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经感应网
标题

四、阿难的证得预流果

来源:心经感应网作者:时间:2019-11-08 09:42:43
四、阿难的证得预流果  阿难的证得预流果  林崇安教授  今日,有的人参禅、念佛、修观,摄心一处,得到身心轻安,有了一点体悟,以为大彻大悟了,甚至以为顿悟成佛了,但是脑中毫无缘起无我的正见。这就好象,有人想去「涅槃城」,没有地图,也不知在何处,就兴冲冲的出发了,最后走到一个景致不错的地点,自认为是目的地了,怕别人不相信,就挂出一个招牌,写着「涅槃城」,并到处揽客,广招门徒,用以壮大声势,到处充满着
四、阿难的证得预流果

  阿难的证得预流果

  林崇安教授

\

  一、前言

  佛陀的大弟子中,有「智慧第一」的舍利佛,「神通第一」的目揵连,「说法第一」的富楼那,以及「多闻第一」的阿难尊者等等。这些「第一」不外表示每人都是独一的,都各有特色,他们的开悟和证果的因缘当然也都不相同。但是他们的「基本工夫」都是一样的:佛陀时期,佛陀要求弟子们一方面遵守戒律,在行、住、坐、卧中,保持正念、正知,时时活在当下,处在身心轻安、内心喜悦的状态中,一方面听闻正法,如理思维。在这条件下,因而有许多弟子能在短时间内就体证真理,证得圣果。现在我们来谈谈阿难证得预流果的情形。

  二、经中的记载

  依据南传《相应部》蕴品83经的记载,有一天,富楼那尊者向刚受具足戒不久的阿难尊者说: 友阿难!执取故有我,非不执取。以执取何故有我,非不执取?以执取色故有我,非不执取。以执取受、想、行、识故有我,非不执取。

  这意思是说,经由执取「色身」才会产生我执,不是不经由执取;经由执取「受」、「想」、「行」、「识」才会产生我执,不是不经由执取。这儿的色、受、想、行、识等五蕴,就是指个人的身和心。经由执取个人的身、心才会产生我执,不是不经由执取。所以,人的烦恼和痛苦其实不是来自外在,是来自对自己身心或五蕴的执取。为了易懂,富楼那尊者接着以譬喻来解说:

  友阿难!譬如青年之男女而好装饰者,于清净之铜镜,及于明 澄之水钵,观察自己之面貌,以执取而见,非不执取。如是,友阿难!以执取色故有我,非不执取。以执取受、想、行、识故有我,非不执取。

  这意思是说,譬如一位年青而喜好装扮的男孩或女孩,用铜镜或净水钵,来检查自己的容貌,将以执取之心来看着自己容貌的影像而不是没有执取。此时的阿难正是处于年青时期,对这譬喻所要表达的法义有很深的体悟,紧接着,富楼那尊者和阿难的问答如下:

  「友阿难!于意云何?色是常耶?是无常耶?」

  「友!是无常。」

  「友阿难!受、想、行、识是常耶?是无常耶?」

  「友!是无常。」

  「友阿难!无常者,是苦耶?是乐耶?」

  「友!是苦。」

  「友阿难!以观见无常、苦而变易之法,得为『此是我所,此是我,此是我体』耶?」

  「友!不也。」

  「友阿难!是故,所有色之过去、未来、现在、内、外、粗、细、劣、胜、远、近,应如是以正慧作如实观:此非我所,此非我,此非我体。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这儿富楼那尊者指引阿难如实照见自己色身的过去、未来、现在、内、外、粗、细、劣、胜、远、近的无常和无我。受、想、行、识也是如此以正慧作如实观。阿难当下洞见真理(于法现观),证得了预流果的圣位,后来,阿难常常说:

  具寿富留那弥多罗尼子(富楼那),于我等新参时,所饶益极多。彼教诫我等,以如是教诫,我由具寿富留那弥多罗尼子闻此说法,于法现观。

  阿难经由譬喻证悟无我后,灭除了身见、戒禁取、怀疑,成为初果的圣者,为了报答富楼那,经常向出家众及在家众讲这个五蕴无我的譬喻和义理,做为对富楼那尊者的一种「真诚报恩」。听者如果依据这一教导,积极勤修正行,去证悟无我,就称作「随分报恩」。

  三、譬喻的分析

  富楼那尊者的铜镜和水钵的二个譬喻,其实有不同层面的甚深含意:

  (1)铜镜所观察的是整体的人,是在身心上安立的人,这是假有的人,这人不是从自方存在,不是自性有。这是人无我。

  (2)水钵的清澈水面,所观察出的是颜面上的细部,用以代表个别的内六处(眼、耳、鼻、舌、身、意)和五蕴(色、受、想、行、识)。这些眼等六处和色等五蕴也不是从自方存在,不是自性有。这是法无我。

  阿难在富楼那尊者的指引下,以铜镜的譬喻体证人无我,以水钵的譬喻体证法无我。所以,禅修者在观察无我时,要体证人无我和法无我,才算究竟。禅修所破的「我」有粗细的层次:

  A、破除实质有的我:色、受、想、行、识都不是我,我只是依于五蕴而安立之假有的我。

  B、破除真实有的我:这个假有的我,不是表里如一,不是真实存在,就像镜中男女的影像一样,所以是真实有空。

  C、破除自性有的我:这个假有的我,也不是从自方存在,就像镜中影像的一举一动,是取决于男女的一举一动,所以是自性空。

  四、一些省思

  有的人认为,所谓禅修,是在一个安静的地方,静静坐着,保持禁语,隔绝世间干扰,把心沉淀下来。其实佛法的禅修,是包含戒、定、慧三学,缺一不可。戒学是把心规范在善的范围内,不做出干扰别人的行为;定学就是奢摩他(寂止),把心安住在身心的对象上,得到身心轻安;慧学就是毗婆舍那(内观),是听闻、思考和体悟佛法的义理,此中又以缘起无我的正见最为重要。

  禅修是全天候的身心训练,没有禅堂内、禅堂外之分,也没有工作、休息之分。佛陀要求弟子们,将正念正知贯穿在所有的行住坐卧当中,从早到晚,贯穿一整天,如此就是经上所说的「若一日」,能够二天如此,就是经上所说的「若二日」,能够七天如此,就是经上所说的「若七日」。《念住经》上所说的「七日」内能够证到不还果或阿罗汉果,是在这种条件下所得到的。世尊时期的佛弟子们,每天都是这样的用功,也就是说,都已经俱备了基本的戒学、定学和闻所成慧,因而在听法时,许多条件够的弟子们当下就能止观双运,现观无我,证得初果。这并不是来自说法者当下的加持,而是来自听法者已有扎实的基本功夫。

\

  今日,有的人参禅、念佛、修观,摄心一处,得到身心轻安,有了一点体悟,以为大彻大悟了,甚至以为顿悟成佛了,但是脑中毫无缘起无我的正见。这就好象,有人想去「涅槃城」,没有地图,也不知在何处,就兴冲冲的出发了,最后走到一个景致不错的地点,自认为是目的地了,怕别人不相信,就挂出一个招牌,写着「涅槃城」,并到处揽客,广招门徒,用以壮大声势,到处充满着「我执」。 佛陀时期,释尊和阿罗汉们,在印度不同的地方指导弟子们,每天傍晚说法,就是把修行的地图讲清楚,留下来的开示,就是今日幸存的《阿含经》,使我们有所依据,而不盲修瞎练。

  五、结语

  烦恼的灭除和果位的证得,都是顺着因果而来的:在「因位」的阶段,如果没有掌握缘起无我的正见,在「果位」的阶段,是不可能根除无明烦恼和灭苦的,这是今日禅修者所要留意的。(《人乘季刊》29卷,第2期,2007)

相关推荐
热点栏目
推荐阅读
以誉为赏 以誉为赏

以誉为赏成语名称以誉为赏成语拼音yǐ yù wéi shǎng成...

以言举人 以言举人

以言举人成语名称以言举人成语拼音yǐ yán jǔ rén成...

以身报国 以身报国

以身报国成语名称以身报国成语拼音yǐ shēng bào guó...

以言为讳 以言为讳

以言为讳成语名称以言为讳成语拼音yǐ yán wéi huì成...

1997年9月18日出生的人五行缺 1997年9月18日出生的人五行缺

1997年9月18日出生的人五行缺什么?公历1997年9月18日...

最新文章
惜别浮桥驻马时,举头试望 惜别浮桥驻马时,举头试望

惜别浮桥驻马时,举头试望南山岭。古诗原文[挑错/...

惊奇喜异者,终无远大之识 惊奇喜异者,终无远大之识

惊奇喜异者,终无远大之识;苦节独行者,要有恒久...

惜恐镜中春。不如花草新。 惜恐镜中春。不如花草新。

惜恐镜中春。不如花草新。古诗原文[挑错/完善]出自...

惊鸟去无际,寒蛩鸣我傍。 惊鸟去无际,寒蛩鸣我傍。

惊鸟去无际,寒蛩鸣我傍。古诗原文[挑错/完善]出自...

惜衣有衣,惜食有食。 惜衣有衣,惜食有食。

惜衣有衣,惜食有食。古诗原文[挑错/完善]惜衣有衣...

惟仁者宜在高位。 惟仁者宜在高位。

惟仁者宜在高位。...

惟仁者宜在高位。_1 惟仁者宜在高位。_1

惟仁者宜在高位。古诗原文[挑错/完善]惟仁者宜在高...

惜君青云器,努力加餐饭。 惜君青云器,努力加餐饭。

惜君青云器,努力加餐饭。古诗原文[挑错/完善]出自...

惟俭可以助廉,惟恕可以成 惟俭可以助廉,惟恕可以成

惟俭可以助廉,惟恕可以成德。...

惊鸟去无际,寒蛩鸣我傍。 惊鸟去无际,寒蛩鸣我傍。

惊鸟去无际,寒蛩鸣我傍。古诗原文[挑错/完善]出自...

友情链接

手机版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