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经感应网
标题

唯识思想的转迷开悟之根据

来源:心经感应网作者:时间:2019-11-07 09:45:28
转识得智迷乱与基于迷乱而来的苦恼的我们的存在,都是“识”的显现,但我们执有外界实体的对象,加上又执著那个“执著的自我”,于是,由于对着外、内、“能”、“所”之执著而生起我们的苦的存在。我们如能知道:外界的东西是内识的显现,那在真实上是“无”的,如此,外界的东西既然是“无”,那么认识它的内在的“识”,把它作为是“认知者”来看,其实也是不能够存在的,由这样来看,那被概念化、被思维化的戏论的世界就会止灭

转识得智

迷乱与基于迷乱而来的苦恼的我们的存在,都是“识”的显现,但我们执有外界实体的对象,加上又执著那个“执著的自我”,于是,由于对着外、内、“能”、“所”之执著而生起我们的苦的存在。我们如能知道:外界的东西是内识的显现,那在真实上是“无”的,如此,外界的东西既然是“无”,那么认识它的内在的“识”,把它作为是“认知者”来看,其实也是不能够存在的,由这样来看,那被概念化、被思维化的戏论的世界就会止灭,同时,也能够实现无分别的“胜义的世界”。虽然说戏论寂灭而实现胜义, 但在唯识, 并不是把戏论寂灭境界的空性,认为是事物的“有”、“无”或生灭变化的意思,因为那种见解是会违反不生不灭的缘起的理法的关系。唯识将此情形表现为:作为“能”、“所”二者相对应而显现的世俗世间变成了不显现; 未显现的胜义 变成了“显现”或者称为“了得”。所谓的“显现”或“了得”, 是与“已正在认识”同义的言词, 所以了得“胜义空”是说:胜义空从不能够认识的状态而到达了能够认识的状态的意思。这与世俗世界的“知识”之认识有分别,而成为特别的“认识状态”的意思,故用“智”之语。戏论寂灭的境界是转迷开悟,也就是把“识性”状态转变为“智性” 的意思,故亦云 “转识得智”(转识成智)。所谓的“智”,是离开了“能”“所”的二元性的“超世间的知识”的意思。

转依与无漏的种子

人的存在之根底,恒常有阿赖耶识的作用,即:由于潜在意识的阿赖耶识与显现于现实之识(例如前六识)之互相的交互关系,人才无始以来轮回于迷乱之中。阿赖耶识是人的存在之根据,基于此根据,人便不断地埋没于轮回的旋涡之中。由于获得了远离二元性的超世间的知识,众生因而有超越轮回之存在的可能,这个知识是与根据阿赖耶识的人的存在是完全异质的东西。这个超世间的知识到底是怎样?并且是从何处生出?这个是应该要问的问题。

从我们和所有众生的世界之成立的迷妄的根据,转换为佛的世界的根据,叫做“转依”。具体地说起来,“转依”是大乘回心的体验。由于归依大乘正信所得的这个大乘回心的体验,是与《华严经·十地品》所叙述的“初欢喜地的获得”同样的意义,那是把世间性的知识转为无烦恼的、无漏的、超世间的知识的意思。而做为转迷开悟的机缘的,乃是瑜伽行。本来,瑜伽是由于调整呼吸等方法而把心集中于一点,由此而起正智来观对象之“止观之行”。在《摄大乘论》里说:

他人的言音及各别如理作意,由此为因,得生正见。

这是由于闻佛所说之正法而开始的。佛所说的正法,可说是从真理的世界(法界)所流露出来的教说,由于听闻,并对闻教作根源的思惟,乃会成为成立超世间的知识之契机。如以转迷开悟为佛教的根本目的,那么,闻此达成目的之机缘的正法,应该可说是为大乘实践的中心课题。闻正法是闻佛所说的法,而佛所说的法可认为是从真实世界所流出的。此事在唯识里理解为:由于听闻从真实世界所流出的正法而能得到闻熏习的种子,以此种子为因而能行“转依”。属于真实世界之正法,是与以阿赖耶识为根据的世界完全异质的。闻其教法与通常基于听觉之认识作用,不应该是同一的。因为,由于闻教能够将与烦恼性质之有漏种子异质的无漏种子,放置于阿赖耶识中的缘故。如此,无漏的种子在阿赖耶识中,变成与有漏种子共存。

无漏的种子,在人间看起来,到底是本来先天(生得)的存在?还是由于闻正法而新生的东西?关于这个问题,在历史上曾有种种不同的见解。有一说是说:有漏种子和无漏种子都是先天性(生得)的存在,而那些是透过经验而会逐渐成熟的。另外一说是说:一切的种子都是新发生的,但作为发生原因的经验,是无始时来之性,从无限的过去不断地反复下来,所以任何种子都会使人认为是好像从无限的过去就已存在似的。不过,如从“后说”看来,若种子都是新生的,以阿赖耶识为存在之根据的人类的认识或经验等一切都是有漏的,所以无漏的种子就会变成无原因而发生。假如把无漏的种子当做是先天本具于人之本性,而闻正法和对所闻教义内容作根源的思惟而实践瑜伽行之时,这个先天的无漏种子就会成熟,于是能行“转依”,这个解释法,可说是比较稳当的理解。

\

无漏的种子与阿赖耶识

“转依”是“识的转换”的意思。依他起性的识在转依以前,是依他的世界即生死的世界,但由“无分别智”之火所烧炼的“转依”以后,依他的世界本身即是涅盘的世界。 前者叫做“依他的遍计的一分”, 后者叫做“依他的圆成的一分”,而“转依”是把“依他的遍计的一分”转换为“获得圆成的一分”的意思。基于如此的三性说之理解,对阿赖耶识要给与三性中之位置的基础的话,到底应该要归摄于哪一性才对呢?从古来中国所传的唯识教学看,对于会摄藏无漏种子的阿赖耶识,大略有三种的解释:

一、阿赖耶识只是杂染的东西。

二、阿赖耶识是杂染,同时又具有先天的无漏种子,所以是解脱性的东西。

三、阿赖耶识是“真实”与“虚妄”的和合物。凡夫如要成为觉者,就要灭此识中的虚妄之性而成为“唯真实”才行,但在如此的情形(成真)之下,也不能把阿赖耶识本身认为是消灭了。

闻熏习的种子和阿赖耶识都是依他起的东西,而两者的本质是不同的,在不同的两者之间,有对治者与被对治者之关系的存在。在《摄大乘论》里,对于“闻熏习是不是阿赖耶识的自性?”之质问,答复说:假如闻熏习是阿赖耶识的自性的话,由阿赖耶识的自性来对治阿赖耶识本身是不可能的,但同时,假如两者的本质完全是相反的性格的话,闻熏习的种子就应该要依存于阿赖耶识之外的别的地方才行;而将由无漏种子对治阿赖耶识的情形,用鹅鸟从乳水混合的液体中唯饮“乳的成分”的譬喻在说明着。此事是表示着:有漏种子与无漏种子形成“寄存”和“俱起”之关系,而站在渐减渐增之立场的。闻熏习的种子的渐增寄存于阿赖耶识,会导致阿赖耶识的渐减;所以把这个阿赖耶识认为只是染污性的东西,是比较恰当的看法。把阿赖耶识认为既是杂染同时又是解脱性的东西,或者是把它认为是“真实”和“虚妄”的和合识的解释,是于依他起的阿赖耶识自体之中,要求某种胜义的要素,欲把“转依”认为是阿赖耶识的“质”的转变的一种论理的解决法。我们应了解由于闻教、实践瑜伽行,成熟先天无漏的种子,而可对治杂染的阿赖耶识。

五姓各别说

无漏种子究竟是否先天性的东西?对此质问之答复如从“转依”的论理的整合性上面看来,应该是要说是先天性(先得)的才对,但在现实上看来,我们虽持有“无漏的种子”,可是,也有不能够达到涅盘境界之众生。这样看来,却也不能说每个人都必然具有先天的无漏种子的吗!难免会生出如此的疑惑。在众生之中,有的人实现涅盘,有的人乃毕竟不能够到达涅盘的境界, 这个现实上的不同, 是来自无漏种子之“有”“无”。不持有无漏种子的人,不能够到达涅盘;持有声闻、独觉二种无漏种子的人,各能成就声闻、独觉之地位;持有“佛”的无漏种子的话,会成为悟到与佛同等的真理的人。又,虽是合具有佛、独觉及声闻三种无漏种子,但其结果未必如此者也有,如此便产生了菩萨定姓、独觉定姓、声闻定姓、三乘不定姓和无姓有情之五姓差别之说。这个五姓各别说之典据, 可求之于 《楞伽经》或《解深密经》。详细的事,尤其是Dharmapāla(护法)乃从重视现象界的差别的立场,而承认由五姓各别而来的永远不能成佛者之存在。无漏的种子是不是先天性的东西?或者无漏的种子是以怎样的情形而与有漏的阿赖耶识共存的呢?又要怎样才能完成有漏种子的止灭呢?对于这些问题,用论理来作答复,可说是将世俗与胜义、遍计与圆成作平面上的延长,而加以掌握的。“超世间的知识”并不是在于“世间的知识”之延长上的,两者是相互隔绝的东西。人所思惟的世界是遍计所执的东西,并不是遍计所执之外的任何东西,而那是虚构的世界。然而,否定这个遍计的世界,超越虚构的能力,应该不会是在以阿赖耶识为根据的人间本身,不是由无漏种子而能得到“超世间的知识”,而是由于听闻从真理世界流出的教法,就闻教而作根源的思惟, 才能融即于真理的世界(法界), 才能得到离开能所二元性之“智”。“识论”将此事用论理说明为:由无漏种子而获得“超世间的知识”。

作为“‘无’之‘有’”的“智”

唯识的“转依”是否定世俗性之识”,超越“概念思惟”之戏论,而入识”的“胜义空”的意思。如此,于“转”里,以“识”为基础,而设定“识之”和“到达于识之胜义”之“道”。虽说“灭”,但并不是说:作为“有”的识变“无”的意思,而是若用“显现”或“了别”之语来表达,所谓的识“灭”,是指已现的识变成了不显现,反过来说,是未了得的“胜义空”成为了得的意思。那是胜义空未被认识的状态的“识”,变成了胜义空已认识的状态之识的意思。此识与未认识胜义空)的状态之识为作区别而叫做“智”。转依不外乎“转识得智”的意思。把“戏论寂灭”,“能、所二元止灭”之“空”(无),用叫做“智”的“有”之状态来了解,故称为“无之有”。胜义空是能、所之空“无”,同时是“无之有”,有这两种掌握法,可是,这并不是说“空”有两种分别的意思。在中观里,指出的戏论寂灭、缘起、假说的空的世界, 是空“无”的看法, 但第二的“无之有”。是唯识思想特有的对“空”的掌握方法。未了得的胜义空变成了了得的状态,乃是“无之有”的“智”,既然如此,在此境界,可说是已了解了“唯识之空”的。

后世的中观学派把“无之有”认为言词本身有矛盾,故与其他的识论或三性说一并作为批评的对象。可是,透过“空”之否定,而于其否定中,自觉地掌握肯定的侧面,较龙树所说,已有了更进一步的看法。主、客不“实在”即是“空性”,但即于“空性”中,“认识”在现实上还是在作用着,主客不“实在”是指:作为主、客而在显现的状态变成了不显现的意思,并不是指主、客之“有”变成了“无”的意思。作为“无”来掌握,是于存在、非存在的平面上来看“空”的意思,换句话说,是把“无”作为“非有”而以“有”的性质去掌握的意思。在我们,正由于“有的性质”之掌握法(译者注:掌握法是了解方式、或看法、或领悟的意思)是无始以来我们的本性的话,否定这个“有”的领悟的“空的实践”,还是要求着无限度的反复。空的实践并不只是一次就完,“转依”也不只是一次性的,而是由于无限的反复而否定无限的存在的世界的,这是表示着:“空”是无限地在于“有的世间”里活动作用的意思。空“无”会作为“无之有”而在“有”的状态作用出来。由于“无之有”的“智”无限制地无数地作用于“有之状态”,所以“智”本身也会有无限的向上,于“无之有”的“智”的作用之中,能够了解唯识学派的自利、利他之行为,同时,于“智”本身之无限的向上中,表示有“转依”并不一定只是一次性的意思,于是,示出有菩萨所修的初地到十地的“行”之必要。

有与空之止扬

从思想史所看的关于中观与唯识之关连,《解深密经》等经典乃将佛陀一代的教法,用三时法轮的形态判定如下:

⑴阿毗达磨执著于“有”之见解。

⑵由龙树思想形式之基础的般若教而否定了⑴之“有”的见解。那是以“隐密相”而用“一切法无自性”之“空”提示出来的,但人们竟执著于空见。

⑶因此,为要止扬“有”、“空”两教,把“一切法无自性之空”须要用“显了相”来阐说的唯识教法就登台了。

\

中观认为一切世间,如幻无自性即空,此时,不只是外在世界如幻无自性(其自性如幻的意思),就是掌握外物的我们“内在”的“知觉”也是如幻的。如果是这样,那么,我们要靠什么才能知道一切世间是如幻的东西呢?那是“心”显现为能见、所见的能、所之世间的,除了这个“心”之外,是没有办法知觉如幻的世间是如幻的。由于这个理由,在唯识里便将“识”作为“主体”而举出。在中观里表示着:于能、所的互相依存性中,能、所是空“无”的,同时,也表示了作为假设的世俗之成立,并且由能、所之互相依存性而求到了通往转迷开悟之“道”;可是,世俗是靠什么而成立的呢?还有,要基于什么才能够实行从世俗到胜义之转向呢?这些具体的媒介,在中观并没有谈到。唯识将此事表示为:世俗的成立和从世俗转向到胜义,都是靠着“识”的。由中观所表现出来的般若空的思想,依照原样,由唯识思想所继承,由唯识思想而被组识,而告大成。(信息来源:摘自《唯识思想》)

编辑:明蓝

相关推荐
热点栏目
推荐阅读
以血洗血 以血洗血

以血洗血成语名称以血洗血成语拼音yǐ xuè xǐ xuè成...

以词害意 以词害意

以词害意成语名称以词害意成语拼音yǐ cí hài yì成语...

以资切磋 以资切磋

以资切磋成语名称以资切磋成语拼音yǐ zī qiē cuō成...

以誉进能 以誉进能

以誉进能成语名称以誉进能成语拼音yǐ yù jìn néng成...

最新文章
惜别浮桥驻马时,举头试望 惜别浮桥驻马时,举头试望

惜别浮桥驻马时,举头试望南山岭。古诗原文[挑错/...

惊奇喜异者,终无远大之识 惊奇喜异者,终无远大之识

惊奇喜异者,终无远大之识;苦节独行者,要有恒久...

惜恐镜中春。不如花草新。 惜恐镜中春。不如花草新。

惜恐镜中春。不如花草新。古诗原文[挑错/完善]出自...

惊鸟去无际,寒蛩鸣我傍。 惊鸟去无际,寒蛩鸣我傍。

惊鸟去无际,寒蛩鸣我傍。古诗原文[挑错/完善]出自...

惜衣有衣,惜食有食。 惜衣有衣,惜食有食。

惜衣有衣,惜食有食。古诗原文[挑错/完善]惜衣有衣...

惟仁者宜在高位。 惟仁者宜在高位。

惟仁者宜在高位。...

惟仁者宜在高位。_1 惟仁者宜在高位。_1

惟仁者宜在高位。古诗原文[挑错/完善]惟仁者宜在高...

惜君青云器,努力加餐饭。 惜君青云器,努力加餐饭。

惜君青云器,努力加餐饭。古诗原文[挑错/完善]出自...

惟俭可以助廉,惟恕可以成 惟俭可以助廉,惟恕可以成

惟俭可以助廉,惟恕可以成德。...

惊鸟去无际,寒蛩鸣我傍。 惊鸟去无际,寒蛩鸣我傍。

惊鸟去无际,寒蛩鸣我傍。古诗原文[挑错/完善]出自...

友情链接

手机版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