亦是有情世间生起根本,能生诸根、根所依处及转识等故;亦是器世间生起根本,能生器世间故;又即此识亦是一切有情互相生起根本,一切有情互为增上缘故。”关于阿赖耶识的体相,《成唯识论》云:“阿赖耶识为断为常?非断非常,以恒转故。恒谓此识无始时来一类相续,常无间断,是界趣生施设本故,性坚持种令不失故。转谓此识无始时来念念生灭,前后变异,因灭果生非常一故,可为转识熏成种故。恒言遮断,转表非常,犹如瀑流,因果法尔。如瀑流水非断非常,相续长时,有所漂溺;此识亦尔,从无始来生灭相续,非常非断,漂溺有情令不出离。又如瀑流,虽风等击起诸波浪而流不断;此识亦尔,虽遇众缘起眼识等而恒相续。又如瀑流漂水上下,鱼草等物随流不舍;此识亦尔,与内习气外触等法恒相随转。如是法喻,意显此识无始因果非断常义,谓此识性无始时来刹那刹那果生因灭,果生故非断,因灭故非常,非断非常是缘起理,故说此识恒转如流。”通过如上引文可以证知,唯识学的阿赖耶识义就是唯识缘起义。唯识学广演法相妙义,也依四缘来阐释缘起谛理。何谓四缘?一因缘,二等无间缘,三所缘缘,四增上缘。四缘依何处立?《成唯识论》云:“所说四缘依何处立?……论说因缘依种子立,依无间灭立等无间,依境界立所缘,依所余立增上。”四缘不仅条理井然,更具全面概括性。《中论》也云:“一切所有缘,皆摄在四缘,以是四缘万物得生。”这些论断都是对四缘方法论意义的肯定。

因缘者,《成唯识论》云:“一因缘,谓有为法亲办自果。此体有二:一种子,二现行。种子者,谓本识中善染无记诸界地等功能差别,能引次后自类功能,及起同时自类现果。此唯望彼是因缘性。现行者,谓七转识及彼相应所变相见性界地等,除佛果善、极劣无记,余熏本识生自类种。此唯望彼是因缘性。”唯识学诠因缘义特立种子,意趣甚深,对众生于法种种迷执,俱能断除破遣。以种子义释因缘是唯识因果论殊胜之处,也是唯识善巧之处。关于种子,《成唯识论》又云:“此中何法名为种子?谓本识中亲生自果功能差别,此与本识及所生果不一不异,体用因果理应尔故。虽非一异而是实有,假法如无非因缘故。此与诸法既非一异,应如瓶等是假非实,若尔真如应是假有,许则便无真胜义谛。然诸种子唯依世俗说为实有,不同真如。种子虽依第八识体,而是此识相分非余,见分恒取此为境故。”又云:“然种子义,略有六种:一刹那灭,谓体才生,无间必灭,有胜功力,方成种子。此遮常法常无转变,不可说有能生用故。二果俱有,谓与所生现行果法俱现和合,方成种子。此遮前后及定相离,现种异类互不相违,一身俱时有能生用,非如种子自类相生,前后相违必不俱有。虽因与果有俱不俱,而现在时可有因用,未生已灭无自体故。依生现果立种子名,不依引生自类名种,故但应说与果俱有。三恒随转,谓要长时一类相续,至究竟位,方成种子。此遮转识转易间断,与种子法不相应故,此显种子自类相生。四性决定,谓随因力生善恶等功能决定,方成种子。此遮余部执异性因生异性果有因缘义。五待众缘,谓此要待自众缘合,功能殊胜,方成种子。此遮外道执自然因,不待众缘恒顿生果;或遮余部缘恒非无,显所待缘非恒有性,故种于果非恒顿生。六引自果,谓于别别色心等果各各引生,方成种子。此遮外道执唯一因生一切果,或遮余部执色心等互为因缘。唯本识中功能差别具斯六义,成种非余。”从上文可以证知,唯识学用种子六义释因缘法,是对种种异执边见的否定,同时是对万法唯识实相中道义的肯定。如种子的刹那灭义,是说常法实体自性不存在,因为一切有为法体都是刹那灭,这是唯识学的法体观。种子的果俱有义,讲的是三法展转,因果同时。所谓三法,就是种子生现行、现行生种子、种子生种子。果俱有义是同时因果观,是对异时因果的否定。种子的恒随转义,是对断灭见的否定,种子自类相生、一类相续,是唯识学的法相观。种子的性决定义,是讲因与果性质一致,是对因与果性相违论的否定,是唯识学的诸法性能决定观。种子的待众缘义,是说诸法因果须待众缘方生,是对自然因论的否定,是唯识学的诸法缘起观。种子的引自果义,讲的是诸法果相无量,其因相亦然,因为各各因法引生自类果法。引自果义否定唯一因论,即一因生多果论,否定色心诸法可以互为因缘,是唯识学的因果观。种子六义缺一不可,具足六义方是唯识学所说的种子。种子只是功能,不是实体,是性空无我的。唯识学中种子的分类颇多,如有漏种子与无漏种子、本有种子与始起种子、善种子与恶种子、业种子与名言种子、色法种子与心法种子等等,恐繁不述。

等无间缘者,《成唯识论》云:“二等无间缘,谓八现识及彼心所前聚于后,自类无间,等而开导,令彼定生,多同类种俱时转故。”等无间缘也称次第缘,是指前念为后念生起的条件,前念灭时,可为后念生起让位开路,所以前念是后念之缘。所谓无间就是中间无障碍。此缘只有心法有,色法则无。《成唯识论》又云:“前因灭位,后果即生,如秤两头,低昂时等。如是因果相续如流,何假去来方成非断?因现有位后果未生,因是谁因?果现有时前因已灭,果是谁果?既无因果,谁离断常?若有因时已有后果,果既本有,何待前因?因义既无,果义宁有?无因无果,岂离断常?……应信大乘缘起正理,谓此正理深妙离言,因果等言皆假施设。观现在法有引后用,假立当果对说现因;观现在法有酬前相,假立曾因对说现果;假谓现识似彼相现。如是因果理趣显然,远离二边契会中道,诸有智者应顺修学。”这是唯识学对三世时间因果观的阐释。等无间缘义与种子果俱有义相通,都是关于心法相续的因果问题。唯识学等无间缘的时间观与一切有部三世实有的时间观不同,唯识学认为时间是假施设的,如《阿毗达磨杂集论》云:“时者,谓于因果相续流转,假立为时。何以故?由有因果相续转故。若此因果已生已灭立过去时,此若未生立未来时,已生未灭立现在时。”又《成唯识论述记》云:“依一念生灭,假说过、现、未,而实无有时分可得。”诸法生起,皆由识变,诸法因果及其种种分位差别如幻如化,实无自性法体可得。时间亦复如是,由于时间因果之相属心法范畴,所以主张“唯识无境”的唯识学只讲内在因果。众生由执我而有轮转,“我”者就是迷者妄执于心之幻相。佛说十二因缘法,讲的就是三世因果。所谓出世间法者,就是对时间妄执的超越。唯识学讲“唯识无境”,就是扬弃客观空间。因为我人所觉所知的一切法,皆是识化的时间幻现的空间之相,我人的觉知无法直接与客观空间接触。以时间否定空间,最后以无我性再否定时间,这就是转依过程。空间外在,时间内在,唯识讲内在,就是从时间上进行观行。轮回如时轮,解脱轮回就是超越时轮。世间哲学有以时间为宇宙本体的,他们认为宇宙是从时间产生的,这就是时间实有论。等无间缘义体现了唯识学的时间观,揭示了时间的奥秘。

所缘缘者,《成唯识论》云:“三所缘缘,谓若有法,是带己相,心或相应,所虑所托。此体有二,一亲二疏。若与能缘体不相离,是见分等内所虑托,应知彼是亲所缘缘;若与能缘体虽相离,为质能起内所虑托,应知彼是疏所缘缘。”所缘缘义是建立“唯识无境”的理论依据。所缘缘是相分,是认识的对象,不过所缘缘法是不离识的。在唯识学中有两唯识,一是第八识唯识,是真异熟;二是第六识唯识,是异熟生。第八识是总报体,第六识是别报体。识所缘境有亲有疏,见相同种是亲所缘缘,见相异种则是疏所缘缘。在第六识中,相分有对象性、客观性,但无外在性,因为所缘一切不离总报识体。在第八识中,于凡夫位对所缘境无了别功能,故称无记性。但彼识确有所缘缘,亲者自变;疏者则是识外识,是增上缘,是异在关系,是一切有情共相种界。认识论问题即属于所缘缘范畴,唯识学对所缘缘问题阐释最细,立三类境以诠相分种类,立四分说广释认识结构与关系。唯识义重要的一面就是对所缘缘义的阐释。

增上缘者,《成唯识论》云:“四增上缘,谓若有法有胜势用,能于余法或顺或违,虽前三缘亦是增上。”增上缘义此较易懂,凡是异体余法有作用于他,或顺或违都可称为增上缘。

通过对唯识学四缘义的分析研究,可以得出几点结论:一、唯识学是彻底和有效的缘起论。二唯识学是内在论。三、唯识学是事用论。四、唯识学是观心修证论。五、唯识学的立论有两大依据——圣者的现量和贤者的比量,既有事实证据,又有理性证明。六、唯识学是认识论和方法论,它对心识结构功能的分析极为精微。唯识学的彻底性在于把一切法纳入到识的范畴中,如《大乘法苑义林章·唯识章》所云:“摄法归有为之主故,言诸法皆唯识。”识是功能,识有能动性,举心动念、作业受果皆不离识,识是现量实事,唯识学讲的就是实事求是。唯识学的有效性就在于反观自觉识——即了别功能,所以是具有可操作性的修证法门。当然能够得出这一结论,在一定意义上,是靠对缘起正理及其具体的“四缘”法义的如实观。(信息来源:摘自《法音》)

编辑:明蓝

相关推荐
热点栏目
推荐阅读
以酒解酲 以酒解酲

以酒解酲成语名称以酒解酲成语拼音yǐ jiǔ jiě chéng...

以进为退 以进为退

以进为退成语名称以进为退成语拼音yǐ jìn wéi tuì成...

以辞害意 以辞害意

以辞害意成语名称以辞害意成语拼音yǐ cí hài yì成语...

以铢程镒 以铢程镒

以铢程镒成语名称以铢程镒成语拼音yǐ zhū chéng yì成...

最新文章
惜别浮桥驻马时,举头试望 惜别浮桥驻马时,举头试望

惜别浮桥驻马时,举头试望南山岭。古诗原文[挑错/...

惊奇喜异者,终无远大之识 惊奇喜异者,终无远大之识

惊奇喜异者,终无远大之识;苦节独行者,要有恒久...

惜恐镜中春。不如花草新。 惜恐镜中春。不如花草新。

惜恐镜中春。不如花草新。古诗原文[挑错/完善]出自...

惊鸟去无际,寒蛩鸣我傍。 惊鸟去无际,寒蛩鸣我傍。

惊鸟去无际,寒蛩鸣我傍。古诗原文[挑错/完善]出自...

惜衣有衣,惜食有食。 惜衣有衣,惜食有食。

惜衣有衣,惜食有食。古诗原文[挑错/完善]惜衣有衣...

惟仁者宜在高位。 惟仁者宜在高位。

惟仁者宜在高位。...

惟仁者宜在高位。_1 惟仁者宜在高位。_1

惟仁者宜在高位。古诗原文[挑错/完善]惟仁者宜在高...

惜君青云器,努力加餐饭。 惜君青云器,努力加餐饭。

惜君青云器,努力加餐饭。古诗原文[挑错/完善]出自...

惟俭可以助廉,惟恕可以成 惟俭可以助廉,惟恕可以成

惟俭可以助廉,惟恕可以成德。...

惊鸟去无际,寒蛩鸣我傍。 惊鸟去无际,寒蛩鸣我傍。

惊鸟去无际,寒蛩鸣我傍。古诗原文[挑错/完善]出自...

友情链接

手机版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