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经感应网
标题

圣一长老:《地藏经》之佛名功德难思量

来源:心经感应网作者:时间:2019-11-12 09:48:38
地藏菩萨白佛言。世尊。过去无量阿僧祇劫。有佛出世。号无边身如来。若有男子女人。闻是佛名。暂生恭敬。即得超越四十劫生死重罪。何况塑画形像。供养赞叹。其人获福。无量无边。地藏菩萨白佛言:世尊,我以过去无量阿僧祇劫,曾经亲近一位佛,其佛名号,号无边身如来。无边身是别名,如来是通名,通别合称,故名无边身如来。此佛是我曾经亲近过的,我知此佛的功德,若有男子女人,从来未曾发心,故名男子女人,假如他能闻是佛名,
地藏菩萨白佛言。世尊。过去无量阿僧祇劫。有佛出世。号无边身如来。若有男子女人。闻是佛名。暂生恭敬。即得超越四十劫生死重罪。何况塑画形像。供养赞叹。其人获福。无量无边。地藏菩萨白佛言:世尊,我以过去无量阿僧祇劫,曾经亲近一位佛,其佛名号,号无边身如来。无边身是别名,如来是通名,通别合称,故名无边身如来。此佛是我曾经亲近过的,我知此佛的功德,若有男子女人,从来未曾发心,故名男子女人,假如他能闻是佛名,因闻生解,悟了无边身如来者即一切众生自性清净法身。从来未见,今日见,见时非常欢喜,生恭敬心。一念见到自己的清净法身佛,而生恭敬心者,即得超越四十劫生死重罪。何况念念见,更何况从见而起修,塑画无边身佛形像,实行供养赞叹。一念见而生恭敬是理;塑像供养属事,若能事理圆融,性修不二,其人获福,无量无边。初发心的男女,第一要见无边法身佛,方种菩提之因,至紧至紧。华严经云“佛真法身,犹如虚空,应物现形,如水中月”。此一首偈,证明无边身是法身佛。过去无量阿僧祇劫。有佛出世。(资料图)又于过去恒河沙劫。有佛出世。号宝性如来。若有男子女人。闻是佛名。一弹指顷。发心归依。是人于无上道。永不退转。地藏菩萨又说:世尊,过去恒河沙劫,有佛出世号宝性如来。此佛我曾经亲近过,我知此佛功德,其名宝性者,佛性也。一切众生,在生死海中浮沉,受种种苦,而其佛性,随缘不变,犹如金宝,随缘而作种种形象。但其宝性是一,始终不变,佛性亦如是。虽轮回六道,受种种形,受种种苦,而其成佛之性,永远不变。既有成佛之性,不见则已,若见时,就能从性起修,一直修到成佛,故名宝性如来。若有男子女人,闻是佛名,一弹指顷,返迷成悟,悟了本有佛性。但见性是一念见,不是慢慢见,一念悟即见,故名一弹指顷,即见佛性,是自己安身立命处。所以归依自性佛宝,归依是归投依止,永不再迷之谓也。是人既不迷佛性,凡有所作,不离自性,则是人于无上道,永不退转矣!华严经云“自皈依佛,当愿众生,体解大道,发无上心”,此偈证明,皈依自性佛宝啊!又于过去有佛出世。号波头摩胜如来。若有男子女人。闻是佛名。历于耳根。是人当得千返生于六欲天中。何况志心称念。波头摩,是红莲花。印度四莲,青黄赤白,以红莲为胜。央掘尊者云“第一钵昙摩,清净柔软足,尘水所不污,是故稽首礼”。人间莲花数十瓣、天莲百瓣,佛莲千瓣,梵网经云“我今卢舍那,方坐莲花台,周匝千花上,复现千释迦。一花百亿国,一国一释迦。如是千百亿,卢舍那本身,各坐菩提树,一时成佛道。”地藏菩萨又白佛言:世尊,过去有佛出世,号波头摩胜如来,此如来,我曾经亲近过的。波头摩,就是红莲花。红莲花者,一切众生之本心也。众生本来心,虽造一切物,而不染一切物;因又不染一切物,故能造一切物。如大地不着万物,而生万物。众生的本心,非常灵,能生万物、能知万物。因能知故,所以不着一切,犹如莲花,出污泥而不染。众生若能不染一切物,则能明自本

\

心,若染一法,则自心迷了。所以一切不染、一切不着,方能明自本心啊!世尊啊!若有男子女人,闻是佛名,一历耳根,从闻思修,入三摩地。在正定中,不见一法,明自本心,是人当能千返,生于六欲天中。虽生六欲天而不着欲,所以天福永远不减,生而又生,乃至千生。假如明心之后,再立志称名,即见本心,具恒河沙称性功德,故云何况志心称念。又于过去不可说不可说阿僧祇劫。有佛出世。号师子吼如来。若有男子女人。闻是佛名。一念归依。是人得遇无量诸佛。摩顶授记。地藏菩萨,又白佛言:世尊,过去不可说不可说,阿僧祇劫,有佛出世,号师子吼如来。此佛我曾亲近过的,我知道此佛功德。师子吼者一乘法也,佛为众生故,从实施权,说三乘法,度众生脱离生死苦海,离生死而得涅槃。是假名涅槃,非真涅槃。所以三乘,非究竟道,而众生执之以为实,不能成佛。所以如来最后说法华经,大师子吼“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除佛方便说,但以假名字,引导于众生,说佛智慧故。诸佛出于世,唯此一事实,余二则非真”。弟子闻法,开三乘之权,悟一乘之实,个个受记作佛。世尊啊!若有男子女人,闻是佛名,闻得深,一念悟诸法之实相,皈依诸法实相,成就一切种智。是人生生世世,得遇无量诸佛,为其摩顶,授当来成佛之记。又于过去有佛出世。号拘留孙佛。若有男子女人。闻是佛名。志心瞻礼。或复赞叹。是人于贤劫千佛会中。为大梵王。得授上记。地藏菩萨,又白佛言:世尊,过去又有佛出世,号拘留孙佛。当时我曾亲近供养,梵语拘留孙,此云所应断。众生的烦恼,是应该断的;烦恼断尽,菩提现前。修行最重要,断自己的烦恼,每人的烦恼,大约有三重:第一是见思烦恼。见惑五利使、思惑五钝使,这十使烦恼,使到众生作无量业,受无边生死苦。所以众生应先断此烦恼,此烦恼一断,便证阿罗汉果,出三界,了生死矣!第二是尘沙烦恼。如尘若沙,这么多,此烦恼一断,则识恒沙佛法,就能医恒沙众生之病,则名菩萨。所以菩萨,一定断尘沙惑,方能应机说法,去度众生啊!第三是无明烦恼。此烦

\

恼障佛法身,不识如来果位中,十力四无所畏,十八不共法等功德,欲证如来功德,须断此烦恼。所谓断一分无明,证一分法身。无明分分断,诸佛法身分分证,直至破尽为止。世尊,欲断三惑烦恼,须悟诸法寂灭之理。法华经云“诸法从本来,常住寂灭相。诸法寂灭相,不可以言宣。”世尊,若有男子女人,闻是佛名,一心至诚瞻礼,直至能礼所礼性空寂,顿悟诸法寂灭之理。然后从理起修,任运断除烦恼,赞叹诸法本性空寂,成就清净梵行。于贤劫为大梵王,请千佛转大法轮,为佛授最上之记。又于过去有佛出世。号毗婆尸。若有男子女人。闻是佛名。永不堕恶道。常生人天。受胜妙乐。地藏菩萨,又白佛言:世尊啊!过去有佛出现世间,其名号曰毗婆尸。我曾经亲近,此佛功德我是知道的。梵语毗婆尸,又名维卫,此云胜观。佛法要观心,心字三点,第一点是空。一切法入心,无不皆空。空故心能藏一切法。若一法不空,则为心作碍。因空故,法法入心时,法不碍心;心不碍心。所以第一要修空观,诸法空时,此心亦空。第二点是假观。法法从缘而生,法法如幻如化。世出世间法,无一法不是幻。古人云:生死涅槃等空花,生死是幻,菩萨入生死,而不被生死所碍。涅槃是幻化,菩萨证涅槃,而不住涅槃。不住涅槃,有大悲,不住生死,有大智。菩萨悲智双运,自利利他,皆由知一切法如幻故。第三点是中观。不落二边,法法不生不灭、不常不断、不一不异、不来不去,便证诸法的真实相,而得一切种智,成就如来果地实德。此空假中三观,如天王三目。伊字三点,不纵不横、不并不别;非一非三,而一而三。三一圆融,微妙难思,故名胜观如来。世尊若男子女人,闻是佛名,了达一心具三观,三观齐修,便证一境三谛之理。理观和合,能生一切善法;能断一切罪苦。罪灭福生,永不堕恶道,常生人天,受胜妙乐了。又于过去无量无数恒河沙劫。有佛出世。号宝胜如来。若有男子女人。闻是佛名。毕竟不堕恶道。常在天上受胜妙乐。地藏菩萨白佛言:世尊,过去无量无数恒河沙劫,有佛出世,号宝胜如来,我也曾经亲近供养过的。佛号宝胜者,非世间之宝,乃出世间之宝。出世之宝,义含四德:常德、乐德、我德、净德。具此四德,既不漏落生死,也不漏落涅槃。两边不漏落故,所以成就真常、真乐、真我、真净。离世间凡夫之四倒,又离出世二乘四倒,超世出世间,故名宝胜。若有男子女人,闻是宝胜佛名,而生胜解,慧解现前,从解起行,凡有所作,超世出世,直入中道第一义谛,妙契真如。所以此人,毕竟不堕恶道,常在天上,受第一义天之妙乐。光明经,流水品,十千鱼,得闻宝胜之名,尚尽生忉利,况男女闻名,宁有不得胜妙乐者。又于过去。有佛出世。号宝相如来。若有男子女人。闻是佛名。生恭敬心。是人不久。得阿罗汉果。地藏菩萨,又白佛言:过去有佛出世,号宝相如来,吾也曾经亲近供养过的。此佛名宝相者,智者大师曰:实相尊贵,故名宝相。宝相者,诸法实相也。金刚经云,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信心清净,即生实相。又云是实相者,即是非相,是故如来,说名实相。无量义经云,无相不相,是名实相。以依实相,出生二法、三道、四果。无相者,无生死相;不相者,不涅槃相。二法者,顿渐二法也。三道,即三乘。四果者,乃声闻、缘觉、菩萨、佛。四圣果既然从实相出生,则若有男子女人,闻是佛名,而生慧解,深悟实相,起恭敬心时,枝末烦恼先行脱落,是人不久,得阿罗汉果无疑。又于过去无量阿僧祇劫。有佛出世。号袈娑幢如来。若有男子女人。闻是佛名者。超一百大劫生死之罪。地藏菩萨,又白佛言:世尊,过去无量阿僧祇劫,有佛出现世间,其佛名号,袈裟幢如来,我当时也曾亲近供养。其佛号袈裟幢者,袈裟是三世如来宝幢之相。着袈裟时,生宝幢想,一切外魔不能坏;一切外怨不敢侵。此人持如来戒,身心清净,诸恶不起,众善齐修,自净其意,不染尘劳,随佛出家,被如来三顶之衣,一安陀会,此云五衣,作务时穿。二郁多罗僧,此云七衣,入众时穿。三僧伽黎,此云大衣,说法时穿。昔日坚誓师子,敬袈裟而不害猎人,百劫不堕恶道。世尊,若有男子女人,闻是佛名,生宝幢想,恭敬三世诸佛,此人以敬三世佛故,即能超一百大劫生死之罪。又于过去。有佛出世。号大通山王如来。若有男子女人。闻是佛名者是人得遇恒河沙佛。广为说法。必成菩提。地藏菩萨,又白佛言:世尊,过去又有佛出现世间,其佛名号大通山王如来,此佛我曾经亲近供养,此佛功德,我是知道的。大通山王佛,大通是般若,山王是佛德。若人修行证法身时,即具般若之智,通达一切法,而到诸法之彼岸,故名大通。又见法身时,具常乐我净四德,犹如须弥山王,四宝所成,故名山王。大通者,般若佛因也。山王者,四德佛果也。佛因赅果海;果海澈佛因,所以修行证法身时,不但能修般若之佛因,又能证四德之佛果。若男子女人,闻是佛名,闻名生解,慧解现前,证自法身,即具大通般若之智,所以得遇恒河沙佛,广为说法。又证法身时,具如来山王功德之果,所以必成菩提。又于过去。有净月佛。山王佛。智胜佛。净名王佛。智成就佛。无上佛。妙声佛。满月佛。月面佛。有如是等。不可说佛。净月佛:佛真法身,犹如虚空,应物现形。如水中月,月在水而不染水;佛在世而不染尘,故名。山王佛:华聚菩萨云“世尊金色如金山,犹如日光照世间。能拔一切诸苦恼,我今稽首大法王”,佛功德巍巍,犹如须弥山王,故名。智胜佛:声闻缘觉菩萨中,以佛智最胜故。净名王佛:净是体,名是用,从体起用,于一切法,得自在故。智成就佛:一切种智,成就故名。无上佛:菩萨有所断,名有上士;佛无所断,故名无上士。又法无上,涅槃是人无上,佛陀是。妙声佛:法华经云,闻佛柔软音,深远甚微妙。演畅清净法,我心大欢喜。满月佛:佛功圆德满,如十五夜月,月圆光满。月面佛:佛面犹如净满月,亦如千日放光明,圆光普照于十方,喜舍慈悲皆具足。(文:圣一长老)
相关推荐
热点栏目
推荐阅读
以郄视文 以郄视文

以郄视文成语名称以郄视文成语拼音yǐ qiè shì wén成...

以锥餐壶 以锥餐壶

以锥餐壶成语名称以锥餐壶成语拼音yǐ zhuī cān hú成...

以锥飡壸 以锥飡壸

以锥飡壸成语名称以锥飡壸成语拼音yǐ zhuī cān kǔn成...

以锥刺地 以锥刺地

以锥刺地成语名称以锥刺地成语拼音yǐ zhuī cì dì成...

最新文章
惜别浮桥驻马时,举头试望 惜别浮桥驻马时,举头试望

惜别浮桥驻马时,举头试望南山岭。古诗原文[挑错/...

惊奇喜异者,终无远大之识 惊奇喜异者,终无远大之识

惊奇喜异者,终无远大之识;苦节独行者,要有恒久...

惜恐镜中春。不如花草新。 惜恐镜中春。不如花草新。

惜恐镜中春。不如花草新。古诗原文[挑错/完善]出自...

惊鸟去无际,寒蛩鸣我傍。 惊鸟去无际,寒蛩鸣我傍。

惊鸟去无际,寒蛩鸣我傍。古诗原文[挑错/完善]出自...

惜衣有衣,惜食有食。 惜衣有衣,惜食有食。

惜衣有衣,惜食有食。古诗原文[挑错/完善]惜衣有衣...

惟仁者宜在高位。 惟仁者宜在高位。

惟仁者宜在高位。...

惟仁者宜在高位。_1 惟仁者宜在高位。_1

惟仁者宜在高位。古诗原文[挑错/完善]惟仁者宜在高...

惜君青云器,努力加餐饭。 惜君青云器,努力加餐饭。

惜君青云器,努力加餐饭。古诗原文[挑错/完善]出自...

惟俭可以助廉,惟恕可以成 惟俭可以助廉,惟恕可以成

惟俭可以助廉,惟恕可以成德。...

惊鸟去无际,寒蛩鸣我傍。 惊鸟去无际,寒蛩鸣我傍。

惊鸟去无际,寒蛩鸣我傍。古诗原文[挑错/完善]出自...

友情链接

手机版 网站地图